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案

时间:2024-05-27 11:23:28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成语故事》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语故事》教案

《成语故事》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成语故事内容和含义,客观认识狐狸的行为,知道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要慌,要学会动脑筋、想办法,保护自己。

  2、初步用于故事内容匹配的动作、表情、语气来表演故事。

  3、体验大胆表演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狐假虎威》故事图片,ppt。

  2、老虎和狐狸头饰若干。

  3、故事狐假虎威的视频。

  (三)活动过程

  教师指导语:小朋友们有没有去过幼儿园?看过什么动物?(教师据幼儿的回答简要的概括动物的特点)

  1、猜谜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谜语一:身穿花衣四脚走,头上有王真威风,张开大嘴一声吼,吓得百兽都发抖。(谜底:老虎)

  谜语二:眼睛细细三角脸,拖着一条大尾巴,爱吃兔子和小鸡,专门会想坏主意。(谜底:狐狸)

  2、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一遍。

  提问:

  (1)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你们,狐狸被老虎抓到的'时候是怎么办的呢?说了什么?请几个小朋友学学 (镇定下来,我是上帝派来…重复几遍老虎和狐狸的对话,为下面的游戏打基础)

  (2)小动物们看到狐狸后怎么样了啊?你认为他们是害怕狐狸,还是害怕老虎?

  (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聪明)一只怎样的老虎?(粗心)

  小结: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要慌,要学会动脑筋、想办法,保护自己。

  3、 选择一个角色,用有感情的声音和动作表现狐狸和老虎

  (1)第一次练习对话,请小朋友表演。

  教师指导语:小朋友们邀请自己的好伙伴自由表演1分钟。

  出示图1:狐狸被老虎抓到后师:表演之前先考考小朋友们,故事里狐狸说话时的声音是怎么样的?(不慌不忙,镇定)老虎说话时的声音又怎么样?(疑惑的)下面我们用不同的声音来表演狐狸和老虎,让别人一听就知谁是狐狸,谁是老虎。

  (请小朋友表演)

  出示图2:表演狐狸眼珠骨碌碌一转,想出好办法的样子。老虎摇头疑惑的样子师:狐狸和老虎在说话的时候还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狐狸和老虎分别会做什么动作呢?谁来学一学?(教师适时的提醒)

  师:我们再现在请小朋友上来表演一下,注意把声音、表情、动作都表演出来,让别人一听、一看就知道谁是狐狸,谁是老虎。

  出示图:3:

  师:老虎相信了狐狸的话,于是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里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地走在前面,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地走在后面。

  表演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的样子。

  表演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样子。

  出示图4: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见到狐狸和老虎它们是怎样做的?

  请小朋友表演小动物害怕地逃跑的样子。

  (四)看视频,听故事。

  小结:这个故事叫做《狐假虎威》,聪明的狐狸,能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想办法了一个好办保护了自己。

  (五)活动延伸

  在生活中遇到危险要不慌张,动脑筋,保护自己。

《成语故事》教案2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三、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成语故事》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的生字,理解文中的新词,能联系生活理解“自相矛盾”。

  2.能把故事读正确、流利通顺,能用自己的概括讲述小故事。

  3.能读懂《自相矛盾》,认识故事情节设计时的“突转”技巧。

  4.产生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

  【课前阅读五分钟】

  1.三字成语:紧箍咒、一溜烟、铁公鸡

  2. 四字成语:滥竽充数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3.五字成语:桃李满天下 一物降一物 疾风知劲草

  4.六字成语:过五关斩六将 百思不得其解 迅雷不及掩耳

  5.七字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赔了夫人又折兵

  6.八字成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7.九字成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成语

  1.刚才我们读的都是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2.成语是相对固定的词组或句子,有的来源于

  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我们再来读几个四字成语,图文结合看看他们的来源

  (1)望梅止渴

  (2)画蛇添足

  (3)嫦娥奔月

  (4)学而不厌

  3.翻开书,看看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个成语,都是来源于……我们学过《一路花香》,知道寓言故事有个特点,一般会用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正因为有这些相同点,这三个故事被安排在了一课当中——《成语故事》。

  二、初读故事,感知内容。

  1.认认真真读故事,把故事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做个记号。读完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读给你的同桌听。同桌裁判一定要认真听哦。

  2.读后学习词语。

  3.故事,故事,是以“事”为中心的,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喜欢的那个故事吗?

