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成语故事

时间:2024-05-11 12:23:41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五年级成语故事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成语故事

五年级成语故事1

  横行霸道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花花公子薛蟠,与贾府是亲戚,他到贾府来,名义上是上学,但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白交学费还不求上进、只求结识些纨跨子弟。此时宝玉和秦钟他们已经人学了。有两个学生,因乐此不疲地贪图薛蟠的银钱,被他哄上手了。班里还有两个长得妩媚风流的学生,外号叫“香怜”、“玉爱”。薛蟠这个人的心性却好比水上浮萍漂泊不定,今日爱东明日爱西。自结识了香怜、玉爱二人,就弃去了当时的好友金荣,近来又有了新朋友,就弃去了香怜、玉爱。对他这种喜新厌旧胡作非为的`举动,贾瑞虽然被命管理学生,但为了阿其所好,以便从中勒索,竟然对薛蟠的行为不闻不问,一任薛蟠横行霸道。

五年级成语故事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五年级成语故事3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小明的孩子,他对剑术非常着迷,梦想能够成为一名顶尖的剑客。他日夜苦练,终于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剑法。

  一天,他听说有一把传说中的神剑深藏在湖底,据说只要将船停在指定位置,向湖中投入剑,剑就会自动出现在水面上。小明非常期待能够获得这把神秘的剑,于是决定亲自去寻找。

  小明带上自己最得意的木船和手中最锋利的剑,来到了湖边。他按照传说的方法,将船停在预定的位置,然后将剑投入湖中。随着剑沉入湖底,小明等待着神剑的.浮出。可是,好久过去了,湖面依旧平静,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小明有些焦急,心想:“莫非我做错了什么?”他几次尝试,但都无济于事。他不禁开始怀疑传说的真实性。

  正当小明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老人走了过来,看出了他的困惑。老人微笑着说:“年轻人,你错了地方。剑已经不在那个位置了。”

  小明不解地问:“那神剑到底在哪里?”

  老人笑着伸出手指,指向远处的一片草地说:“剑不在湖底,而是在岸边的草地上。你要放船再去找剑,就变成了刻舟求剑。”

  小明恍然大悟,觉得自己真是糊涂透了。他立刻放下木船,拔腿向草地奔去,果然在那儿找到了传说中的神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会陷入错误的思考方式中,而不愿意去重新审视问题。就像小明一样,他死抠着剑必须在湖底,而错失了真正的机会。有些时候,只有放下固有的观念,重新审视问题,才能找到事物的真相。

五年级成语故事4

  【对牛弹琴

  古时候,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琴弹得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带琴出游,只见远山如画,河流清澈,一头牛正在河边吃草。这美丽的景色让他兴致大发,就对着牛弹起琴来。尽管琴声动人,可是那头牛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他很生气。这时,有个过路人对他说,不是琴弹得不好,是牛听不懂啊。

  提示: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白费口舌。也用于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一鼓作气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决一死战,便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有个鲁国人叫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鲁庄公见他智勇双全,深谋远虑,就同意他一同参加战斗。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还不到时候呢!”

  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刿仍然按兵不动。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非常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士兵们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

  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下令反攻!”

  鲁军阵地上响起了雨点般的战鼓声,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争胜利后,鲁庄公疑惑地问曹刿:“为何要在第三次击鼓后,我军才可以进攻敌军?”

  曹刿解释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旺;第二通鼓,士气已经减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气已经泄没了。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士兵却鼓足士气,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看见他们逃亡时的车轮轨迹很混乱,而且战旗也倒了,说明是仓皇逃窜,没有预先埋伏兵力,我这才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完这番解释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五年级成语故事5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深厚的友谊,受到教育,珍惜自己身边的友谊。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寻。

