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常用15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
九月二日晚上8点,我们全家观看了中心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
这个节目是特地制作给我们家长和新开学的学生们看的。
整个节目一共分为四个局部:第一课发觉美、其次课制造美、第三课传递美、第四课和谐美。
在节目一开头,航天英雄刘洋向我们叙述了她在登上太空时的感受。篮球明星姚明带我们了解了自然有多么美、动物有多么美、环境有多么美。我们生活在这么漂亮而富有生气的星球上,所以我们肯定要爱护好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自然界的美。
奥运冠军,焦刘洋、叶诗文给我们讲了她们刻苦训练的故事,原来世界冠军要经过那么艰难的努力才可以实现啊!她们还告知我们一个道理:只要坚持,我们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心中的幻想。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一所高原小学的邓教师,一个城里的大学生姑娘,为了山里的孩子能够承受教育,毅然选择离开繁华的都市,去偏远的山区支教,她克制了重重困难,坚持和穷困山里的孩子们在一起,她真宏大啊!她所教的孩子们对她的敬重和依靠,让我们看到了她工作的意义,以及她对自己信念的执着,我们都为之震撼,为之动容!
最美司机吴斌,一位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一车人生命的英雄。一位值得一座城送别他一个人的英雄。在危险时刻,在最平凡的岗位,用最简短的`语言,用最一般的行为,然而却诠释出了人世间最无私的大爱的最美司机。
他们,都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忙的时候,把自己心中、把自己所理解的人性的美传递出去,传递到最需要这种美的人群中,他们的这种精神无愧于这个时代,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学习的精神楷模。
中国体操队的队长陈一冰通过介绍体操队今年在伦敦奥运会上的精彩发挥和完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团结之美,协作之美,由于“没有一个人的完善,只有一个完善的团队”。
看完今日的电视节目,让孩子和我们家长都很受教育和启发。美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但我们需要有一颗擅长去发觉美的眼睛、制造美的精神、传递美的行为,这样我们的祖国才会有和谐之美、我们的地球才会越来越美妙!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
今日老师让我们看《开学第一课》,这可是每个学期只有一次的综艺节目呀!所以我满怀期盼的打开电视,起先看起2023年《开学第一课》。我们打开电视,看到一个开学啦!一个栏目,里面就有《开学第一课》,因为《开学第一课》是晚上八点才能看,所以弄晚饭后等到8点就起先看了,那时候才是真正的直播呢!
最终开场了,今年的2023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志向照亮将来,照旧是我喜爱的康辉、撒贝宁两位主持人。经过他们的介绍后,我又相识了许多英雄,有“七一勋章”获得者、脱贫攻坚模范、抗疫先进人物、时代楷模、英雄航天员,还有许多其他的英雄。
最喜爱的英雄还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中刘伯明叔叔,我把他称为“太空飞人”,因为他是我心中的榜样,他始终致力于祖国的事业中,为祖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怕辛苦不怕累,同时刘伯明叔叔还说到:“我们的征途始终是星辰大海。”那我的星辰大海便是向刘伯明叔叔学习,向他靠近,终有一日我可以站在刘伯明叔叔面前说,我曾经是你小粉丝,所以我努力来到你的.身边。
因此,我的心中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那便是明白什么是榜样?什么是我该学习的?将来祖国的接班人该怎么去做才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小时候认为,所谓的爱国就是每周把艳丽的红领巾洗的干干净净的的,再一丝不苟的系在颈项上;就是实行升旗仪式的时候,端端正正的行队礼,目光紧紧追随着缓缓升起的国旗;就是大声的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告知自己,告知别人:看,我正在爱国。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爱国并不是这样的,爱国是要靠行动,好好学习,努力工作,爱护环境,这样就已经做到了爱国。
看完这次的开学第一课之后,我重新相识了志向照亮将来的是什么?作为一个新时代接班人,我们更应当严格要求自身,做好每一次的作业,仔细听老师讲课,做好上课不开小差,下课完成作业,努力学习。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可以保卫祖国的人,同时也感谢开学第一课,是它始终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希望我可以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
在央视开学第一课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知识,也认识到了对老师应该持有的态度和精神。在这场特别的课程中,老师们做了许多艰苦而有意义的工作,他们用心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尊重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央视开学第一课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老师。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关注老师的教学和引导,认真学习老师们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并再次深刻认识到,优秀的老师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一个成才的人必不可少的条件。
