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散文

时间:2022-03-15 08:00:39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土地的散文

土地的散文1

  三月春归,万木复苏,又是一年草长莺飞季。

土地的散文

  从淅川县城向西南过丹江约60公里,峰峦绵亘,绝壁峭立,一路泥泞,一路沟壑,忽然间,一个豁然开朗黛青的古村落尽显眼前:野花初绽,鸟语婉转,桃红柳绿,芳草萋萋,油菜金黄,峡谷奇石,裂岩纵横,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土地平旷,往来耕种,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不是我心中的桃源吗?

  清清的溪流环绕着古村落,更有看不完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蜿蜒起伏的山寨玉带般萦绕盘旋在山巅,寨内星罗棋布点缀着石板房,还有美轮美奂的石雕石刻。“土能生万物,地可载山川”这个以“土地岭”命名的村庄莫非蕴含这样的寓意?

  村中央,有一棵古国槐树,当地人也说不透它的年龄,村民汇聚在大树下,男人们抽着旱烟,讲着收成,女人们家长里短,小孩们则端着小板凳,静静地听着老人讲着过去的故事:从战乱纷纷的年代到欢歌盛舞的庆祝;从田里庄稼的种植到土地岭的神话故事,国槐就这样一代代承载和见证着这里的一切,守望者古村落。

  天工不可巧夺,鬼斧自有神功。也许是土质特点,这里的山并非都是大块大块的石头连片,而是一层一层的,裸露的岩层上下错落,清晰可见,远望,仿佛一张巨大的“千层饼”,又如一本本叠加起来的故事宝典,记录着村庄的风霜雪雨。村中巷弄弯曲幽深,脚步在块石铺就的小径上敲打出声韵,石径的边沿和墙脚交界处,覆盖一层湿滑的绿苔。往前走,仿佛走进了一座童话般的石头城堡。数十多公里的村庄,分布着高高低低的石头房,有的环环相扣显得错落有致,有的若即若离又相互照应,犹如石头的“众生相”、石雕艺术的大观园。从山凹口鸟瞰,整个村庄就像桌面上垒摆的`麻将方阵,无不昭示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仁厚。陪同的村民马盛骏介绍,古建筑始建于清乾隆24年(1759),距今有250年历史。有一碑刻记载,一个名叫胡华启的老人把一家人从武昌省大冶县换阴桥山下庄迁到河南北邑成南兴化寺地方定居(清代时土地岭属兴化寺管辖),利用已掌握的建房技术开始建造石板房,挡风遮雨。从此,这里的民居就地取材,一斧一钎叮叮当当的耕耘,绵延不绝的敲击声延续了200余年。或许在许多人看来那是噪音和苦痛,但在土地岭人们的心中,那也许是在叩谢大自然的厚爱,那是靠自己双手换取生活的殷实和安详的乐章!这些拙朴、坚韧的石头既为土地岭的万物生灵提供了温暖的避风的港湾,又引来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访客,怎不叫人惊叹?村民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从着祖辈的经验,勤奋劳作,像石头一样坚韧刚毅,代代繁衍生息,守护着日子,抒写着诗情。勤俭互助、夜不闭户、朴实的操守、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滋养着每一位村民。

  因风霜雨雪长年累月的肆虐侵袭,石板房顶鱼鳞兽甲似的石板有处已经坍塌,木格花窗依然镶嵌在石墙上,屋檐下晾晒着干菜,有的主人因常年外出,房顶石板歪斜,也有的门口挂着火红灯笼,院落一尘不染,花草茵茵,石屋石院,石路石桥、石磨石碾,石台阶、石院墙,石门楼,原石原色、古拙简朴。石房虽旧,古貌遗风,岁月在这里走得很慢,似乎每走一处,都有一个故事,每个老物件,都有神秘的来历和不凡的身份。在我们眼中,遍布乡野的石头成为土地岭村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一个乡村的地标、一个让人思古忆今回味无穷的地方、一个天然与神秘并存的世外桃源!

  庭院深深几许,谁人识沧桑?满脸皱纹的老奶奶围着墙根晒太阳,一只公鸡威风凛凛吆喝一群母鸡,花猫在屋檐下打着盹,庭前春阳投下一地斑驳的树影,记录着乡愁日记,长胡子的老爷爷抿了口自酿的谷酒笑意盈盈。小巷里的石板路蜿蜒迂回,坡道布满青丝苔藓,古朴宁静,与石头垒起的院坝围墙浑然一体,古井、旧垣残壁之间述说着光阴的故事,院落里古树挺拔,干虬叶茂,静默的石头房交织成土地岭独特的气质。放松呼吸,让目光缓缓摩挲视野中的一切,一如时光亘古以来在此处缓缓流淌……

  看着气势恢宏,保存完好的古村镶嵌在山涧溪畔,衬着雾霭,远处层层梯田,山花翠柳,潺潺溪流,人与自然的和谐,心灵家园的温暖,汇成了流淌在我心中无边的诗意。恍若走进了穿越时空的旅行:曲巷、石房,小桥流水,古朴安谧。远离了平日车水马龙的喧嚣世界,享受“空山不见人,只闻鸟语响”的宁静生活。谁家院墙里飘来葱花炝锅的香味,一缕缕饭香袅袅缭绕在天空。村前屋后,那些悠闲的鸡儿、狗儿,士大夫似的,踱着方步,来回穿梭觅食,鸡鸣狗吠的声音,清晰可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乡村闲适况味,让人沉醉欲迷。

  对于一代代生活在土地岭的村民们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园,对于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乡愁的味道,年轮的烙印”,成为行人对土地岭过去时光最直接的阅读和追思。传统石头民居建筑是这里民间文化的承载空间,一草一木,一石一凳,都记载着村里人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留存着历史资料、人文遗产、文脉记忆、艺术创造、人情礼数,都凝结着先人的心血和智慧,承载着乡土文化的根脉和灵魂。和许多古风相传的古村落一样,村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故事、人文风情,农耕文化,地域特色,保存了乡间生活的原味,有着山外难觅的朴实与真诚,他们生命中的时光都与这山这水这石板房一同度过,他们拒绝喧嚣和浮躁,走向大地,走向自然,与星星、森林和溪流对话,累了就摸摸那些亲手盖的石板房、那些和他们相伴的猫狗、犁铧、锄头,他们在这片朴素而沉静的土地上开发出了一座恬静的心灵家园。我静静的沉醉在石头中央,仿佛触摸到它的脉动和心跳,听到它的歌唱,被它的质朴、温暖、刚毅、沉稳所融化……