  难点: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

  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学生在一起彼此对话、畅想、交融、分享,尽情享受成长的快乐。《高山流水》一课,是个动人的传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感受为辅。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的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来推动课堂深入,让学生从故事中品味出友谊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因为在第一课时,我已经给学生们欣赏了《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我在还没上课的时候,播放曲子等待铃声。上课开始就从乐曲入手引出俞伯牙。紧接着,我出示了文中的一些四字词语,让学生读,并且带入“伯牙在一个的夜晚,弹起了高山流水。当他弹到志在高山时,子期 道:“真妙啊!我看见了 的泰山!”当他奏起了志在流水时,子期 的说:“真妙,我看见了的江河!”伯牙激动的说,“:知音难遇,你就是我的知音啊!”他们两人 。当伯牙得知子期已不在人间的噩耗,来到坟前,又弹起了高山流水, , ,。子期已死,伯牙终生不再弹琴。”这一段话中,又一次运用了这些词语,算是对上节课的复习。紧接着,我给学生们提出这个问题:“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来引入今天的新课。

  二、品味赏析。

  1、回顾第一部分,知音难遇。这部分是上节课学习过了,就提一下就行了。

  2、偶遇知音。其中第三、四段交待了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没有学生思考的价值,我就让他们齐读这部分,了解就行了。到了重要的5、6、7自然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并提出阅读要求:你从那些语句可以看出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呢?用横线把它画出来。学生读完,给他们一点交流的时间,然后汇报成果。我就把学生找到的: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这两句话出示出来,引导朗读。第一句话我是分三个层面来指导朗读的。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可能感情不是很强烈,第二层,我让他们抓住“啧啧赞叹”这个词来指导朗读。第三层,我是从“气势磅礴、高大雄伟”

  这两个词,配上我找的高山图片来指导朗读。(我找图片的用意是,农村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外出旅游,没见过高山,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体会,那就更好了)。第二句话,我也是分三个层面来指导朗读的。前两层都一样,第三层我是把《高山流水》中的流水片段截成mp3形式,让学生听着加深体会来朗读。图片和音乐都在课件中出示。接下来,我提出问题: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来发挥学生想象。学生汇报后,我又出示: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怎么赞叹?真妙啊,我看见了 !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当伯牙鼓琴志在雪花,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 这个设计,即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有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接着,让学生读,体会伯牙激动的心情,这部分我是让学生从动作词语来体会。我还设计了这个问题:“伯牙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引导学生从知音难遇来对比着体会。

  3、痛失知音。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8-12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给学生一点时间来交流自己的'体会。指名说说体会,读读课文。当学生说到“如泣如诉”的时候,让学生想象伯牙会说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体会,指导读“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这句话。我还设计了这个问题:伯牙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呢?因为知音难觅,的知音也死了。这样,就把难觅时的期盼,偶遇时的激动,失去时的痛苦联系在一起了,加深了学生对故事中伯牙和子期深厚友谊的理解。

  三、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读13、14自然段,了解碎琴山,古琴台得名的原因。但不能只停留在了解上。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去了碎琴山,你会想些什么?”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肯定有学生能联系到自己的朋友,这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从伯牙和子期的友谊体会的珍惜自己与朋友的深厚友谊。最后,我给学生播放了一首无印良品的《朋友》,词写的特别好,在从歌声中体会深厚友谊的重要。这节课就在歌声中结束。

五年级成语故事6

  【多难兴邦】

  春秋时,楚灵王想称霸,欲与诸侯结成联盟,他邀请了晋平公。

  平公不想去,他手下一个叫司马侯的以为不可,他说:“楚国和晋国是两个大国。楚王现在得意得很,想干出点名堂,但是结果如何不得而知。陛下不如去看看他想做什么。他如果能修政德,我们就跟随他,如其暴虐,他的国人将弃之,那个时候还有谁能与我们晋国相争呢?”

  晋平公说:“晋国的地势险要,战马众多,如果齐国与楚国多灾多难的话,我们就没有敌人了。”

  司马侯说:“从古至今,凭借着地势险要和马匹多以及期望他国天灾人祸的国家,都先后灭亡了。而有不少因为没有那些优势而经常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反而加紧治国,开疆拓土。无灾无难的国家,反丧其邦。希望国君能大开眼界,展望未来。”

  平公采纳了司马侯的建议,答应了灵王的邀请。

  【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于是,好奇地问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解释说:“其实也没什么,我猜测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魏王还是一脸茫然。

  更羸接着讲:“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成语“惊弓之鸟”便由此而来。——《战国策·楚策四》