总体来说,央视开学第一课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课程,通过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对于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启示和认识。我相信,在央视开学第一课的启发下,我们将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央视开学第一课是一场关于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特别课程,通过这场课程,人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以及老师的重要作用。这场课程对于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传统文化非常重要,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让我们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还需要关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担负起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
“书香家庭”概念启示了家长注重教育孩子,给孩子正确引导,并帮助孩子们培养阅读爱好和读书习惯。还需要加强对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拥有一种书香味道和文化气质。
央视开学第一课让人们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学习不应只关注于结果的好坏,还应注重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收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追寻知识,挑战自己的极限,才能更好地成长。
通过央视开学第一课,人们更加明白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教育改革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带动国家的发展。
最后,在央视开学第一课中,人们更加关注和尊重老师,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用心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尊重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优秀的老师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一个成才的人必不可少的条件。
总之,央视开学第一课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课程,通过这场课程,人们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注重教育和学习,希望通过这些启示和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4
9月1日晚8点,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2023年《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聚焦传统文化、文明探源、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采取多地、多主题实景课堂全新模式,带领学生走入田间地头、国家公园、文化地标。
大田是什么?无人插秧机是怎么作业的?农田里的生态循环是怎么样的?看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的实景课堂的新农人故事就知道!他们用实际行动鼓舞广大青少年博学笃行,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今年在节目中有两名江苏人熟悉的身影,他们是82岁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农技专家赵亚夫和80后返乡创业“新农人”魏巧。
魏巧是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姚桥镇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7年,身为土壤学硕士的魏巧和农学博士的丈夫,分别辞去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来到家乡2万多亩的农田上,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数字化农田种植的探索者。6年过去,他们探索出一条数字化引领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
正是受到赵亚夫的影响,在父亲的劝说下,魏巧选择回乡成为“新农人”。
赵亚夫先生64年扎根农村一线,2001年退休后,赵亚夫带领戴庄村创新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把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殷实的.全国文明村。30多年来,他带领的亚夫团队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多万亩,帮助农民增收近300亿元。
不收一分钱,帮你富起来,这谁敢信?但是64年扎根农村一线的赵亚夫就是这么做的。农民不相信他的话,他就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退休后,他带领戴庄村探索出生物多样性农业的发展道路,让人类和大自然因为生态农业成为生命共同体。
“魏巧是80后,我也是‘80后’,我82周岁,还有我们的小朋友。将来我们的小朋友都是冲刺实现现代化的主力军,只要我们能够肯吃苦、肯坚持,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我们的农业搞好,早早地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赵亚夫说。
赵亚夫先生还介绍,现在正和农民一起探索一条新的绿色发展之路——生物多样性农业。最后,还勉励同学“只要肯吃苦、肯坚持,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农业搞好,早早地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是啊,耕读教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观看完节目,我深切感受到了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重要使命,体会到了科技农田的力量,懂得了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强国复兴有我》,看完后我的感受是无比振奋和自豪。作为一名学子,我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多事之秋,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挑战,我们不能只是观望和受益,更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唯有我们每个人的辛勤努力和真心奉献,才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农技专家、“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也在美丽的'田园里,与学生们一起回顾白沙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艰难历程。几十年前的戴庄还是一片荒山,到处都是泥泞的土地,赵亚夫大学毕业后来到戴庄,从分析土质后决定种植桃树,到带领农民一同打造戴庄品牌,赵亚夫和他的团队一步步引导着大家振兴家乡、共同富裕。