  4.看,我们把小小的寓言故事读得更“小”了,还认识了不少字。那么下面的句子,你能读正确吗?

  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只因太夸口,被人将了军。

  可笑是南郭,鼓腮吹假音,蒙骗怕被抓,只好跑了人。

  画家张僧繇,墙壁画龙身,逼真少神韵,点睛龙入云。

  读完你发现了这些句子不但含有本课生字,还……

  三、读懂故事,把握情节。

  1.故事再短,也是需要情节的,故事适合于口头讲述,也许没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没有繁复的景色描写,但它一定有流畅的情节。即使它是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也有变化突转的情节,靠着突转变化的情节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先来看《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用心默读,用文中的关键词 【提示:这个故事是从( )开始讲的,因为( )故事就有了曲折,最终( )。】

  2.组织交流,深入认识

  “夸口”是什么意思?楚国人的话语中哪些词是过分扩大夸张了?

  指导朗读。

  围观的人“问”了什么?师生对话,明白言外之意?修改楚国人的话语。

  四、讲故事,明道理。

  1.讲好这个故事关键在于把握情节。回想情节。

  2.如果把这个故事讲给比你大的学长听,你觉得跟谁讲这个故事比较好。

  如果把这个故事讲个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听,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呢?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刚才我们一起读出了故事情节的起点和突转,读出了故事的道理。你能自己读读《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找找故事情节,想想其中的道理吗?

  2.写话。【格式:某某同学,我讲给你讲讲《自相矛盾》的故事,因为……所以我希望你明白:】

《成语故事》教案4

  这个故事后来变成成语“日暮途穷”,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力量用尽了,计策没有了。

  The Day Is Waning and the Road Is Ending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Duke Ping of Chu was misled by slanderers, and had Wu Zixu"s father executed. Wu Zixu fled to the State of Wu. More than then years later, Wu Zixu took his revenge by helping. Wu conquer Chu. Yet he suffered agonies of remorse, because his countrymen called him a traitor. He protested, "I"m just like a traveller. It"s already late, but I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I simply dont know what to do."

  This idiom comes from the above story. It means being in a very difficult situation at the end of one"s tether.

《成语故事》教案5

  教材分析

  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一座富有的精神宝库,是一座迷人的艺术宫殿。成语就是这精神宝库里璀璨夺目的明珠,就是这艺术宫殿里五光十色的珍宝。成语,这语林中的奇葩,或源于历史典故,或取自古代寓言,或见于文章典籍,或出于里巷市井。几千年来,有的早就流行于世,活跃于人们的口头笔下;有的虽然蒙上历史的灰尘,但一经拂拭,依然会放射出异样的光泽。在历史的长河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成语经受了岁月的考验,越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课出现了8个常见的成语,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也能讲明这个成语的来历。这些成语中的`生字也就是这一课学生们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生字。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们了解更多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研究成语的兴趣,探索成语的好奇心,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讲成语故事,了解更多的成语故事。

  3.开展研究成语的活动,进一步探索成语的奥秘。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成语词典。

  2.图片、生字卡片。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共有12个要求会认的字,8个要求会写的字,识字、写字的任务比较重,在教学中要尽量进行分散识字,抓住重点,各个击破,以便使学生掌握。例如关于需要认识的生字,在读课文时,要争取读准字音,采取认读生字卡片等办法,使学生掌握。关于要求会写的字,要在认读的基础上,结合理解课文来记忆字形,学习字义。本课的生字中,“虎”“矛”两个字的字形容易写错。“捕”“蝉”两个字的字音需要强调。“捕”字容易读成“p ”。

  2.阅读教学

  本课出现的成语故事,很多都是学生们学过的、熟知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成语的特点,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学习。如:表演、讲故事、播放动画片等。

  3.活动提示

  (1)课后“成语接龙”的游戏,旨在通过游戏的趣味性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记忆成语。“掉以轻心”这个成语的后面没有任何提示,因为以“心”字为开头的成语有很多,所以,这道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如:心猿意马——马仰人翻——翻江倒海等等。因为有的学生对成语掌握的数量有限,所以此题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来完成。