  夕阳压山柳如烟,我们依依惜别土地岭……

土地的散文2

  不太肥沃,也不贫瘠,他们始终守望着这片土地,不管风雨还是烈日,还是世事变迁,一直坚守在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养育他们,饮这里甘甜的泉水,吃着稻香的米饭,从这里出生也从这里死去,或者从这里走出去,有一天还是会回到这里――一直一直守望着这土地。

  十九年前,我在这里降生,来到这个世界,睁眼看世界的第一眼它表映入眼帘,在我心里给了一个深深的烙印。

  从此我也热爱这片土地,感受它的.四季变化,春暖花开、夏日酷暑、秋日凉爽、寒冬惬意。走在这片土地上它是童年的承载体,每日早晨看见耕种的农民弄撒一地清晨的露珠来到田间耕种,傍晚夕阳西下便看到他们归来的身影,满载而归。

  十九年后,我走出这片土地,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它,带着梦想从这里践行,起步从这里出发带回我的成就,曾不无时无刻在心里緢摹这个场面,那日骄阳当空,清风拂面,赤足走在这片土地上,脚底润湿,打破青草整齐的样子,划破清晨宁静,花香扑鼻来,寻着花香来到家门口,推开久违的门,延窗而坐享受温暖的阳光。不管前行到何处,内心底处有它的一席之地,渴望早日回到这里,还有我那久违的家,久违的故乡。

  在外久了不得不想这里,想念故乡的你们,甘甜的泉水,稻香的米饭,外面的红灯绿酒,繁华都市,没有你的静谧,你的惬意。

  我想一直一直守望着这片土地。

土地的散文3

  父亲离开我已经5个多月了。

  父亲是在去年10月21深夜两点去世的。接到妹妹的电话,我极度悲痛,和先生一起连夜乘车赶回200里外的家乡。那个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风雨交加。老天也在为我父亲流泪吗?

  父亲是一个很平凡的农民,他热爱土地,总是不辞辛劳地劳作。父亲干农活有一种韧劲,如果干不完他要做的活,他是不会回家吃饭的。不管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下雨天,父亲不能下地干活了,他就会给我们做好吃的,蒸包子、煎包子、包饺子、炸油馍等。所有的活他一个人全包下来,我们只等着父亲做好了,把好吃的从厨房端到上房里来。看着我们吃得很欢的样子,父亲非常高兴。

  春夏秋冬,一年到头,父亲基本没有无事可做的时候。由于父母的辛劳,家里虽然不富裕,但从来没有向人借过钱,没有捉襟见肘的时候。我们姊弟的学费总是交得很及时。

  对于我们姊弟的学习,父母总是很支持。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每学期开学,父亲都要赶着马车拉着几袋麦子送我上学。那麦子是向学生食堂交的,换了饭票给我用。记得一个冬天的周末,雪下得很大,厚厚的白雪覆盖了道路,车辆不通,我无法回家了。第二天上午,雪依然在纷纷扬扬地下着。我正在教室里学习,有同学告诉我有人找。我走到教室门口,只见父亲正站教室前面的走廊里,头上身上都是白白的雪。我不知道父亲是怎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这20多里路的。我急忙拍掉父亲身上的雪,问父亲,天气这么不好,您怎么来学校了?父亲从怀里掏出一个蓝格子的手绢,里面包着一些钱和饭票,递给我说:“你昨天没回家,你娘不放心,让我来看看。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别的都不用担心!”说完,父亲就转身走了。天上的雪依然在纷纷扬扬地下着,凛冽的寒风不断地掀起父亲的衣角。看着父亲的背影,我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一个劲地流着……

  高考失败后,我很消沉。父亲说:“你放假了,也该体验一下生活了,和我一起赶集卖菜吧。”每天,天还是灰蒙蒙的,我们就起程了。当卖完菜回到家时,已经是万家灯火。我知道,父亲是要让我明白,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全要看我自己的选择。当我后来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父亲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些年,弟弟经常出外打工,父亲收拾庄稼,依然不肯落后于人家,他种的田里,是不允许长一棵草的。父亲爱土地,他说:“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没了别的,人可以活,没了地,种不出粮食,是会饿死人的。”

  3年前,村里有人去我家里,说要买我家河边的一块地,用来挖沙子卖。一向和气的父亲听了竟然大发雷霆,拿起家里的菜刀说:“你们光想着发财,好好的田地,都让你们给糟蹋了,儿孙们将来吃什么呀?!你们谁敢再说要买我的地去挖沙卖,我给你们拼了!”把那人给吓跑了。

  后来,地还是被卖了。春季的一天,当父亲下地的时候,看到绿油油的`麦田里机器正轰鸣着,原本平整的麦田被挖了一个又一个深深的大坑,父亲气病了,为此在医院住了一周。

  父亲真的老了,变得脆弱了,像小孩子。每次我回去,临走前,父亲会把他种的最好的菜给我择好了,要我带着。我若嫌路远菜重,不想带,父亲便会不高兴,说:“坐车,累什么呀。自己种的菜,吃着放心。”

  在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大多时间被困在床上的父亲该是怎样的无奈与无助!但他从来不说,就像他从来没说过他多操劳多辛苦多累,他总认为所有的担子他都能够抗得住。

  父亲走了,像一颗尘埃,归于他劳作了一生的土地。他再也不用忍受疾病的痛苦了,只留给我无限的怀念与回忆。愿父亲安息。

土地的散文4

  由西安往青海去,两千里路途,山川河流,时聚时散,观日落日出,月圆星淡,总有一半的路是在月中走过的。

  车出兰州,天才渐渐明亮,东方一抹灿灿的白光,西边浮了一层淡淡的蓝雾;雾总是漫地而行,并将远山、河流与风蚀成奇异纹路的黄土地虚隐的越发神奇。疑心是来到一个古老的地域,观赏远古时代的象形文字呢。

