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精华】散文的作文汇编九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散文的作文9篇,欢迎大家分享。
散文的作文 篇1
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是不需要我们去寻找的,其实我们偶尔向路边一看那反而是最美的景象。
每次回家都会经过那条熟悉的小道,有时眼睛一瞥就会看见那一排排桃树下,长着一簇簇不知名的黄色小花。它们大多会被大家忽略,而我也对这不起眼的花感到嫌弃。我时常闲来无事就习惯蹲在桃树下把这些不起眼的花拔了,看着一地的花瓣还觉得桃树下挺干净的。
等到我下次在注意到它时,它又长出了嫩芽开出了黄色的小花朵。我渐渐的发现这行为根本阻止不了它的生长,它总是乘别人不注意时拼命地生长,每一次拔掉没隔几周就又长出来了。渐渐地我对它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
有一次我惊奇的发现了它那顽强的生命力,它不畏惧任何磨难,只为一个劲的往上生长,它虽然是那么的渺小,有时甚至可以将它忽略,确深深的震撼了我,让我对新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它已不在是我以前我心目中那个令我嫌弃的小花,它为自己赋予了一种美——精神美,让我不得不为它的生命力而佩服。
这些花因为外表不是那么的美丽,经常长在偏僻的地方,所以经常会被人们所忽略。但它的精神却不是我们所能忽略的。当我们观赏那些被人呵护长大的美丽风景时,不妨低头看看那生长在路边那一簇簇野花,要不是有它们的存在,为这里点缀,哪会有这么美丽的风景啊。
这一次的新发现让我重新收获了一个新观念,带给我一个新起点,它从原来我对它们的嫌弃转变到后来我对它的钦佩。其实看事物的好与坏,美与丑不能只一味的'注重于外表而因此忽略了它的内在美。我们也常常会肤浅的看到那坏的丑的,从来不仔细想想它的作用与优点。
野花用它的坚强告诉我们,最美的不仅仅是你看到的也有你没看到的一面,那些看不到的一面正是被我们所忽略的,但是它们却用顽强的生命力证明了自己。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这些野花带给了我新的认识,也带给我一个新起点。
散文的作文 篇2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规范了文字、度量衡和行车的轨道,并没有统一语言。明朱元璋担心官员语言不能上传下达,与百姓无法沟通,曾编纂《洪武正韵》颁发全国,但收效甚微。至清雍正年间才统一使用“官话”,也就大致为今天的“普通话”;当时清政府曾于方言较重的闽粤设立“正音书院”,以矫正方言给“官话”普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全国“八大方言”体系中,福建省南靖县闽南话与客家话便占有其中两种。所以,闽南与客家方言区学生用方言作文的现象依然存在,便有其历史和地域的因素。
在闽南方言山区,小学生直接翻译方言的作文尤为普遍。在一篇记人作文“我的 ”中,一位学习挺优秀的学生以“我的奶奶”为题作文。文章开篇即写道:“天气越来越冷了,奶奶仅穿一件薄薄的衬衣,冻死了。”如此开门见山点出主人翁悲惨结局,确出人意料,参阅老师无不为此精妙的谋篇布局赞叹不已。接着写父亲对奶奶如何不孝,整日整夜地,又使读者义愤填膺了一番。可到篇末忽然出现父亲“孝心犹存”,在大年夜给奶奶送来一套新棉衣——“奶奶终于笑了……”这就让人不了解了:奶奶不是刚刚“冻死”,这回怎么又“笑了”?一问,才知道学生用闽南方言作文,奶奶不是被“冻死”了,而是“冻得厉害”。
诸如此类不规范语言表达方式,在小学生作文中不难发现。如“时间来不及了,我赶马上学去。”“鸡吃人很补。”“我家来了人客。”“她拦小鸭游泳。”等等。
可见,如何矫正学生方言作文,已成闽南方言区语文老师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根据方言作文产生的原因及小学生自身知识掌握特点,笔者认真思考,细心考究,提出如下几点策略。
首先,必须在闽南方言区大力推广普通话,只有做到“语同音”,才能确保“书同文”。
闽南方言是学生产生方言作文的根本原因。鉴于闽南有其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文化,要在短期内推广普通话,不仅难度大且极不现实。但我们可以把这一工作,视为提高校园文化品位的一项重要工程。或者将师生是否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与交流,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考核的一项指标。