如今的戴庄村,已经打造成为更具教育意义的生态农业园区,种植果树的同时,还养育家禽家畜、种植水稻,在适当的区域范围内大力培养生物多样性,水稻生长成熟后,大米作为人的粮食、米糠稻草作为猪的粮食,猪的排泄物则又能成为有机肥料,供养田地。戴庄全村13平方公里的小流域内,水田种植有机水稻、岗坡地种植经济林,已形成了多层次的生态农业布局。
广袤的土地孕育了生物,也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着生存所需要的各类养分,然而,索取于斯,我们却很少关注与真正了解过这片土地。在乡村振兴楷模的事迹里,我深深为他们亲身踏上土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埋头于田间地头,呵护着土地上每一种生物的毅力和细心打动。
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要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荣誉和骄傲,我也会以身边的优秀老师、优秀同学作为榜样,刻苦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不畏艰难,遇到困难要勇于克服;敢于担当,济困扶弱,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经常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
时代的发展不仅是科学家的事,不仅是大人的事,更是我们青少年的事,因为我们青少年才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我们只有认真学习,不断努力,才能改变自己,创造更加辉煌的新时代!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
漫长又愉快的暑假过去了,9月1日开学如期而至,在9月1日晚上8点,我准时收看了央视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今年《开学第一课》主题就是“强国复兴有我”。
节目一开始,主持人就跟我们一起回顾了祖国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祖国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祖国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离不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自强不息,不断创新,敢于探索的伟大精神,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更加要学习这些前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学习更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共同把自己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伟大的国家。
也许我们在想,我们每一位中国人,自己的根在哪里,我们又是从哪里来,前辈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又是如何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节目中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考古学家高星老师带领我们一起来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我们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太丰富的文化遗存。节目中带领我们走进了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一起探索第三具郧县人的头骨化石,据说至今有一百万年左右的历史。节目给我们介绍了郧县人当时的生活习惯,还能用先进的CT技术来尝试恢复他们的相貌。看到这里,我就震惊了,现在的.科学技术真了不起,居然能用先进的CT技术来让我们了解一百万年前郧县人生存繁衍的一些故事,让我们这些现代人更好地了解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史。考古学家高星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最深刻,我们寻根问祖,我们一次次跨越十万年,百万年的时光隧道,与中华大地上的祖先们邂逅。我们与古人对话,审视的那也是我们今天的自己,我们和祖先,脚踩在同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在百万年前,就有祖先在繁衍生息,这片土地孕育了文化,诞生了文明。华夏大地养育的人类,百万年来连续演化,生生不息。
通过节目中对人类百万年前的探索,让我们这一代人认识到,祖国人民代代相传,文化也不断传承下来,我们更加要不断创新,努力学习,才能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推向前进,为祖国创造出更多奇迹,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7
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将于9月1日晚8点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并在央视新闻、央视频、学习强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分为“砥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三个篇章。节目邀请“八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科技工作者、奥运健儿、志愿者等登上讲台,与全国中小学生共上一堂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生动有趣的“第一课”。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还将课堂“搬到”了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通过AR技术1:1在演播厅现场还原实验舱。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也通过连线“来到”节目现场,三位航天员将带领同学们“云”参观问天实验舱。中国首位在太空漫步的女航天员王亚平也通过与节目现场连线,和同学们分享从太空回到地球生活的独特体会。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持续深化总台“思想+艺术+技术”创作理念,创新采用“神奇教室+实景课堂”的形式,以数字新技术升级“新课堂”。