  继续西行,两边的山势地貌渐为奇特,山是红的,地也是红的,但红而不艳,呈赤褐;那红时在山顶,时落谷底,总见黑灰山石凝卧,而石缝里有红土在涌动,那黑色的是冷却,红色的便是灼热。这儿的山皆为圆形,有日月风蚀之痕迹,或扭曲,或旋转,或层层叠起,壑壁直立。山下的红土地象似荒芜了千年,任风雨冲涮成坑、成溪、成沟,皆无棱角,看时圆润,感觉且坚硬如石;风起,土随风动,天长日久,便成奇妙形象。山上常见一丛一丛的枯草,极矮,伏地而生,满山就锈着一团一团的褐斑;凡山上有大石,山根就积满碎石,成片成堆的。奇怪的是这里的黄土,常常红山尽了,满目就一片灿灿的黄,一座一座的圆顶儿,极象流沙堆就,有着沙的起伏,也有着沙原的流线,只是山中一窝一窝的伏草,远远瞧去,草多就暗,草少则明,象伏着的金色蘑菇,极可爱的样子。

  山川里有河,不宽,青蓝,有浮冰在河里慢慢地淌,河沿上全然雪白一片,有冰雪在那里凝固,形似流线顺河弯在扭曲,那是风与水踏过的足迹。惊异的是这河水并非都绿,竟有乌黑色状,想是工业污染所致,但走过一小时,其色依旧如故,不知此水源于何处,怎么生就便一身的墨象!

  有村庄在川中座落,屋舍虽不高大,且为平顶,常用黄泥厚厚地裹了,干柴就晒在泥屋顶上。家家墙高院窄,门窗都涂着土黄色,屋梁窗框均雕有花纹,如古寺一般的装饰。村里的大树,常见红布条儿挂满,有说是避邪,也有说是预兆丰年,但想象不出那条儿是如何挂上大树的,挂时还会有怎样的仪式?这儿的天蓝和碧透,地却黄的鲜亮,独有那排排钻天杨极显个性,树身粗壮,分杈处苍苍一团,有无数细枝伸出,象一只巨掌,有一种强力的'气势。在这青藏高原上行走,最为显著的就是那一丛丛直耸的白杨了,大半是大地过于坦露,白杨才长出那般刚直不阿的形象来。

  更为好奇的,要算沿途的红土断崖了,那常常是在黄土原上,远远的就突出那么一座通红的山崖,明显着一条一条直立的蚀沟,阳光斜照,沟黑如漆,崖面就显出一条条黑色的土带,苍苍莽莽的样子,真怀疑这是远古时代的遗物,在这儿沉睡了上万年。那风蚀的土层时儿直立,时儿横卧,越往高处,越显残荒,茫茫之势,赤红之色,真有一种恒古、凝重和超世之感。未曾见过火焰山,而这里的景物想必是那火焰山的微缩了。

  漫行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天高地阔,人显矮小,然而人的想象却因此变得丰富,全然不象拥挤在都市中那般的窄狭。这里虽少有现代色彩,却多了朴实和真诚。待久了,人心就博大,灵魂就纯净,一颗赫热之心会在那里突跳,于是匆成笔记,留下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土地的散文5

  日子已走到十月末,这个时候是秦岭最美的季节。这一周也难得遇到两天好天气。那就还去我的土地梁,想像着在蓝天白云下一个人踱步梁上,晒晒太阳,晒晒心情,那将是多美的享受啊。

  想到这样的画面,不由得笑了。另外,昨晚计划到沣峪爬山时一个念头升起,明天在寺里若遇到方丈,建议他在水房下方架座木桥。动机就为方便自己。从那个位置上山太难行了,梯陡阶窄,沟底湿滑肮脏,更严重的是,从那里经过多次看到蛇,断定那些蛇就是为了吓唬我,每次到这个位置,我都胆颤心惊。

  架桥的经费,今天想好了,我来出。一定是架起一座木桥。为什么要是木桥呢?因为寺里周围山上全是大树和石头,就地取材,只需买点水泥就可以了。这对我来说,是利益最大化了,成本低啊!那我就能出得起资金了。估计,三千块都用不完吧,哈哈。

  到净业寺山门已十点了,上山的游人很多。进了山门,看到这里离学校不过二十公里,可阳光穿过的已是无污染的大气层,太阳明媚的如撒娇一般,光线是透明的泛着金色,阳光穿过树丛光影,斑驳在石阶上明晃晃的撒着欢,实在惹人欢喜。

  很快到了寺院前。寺外前边整修后焕然一新,庄严大气。站在入口侧门,看到今天寺里是近年来少见的整洁,那没完没了的施工总算停了。许是我今天站的位置的原因,第一次看到远远的最高山头上,独有一棵青白树干的大树,阳光下树冠反光,闪闪发亮。嗯,怎么有点眼熟?想起来了,和我当时在塔尔寺院内近距离看到的菩提树一个状态,这也是菩提树么?

  当目光收回到大殿上方时,看到的让我心里一惊,一座新修的水泥建筑,悬在寺院大殿后上方,水泥的青灰色,与周围的气氛极不相宜,阳光下尤其煞白。绕到大殿侧看清楚后,不安的感觉在加重……

  当然,这只是我看到后刹那间内心的直观感觉。本寺主持一定是详细论证后建造的。可我的不安也是事实,庸人自扰吧?