其次,必须扩充学生的.汉语言知识量,尤其是识字遣词造句和汉语语法这两方面。
小学生之所以出现方言作文,很重要一个因素是学生文字语言量的贫乏,形成“欲表无词,欲抒无言”的干涸局面,当学生不能直抒胸意时,只好用“拼凑法”和“替代法”来表达。那么,“方言词汇”与“方言语法”就难免渗入其中,方言作文也就由此而形成。
再次,必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不断丰富自己。
学生直接经验多来自现实生活,在闽南方言和普通话之间,“菜花”和“花菜”;“鸡吃人”与“人吃鸡”是一组极明显的词汇与语法的不同,教师要多引导、比较和区别,使学生明白其中的联系与表述的差异。而间接经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校内外、课内外多渠道的知识网络。所以,不妨鼓励学生“耳目并举,手脑齐用”,多听、多看、多读、多思考和练习。如此,既能充实学生的词汇;无意间掌握汉语语法;又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和创新作文题材。
此外,要让学生掌握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区别与联系,并领会二者的适用范围。
口头语言一般是与人交际时,对方能听得明白的通俗语言;而书面语言多以文字描述,书面形式直抒胸意。我们不反对口头语言在学生作文中出现,对一篇文章而言,口头语言往往能突出文章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前几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的《说事儿》为例:“……她这一剪,一万多只鸡都得了禽流感,第二天。”按一般表达方法,“第二天”应置于“一万多只鸡”的前面,但相声角本作者却将其安置于最后,显然是为了突出“黑土”(赵本山饰)这一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而在闽南方言区,学生往往将许多闽南方言以口头表达方式出现在作文里,这不仅不能更好地表现文章语言特色,反而弄巧成拙,使文章语句显得很不自然。如有学生这样描写:“快上课了,我吃饱饭,赶紧上学去……”这里的“吃饱饭”与“赶紧”显然就是方言口头表达方式。倘若将其改为:“快上课了,我吃完饭,连忙上学去……”如此,才能更自然,更合乎语境。
由此可见,要矫正闽南边远农村学生方言作文的习惯,除全社会共同努力,大力推广普通话外;还得依靠广大园丁,共同出谋献策,从多渠道,多方位,由浅入深,精心辅导,使广大方言区小学生能“语共音”,“书同文”,并逐步提高他们的汉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的作文 篇3
记得我的班主任曾问我什么是十五岁,我的回答是:十五岁就是离中考更进了一步,初三的我应当肩负起更重的责任就是为了中考这一天。也许我们现在还玩着,笑着,闹着,却浑然不知现在离中考不到三百来天,和你最要好的同桌也许在明年这个时候他会坐在高中的教室里,而那时的你整天忙碌着求学,到那时后悔 还不如活在当下,要立志,明确目标;要自信,我能行;要用功学习、要用智慧学习、上好每一堂课。从今开始,奋力拼搏,同学们一起向前进。
想必大家听说过孤儿杨六斤的故事,杨六斤从六岁开始就独自一人面对艰辛的生活,他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也从没感受到家的温暖,但他有一颗坚韧的心,学会自力更生,勇敢的面对生活,比起杨六斤,我们就像上帝的宠儿,我们何尝有理由为懒惰找借口呢?同学们,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学习杨六斤,不给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要有理想和目标,把握人生的方向;要制定好科学的计划并坚持到底;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这样,就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十五岁的青春不是用来随意挥霍的,要用行动诠释青春的价值,积极向上,坚定信心,为中考加油助威。
散文的作文 篇4
风儿卷过树梢残存的秋叶,簌簌的落下,漫步于斑斓落叶堆砌的乡间小路,我似乎又回到了无忧的童年。
记得那时,我也如此般缓行于和眼前几近相同的小路。但当时,不过是瓜果飘香的初秋,远没有此时的秋风肃杀。