  【举棋不定

  春秋时,卫国国君卫献公骄横粗暴,人们对他怀恨在心。后来,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军事政变,结束了卫献公的统治。卫献公失掉君位,只得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齐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孙文子和宁惠子赶走国君后,把持朝政,立了新的国君,就是卫殇公。宁惠子做了犯上作乱的事,在去世前感到良心不安,觉得驱逐国君是自己的一个污点,为了赎罪,他嘱咐儿子宁悼子迎回卫献公。

  没过多久,卫献公听到有利于自己的风声,就派人与宁悼子联系,要他帮助自己重新登上君位。他还向宁悼子许诺,复国之后,他只掌管宗庙、祭祀等事务,朝廷的政务全交给宁悼子办理。但是,朝中很多人反对让献公复位。

  一位大夫叔仪警告宁悼子道:“做事情要前后一致,你们宁家一会儿把国君赶到外国,一会儿又要迎他回来,变化如此之大真是令人难测。这跟下棋差不多,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会失败,更何况您面对的是国君废立的大问题。您要是非要轻率地处理国事,一定会有灭族之祸,到那时后悔也晚了。”

  可是宁悼子打着“遵守先父遗命”的旗号,一心想废新君,立旧君,好独揽朝政大权。后来他灭了孙氏,将卫殇公杀死,迎回了献公。不料,卫献公是个记仇之人,他刚一回国,就把宁悼子满门杀了个干净,报了自己当年被宁氏驱逐之仇。

五年级成语故事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情厚谊。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俞伯牙与种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2、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具准备:

  《高山流水》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回顾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1、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课文围绕这两个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用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说说。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的重要内容吧。

  一、学习知音难求部分

  1、自读1-2自然段说说你对俞伯牙的了解。

  2、理解“琴艺高超、遗憾、始终”等词语的意思,从中谈体会。

  3、学生汇报所得体会

  4、老师总结

  二、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勾一勾傍晚美景的句子。

  2、学生勾画、汇报、朗读。

  3、听音乐《高山流水》,边听边想象他们俩相遇时的动人场面,老师随 音乐范读课文3-4自然段。

  4、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钟子期听了这美妙的乐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自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描写钟子期语言、神态的句子。理解词语“啧啧赞叹、意味深长、按捺不住、一见如故”,体会“猛地、站、拉、说”感受俞伯牙当时激动的心情。

  6、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汇报。

  7、俞伯牙听了钟子期的两次赞叹之后的表情是怎样的?

  8、抓住重点词、句子、体会并指导朗读。

  9、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10、老师小结

  三、学习痛失知音部分

  1、抽一名学生读课文

  2、品读遗言,谈体会

  3、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消息后,心情如何?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读一读。(十分伤心、失声痛哭、噙着泪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抓住“站、叹、摔”体会伯牙悲痛的心情。

  4、倾听俞伯牙吊唁钟子期的乐曲,感受痛失知音的悲伤心情。

  5、老师小结

  四、学习纪念知音部分

  1、老师导读引出“纪念”知音并板书

  2、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内容

  3、体会题目内涵

  4、老师小结

  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1、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能珍惜身边的友谊。

  2、出示珍惜友谊的名言警句,学生齐读一遍

  3、播放动画片成语故事《高山流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全文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让我们永远铭记《高山流水》的故事,让我们永远珍惜身边的友谊

  布置作业:

  以“友谊”为题写一写你和小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

  板书设计:

  高山流水

  巧遇

  难求—知音—痛失

  纪念

  俞伯牙——钟子期

  深厚情谊

五年级成语故事8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了。

五年级成语故事9

  在古代,有一个聪明机智的商人,他懂得利用智慧从每一个机会中获取利益。有一天,这个商人听说山上有只体型庞大的老虎,他毛色漂亮,皮毛价值颇高。商人想到了一个主意:与虎谋皮。

  于是,商人开始四处打听关于老虎的消息。经过一番调查,他得知,老虎住在山谷的一座洞穴里,每天晚上都会从洞穴出来觅食。商人决定趁着夜幕降临的时候,悄悄潜入山谷,与老虎对峙。

  当天晚上,商人戴上厚实的防护装备,背着一只大包裹,进入了山谷。他站在树林中等待着老虎的出现。不久之后,一只巨大的老虎走出了洞穴。它的眼睛闪烁着凶光,显得非常凶猛。