  (2)望梅止渴、闻鸡起舞、高山流水等大量的成语都有来历,都有故事,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不能穷尽的。因此,可以结合课后“成语研究”和“成语故事会”展开语文综合学习活动,通过询问师长、阅读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更多的成语和成语故事,办一份手抄报或者展览。但最关键的是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一步研究、探索,不断学习、不断积累。

  4.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因为受到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影响,有的学生会认为,成语都是四个字的,这是不正确的。所以,要让学生知道,成语字数不确定。

  2.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它的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要准确使用成语,必须正确理解把握成语的含义,不能望文生义。

  相关资料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从字数上看,成语大多是四个字的,但也有三个字的,如“莫须有”“落水狗”,有五个字的,如“小巫见大巫”“世上无难事”,有六个字的,如“既来之,则安之”“五十步笑百步”,有七个字的,如“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八个字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有九个字、十个字的,甚至十个字以上的。成语言简意丰,使用得当,可以使语言简洁,增强修辞效果。

  常见的三字成语有:安乐窝、杯中物、步后尘、一窝蜂、东道主、恶作剧、耳边风、父母官、父子兵、风马牛、黄粱梦、紧箍咒、口头禅、每事问、闷葫芦、门外汉、莫须有、马后炮、敲边鼓、敲门砖、敲竹杠、绕指柔等。

《成语故事》教案6

  活动目标

  1.理解“狐假虎威”成语故事的内容及情节,丰富词汇:半信半疑、得意洋洋。(重点)

  2.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角色的理解和看法,并能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表现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及角色特点。(难点)

  3.对成语故事感兴趣,初步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了解幼儿对成语的认知水平,丰富幼儿成语的认知经验,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成语。

  2.物质准备:故事动画、图片课件。

  活动过程

  以游戏“看图画猜成语”导入,激发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并初步感受古典文化的精妙

  1.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成语,了解成语是我国特有的古典文化。

  2.玩“看图画猜成语”的游戏:出示幼儿自己画的成语故事,引导幼儿根据图画内容,说出成语,引出成语“狐假虎威”。

  结合故事动画完整听赏故事,初步理解“狐假虎威”成语故事的内容与情节

  1.教师结合故事动画完整讲述故事。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初步理解“狐假虎威”成语故事的内容。

  提问: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幼共同分段讲述、分析、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学说对话,理解词语:半信半疑、得意洋洋

  1.教师结合课件讲述第一段(故事开始至“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在提问、表演中引导幼儿学说对话。

  提问:狐狸被捉住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它是怎么说的?

  狐狸为什么要装出傲慢、镇静的样子?

  2.师幼共同边讨论边讲述第二段(“老虎听了狐狸的话”至“跟在狐狸后面四处张望”),在提问、讨论中引导幼儿分角色表演对话,表现角色的特点。

  提问:老虎听了狐狸的话为什么一愣?丰富词汇:半信半疑。

  狐狸一看老虎不信赶紧说了什么?

  接下来它们是怎么做的?

  3.幼儿看图自主讲述第三段(“森林中的……”至最后),在讲述、表演中引导幼儿重点表现角色特点。

  提问:狐狸为什么得意洋洋?它对老虎说了什么?丰富词汇:得意洋洋。

  4.引发幼儿讨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

  提问:在你眼中,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在动物们的眼中,这又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5.拓展幼儿的想象,进一步加深对“狐假虎威”的理解。

  提问:老虎一直会上当吗?狐狸一直会得逞吗?它们还会发生什么事?

  给故事动画配音,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表现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及特点

  教师配合、支持幼儿共同完成为故事动画配音,引导幼儿重点讲述对话部分,并创造性地进行表现。

  游戏“看动作猜成语”,进一步引发幼儿对中国古典文化——成语的兴趣

  活动评析

  成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许多成语背后蕴藏着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狐假虎威》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描述了狐狸用自己的计谋,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逃脱虎口的过程。这是一则内容经典、富有趣味、为幼儿所熟悉的成语故事,有部分幼儿对故事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基于上述分析,结合《纲要》中指出的:“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创造性地使用了本教材:

  1.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对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

  为了更好地贴近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让故事更加富有趣味,对故事内容进行了修改,删减了“生性狡猾”“望而生畏”“魂飞魄散”等幼儿难以理解的成语,保留了能体现角色特点的“半信半疑”“得意洋洋”等成语,在故事情节的描述上更加儿童化、口语化,更为生动形象,易于幼儿理解,便于幼儿表现与表达。