路旁的杨树虽已有几抹黄叶,但黄绿相间之下,也没有一番风姿,像位风云万千的贵妇。还带着几丝夏日热炎的秋风,送来了蟋蟀最后的赞歌与迷人的果香。
放学的我们便沿着小路缓行,却又时而钻入金黄翻滚的田野之中,也许是风中的果瓜勾起了我们的馋瘾,小杰的提议:摘苹果去!我们竟无一人反对。在小杰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杀入离我们最近的果园。不知是否是天公作美,上帝眷顾,守果园的张大爷居然不在。在一片的欢呼声中,我们争先恐后地爬上果树,大吃特吃。
不好!张大爷回来了。
小伙伴们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只见张大爷正怒气冲冲地冲过来了。跑!不知谁一声令下,大家一个个狼奔鹫突,迈开双腿,一溜烟儿便没了踪影。
我一愣之后也回过神来,抓下眼前的两个大红苹果,纵身跳下果树,也顾不得震得发麻的双脚,马上便不小伙伴之“后尘”,没了踪影。挂破了衣衫,顾不上,跌倒了,手脚并用爬起来……也不管往哪儿跑,直至听不到张大爷的.怒骂之声。我们终于惊魂未定的停了下来,个个东倒西歪地躺在地上,大口地喘着气……
过了许久,缓过来后,清点人马,真可谓损失惨重。小亚的新衣服上划出了新口子三条,小帆的脸上也挂了彩,更惨的莫过于小杰,不仅摔得鼻青脸肿,鞋也丢了一只,而我的苹果也丢了一个。
夜幕降临,不敢回家的我们蜷缩在大树旁边,瑟瑟发抖,直至家长出来找寻我们。……一顿痛打当然是免不了的。
一片飘飞的落叶低低的打着旋,勾回我沉浸于记忆海洋的思绪,已六年,早已物是人非,我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孩童,昔日的玩伴也不再会与我嬉闹,我们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为理想而奋力拼搏,虽然如此,但岁月的年轮记载着曾经的美好,任风吹雨打也抹不去童真的记忆。借这缕满载丰收的秋风,向曾经的伙伴送上我真挚的问候。
散文的作文 篇5
走进就如同走上了一条曲曲折折的山间小路。一路上,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一路走来,可观花,可摘果,可折枝,也可见到小桥流水中的鱼。一路上遇到石板、石磴,或是平坦的草地,洁净的长廊,或坐,或躺,曲径处,思想、情感也自然多变,何许还会时而微笑,时而泪涌。任其自由,随心随缘。
走进如同走进一条弯弯曲曲的花溪小径,有闲雅之时、淡雅之情。如清茶的淡淡的一抹清香,一缕心音,一份真情,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
走进就如同读了一本博大的书,她的深邃与优美,吸引了多少散文的爱好者纷纷在登台亮相,在这里,仿佛听到流传千古的大江东去的绝唱和看到飞流似银河的庐山瀑布,杏花春雨的江南美景,风吹草低的无际辽阔……当一曲悠悠的信天游从耳畔响起,当一阕延安的武鼓擂响,当悲怆的秦腔吼起,当苏州的评弹奏响……各地的民俗如篝火般熊熊燃起,这一切都在燃烧的激情中,飞升成一片炽热的豪情万丈。
走进就如同徜徉于如诗似画的山水之间,便产生了望峰息心的感叹;面对浩淼的洞庭,也便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与胸襟;面对夜色欣然入户,也便诗意地写下“庭下如积水空明”的绝句。在这里就能体会到好多年前那三间草堂,因杜甫而不朽;一座枫桥,因张继而名扬;那跨在江南水乡不老的双桥,假逸飞之手,而有了灵动的力量。
尘埋黄沙下的敦煌,因行者而无疆;西湖断桥,因白苏而辉煌。白帝城托孤,令人潸然泪下;桃花潭水的清澈,照耀着李白的洒脱与豪放。一代忠良执旌杖,七下西洋展国芒,武穆青冢西子月,苏州园林盖世双。自然因有了人文,而更加厚重。
放眼寰宇华夏外,世界名胜扑眼来,康桥水波染荇绿,巴黎铁塔放华光等。边走边赏,边赏边唱。自然的美景与灵动的诗句结合,经过岁月的积淀与流芳,历史、自然和人文也便融为一体,物化为那飞珠溅玉、玉润灵山的文字,陶冶人们的性情和心胸。
走进就如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读书中,也就有了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住了一处的优美风光。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位智者交谈,它精深的哲思,让人们叹服。同样,徜徉于自然风景的美文,也会在作者灵动文字的引领下,览山阅水;放飞自己的心灵与歌唱和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文学素养。