  就在这时,看到方丈和几个随从,从院子的另一边走过来。猛然看到他,我忍俊不禁的大笑起来,他也笑的眯了眼。我笑是因为他围着围巾,身着洗得干净发白,由无数条破布拼成的,比乞丐服还乞丐百倍的百纳衣(这是我猜的名字),这打扮,实在让幼稚的我感到想笑,笑的心里清澈见底。

  他看到我为什么笑,我实在不知道。大概是我幼稚的笑感染了他,或是笑得让他不好意思了,或者我也成了他眼中的风景:看你傻笑的哟。

  他笑着停下脚步看着我,我止不住笑点头致意。他明白我没什么要说,就顺阶而下,向一边正在修建的方向走去。

  笑过,由衷感叹:都是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啊。来到过去的水房前,才想起刚才只顾笑了,昨天发愿今天能在寺里遇到方丈就提修桥一事,竟忘得一干而净了。

  今天从石阶下去上山的人很多,我的害怕并没有减轻,心想太阳这么好,没准蛇也出来晒太阳了。于是站在院子的.石栏边,仔细的观察洗衣机那个位置周围的墙缝,以及台阶上下的草丛。确定没有出来后,告诫自己要集中精力,踩稳脚步,它若闪身,一定要转身向上。然后,惊慌失措的以最快的步频通过了台阶和沟底,上到对面石坡上后,我的心还吓得“嗵嗵”的跳个不停。

  爷爷的大腿,要吓死我了。这桥一定要架起来。想省钱都不行了。想到此,就对近两年那些在寺周围放生的人充满厌恶,简直就是行为极端。那么多蛇,在浅山放生,想到游人了么? 害得我不仅受惊吓,还要打算花钱修桥。

  不过,刚才见方丈时忘了讲,说不定是上帝不让我花钱修桥也有可能……正式山上了!

  从净业寺到卧佛寺的这段山梁,树木还是以绿色为主旋律。在明亮的阳光下,叶子都是亮光闪闪的。踏着零星的落叶,穿行在洒满阳光的山林间,心情放松又欢快。

  随着海拨的升高,接近卧佛寺时看到一树尽染,而色度是恰到好处的轻抹青绿和淡红,在太阳的金色光芒中,每一种色,都是鲜艳明亮的,光影婆娑,十分好看。这里都这样的美,可想梁上会更漂亮的。

  本来今天气温就很高,正午的太阳更是光线强得耀眼。走到卧佛寺已有些累了,而我这会儿反而精神抖搂,快步通过农家乐。这时听到身后议论声:这女子太强了,走得多轻松啊!

  是啊,我要快点去。去看看我的土地梁,秋染后是什么俏模样?呵!大自然真的是很神奇啊,翻到卧佛寺主峰时,看到的又是青山翠绿,仿佛季节没有走过。我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当仰头看到卧佛寺顶的那棵白皮松时,突然明白了,这里全是四季不落叶的松树。它们的盛装也快有了,就是那洁白的雾淞。那是上帝为它们穿上的最美纱裙吧。

  想到此,深感上帝的公平!穿过这片四季长青的松林,季节的变化又呈现出来。那年年红袍加身的幼树,又成信使了,在绿林间十分的抢眼,一树火红。冲出山林,视野中层林尽染的秦岭,恰似披上了五彩斑斓的巨毯,太漂亮了! 远山的五彩画卷,让我等不及了,兴奋的心跳都加速了。我要走进这绚烂的季节,看看梁上美成什么模样?

  当我走出通向梁上的最后一段树林时,眼前被群山托起的土地梁,尤如花径,万树花开,万叶飘丹,绚丽灿烂。到处是饱和色,明艳到了极致!那一抹金黄,那一团火红,都是耀眼闪光,风情万种,曼妙而张杨。这时的梁上,是色彩的饕餮盛宴!美得使我得了意,忘了形,跳起脚,拍着手,只会一遍一遍地轻叹:太漂亮了!

  我的土地梁,太漂亮了!在湛蓝清透如洗的天空下,置身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沉醉在姹紫嫣红的画廊中,分享着土地梁秋日最美的模样!由衷感叹:梁上如诗如画,好地方!

  我的土地梁,太漂亮了!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踱步梁上,我又闻到了太阳香香的味道,也闻到了醇香,这是季节酿造的最美佳液,如约我们共同分享,醉了你也醉了我啊!

  我的土地梁,太漂亮了!那开满梁上金黄的秋菊,精致漂亮,是开在梁上最后的花儿。因而,花开梁上,构成了叶红菊黄,好个美哟!

  我的土地梁,季季都是最美的梁!

土地的散文6

  屈指算来,母亲六十有八了,已奔古稀之年,但是她老人家依然在土地里耕耘,还依然要锄草,打药,浇水,耘田。在城里像她这样年龄的老头子、老太太们,早已享受天伦之乐了,但母亲依然还把土地看得那样金贵,仍不放弃耕作,仍和别人比谁家玉米亩产量高,谁家的果子卖了多少钱,她把土地看得比她的生命还重要!我在相距几十里的县城里,也帮不上她老人家一点忙,不觉心内暗自伤叹。

  每次回家,我说让她把土地承包出去,她总也舍得。母亲总是说:“我还能动弹,还能为你们分担一点,等到实在干不动了,那也就没办法了。”我知道她总是在硬撑着,努力去下田。自从父亲得病之后,她的担子更重了,既要照顾父亲,还要照看留守在家的侄儿,匆匆忙忙下地回来,还要马上做饭,整理家务!母亲真是太辛苦了,可她依然乐观劳作,我知道她是尽量想通过劳作减轻儿女的负担呀!

  从我记事起,母亲都一直辛勤劳作,为土地的收获而或悲或喜,父母这一代人遭受过三年自然灾害,对饥饿有痛彻心骨的感受。农业合作社期间,她随社员们一起收麦子、拾棉花,可一年到头仍然入不敷出,受尽生活的煎熬,父母那一代人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小时,学李绅的《悯农》诗,写道:“锄禾上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人人耳熟能详,可是如今又能有几人了解粒粒皆辛苦呢!这几年,国家富了,农作物产量提高了,可是艰苦朴素,节俭的美德却没有了,肆无忌惮地铺张浪费触目惊心!每次学校的营养餐过后,被丢弃的食物简直让人感觉这是在暴殄天物。可是没有经历过刻骨铭心饥饿的孩子们,谁又能理解庄稼人的辛苦呢!