  商人并没有被吓住,他冷静地分析了情况,开始和老虎进行交涉。商人告诉老虎,他知道老虎的皮毛非常珍贵,而他正好是做皮毛生意的。商人向老虎保证,只要老虎能够允许他剥取一块皮毛,他就会给予老虎一笔丰厚的报酬。

  老虎听了商人的话,看到商人态度坚定又充满自信,便答应了商人的要求。商人小心翼翼地剥下了老虎的一块皮毛,然后将报酬交给了老虎。在事成之后,商人悄悄离开了山谷,满载而归。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机智和灵活的.头脑往往能为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试想,如果商人害怕面对老虎,没有勇气与它交涉,那么他将无法获得那块有价值的皮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商人的思维方式,勇敢面对困境,善于利用资源,在逆境中寻找机会和解决办法。

五年级成语故事10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语应用广泛,它们饱含了智慧和人生哲理。我想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来展示成语的深刻内涵。

  故事发生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我去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在跳远比赛中,我不小心扭伤了脚踝,疼痛难忍。看到我这个样子,我的队友们都非常关心,他们马上朝我走来,一起传授我急救方法。

  首先,他们告诉我要“不出所料”,检查受伤部位是否骨折。接着,他们利用膝盖作为支点,帮助我固定脚踝,并且用布条给我做了一个简易的绷带。“相信自己”是他们对我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要保持信心,相信我能够康复。

  虽然我感到疼痛,但其他队友鼓励我“勇往直前”,不要因一次失败而气馁。他们告诉我,每个运动员都会遇到挫折,关键是要坚持不懈。听完他们的话,我又重新找回了信心。

  最终,我成功完成了跳远比赛,并且获得了第一名。大家都为我欢呼雀跃,这个胜利属于所有人。

  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明白了成语的内涵。成语不只是简单的`词语组合,它们携带着人们智慧和对生活的思考。通过这次经历,我体会到了成语中蕴含的道理,不出所料、相信自己、勇往直前,这些成语都是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信心和勇气。

  总结而言,“成语故事”是一种通过真实的故事来传递成语意义和深刻内涵的方式。这种表达形式既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又能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成语蕴含的智慧不仅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可以在作文中得到体现。

五年级成语故事11

  马齿徒增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吞并虢国,但讨伐虢国必定要经过虞国。晋献公怕虞国不肯让路。大夫荀息献策道:“大王,依小臣之见,不如以骏马和美玉作为交换条件,赌赂虞王,以便向虞国借路。”晋献公没有做声,美玉和骏马是他的两样至宝。荀息又说:“大王,骏马和美玉可以再夺回,而虢国却不可多得啊。”晋献公最后还是接受了大夫的意见。虞王对晋国献来的.美玉和骏马爱不释手,一口允诺为晋国让路。于是晋国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但晋献公却闷闷不乐,荀息猜出晋献公的心事,于是对晋献公说:“大王,现在虞国对我们毫不设防,不如我们来个一网打尽吞并虞国,夺回大王的两样至宝。”晋献公同意。回师的路上,晋国果真又占领了虞国。荀息牵回骏马,手中捧着美玉对晋献公说:“大王,美玉还是那块美玉,只是骏马的牙齿增长了。”后来便有了“马齿徒增”这个成语。

五年级成语故事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重、难点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方法与手段师:导读法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入了不少的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学生交流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再来学习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叫作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二、初读指导。

  1、课文中讲了哪三个成语故事呢?请大家一起来读课文。(小黑板出示初读要求)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楚国 戳穿 演奏腮帮 俸禄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语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夸口:说大话。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禄:左边是“示字旁”,同时提醒右下不是“水”。

  四、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4.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练习设计

  1、描红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

  教后修改

  课外作业设计

  1、完成同步练习题。

  2、写出几个你知道的成语故事名称。

五年级成语故事13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五年级成语故事14

  月亮是黑夜中最美的明灭之星,也是人们心中的浪漫象征。相传,在古代,月亮原本是一个完整的圆盘,绽放着耀眼的光芒,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温暖和慰藉。