只要一有空闲的时候,我就会迫不及待点击登录,细细品读里面的散文作品,渐渐的,渐渐的,里活跃着一帮女性散文作者群引起了我的关注,在她们的散文作品里倾注了女人的个性,女人的思想,女人的眼光,女人的情感,女人的忧郁,女人的追求和女人的向往。如果是把这帮女散文作者群单个区别开来,她们各有各的独到之处,各有各的特色和亮点。如果是把她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从她们散文的标题,立意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情感的倾述都有女人温柔细腻闪光靓丽的共同点。一个最能引人注目的是她们的散文作品柔情迸发,不论是恋情、爱情还是乡情,亲情都构成了她们散文作品的主旋律。细细品读她们的散文作品,你就可以联想到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与女人相处的点点滴滴,爱美是女性的专利,有女人在就有美在,女人就是美的浓缩和展现,美的化身和代言。比如在一个公共场所里,有一百个女人,你就可以看到这一百个女人就有一百种不同式样的衣着打扮,一百个不同式样的女人包,从这个很简单的例子中,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女人们的爱美是通过各种各样不同的美来展现美的魅力,组成一片美的海洋,让你感受到人间中的美就在身边。有女人在你就可以得到美的美享受和美的恩赐,以美来打动人感染人,那结构之美,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成了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我好羡慕她们。她们不仅仅写散文的好手,更是热心指导热心散文写作爱好者的编辑,她们默默无闻的看稿审稿,一往情深的热衷于散文创作,不图回报的辅导推荐散文写作新人。这就是她们美的最佳体现。这因为如此,她们的人气很旺,她们的散文作品一发出来,点击率就是上千上万的,她们拥有很厚实的.读者空间和广泛的读者群,她们的散文风格似乎代表了当前散文创作上的一种走向。
走进,我就拥有了与文友们相逢相识的地方。我觉得,相逢出于偶然,相识一定是有缘。相逢相识需要沟通和交流,沟通是那么的平静,交流是那样的自然。然而,平静中孕育着波涛,自然中酝酿着甘甜。也许是共同的志向就有了说不尽的千言万语,拟或是同样的兴趣使彼此感到相见恨晚。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也没有其他什么意念。纵论天下是是非非,笑谈人间喜怒哀乐,说不完的家长里短,道不尽的苦辣酸甜,没有隔阂,没有障碍,没有禁忌,没有隐瞒。可以信口开河,也可以畅所欲言。可以一本正经,也可以随意浪漫。一曲曲人间情歌动人心弦,一幕幕爱的喜剧激情澎湃。太多的共同志向和观念把彼此的心紧紧相连,广泛的共同兴趣和爱好使大家的情已无法隔断,不需要勾心斗角,也不需要提心吊胆。这里没有窃窃私语,也没有议论纷纷;不会成为众矢之的。只要心存良知,不失做人的本分,可以完完全全的脱下自己伪装,敞开自己的心扉,甚至可以肆无忌惮的倾诉或者发泄自己的心声。
是呀,让我们走进书写人间炎凉,让我们与祖国共呼吸,共命运,为人民鼓与呼,赞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写一写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家乐业,让百花齐放,四季飘香,真正成为网络散文创作的殿堂。
散文的作文 篇6
在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其实人生就像一场旅途,一场看似漫长。
其实短暂的旅途。它中途会出现奇迹,意外。一切酸甜苦辣的事情,只要我们细心留意了,都会是精彩美妙的巧遇。
人生会是我们生命中最美丽,最丰富的旅行。生命的'列车带着我们驶过风风雨雨,只要我们经历过了,列车的另一头一定会出现彩虹阳光。从我们诞生到这世间时,这便是旅途的开始。这一场旅途可不会永远轻松自在,我们总会攀爬一座座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山峰。有时还会遇到“难上加难”,爬行在陡峭的山坡上,有时抬头一望,山上好几块巨石翻滚而下。而这时,我们最不能惊恐,必须冷静地想出办法避过那些会压得人透不过气的巨石。这场旅途总是不能不劳而获,想要胜利,我们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当我们爬上顶峰时,即使身体精疲力尽,我们还是会感到欣慰,因为山上美丽的风景是我们经历过困难和用汗水得来的。
当我们再往山下望时,那些因为放弃风景而被巨石压倒在地的人时,我们是否感到自己也是幸运儿呢?