  2.既关注经典故事的原意,又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

  “狐假虎威”这一成语原意是用来比喻仗势欺人的行为,寓意深刻,离幼儿生活较远,幼儿不易理解。因此,本次活动在遵循故事原意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对故事内涵的定位是: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动物们,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狐狸用狐假虎威的计谋达到自己的'目的是不可取的。另外,给孩子提供多角度、开放性思维的空间,引导幼儿从多角度挖掘故事的内涵,如:狐狸遇到危险能冷静机智,动脑筋想办法等,尊重幼儿的思维水平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

  本活动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1.运用“润·思·述”教学方法,帮助幼儿把握角色特点,理解故事内涵

  现代语言学认为“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幼儿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此成语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含义深刻,幼儿对角色特点的分析和把握较难,因此,运用“润·思·述”教学方法,可帮助幼儿正确把握角色特点,理解故事内涵,引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

  在过程中体现“润”——通过观看形象生动的动画视频,倾听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述,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丰富的语言和有趣的情节,充分激发幼儿听故事、理解故事、表达故事的兴趣与愿望。

  在互动中突出“思”——一是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如“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在动物们的眼中,这又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引发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表达对故事角色的理解,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二是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如“狐狸会一直得逞吗,它们还会发生什么事”,引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给幼儿充分思考的空间。三是通过分析式的提问培养幼儿的逻辑性思维,如“老虎为什么一愣,狐狸为什么要赶紧说”等问题,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进行思考,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在表达中落实“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幼儿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幼儿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复述故事的对话,表现角色特点,从而帮助幼儿加深对故事内涵的理解。

  2.在分段讲述过程中层层递进,引发幼儿自主学习

  此成语故事深为幼儿所熟悉,部分幼儿通过多种渠道对故事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第二遍分段讲述故事过程中,教师逐步隐退,第一段幼儿先以倾听为主,体会角色特点,第二段以师幼共同分析讨论的方式进一步学说对话,理解角色特点,第三段幼儿自主讲述、大胆表现角色特点,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

  3.采用游戏激趣的方法,引导幼儿体验学习成语的乐趣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开始部分,以游戏“看图画猜成语”引出“狐假虎威”的故事内容,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在结束部分,以“看动作猜成语”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中国古典文化——成语的兴趣。通过游戏让幼儿身心愉悦地参与到活动中,同时,体验用不同形式学习和表现成语的乐趣,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妙。

《成语故事》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深厚的友谊,受到教育,珍惜自己身边的友谊。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寻。

  难点: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

  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学生在一起彼此对话、畅想、交融、分享,尽情享受成长的快乐。《高山流水》一课,是个动人的传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感受为辅。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的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来推动课堂深入,让学生从故事中品味出友谊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因为在第一课时,我已经给学生们欣赏了《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我在还没上课的时候,播放曲子等待铃声。上课开始就从乐曲入手引出俞伯牙。紧接着,我出示了文中的一些四字词语,让学生读,并且带入“伯牙在一个的夜晚,弹起了高山流水。当他弹到志在高山时,子期 道:“真妙啊!我看见了 的泰山!”当他奏起了志在流水时,子期 的说:“真妙,我看见了的江河!”伯牙激动的说,“:知音难遇,你就是我的知音啊!”他们两人 。当伯牙得知子期已不在人间的噩耗,来到坟前,又弹起了高山流水, , ,。子期已死,伯牙终生不再弹琴。”这一段话中,又一次运用了这些词语,算是对上节课的复习。紧接着,我给学生们提出这个问题:“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来引入今天的新课。

  二、品味赏析。

  1、回顾第一部分,知音难遇。这部分是上节课学习过了,就提一下就行了。

  2、偶遇知音。其中第三、四段交待了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没有学生思考的价值,我就让他们齐读这部分,了解就行了。到了重要的5、6、7自然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并提出阅读要求:你从那些语句可以看出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呢?用横线把它画出来。学生读完,给他们一点交流的时间,然后汇报成果。我就把学生找到的: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这两句话出示出来,引导朗读。第一句话我是分三个层面来指导朗读的。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可能感情不是很强烈,第二层,我让他们抓住“啧啧赞叹”这个词来指导朗读。第三层,我是从“气势磅礴、高大雄伟”