  父母们在实行了包干到户的责任制以后,劳动的干劲更足了,分配到了土地的他们,劳作也更加辛苦了。我们镇是黄河引水上源的受益地区之一,也成为方圆最苦焦的地区,干旱地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因此大家都不看重土地,抱着能收多少是多少的态度!在黄河灌区,天旱了,庄稼长势好了,就要引水浇田,所以在骄阳似火的大热天里,或是在月暗星密的晚上,浇地是常有的事情。每年的夏灌也是最累人的。就这样地年复一年,母亲从青壮年侍弄土地,一直到了老年,其间的艰辛真是一言难尽啊……

  上周星期天回家,碰巧轮到我家要浇地了,要浇地就要修毛渠,这毛渠是临时随浇水随修的,不浇水人家的水渠要过水,需要浇地的人自己修。那人家的地头是刚下过雨后犁田回转车头的地方,近二十多日来,我们这里一直未下雨,修渠特别不易。彼时,正是下午三四点光景,母亲起先自己去修,我不大放心也去了,那被反复碾压的几平米的地头就像骨头一般硬,铁锨挖不下去,需要铁钯去挖。我自告奋勇去挖,可一会就汗水涔涔,身上衣服全湿了,母亲说不用着急,一点点慢慢来,她让我歇会儿,她慢慢干,她年纪老了,但是干活比我有经验,还说我不经常干活,所以觉得很费力。我这个还算壮劳力的中年人,居然比不上母亲,真是惭愧。等到浇完地,看到萎蔫的`玉米杆又重新挺直了腰杆,母亲露出了笑容。接着又唠叨起来:“村南那块地里的玉米长势多好啊,可现在依然浇不上水”,我明白她的意思,极力地宽慰她。在母亲的眼里,庄稼就是庄稼人的命根子。

  记忆中,我家的土地里种过小麦、玉米、黄豆、红薯、棉花、西瓜、花生,也栽过苹果树、核桃村,哪一样不需要父母操心呢?

  八零年代、九零年代初,是以种植小麦为主,小麦收割后,一场夏雨过后,匆匆播种豆类作物,小麦还没入仓,就要匆匆利用雨后土地墒情好,赶快种豆子,父亲吆喝着牛,母亲在后点豆,忙活上一天,终于点上了豆子,天一放晴,又马上晾晒麦子,晒麦子的间隙里,还要为棉田掐尖打杈、喷农药,真是做到夏收夏种夏管三不误!

  在所有的作物中,棉花最是让人欢喜让人恼的经济作物,因为它费时费工,管理一定要跟上。从它出土发芽开始,要经过放苗(把刚出土发芽不久的棉苗从塑料薄膜里透出来,以免被阳光烧灼)、定苗、掐尖除油条(把不结棉桃的枝丫去掉)等繁琐工序。到秋季雪白的棉花开遍,要一遍一遍地拾棉花,以免被秋天频频到来的淋雨霉了棉花,回家再把棉花从棉壳里扯出来,再晾晒。秋夜里,母亲好多时都被围在,采摘好等待剥出来的棉花堆里。十多年里我家都是种棉大户,一年种好多亩棉花,其间艰辛难以言说。

  勤劳的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她的一生都在土地里刨食,通过土地养家糊口,土地是父母那一代农民的终生伴侣!九零年代后,种植小麦的效益日益低下,所以我家又转型到以种果树为主、种庄稼为辅的劳作模式,于是果树的修剪管理等新的课题又摆在他们面前,起初买果树苗没经验,本来说是“新红星”早熟品种,结果被人哄骗,等到果树挂果了,是“老红星”品种,卖果子时同果商倒嘴磨牙,受尽了白眼与辛劳。不过那几年里,果树还是为我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是果树让我得以完成大学期间的费用问题,也免去了父母东家借西家借钱的尴尬。

  土地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每种农作物,她都力求种到土地的边边角角,苗不齐总要想办法去补种或移栽,每当看到庄稼长势喜人,她的心里就乐开了花,当庄稼所获微薄,她又失落伤怀。土地庄稼承载了母亲一生的辛劳,承载了她一生的苦乐和酸甜。

  看见母亲日益衰老的容颜,想到她在土地上辛劳的付出,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我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教师,我不能让母亲安享晚年,万分惭愧;母亲也说她不愿离开她辛劳了一生的土地,那里是她的根。她的田地在哪里,根就在哪里。身形日益佝偻的母亲啊,儿子该怎样报答你的养育之恩呢!

  现如今,珍爱土地的年轻人愈益少了,大多的年轻人感觉土地刨食投入多收益少,许多人都背起行囊,踏上出外打工的行列,村庄里成了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家园,土地的闲置率越来越严重。试想想,父母这一代人老去后,谁又能把这种庄稼做为真正的营生!

  唯愿母亲能保重身体,不要太劳累了自己,不要太为儿女们担心,儿女自有儿女福!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请珍惜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分土地,让广袤的土地为人类创造更大的福祉!……

土地的散文7

  这是一块肥沃的红土地。

  当第一块砖头发现了她的成熟和价值之后,她的处女之身得到了开发。

  然后,红土地绿色的衣裳褪去,露出红色的身子。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开始:土地变成了工地,农民变成了民工,粮食变成了楼宇大厦。

  红土地开始有了城市的味道,关键词换成了“经济”“文化”“艺术”之类。

  岁月过去了一轮又一轮,红色的土壤与建筑材料融为一体,她的价值开始倍受关注。于是,成片的建筑物拆了又建,建了又拆,于废墟和建设之中轮回。

  红土地就这样变了,变成了有钱人的'游戏。谁财力雄厚,她就为他孕育出一片天下。她富足了,从此不愁衣食。坐的是豪华香车,穿的是名款时装,用的是高档化装品。她集着芳香和华丽的风貌象征经济的发达和城市的繁荣。

  可是一直不能想明白的是,取得了今日的辉煌成就,为什么曾经更多美好的东西却离她远去。她再也没有看见稻草人,也没有看见黄昏的袅袅炊烟,以及耕牛归来时的哞叫。欢乐的鸟群更多的时候只是从她的头顶飞过,再也不在她的身上逗留。曾经的落叶躺在身上是多么和谐的风景,而此刻,园林飘出的落叶刚一触地就被当作垃圾扫走。

  这何尝不是一种孤独。红土地上灯红酒绿,物欲横流,昏黄的夜空月朦星稀,草地上没有蟋蟀那熟悉的吟唱,月夜也从没有静谧过。一觉醒来,摸摸身上,却不曾抓到一滴露珠。

  昔日的农民说来看看城市,彼此相望,却彼此陌生。一个不习惯尾气的味道,一个不喜欢乡野的粗俗。

  褪去红土地的衣裳,红色的肌肤不再。失去了纯朴、自然和绿色,她的另一种肥沃还能用来种粮食么?千百年来恪守的职责她也许早已忘记,警醒她的只有墙上的那只电子日历,显示不出二十四节气的电子日历,日以继夜地亮着,演绎交通一样紧凑而忙碌的岁月。