节目中,无论是微距镜头展现水稻种子微观世界,延时拍摄再生稻动态生长,还原钻取冰芯、岩芯过程,还是现场让人叹为观止的歼—15模型模拟、1:1复原问天实验舱……总台广泛采用AR、CG等数字技术与节目内容进行深度融合设计,让孩子们不仅大开眼界,而且进一步激发想象力。
此外,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还把课堂“搬进”塞罕坝机械林场和西双版纳州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让孩子们在祖国广袤大地上切身感知大美河山、生态文明。
无奋斗,不青春。节目中,从冬奥赛场上奋力拼搏的奥运冠军,到50年扎根土地只为培育金色种子的院士;从在荒原上种出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的三代造林人,到勇攀世界之巅、探源青藏高原地理气候变迁的青藏科考队;从舰载机英雄飞行员,到不忘使命、从老一辈航天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们用生动的讲述启发广大中小学生感悟奋斗的真谛。
鲜活深刻、扣人心弦的故事,激励广大青少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斗拼搏。愿同学们勇挑时代重担,在祖国大地书写精彩人生!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8
今天是开学的一天,我们的语文班主任组织了全体同学观看了中央电视台主办的节目——《开学第一课》,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
这可是我心心想念的开学第一课,节目在八点就准时开播了,一首动听的歌曲将如我们引入了开场,接下来便是主持人向全国的同学们问好,随着节目的深入和主持人的讲解,我们全班同学都看得津津有味。
节目中张桂梅、李宏塔、杨利伟、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巩立姣、杨倩、李亚中等嘉宾,带我们聆听理想的故事,传递不一样的人生价值观,从而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感受到了真正的人生意义,也触动了心灵深处的感知,感慨万千!
英雄航天员跟我们说到中国航天站将成为全人类在外太空共同的家。2021年是中国航天大年,我国航天事业已经进入了“空间站时代”。今年《开学第一课》把课堂搬到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通过“天地连线”的方式,请天和核心舱中的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为同学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并饶有兴致地示范了一套“巡天太极”。这堂课不仅是为了激发孩子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更是希望培养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优良品质。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宇航员汤洪波叔叔,因为我从小就很喜欢他,同时他还给我们分享了一句话:“我们随时披上飞天战袍为国出征。”让我懂得了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爱国的?什么事情是一个新时代青少年该做的?让我这个平时上课不听老师讲课,回家不喜欢写作业的懒学生,我开始有点为自己感到害臊了。
在开学第一课播出的两个多小时中,让我见识到了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大好河山,以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彰显中国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见识到许多爱国人士,明白了祖国如今的繁荣昌盛是离不开这些爱国英雄的无私奉献,正是他们的前赴后继、不畏艰险,才有如今的我们;他们身上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的。
在看完《开学第一课》有不少的感想,深刻的意识到身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不应在风华正茂的青春虚度光阴,应该的去努力学习,不断去发展自身,提高知识储备,进一步去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9
今天是九月一号,是我们开学的第一天,晚上八点我就已经坐在电视机前面等待着《开学第一课》的播出。
今年的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说起这个节目,作为一档14年历史的老节目,历年来都是秉承着“教育”的宗旨,教育全国青少年,是一部拥有非凡意思的教育节目,值得我们每位学生观看,用心感受节目的价值和内涵。
2021年是中国航天大年,我国航天事业已经进入了“空间站时代”。今年《开学第一课》把课堂搬到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通过“天地连线”的方式,请天和核心舱中的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给我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并饶有兴致地示范了一套“巡天太极”。
除了三位正在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也来到节目现场,除了我们都读过的《太空一日》,他还回忆了2003年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时的骄傲与自豪,“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向着航天强国、科技强国,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时间悄然流逝,漫长的暑期又过去了,我们满心欢喜地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们准时收看了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开学第一课》。其中有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节目,使我不禁细细回味。