当然,旅途也会有轻松的时刻。当我们亲身经历过风雨后,阳光是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时我们便可以享受它带来的精彩。人生的某种机会就像旅途中一瞬间的美妙,我们应该不要再三顾虑,而是伸手把它牢牢握紧。即使结果不如人意,我们毕竟还是尝试过,拥有过,这样也无怨无悔了。人生的一些缘分就像旅途中巧遇的景物一样,应该去追求这缘分。缘分是不会等我们的,不要等它离去时,我们才来后悔当时的愚蠢。
散文的作文 篇7
我住在乡村,家乡四季的景色都很迷人,但我独独对独特的秋日美景有一份不舍得情怀。
不知不觉,蝉鸣声儿淡了,枫叶儿红了,稻儿熟了。哦,秋天到了。
乡村秋日的山上,满是秋的报信员--似血的枫叶。有地躺在地上倾听大地母亲诉说历史;有的随风飞舞,犹如一群红蝴蝶在与清风嬉戏;还有的站在树梢上,了望远方。山儿披上它们组成的巨大红纱衣,别具韵味。微风拂过,红纱衣也与风儿互相迎合——舞动起来。如此美景,怎不叫人陶醉?
秋波澹澹。成就秋水的是它的冰冷与清澈。说它冷,那可不亚于冬的统治者--雪。你就是沾上一点,也叫你哆嗦几下。他的清澈便更为独一无二了。经常是站在河岸上,可以清楚地看见在河底游动的小鱼、小虾。这个秋水真是叫人又恨又爱!
在乡下,秋天是最忙的'季节了--家家户户都忙着收稻。也许正是因为那份忙,使秋日更为的独特。田野里弥漫着稻子成熟的芳香。随处可见正在割稻的农民,豆大的汗珠顺着农民们早已被烈日烤的黝黑的脸颊上流过,湿透了衣衫,可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割。打稻场上,“哒哒哒”的打稻机声经久不息,震耳欲聋,似乎在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一筐筐金黄色的稻谷从打稻机后不断的运出,主人早已笑得合不拢嘴了。越干越有劲,似乎下定决心明年还要打出更多的稻谷。这一筐筐稻谷伴着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与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为这张秋景图缀上了最美的图案,最妙的点睛之笔!
山、水、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融合汇聚成了这独特的秋日美景!
散文的作文 篇8
不知道是她的美貌让人们记住了她,还是她的成就让人们记住了她的美貌!
她的美与众不同,清纯,惊艳,风情万种。
从小,她就不是那种柔弱的女孩子,她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像个男孩子,温暖,坚强,有足够的力量保护身边的人。后来,踏入演艺圈,一路坎坷,一路辛酸,但她一直坚持最初的梦想。
喜欢她的语录里一句十分朴素的话:大海那么美,所以它是苦的。 她不怕吃苦,认真工作,也因此美得极致。
她把一切当成一种经历来过,所以在那些苦难面前她不怕,她知道一切都会过去。她说自己内心有强大的小宇宙。她有肩膀,她可以承担很多东西。
这朵正在绽放的玫瑰,总是面朝阳光,对一切充满信心。
也有些流言蜚语,恶意中伤。她微笑着说:“我管别人说什么,我只要做真实的自己就好。”
当她站在一个又一个领奖台上,举着奖杯的时候,她的微笑那么迷人,可那微笑背后的汗水和泪水,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记得第一次在电视里看见她,是《还珠格格》里的金锁。 在演艺道路上,范冰冰走了很长一段路。从1996年至今,15年了,她顽强地走了过来,并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华丽演出。我们为她的演技所折服,为她的美貌所倾倒,却永远不能领会她背后的故事,或许有快乐,或许有悲伤,但我想最多的还是勤奋吧!