土地的散文8

  千百年来,黄河从黄土高原挟着大量泥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黄河下游地区,填海造陆,汇聚沃野,改造良田,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繁衍生息的基本土壤。

  记得很久以前,在某部文学作品里看到了这样的黄河风俗——“穿沙土”。每当黄河流域有新生儿的降临之时,他们的母亲便会拿出早早为孩子们准备的沙土裤。实际上这是一个带着领口的布袋,领口两边是肩部,可以打开。把选来的黄河细沙炒熟,待放凉变温后,把宝宝轻柔放进去,让他躺在温热的沙土上。母亲一手抓领口,一手托底,来回上下地摇匀,整个裤内就温热起来。这时的小宝宝只把头露出在外边,在里面自由自在,既暖和又快乐。

  当时看到这样的描写的时候,就很是令人动容。想来,黄河不仅给了流域周围人们的灌溉粮食的水源,更是养育每一个新生儿的土壤。给我了温热的黄土味道,虽然我不曾亲眼见过黄河的声威,但是它的一切,包括泥沙都是我神往的所在。那一定、一定是很踏实很华夏的味道,是我以后去异国求学时最亲切的母河。

  这次所看的电影《黄土地》,也是真真切切与黄土相关的,但却又并不是给予养育的温暖那么简单。《黄土地》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陕北农村贫苦女孩翠巧在受到新思想的启发下,逃离强迫下的婚姻,却最终走向了死亡的故事。导演也许只是在千里走陕北之后想讲述一个见闻:在一种残酷生存之道下,梦想是如何被唤醒、又是如何死亡的。让人情感上难以接受的.是:杀死梦想的,正是养育你的黄土地。它在养育你的同时;它也禁锢着你,甚至杀害了你。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宿命式的深沉悲哀。

  故事进行之中,有一个新思想的载体,那就是革命者顾青,而在黄土地深深扎根的封建旧思想,与之相比,新的显得那么的脆弱。他一面鼓励着少女追求自由自主,另一面,他却不敢承担责任,以免对她父亲和对组织交代的麻烦,从这一点看,他又是十分懦弱的。虽然故事的最后,翠巧之死,给人绝望的沉重,但是她的弟弟憨憨的“反常”之举又给人了新的希望。旧的挣扎虽以失败告终,但新生力量绝不会轻易被阻断。

  电影之中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的镜头,就是占据了镜头四分之三的地面,而人的头是不见的了。这仿佛是在告诉人们,父亲、翠巧、憨憨这样的典型人物永远是黄土的小小一角,他们被压迫着,亦是被迫着向生活妥协。结尾之时,画面构图又有了改变,黄土地仅是画面的四分之一,天空占据了它别的部分。在我们看来,天空往往给人以舒心的希望。这正是在说别新事物入侵的黄土地也有所改变了。这样不规则的构图确实给人带来了新鲜之感,突破了传统陈规,却不免缺少了些美感,显得有些刻意和僵硬。但这创新之举确是值得赞赏。

  原来,黄土地不仅再是那给予新生儿的温床,更是扼杀新思想之地。愿我们能好好珍惜她的好,也让她真正成为我们的希望之地。

土地的散文9

  这是我选定的一些词汇

  是我漂浮岁月唯一的根基

  贫困的命运安放在泥土的肢体

  生殖 繁衍 死亡一茬一茬轮回

  三条大河从雪山来

  卷着水沫 划开发黑的.土地

  牛羊和谷物在这里疯狂生长

  女儿在这里生长 母亲在这里衰老

  祖先在地下化为尘土

  埋葬着永远未知的疼痛和危险

  太阳燃烧我起伏的血液

  我以控诉的方式 吟唱故乡

土地的散文10

  在祖国的西南边界,在深山的怀抱里,有一个古老的民族,它们生于大山,死于大山。它们有着历史悠久民族文,火是它们生命的起点,也是最后的归宿,更有着烈火般热情。

  那里的小伙像是来自地狱的勇士。个个顶天立地,肝胆相照,他们的生命里没有退宿,而哪里的姑娘则被人称为索玛。因为索玛,在彝族人的心中是最纯洁最美的花。

  七月的凉山是火的海洋,那是彝族人最浓重一个节日,个个山寨都点起了火把,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漂泊的彝子们,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请你记住凉山这片神圣的土地,千百年来多少战火的咆哮,多少死亡的降临,但这片神圣的土地从未抛弃过我们。

  那里是荞麦生长的地方,那里是雄鹰展翅的地方。

  那山间流淌的清泉是我们祖先的血液,那庞大的树枝是我们祖先的双臂。

  那漂浮在空中的白云,是我们祖先的灵魂,那里有我们太多的回忆,有我们太多欢笑,还有泪水。

  如今的我们却背上了行囊,漂泊在他乡。

  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我眼里常滚烫的泪花,是因为我土地的热爱,那片养育了我十几年的土地,而如今我却漂泊在天涯,远离故土。远走他乡。

土地的散文11

  搬进单元楼十几年了,不是同楼层的邻居见了面从未说过一句话,同层对门见面也只是点个头算是打招呼,有时真的感到这样的邻里关系好没人情味。

  我是在黑龙江的商品粮基地出生长大的,那时的'邻里关系真难得啊,温馨的回忆常在我的心里萦绕。

  记得那时邻居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紧邻不如对门。”我八九岁时,有时候,我放学了父母还没回来,邻居家的叔叔婶子就会把我叫到他家去和他家的孩子一起学习和游戏,到了吃饭的时候就在他家吃了,叔叔婶子照顾我比照顾自己孩子还细心,唯恐吃不饱没法和我的父母交代。我家吃好吃的时候,比如饺子吧,父母也会盛出一盘,让我趁热给邻居叔叔婶子家送过去。邻里间有了事有了活儿不用叫,大家都是主动帮忙的。谁家媳妇和家里闹别扭了,邻居们也都是义务调解员,晚上吃完饭,串门的空儿,大家就把事办圆满了。当然,邻里间也有闹别扭的时候,往往别的邻居看在眼里一说和,然后就和解了,或者一家在炖鸡时主动送一小碗给对方以示和解,对方第二天往往在还碗的时候主动道个歉。