  然而,有一天,地球上的孩子们得知月亮是完全圆的,心生好奇,纷纷用望远镜观察这个神秘的天体。可惜,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月亮竟然是残缺的,只是一个弯弯的弧形。于是,小孩们纷纷猜测,甚至愤怒地贬低起这个未能完美呈现的月亮。

  一个晚上,一个智者听说了这个事情,他深感痛苦和不解。于是,他来到一个富有哲学意义的传说中,找寻答案。终于,在那里,他找到了一个被忽略已久的'故事,关于月亮的成语故事。

  据说,远古时代,月宫乃是仙女们的居所。这些仙女常年居住在月球上,修炼自己的本领,期待有一天能够成仙。然而,为了完成修炼,她们必须牺牲一部分身体,用来铅封那些阻碍她们成长的力量。

  后来,她们成功了,变成了美丽的星星,照亮了晚上的天空。但凡人只看到了她们的光芒,却没有发现她们曾经为此付出过巨大的代价。这才形成了"月黑风高夜,人异常惊慌"的成语故事。

  智者终于明白了月亮的残缺之处并没有减损它的美丽和价值,因为它背后有一个伟大的成就故事。于是,智者带着这个故事回到人间,告诉人们,不要再因为月亮不完美而抱怨,要学会欣赏它的美丽和背后的努力与坚持。

  从此,人们改变了对月亮的态度,停止了对它的诋毁。每当看到弯弯月亮挂在天空,他们都会为它的美丽而感到自豪和欣慰。

五年级成语故事15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括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注意:要加强朗读训练;要引到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作包括的意思。

  本篇课文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一个成语故事会,讲讲自身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办一期关于成语故事的手抄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重点: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对策:给学生充沛自读课文的时间。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方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僧”、“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拆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身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四、安排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誊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时间允许的话,学完第一则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资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重点: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括着的深刻道理。

  对策给予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成语学习的探究之中。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 词语。

  2、 填字成词。

  自相( )盾 画龙点( ) ( )( )充数 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身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他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他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读出什么语气?(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自学《画龙点睛》

  1、让学生自身阅读这则成语故事,想想:自身读了以后会有什么想法?

  2、学完之后,请学生交流收获。相机讨论:

  (1)张僧繇画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问什么又给龙点上眼睛?

  (3)结果怎样?

  (4)交流、朗读:

  描写点睛前龙的逼真形态的语句。

  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而去的句子。

  (5)自由朗读。体会张僧繇画龙技艺的高超。

  (6)考虑:

  张僧繇画的龙真的腾空而去,游客会说些什么呢?

  (在想象讨论中,说话训练中领悟故事的寓意)

  3、 再读课文。读出感情变化。

  奇怪——不信——佩服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1、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2、背诵《画龙点睛》

  3、寻找其他的成语故事,准备下次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具体说说“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在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形象地感知寓意。

  2、交流其他的一些成语故事,并且谈谈自身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重点、难点:扣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内涵,会用典型的事例来加以诠释。

  对策: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教学准备:学生事先的资料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默写词语:

  腾空 墙角 张口结舌 自相矛盾

  逼真 神韵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二、再谈成语故事

  1、上次学习的三个成语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读了以后获得了哪些启发?

  2、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请大家来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启发、交流。

  指名交流,点评。

  三、成语故事会

  1、昨天让学生进行了成语故事的搜集,大家准备好了吗?

  2、请在小组中先交流一下,然后请代表上台来讲。

  3、谈谈其中某个成语故事带给你的考虑。

  和: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 风声鹤唳 按图索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望洋兴叹 掩耳盗铃

  胸有成竹 唇亡齿寒 闻鸡起舞 指鹿为马

  不学无术 鸡鸣狗盗 抱薪救火 梁上君子

  草木皆兵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板书设计:

  拆穿

  自相矛盾:夸口 矛 ---------- 盾 张口结舌

  戳不穿

  滥竽充数:总是 一样的俸禄 装

  不要……而要…… 溜

  画龙点睛: 奇怪——不信——佩服

  教学反思:

【五年级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成语故事》教案04-11

经典成语故事03-15

成语故事大全07-29

出类拔萃成语故事03-18

成语故事简短01-23

历史成语故事02-01

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12-28

关于成语故事11-04

南辕北辙的成语故事11-06

儿童成语故事经典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