其一是侯京健讲述《共产党宣言》故事,这份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3周年。回首《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的173年,人类社会见证了种种思潮的激荡,经历了无尽的风云变幻,但始终不变的是人民对和平幸福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而这也符合我们国家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回望建党百年,我们国家由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这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引,离不开一代代中国先辈的努力。而这也激励着我不断向上学习,争取未来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二是对奥运健儿杨倩的访谈。作为一名00后,她是清华大学的一名优秀学子,也是中国国家射击队成员。2021年7月24日,杨倩2020以251.8环的成绩获得年东京奥运会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项目金牌,为中国队收获东京奥运会的首枚金牌。举国欢呼,为这名年轻的冠军不断喝彩。东京奥运的首金,让人看到了中国00后的厚积薄发,他们是新的一代,他们逐步登上中国、世界级的舞台。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0
当历史的指针滑向2023年的金秋九月,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也迎来了新一期的CCTV《开学第一课》节目,回顾过往,身为中学生的我们总是对此节目怀着期待,每次都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向我们讲述了祖国在历史、文化、军事等各领域一路走来的恢弘画面。对广大中小学来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树立中华民族共用体意识,以时代的建设者和佼佼者为榜样,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才是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回顾历史,我们总能感受到老一辈人的努力和艰辛。
文化经典一直是我们中国的瑰宝,是数千年来薪火相传的对象,自古以来,中国都非常重视文献的整理和编撰,而文献的传承离不开历代有志之士对文脉的守护,也正是因为在不同时期的一批批读书人,他们孜孜以求、殚精竭虑,才有了五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在节目开篇中讲述了《儒藏》编纂人汤一介先生皓首穷经汇聚《儒藏》的过程,在开工之初,他都已经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了,而且身体状况十分不好,处于肝癌晚期,但对于已经下定决心的人说,这又何惧?最终还是圆满的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让我们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抗美援朝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上甘岭、长津湖......我们多少志愿军战士长眠于此。课堂里,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飞行员陶伟,以及驾驶新型战机为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的飞行员张威,带同学们感受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无私精神。
1953年5月17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不满19岁的陶伟在对敌空战中,首创志愿军空军120米近距离击落敌机的战绩,创造了“空中拼刺刀”的范例,激励着一代代空军官兵搏击空天,守卫长空。
陶伟回忆,那时候战斗很激烈,5月16日空战了四次,17日空战了两次,击落了七架敌机,击伤一架,一共八架,牺牲了飞行员四个。
听到这里,不禁热泪盈眶,身为中学生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1
今天是[开学第一课]节目播出的日子。看完之后,无比激动的心情使我拿起笔,写下了我观看节目的感想。节目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爱国故事,而最打动我的无疑是“搭人梯”攀登绝壁的故事。
“第二台阶”位于珠穆朗玛峰北坡约8600米的地方,那是一个30多米高的几乎垂直的峭壁。在1960年之前它从未被人逾越,那么又是谁在1960年成为第一个从北坡登顶的人呢?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的四位突击顶峰的队员王富洲屈银华刘连满和贡布到达“第二台阶”之后,以“搭人梯”的方法,从北坡登顶,攀顶的过程无比艰辛,为了更稳地站在冰锥上,他们光着双脚攀登,途中刘连满体力不支,其他三人把唯一的氧气瓶留给了他,然后继续冲顶。仅仅30多米的里程,他们用了一个多小时。就这样,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历经千辛万苦成功登顶。贡布拿出背着的国旗,高高地升起,让五星红旗在珠峰之巅上迎风飘扬。
听完这个故事,我深受感动。三位中国登山队的队员在没有食物没有氧气折胶堕指的严酷条件下,登上了珠峰之巅!他们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呢?是什么让他们拥有如此强盛的毅力呢?是祖国!对祖国的热爱宛如火焰,在他们心中温暖着激励着他们,使他们奋勇前进。他们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五星红旗飘扬在更高的蓝天!他们的爱国情怀他们不屈的中国精神,创新了这个奇迹。
可以说,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像这些登山英雄们一样。每一次升旗仪式,全体同学站在阳光下高唱国歌,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沐浴在阳光下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我的心中就充满了对祖国的崇敬与热爱。这是一种无比神圣的崇敬,它感染了每一个人的内心,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我们此刻的感受,雄壮铿锵的国歌在我们心中永恒回荡,高高飘扬的国旗成为了我心中永恒的印象。
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刻祖国已经强盛,但她仍需要我们这些少年让她变得更强盛。为了承担这一光荣的责任,我们必须好好读书,长大后报效祖国。让五星红旗飘扬在更高的蓝天!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2
在电视上回看了昨晚央视的《开学第一课》,感到其中贯穿始终的想要灌输给孩子们的理念就是:知识改变命运。
先来看看《开学第一课》中出场的演讲嘉宾:电影明星成龙大哥、摄影家解海龙、世界珠心算冠军王桐晶、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个个都是人们心中的成功人士,是孩子们心中想成为的那个偶像。