  这两个词,配上我找的高山图片来指导朗读。(我找图片的用意是,农村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外出旅游,没见过高山,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体会,那就更好了)。第二句话,我也是分三个层面来指导朗读的。前两层都一样,第三层我是把《高山流水》中的流水片段截成mp3形式,让学生听着加深体会来朗读。图片和音乐都在课件中出示。接下来,我提出问题: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来发挥学生想象。学生汇报后,我又出示: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怎么赞叹?真妙啊,我看见了 !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当伯牙鼓琴志在雪花,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 这个设计,即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有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接着,让学生读,体会伯牙激动的心情,这部分我是让学生从动作词语来体会。我还设计了这个问题:“伯牙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引导学生从知音难遇来对比着体会。

  3、痛失知音。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8-12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给学生一点时间来交流自己的体会。指名说说体会,读读课文。当学生说到“如泣如诉”的时候,让学生想象伯牙会说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体会,指导读“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这句话。我还设计了这个问题:伯牙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呢?因为知音难觅,的知音也死了。这样,就把难觅时的期盼,偶遇时的激动,失去时的痛苦联系在一起了,加深了学生对故事中伯牙和子期深厚友谊的理解。

  三、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读13、14自然段,了解碎琴山,古琴台得名的原因。但不能只停留在了解上。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去了碎琴山,你会想些什么?”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肯定有学生能联系到自己的朋友,这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从伯牙和子期的友谊体会的珍惜自己与朋友的深厚友谊。最后,我给学生播放了一首无印良品的《朋友》,词写的特别好,在从歌声中体会深厚友谊的重要。这节课就在歌声中结束。

《成语故事》教案8

  教学目标:

  1、识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大致了解其中某些成语所包含的故事,能从中获得一点启发。

  3、有主动学习、积累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积累成语

  教学难点:

  自主识字、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成语的故事,收集一些常用成语。

  教师:生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这样的导入,在平滑无缝间过渡到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为以后的学习做了巧妙的铺垫。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刚才我们背诵了有数字的成语。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认识另一类成语《有故事的成语》(板书课题)

  2、读课题,解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识字教学的任务不但要学生识字,更重要的是学会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识字方法的交流、体现了学生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我提醒大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小学会帮助别人,欣赏别人,加之小老师的作用,让孩子们感觉到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也可以激发孩子们求知的愿望,给孩子们增添了许多乐趣。 通过猜生字游戏,让学生在愉悦中巩固识字,。

  1、读课文,读正确。

  (1)、自由读请读一读这些有故事的.成语,如果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就拼一拼它头上的音节老师相信你们能读准每一个字音,把每一个成语读正确。(2)、齐读2、自主学生字这些字娃娃就是大家 要认识的新朋友,请和你的伙伴小声拼读两遍(课件出示生字)(1)、哪些字娃娃的名字最容易叫错呀?请你给大家友情提示,并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两遍。(教师根据情况补充指导梁、父的读音)(2)、你又打算怎样记住这些字娃娃的样子呢?请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3 、识字游戏猜生字:

  三、层层递进,精读课文

  1、师范读。

  2、抽学生读,了解学生情况。

  3、学生齐读

  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训练学生把成语读正确,流利,读出成语的韵律美。 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成语内容的感悟。小学生最爱看动画片,借此播放多媒体课件,提高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精卫填海游戏中贯穿了写字指导及巩固成语,一举两得。

  4、师生对读

  5、男女生对读

  6、击掌读,开火车读

  7、试着背诵。

  四、趣猜成语,领会感悟

  1、这些成语背后藏着什么故事呢?你能根据图片内容猜猜是文中哪个成语吗?(课件出示图片)

  2、你想知道哪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教师放课件精卫填海)

  3、你想对小精卫说些什么?