她是女座,她追求完美,她想要自己做到最好,把自己的完美展现给大家。所以,不管多疲倦,她也会面带笑容。她要告诉我们:她不累!她挺得住!
她就像是一朵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然而我们却常常不能像她一样无悔地付出。
她曾看过罗兰的一句话:“生活的磨难就像一把犁,既割破你的生活,也开垦了你的生活,便于你找到希望的源泉!”她说:“面对挫折、失败和不幸,我要坚韧,学会忍受,学会把伤痛转移,就像珍珠贝壳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炼出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面对别人的流言蜚语,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工作,我希望用真诚感动别人,用改变影响别人,用实力征服别人,用坚强造就自己,我要不断地超越困难,超越自己,我想用自己的能力去为我那年老的父母创造美好的生活,送弟弟去最好的学校,我也想为自己的追求而努力奋斗,我不会因为别人的流言蜚语而停下自己追梦的脚步,我认为人应该向前看。”
还原妖魔化的范冰冰,绯闻骂声中淡然坚强。她用勇敢,保护了身边的人;她靠努力,让骂她的人闭了嘴;她凭实力,让千万人为她动了心,她就像她座右铭那样:只要认真做就一定能做好!相信自信,会走得更远。
范冰冰的`路还有很长,我希望她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双明亮妩媚的大眼睛,还有一颗宽容、善良的心。
在此,我没有华美的词藻来描写一个已经经历风雨十几年的范冰冰。因为她需要的只是一阵阵轻风,吹起写着“范”字的那面旗帜,让全世界看到!我同样相信,她经历风雨后的那道彩虹,分外美丽!
是金子总会发光,面对一些谣言、绯闻,范冰冰坚守自我,坚信自己就是一块金子,用实力拂去人生路上的尘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更加绚烂多姿。
卡耐基说:“如果你被别人批评,那是因为批评你能给他一种满足感,这也说明你是有成就的!”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杯香茗,值得会品的人细细体味。而人生最精彩之处,不在于永远的一帆风顺,而是存在无限未知的可能与挑战。 不过,一个人过于光彩必然会招来许多是是非非。范冰冰在娱乐圈的成长可以说是与是是非非时刻相伴的。尽管如此,冰冰依旧坚持自我。有人说她这不好,有人说她那不对,冰冰始终一笑过之,坚定着她独有的“范儿”。也许她就是凭着这一股独特的范式风而闯到了今天这一步。那些诋毁冰冰的人,你们扪心自问,自己有资格去批评一个如此优秀,如此努力的演员吗?
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带刺的玫瑰才是最闪耀的。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去批评那些是是非非。一切的过往都会随着成长而尘埃落定。
她是我的女神,我的偶像,一朵带着刺在流言蜚语中依旧闪耀的玫瑰。
散文的作文 篇9
会议间歇,入群读晓斌“令人头疼的作文课”,感觉不像晓彬老师在说话。
晓彬是校长,博览群书,工作循循善诱。而这两节作文评改课,他让学生拿出以前的作文自己修改,布置完任务因事离开课堂。待他回到教室,学生未改,一学生捂着本子不让老师看,他生气地想:你不让我看,我也不看了,想帮你,你还不领情,懒得理你。
故事之后,是晓斌的反思,颇为深刻。但我无心细读,只想当面问问晓彬,这是作文评改课吗?这样上课老师“悔”死又有何用?学生有多少这样的两节课可以“聚在一起说话”,而可以“不用心修改”?我不知道晓彬学校的老师怎样上课,也不知晓彬作为校长发现老师这样上课作何感想?