再来看看《开学第一课》几个板块的主题词:梦想、奋斗、探索、未来。这是成功学中最常出现的几个关键词。从《开学第一课》几个板块的课程小结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它想灌输给孩子们的成功学理念。
梦想板块:只要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小梦想努力,我们的大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奋斗板块:奋斗可以战胜困难和挫折,也可以造就幸福的人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探索板块: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出新的奇迹。
从这些字句中,我们可以闻到那浓浓的鸡汤味:只要……就一定……。
成功固然值得追求,但成功毕竟是小概率事件,5%的成功者背后是95%的不成功者。确实,俞敏洪、薛其坤等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更应该让孩子们知道,有更多的人没能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这种现实图景是很多人不愿接受的。
对于教育部发文要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统一观看的《开学第一课》,给孩子们灌输“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创造奇迹;只要奋斗,就可以早就幸福人生”的庸俗成功学理念,就意味着当大多数孩子们长大后发现自己没能知识改变命运,没能做成企业家、科学家、电影明星、世界冠军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给自己贴上“loser”的标签,很可能会丧失了作为普通人的幸福感知力,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不幸福的。如果这个国家中90%以上的成年人都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幸福,我们的和谐社会怎么可能构建成功呢?
教育无法让每一个人都成名成家,但教育可以让人更知书达理、拥有更多选择、活得更有意义,教育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成为自食其力的好公民。教育应该首先教会孩子幸福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多数人注定失败的成功之道!教育应该告诉孩子们:追求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的关键词是接纳、活在当下和意义和社会关系。成功并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3
新学期来了,在每年的9月1日晚上8点,央视都会播放《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每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都不一样,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强国复兴有我”。
说到这个强国,我相信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我们才能过得幸福美好的生活。过去就是因为封建社会的腐败,国家不够强大,才会被其他列强所欺负,我们不忘国耻,努力学习,争取把祖国建设成富强的国家,才能够在世界人民面前昂首挺胸。
节目首先由主持人阐述了祖国在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比如我们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了商业首飞,宇航员多次在太空实现会师......我们所取得这些成就,都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了祖国的强大。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加要努力学习,学习先进的技术,将来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建设祖国当中,未来是我们的,祖国现在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前辈们所打下的根基,我们要不断地取得突破,为祖国创造出更多奇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让我印象最深刻就是节目带领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实景课堂,来到了江苏镇江,带我们认识了一位叫魏巧的80后“新农人”,她和丈夫分别辞去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回到了家乡,在家乡两万多亩的农田上,成为国内最早一批数字化农田种植的探索者,他们探索出一条数字化引领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她带领同学们走进了她的农田,她说现在都是靠机械化作业了。看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她这种创新的意识,能够利用信息化,机械化来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使成果大大增加。众所周知,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复内容这一,只有农民富起来了,我国的人民才能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
社会在进步,时代也在变迁,我们能否把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上,就要靠我们这一代人不断努力,不断取得进步。所以,我们作为学生,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创新,才能像节目中的80后“新农人”魏巧一样,靠自己聪颖的头脑再加上一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带领祖国走向美好的未来。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4
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让我再一次感叹人类的创造能力。在“未来”篇章,节目迎来了在《加油向未来》节目中引发大量关注的中国首只“无壳蛋生鸡”——小茶缸,揭秘了它的“成长记”,并回顾撒贝宁与刚刚破壳时的它温馨互动的场景。