  4、做游戏精卫填海。(1)、指导书写。(教师着重对梁、卧进行指导。)(2)、练习成语填空。五、小结,课后延伸。

《成语故事》教案9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并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下列字词:

  (1)鼓—— (2) 方—— (3)志—— (4)善哉—— (5)巍巍——

  (6)少选—— (7)洋洋—— (8)破琴—— (9)绝弦—— (10)复——

  2、收集有关朋友、友谊方面的诗句、名言 3、有条件的查找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读“知音”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人有大朋友,小孩有小朋友,请你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学生交流)

  2、“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板书)

  3、说起“知音”的来历,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板书 26、高山流水

  二、疏通课文,初识“知音”

  1、学习古文首先要读准、读顺,自己先读读看,试着读出节奏来。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再读: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回顾疏通古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每一句;联系译文矫正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同学交流讨论。

  4、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轮讲、补充)

  5、班级交流

  6、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译文,学生读相关古文)

  7、提问: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 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是当时的琴师。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 斗笠、披蓑衣、挑担子、拿板斧的樵夫。

  三、探究文本,感受“知音”之喜

  1、一个是晋国赫赫有名的琴师,一个是楚国山野砍柴的樵夫,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知音呢?(交流:音乐)

  2、用~~~线画出两人弹琴、听琴的句子。(学生交流、板书) 志在高山 巍巍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 洋洋乎若江河

  3、想像乐曲内容:伯牙弹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还会弹奏哪些景色呢?

  (学生交流: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森林大海等)

  A、 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出示内容)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学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 )。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学生:善哉乎鼓琴!( )乎若( )。

  B、同桌对说 出示参考词语:依依杨柳、皎皎明月、淙淙流水、萋萋芳草、皑皑白雪?? 4、想像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心理活动。伯牙与钟子期本不认识,他们在江边是偶然相遇,所以——(出示) 当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时,钟子期暗暗赞叹: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伯牙暗暗惊讶: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伯牙暗暗欣喜;

  5、根据刚才的练习,自己完整地想像当时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情景。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各自想什么等)

  (1)同桌对讲

  (2)全班交流抽1~2个复述,其他点评

  四、拓展深入,感受“知音”之痛

  1、一次巧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音乐上的知音。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时,得到的是钟子期病故的噩耗。钟子期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他要好好地听先生的琴声。,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呀!

  2、伯牙来到墓前,此时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出示)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3、伯牙见到众人听琴的摸样,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交流:愤恨、痛苦、哀伤、觉得世上再无知音等)

  4、的知音已去,世上再无懂琴之人。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出示并齐读) “士为知己者死”,伯牙为知己者绝琴。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情谊!

  五、情感升华,珍惜“知音”之谊

  1、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后人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想听吗?(播放《高山流水》)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我们再来齐读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2、千百年来,“高山流水”已成为“知音” 的代名词了。此时此刻,你对知音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了呢?(出示) 知音是 知音是 知音是(可以用自己积累的诵咏知音、朋友、深厚友谊的诗句、名言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理解,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数量)

  3、总结: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当我们有朝一日遇到了知音,一定要好好珍惜。

《成语故事》教案10

  始终认为,语文老师,就要用语文本质的力量为学生生命的每一次新的进步和发展助力。始终认为,语文的核心价值之于儿童的言语生长就如同一层厚厚的“植被”。于是这堂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展开愉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一则寓言走进一片语言丛林,由一则寓言追寻一段生长历程,用一则寓言留下一个语文印记,去积累更为丰富、饱满的言语智慧。

  【教学目标】

  1.学习“寓”“焦”等生字,注意字的关键笔画,能正确、规范书写。

  2.读懂故事梗概;学会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讲清楚,并尝试在关键处逗留,丰富故事内容。

  3.在讲故事的学习情境中,理解“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纳闷”等词,并体味在故事里的表情、行为和情感。

  【教学过程及意图】

  课前活动:猜图导入

  1.老师带来了几幅好玩的画,想看吗?

  2.学生根据图画猜寓言故事。

  【“猜寓言故事”,一是循着儿童原有的阅读经历,用“寓言故事”之门把他们引向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林。二是唤起儿童对古代寓言故事的经验,如藏有《亡羊补牢》等故事的图片,对故事里农夫“傻”样的呈现,本身就有一种漫画式讽刺的效果。课开始之前,形象化的方式,贴近儿童经验的起点,为课堂的整体立意进行了悄然铺设。】

  一、揭题导入

  1.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寓”是个生字,这个字,最关键的是竖(红笔描),要一直写到底。伸出手指写一写。

  2.一起来学习第一则。这个字读“yà”,题目连起来,读――揠苗助长。

  3.“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把禾苗拔起来帮助它成长。)