  这样淳朴的邻里关系真的不多了,所以我常常念起。

土地的散文12

  在那之前,从没想过,有些伤迹,永远愈合不了但是却并不奢求些什么。也还不会烟消云散,但是无欲无求。

  那是一种怎样的记忆,不会太好,但是我已学会了记忆。我知道他不喜欢我,我也讨厌他,讨厌他的老旧思想,讨厌他的没脑子,讨厌他的粗鲁放肆。他很暴躁,厉害起来,亲妹妹也敢当街骂,一点也没有时间沉淀下来的忍让,坦荡荡的张牙舞脚。只是,招来了她们嘴上,动作里的厌恶,而他依旧如此,不懂圆和。而我也烦他,都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总是讨厌他们的类同,我们不一样,至少我很讲理。不过,这些都是其次的。或许受欺压多了,性子竟不觉地多了淡漠,好像无关紧要。但是,生活在一起的就不同了,争端随时随地,我们谁也不怕谁,虽然我该做到尊重。或许是从小就是一个鬼胆大的人,很小就知道反驳他,并且在本该不会有记忆的岁数里记住了他的囧事,并在之后挂在嘴边,抵住他扬起的手,而我竟觉得他该是会有点喜欢我的。但是,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而且似乎也无从考证了。不过可以说,不会有太多的,毕竟是人,无法否认陪伴能给的安慰有多重要。可是,我又该怎么办呢?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不会再用过激的举动去试探亦或是获取什么。时间几十年都改变不了他,却在十几年里圆润了我。我们之间没有了正面对抗,通常是他在他那一角干着他的事,而我停停留留,碰巧了就问下,然而,在大多时的不碰巧,没有思想。就这样,我们各自把时间放走,似乎曾经的好几年真的只是在曾经了,然后呢。而我也就在一些时间里以为,就这样了,就这样吧。但是,我忽略了时间,忽略了恶瘤,在一天天消磨殆尽了什么。直到,在那个放学的午后,没有一言语交流,我就感受到了,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而我也说不出来什么,只是默默地看,默默地想,就好像不久前一样,对他莫名其妙的话感到不可思议,无法理解,是怎样的脆弱,让他可以低声细语地胡说八道,而旁人却笑言迂回去。我知道,现在不同了,但是却依旧想像着。而那样的`脆弱不堪,就再也没有出现了。

  在他出现的岁月里,我不知道他能有多重要,而不在了的岁月中,他又会怎样?我从来不去深思这个问题,而且也没有必要,就像好了的伤口,你无法忽视它曾经给你的伤痛。而于此,我也未问过他人,不知道他们又是怎样,对于承受更多,胆子小了不少的他们,会如何呢?我想,不会好过,不管于哪样吧。

  只是,我记下了他,想说,他给了我过早的伤痛,我忘不了;没有可以值得炫耀的回忆,我忘不了;没有亲亲呵护的疼爱,我忘不了。知道他的存在就是我最本真的意义,但是这一生你过得好吗。即使劳动是他仅有的能力,没有大富大贵,还依旧操劳一生。

  他也来自大山,吃过树皮嚼过草根,其实,他也应该留在那里,至少可以安安静静,还不会迷路的。

土地的散文13

  这是学校最为幽情的地方,只因那里有乡下泥土的气息。

  树阴上下,常有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而曲径两侧,有千红万紫,加上蝶舞蜂拥,流光溢彩。尤其是这暮春时节,趁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她挟一本书如约而至。

  她捏小小一朵金黄递到鼻尖,一个迷人的深呼吸,仿佛这打开的花朵里有不尽的芬芳。

  然后,她笑了,嘴角很分明地挂一窝甜甜的笑靥——青春的气息,是谁都无法抗拒它的魔力。

  突然,就在她微睁明眸的刹那,不远处有一人影闪烁;定眼望时,那一抹健康的.红背影已然隐于绿丛。也就在这个美丽的时刻,她蓦地感觉到并相信:花开的季节已来临。

  不曾招呼,便成全了席慕蓉诗中“美丽的邂逅”。谁不为之悸动如初?

  于是,每天的早晨与黄昏,或是小跑或是漫步,两颗年轻的心呀,感动了每一枝花的热情,都次第开放了。

  花儿好美好美,日子好美好美,梦呀好美好美。

土地的散文14

  苍茫的远山,稀落的村庄,广阔的原野,成熟的谷穗……大抵就勾勒了一幅厚重而深沉的秋意图。它是属于北国的。

  北国有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但在我看来是遥远的陌生。南国秋有轻罗小扇式的悠闲与优雅,有“梦里花落知多少”式的感喟,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式的迷茫,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处的妙悟……但都不能给我留下强烈的印象。

  其实无论是南国秋的隽永,还是北国秋的凝重,我都体会得不够深刻。可是眼前的秋却是那样纯朴,自然。这一幅静止的图片中蕴含原始的,不加雕饰的自然。

  这是一块平常的,没有刻意雕琢过的原生态的玉石。那一垛垛隆起的谷子披上晚霞的盛装点缀着农人的`希望。笔直的夹埂,方方正正的田垄把中国的汉字“田”表现得玲珑生动。司空图《诗品·含蓄》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田野正用无声的语言诠释着秋的韵味。而这韵味无关乎风月,无关乎人生,没有宋玉式的悲戚,亦没有六一居士的感慨,只把最简单的内容用最朴素的形式展现出来。

  从这些静静躺着的谷麦中,秋的诸多况味便都浓缩在其中了。日月盈亏,四季更替,沧海桑田,世代传承……人生诸相神秘莫测,而我能触碰到的,只是自然以最可爱的方式奉献的礼物。土地是温暖的,那染上金黄的原野像神奇的火焰,燃烧着农家单调的生活,把生的意义铺展到云朵,天边。但看整齐匀称如健儿肌体的田畦,大小统一的麦垛,就给了我“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之感了,就足以充塞我可怜的想象力而让我宠辱偕忘,与世无争了。这或许也是一种希望罢!