此刻,自己觉得有些心堵,这样的感受该不该发群?我迟疑着,打好的文字滞留在手机屏幕。
想起寒假后组织的学生征文,一样的“令人头疼”,空话大话假话,而且“雷同”。那日,一位学生家长,问孩子的作文能否获奖,语气中感觉她对自己的孩子信心满满。这位家长是乡镇的小学老师,利用假期陪孩子上作文补习班,补习班主讲教师是城内某小学业务副校长,以作文指导成名,在家长心目中很有分量。
我找出她孩子的习作,又拿出两篇雷同文,她傻了眼。她告诉我,这篇参赛作文是她看着孩子“修改”而成,她相信是孩子的亲笔。
第二天,她来和我致歉,也是在诉苦。她说,辅导班的钱白花了,老师的辅导方法是,把上届学生的优秀作文让孩子们背下来,然后插在自己的作文里……
这个辅导班叫“写作速成班”,假期收入不菲。知情人透露些底细,某校班主任老师负责招生,语文老师负责提供范文,大家分成。辅导班生意红火,预退教师常年授课,辅导班有营业执照,属于民办学校。有些在职教师看着眼红,效仿三五人搭伙办短训班,或在车库或在农家,上边查得严,就说是亲戚家孩子补课,也就免去各种办班手续。
想着晓斌是负责任的校长,想象他的学校该是另一番景象。这样转念,觉察晓斌“令人头疼的作文课”在自己内心激起的波澜,感觉资源难得。想点击“发送”真实的感悟与晓斌碰撞。
心有余悸,毕竟大家习惯“画饼”。画“饼”不给“饼”,不给“饼”而继续画“饼”,如当下盛行的教师培训,长而久之变作负激励。想起钱起的《省试汀灵鼓瑟》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如何无“帖诗”痕迹,还把人带到永恒的`境界?我在思考我们这个群的发展前景。
先发吧。近日在读奥修,他说心中没有光不要想着助人。此刻自己,内心被现实的“恶露”堵满,尚需清淤,怎能静心对谈?只想“捕捉”当下帮助自己。真诚地附上后缀:“对不起大家,请晓彬包容我的自私!”
忙完一日工作,想想“修改文章”,应该与晓斌有个对接,何况若水也提到更想知道“改文”的方法。
能感觉到杨老师病中多了一份担忧,或许我的“想当面问问”让杨老师顾虑大家难以接受,或许我的“利眼”又回到昔日的咄咄逼人,或许我的“认知”停留在了技术层面。泄气?失望?自己直觉捕得的感悟,思考后发群,其价值非他日可比。此刻的我,心绪平和,探求真理在脑海中根深蒂固,不会消逝。
“修改”?想着自己原来的写作,写人、记事之前先狠很地抒情,然后再用夸张的字词渲染,最后结尾,再加上自己特别主观的评论以提高格调。这些文章现在再读,令我羞愧不已。有了这样的体悟,指导学生修改,只做两件事。一读,抓画面。二找,找形容词,找一个删一个,还原当时的场境。学生习作每天上墙,修改随时随地。时间一长,改起文章来,学生会找具体的事例表现自己想要说的情感。表面看,孩子们删掉的是“形容”,实际上,他们在学习审辨。还会有“雷同”,是思想撞“衫”,真理或见解流注自己的故事,成了思想体系的一支。
学者遂不失时机,以近日读经之惑相询,《大学》的“格物致知”可否作为“修改”之回路?
章太炎引王艮之解曰:“‘格物’,即物有本末;‘致知’,知所先后,乃与‘诚意’‘正心’合,次第也相符。”粗浅理解,格物,感之于外;致知,觉之于内。如宋儒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即内在生命节律与昼夜四季相合。若用《白虎通》的“觉”浅显释之,乃学者与教者相互感应。“觉”是通过自己与学生的交相互动,唤醒其本有的生命节奏而已。
想一想读“令人头疼的作文课”心堵的缘由,是用课后的“思”替代当下的“觉”成为当今教师培训的导向,尚需“修改”。用近人严立三先生的《礼记大学篇通释》劝慰自己:“知者,情之感也;物者,感之应也;致者,极也;格者,通也。通物而感,极感而实有诸己。”
广言学之,持一颗初心,念兹在兹。念念不忘,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