  4.“揠”指的就是――(拔),所以故事也叫“拔苗助长”。

  5.题目再一起读。

  【课的导入要“轻”,意味着要简明而不烦琐,抓住一字的“一笔”“一音”,扣住一字一词之义,简洁明快;课的起步要“浅”,意味要简单而不繁难,无非是写写、读读、说说。然而,“轻”和“浅”,却蕴含着“准”和“要”。推敲“寓”最为关键的笔画当属“竖”,明白这一关键处,上下部分和最后三笔都不会写错,此“竖”牵“寓”字全局。课题揪住“揠”字的读音和含义,其含义则来自学生对“揠苗助长”故事含义的原有经验。】

  二、读懂梗概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放声读这个故事,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都能读准了吗?好,请四个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讲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巴望”,学生在书上圈出。)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谁来读?

  第三自然段?

  第二、三自然段连起来讲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拔苗”,学生写在第二自然段旁边。)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结果是――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师板书“枯死”,学生圈出。)

  3.来,看黑板,谁能把这3个词连起来,简单地说一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阅读寓言故事第一步为“读懂”。“读懂”有两个要素,一为内容:故事大意,在于找到线索,线索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二为方法:根据线索简单说说大意,这是语文方法或能力,本课授予学生的是“关键词”串联法。找出每个部分的关键词,聚焦在农夫“想”――巴望,农夫“做”――拔苗,结果――枯死。找出关键词,串联概述,读懂故事,读薄故事。】

  三、故事情境

  故事不仅要会读,还要会讲,讲故事可是大有学问的,怎样才能讲好呢?

  哦,一讲清楚,二讲生动,才能吸引人,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中的'农夫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一)读讲“起因”

  1.先看故事的起因:农夫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出示第一自然段)

  (1)“巴望”一词变红,读这个词,“巴望”是什么意思?

  (2)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在“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呢?

  2.师生对话交流。

  引导抓住“天天”一词进行体味。

  (1)天天去看,你仿佛看到农夫什么样子?

  (2)读好这句话。

  引导抓住“焦急”一词进行体味。

  (1)十分焦急,他会怎么想?

  (2)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故事情境:你就是农夫,注意下语气,再来说一说。

  (3)出示图片:“焦”字下面的四点像什么?

  小结:哦,汉字带给你们这么丰富的联想!古时候它是这么写的,下面的四点其实就是有一团火在烧,农夫的心里也像是有团火在烧,可真够急的呀!谁来读读这句话?

  3.谁来讲讲故事的起因?

  关注三个坡度,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发展区更上一层楼:

  (1)短短几分钟,就把起因讲出来;

  (2)能注意讲的语气,有讲的味道;

  (3)能把十分焦急会怎么想也讲出来。

  【讲故事的起因,在每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大体表现为三种坡度:照“文”背;照“文”讲;讲丰富。从“巴望”到“天天看”,至“十分焦急”,要引导学生做停留,去想象样子,揣测心理活动,可以说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加深对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情感等的体会,另一方面也在为学生能把起因讲好做铺垫。而当学生无法领会这种铺垫时,还需通过“有点遗憾,要是能把农夫十分焦急时会怎么想也讲出来,我们就更爱听了”等评价语让学生顿悟,促进其从讲故事的第一坡度,登上第二、第三坡度。】

  (二)读讲“经过”

  1.讲好故事的经过是关键,我们接着往下看。

  2.这个农夫是怎么拔的?自己先读读第二自然段。

  3.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是像我们平常拔草一样拔吗?

  学生体验活动,引导理解体会“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怎么拔的?来,请你,请你,请你们三个小农夫来拔拔看。

  相机追问:你怎么拔的?农夫拔的时候,为什么既要用力,又要这么小心?

  4.就这样,他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呀,拔,拔了多久?多久?(引导理解体会“筋疲力尽”一词。)

  (1)累得怎么样?(筋疲力尽,累成什么样了?)引导学生做做农夫筋疲力尽的样子。

  (2)读好“筋疲力尽”(变红),并读好句子。

  5.谁来讲讲第二自然段农夫拔禾苗?

  关注三个坡度:

  (1)能完整地讲下来;

  (2)讲得味道较浓;

  (3)能用动作为讲加分,让我们看到了“筋疲力尽”的样子。

  6.经过还有一段,老师不教,不讲,你们能讲好吗?还是先练一练。

  (1)指名讲。

  (2)你们觉得他讲得好不好?