  我理解自己的希望。我对土地有难以割舍的情怀。我在广袤的原野中长大,在青青的稼禾中吸取自然的雨露滋润混沌的尚未开窍的思想。蓝天不会寂寞,因为有白云的陪伴。土地也不会孤单,因为,那些低矮的希望,那些渗透到心底的橙黄足以撑起生活的脊梁。

  如果,能够回归自然,远离尘嚣,像圣·埃克絮佩里笔下的小王子一样,守望一份美好的念想,像静立的麦垛那样守望一份殷实的希望,那么,从大地深处折射出的期待便会如知更鸟泣血的羽毛,染红每一片耕耘者踏过的地方。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土地的散文15

  故乡和母亲一样,是永远歌唱的主题。而我的故乡在哪儿呢?有那么一个地方勉强算得上,这就是山阳县中村镇罗家坪。平心而论,它的确称得上美丽——四山环抱,不冷不热,不山不原,一条清亮的小河四季不涸,和公路平行着把村子从中间分成河东河西,既有偏远之隅的静谧,又无繁华都市的喧嚣。但因土地的缘故,它留给我的记忆并不美好。

  罗家坪总共三个生产队,三队彭姓为主,二队多是田姓,一队李姓占七朱姓占三,可占三成的朱家出了几个在外做官的厉害角色,也就抵消了份额不足劣势,没有人敢小觑。只有周姓,数来数去就我和叔父两家,叔父是农民,父亲也仅仅是个小教师。土改以后才流落到罗家坪的爷爷,半生流浪中肯定遭受过好多白眼,为在这最后一个驿站住得长久,娶了二队第一大姓田家女儿为妻,谁知奶奶完成传宗接代任务后早早仙逝。“和亲”带来的短暂平等宣告结束,从此开始“享受”外来户待遇:自留地是大路边最易遭偷的薄地;凡上缴的东西无一例外都验末等;每到分粮时刻,大大小小的眼睛瞪得鼓环一样,满脸鄙夷,分明写着“瞧呀,这家外来户又从咱们碗里抢食哩!”

  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吧,有一次,我和田家一位小朋友在河边玩游戏,他输急了,更仗着在一旁洗东西的母亲,打了我一拳不解气,还骂道:“不要脸!种我田家的地,分我田家的粮,不要脸!”说真的,小孩子家拳头能有多少分量啊?让我伤心痛哭的'是那无力反驳的言语。恰巧,放工荷锄归来的爷爷经此路过,一向低调的爷爷暴怒地揪住那孩子的领口:“啥是你田家的?都是共产党的!你这叫反攻倒算!我明日就到公社告你,让警察抓你游街!”爷爷这一吼,别说那孩子吓得目瞪口呆,就连他母亲也顿时变脸失色,合起水淋淋的双手直作揖:“他姑爷,你消消气,你消消气,别跟碎怂娃一般见识……”就在那一瞬间,身材瘦小的爷爷在我心目中高大起来,也就在那一瞬间,往日形象模糊的共产党在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希腊神话中有个大力神安泰俄斯,据说只要他保持与大地接触就会不可战胜,是大地给了他力量。而中国人对土地的感情没有那么玄虚,也就实实在在的三块。诸葛亮在言家事中向后主表白:“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由此可见,第一块土地最重要,是人的衣食源泉。十五岁那年,我考上了中专,三年后弟弟也上了师范,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余下的母亲和二姐也农转非,为生存提供衣食的第一块地,我们是不再需要了。就在乡邻们准备把目光中的鄙夷转换成艳羡时,要强的父母一咬牙,决定效仿爷爷再次迁徙,离开这个遭受了过多白眼却始终暖不热的窝儿,来到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小镇上,在距街道不足一公里的上湾村买下一块空地重新筑巢,盖起了村上第一座两层小洋楼。这第二块土地,保证了我们安居。

  虽然没有美丽的神话,但汉民族对土地的依恋是胎带的,没有土地的故乡算不得真正意义的故乡,只是一个内容空洞的籍贯。土地的缺失,让骨子高傲的父亲终生把媚笑挂在脸上,为人师表几十年,前半辈子可谓半工半农,差不多算个庄稼把式,退休在家闲而难安,看到同龄人尚在田间劳作,又眼热又无力,又另类又孤寂,实在难抑躬耕垅亩做田舍翁的欲望,可乡间的一草一木一砾一石都有名有姓,一出门踏上的便是别人的地界,茫茫苍穹之下,又有哪块土地属于我们?父亲的稼穑情怀其实也是我和弟弟的困扰,爷儿仨一合计,趁一次洪水过后,从河里挑回几十担无主的淤泥摊到楼房顶上,四边用砖砌砌,好歹也算有了块姓周的土地。移一畦春韭,栽两蔸藿香,壅几行小葱,撒一片莴苣……随着节令变换地里内容也跟着更新。这块悬空的土地终归不是正儿八经的耕地,上难盛雨雪,下隔绝地气,特别是三伏天,每日至少需饱浇一次。为了不致土地板结龟裂,我们顶着烈日不厌其烦地从数百米外的深井里汲水,敬业得像圣徒修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十年间,我们流出的汗足足能把这块二十多平方米的土地和成泥浆,至于付出与收获是否对等,我们从未作过商人式的计算,只知道付出的是艰辛,收获的是快乐,只知道这默默的劳作,是我们父子比家长里短世道人情更为持久的共同语言,只知道农人盼晴我们盼晴,农人祈雨我们祈雨,它让我们与乡邻实现了心理对接,从而感觉不再另类。

  就在我们爷儿仨忙乎楼顶那块地的时候,没有文化却有远虑的母亲,偷偷领着阴阳先生漫山勘踏,最终为我们买下了四分三厘荒坡——这是我们的第三块地,她和父亲已于三年前安寝在那儿,从此不再流浪。

【土地的散文】相关文章:

夕阳的散文01-12

经典散文语录11-05

散文的句子11-12

名家散文07-21

优秀散文07-21

优美散文06-15

朱自清经典散文08-28

成长的散文08-20

毕业的散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