节目还邀请青少年代表王源和中国农业大学老师芮磊一起,在节目现场按步骤严格展现了无壳孵化小鸡的实验过程。从设备准备到钻孔、除菌、打蛋、保温,他们为全国中小学生生动地展现了一堂电视化的“生物实验课”,号召全国中小学生一起以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去探索未来。在现场实验中,一个简单的“打蛋”步骤就引得王源眉头紧皱、心惊胆战,但他并未放弃,坚持进行了数次尝试。在王源最终“打蛋”成功的瞬间,现场小观众爆发出一阵欢呼,和王源一起亲身感受到了科学实验的'不易、实践成功的激动。
从今晚的开学第一课的节目中,我不得不惊叹创造的力量多么伟大啊!其实,创造,并非发明某样事物,而是在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驱使下发现了某种与众不同的东西。而创造是换一种角度来思考事物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一样的视角看问题,会体会到很多与众不同的快乐。
我记得有一天,我在商场闲逛,当看到一块手表时我立马对老妈说:“看,表面上有一个发怒的脸。”老妈听到后不以为然:“这不就是一块手表吗?”慢慢的她看出名堂来了。没错!时针和分针就是这张脸的往下紧锁的眉毛,两个小秒表形成了眼睛,而秒针形成了这个“人”高厥的傲气的嘴巴,这不就是一张发怒的脸吗?当时老妈就笑了起来:“我还以为这只是一块手表呢!”
也许大家听到这里,会问这件事与创造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可大呢!创造是通过与众不同的看待事物的角度从而发现新事物的过程,而创造会在一念之间,一时的心血来潮和好奇心都会让想象力萌发,从而创造。所以,放飞你的'心灵尽情地探索,尽情地想象吧!
当看完无壳孵化小鸡的整个实验过程,我心中对于创造力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其实,没有创造力,哪有我们现在先进的科技生活呢?一切源于创造啊!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5
《开学第一课》是中央电视台和教育部联合举办了大型教育课,对中小学生们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奋斗成就梦想,让我大受震撼,我们在新时代非常快乐,作为这个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积极向上,树立目标和理想,努力学习,不仅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祖国。
节目精选三个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儒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着眼于 5000 多年中华文明史的大范畴,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儒藏》工程首席专家王博,为我们讲述世代流传的典籍背后的守护故事,并回顾《儒藏》编纂人汤一介先生皓首穷经汇聚《儒藏》的过程,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薪火相传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委会委员金晓明带领我们 " 画中游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蹴鞠图》到《清明上河图》,在金晓明的介绍下,我们细细品味着屏幕上栩栩如生的画面。" 同学们,正是我们今天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技术,让寒江独钓、孤雁北归、空谷幽兰,这些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印记,以数字化技术助力出版的方式,呈现在我们大家面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通过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讲述人类起源、演化历史,追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引导青少年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所以,观看这期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能让我们内心更加深刻地感悟到,我们每个人为自己是中国人和炎黄子孙而倍感骄傲。
强国复兴,我们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要有理想,有要求,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还要拥有爱国精神和团结一致。在世界民族之林中。
我们青年,作为新时代的先锋,更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正冉冉升起的骄阳,应面朝世界新局势,喊出自己不怕风浪的口号:强国复兴,吾辈自强!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给予青年,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
为了往后的生活和未来更好,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要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及理想,努力学习,成为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人才加油拼搏,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加有意义。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相关文章: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05-20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07-22
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1-08
[集合]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5篇05-23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2-20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08-30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04-27
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11-10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08-31
【推荐】开学第一课观后感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