  (3)怎么才能讲出“兴致勃勃”的味道呢?

  演示“勃”字,右边是个“力”,农夫的话就要讲得响亮、有力,浑身都是劲。

  (4)哪个小农夫,再来兴致勃勃地说一说?

  【在故事情境中,“拔禾苗”是农夫的“显性动作”,反映的是“隐性心理”:有良好的出发点,自以为很有方法,有勤劳的付出,然而其结果却是“好心办坏事”。因此,“拔禾苗”这一体验活动是在为学生领会与表达寓意进行铺设。“筋疲力尽”会累得怎么样?让学生展开想象,做做农夫的样子,则也是帮助学生在讲故事经过时,尽可能达到第二、第三坡度。经过的第二部分,由扶到放,只抓住“兴致勃勃”一词,加以引导,通过“勃”字形的辨识,领会农夫“兴致勃勃”地说时有力、有劲的情态,帮助学生突破原来的语文高度。】

  (三)读讲“结果”

  故事的结果很简单,我们一起来讲一讲: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1.引导讲好“很纳闷”:教师做纳闷的表情,问:他在想些什么呢?

  2.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都枯死了:看到这个情景,儿子会怎么样?(引导学生想象儿子的动作、表情。)

  3.再一起讲讲故事的结果。

  【故事的结果很简单,但故事情境却很丰富,从“纳闷”铺开儿子的不解、奇怪之情,从“枯死”铺开儿子的难过、吃惊、捶胸顿足之状,在前两部分讲故事的基础上,只需淡淡处理,学生自然就会有所领悟,自然朝着生动精彩的方向而拔节。】

  (四)完整讲述

  1.一段一段会讲了,谁能连起来讲讲这个故事?看,这是根据故事而画的连环画,谁能来配音?要把你讲故事的本领尽情地表现出来哦。

  2.指名学生上台讲。

  关注学生能达到的最佳表现:

  (1)评价和自我评价;

  (2)推动自我提高。

  【完整讲述故事,不是某个语言表达优秀的学生的“表演”,而是对每个学生讲故事能力的一个综合促成环节。重点在于对讲故事学生的“评”和“推”。学生讲完,让其自我评价,但这不够,教师要给力,引导其发现优点与缺点;教师要助力,帮助其补“缺”和提“优”,这样,指导和评价的是一个学生,然而面向和指向的却是全体学生。】

  四、揭示寓意

  1.你们觉得故事里的这个农夫怎么样?

  2.你想对他说什么?

  (1)引导学生从农夫的“急”、禾苗的生长规律、农夫的愿望和结果等方面展开自由表达。

  相机板书:急于求成 违背规律 适得其反

  (2)引导生本对话。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禾苗一点儿都没有长,其实――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想出的是一个好办法,其实――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力气没白费,其实――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是在拔苗助长,其实是在拔苗助――死啊!

  (3)小结:笑声中,我想你们都明白了。(指板书)赶紧把三个词记在题目右边吧。

  (4)明白了故事里的道理,你想把它讲给谁听?为什么?

  3.简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请拿出课桌里的故事纸,轻声自由读读,再去感受一下。

  (1)学生自由阅读《此地无银三百两》《掩耳盗铃》《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买椟还珠》寓言故事。

  (2)阅读分享:告诉大家,你读了什么故事?简单说说你的感受。

  (3)读了听了这类古代寓言,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对,故事里都有个“蠢人”,做的都是“蠢事”,这类中国古代寓言,用“蠢人蠢事”给我们启发,真是耐人寻味。《寓言两则》中的另一则故事《鹬蚌相争》,就又是一种味道了,下节课,也这么去读读、讲讲。

  【从一堂课的结构来说,这是重要的第二板块,就是对寓意的领悟。此环节以清浅的问题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即“你想对农夫说什么?”“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读了这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什么发现吗?”三个问题,形成学生思维的三个坡度。其一,对故事中农夫形象的思辨,在师生对话中初步建立对寓意的理解;其二,由故事中农夫,到现实生活中农夫这一类人,运用寓意进行理解与表达;其三,由一则故事,一个蠢人,到多则故事,多个蠢人,发现一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以“蠢人蠢事”进行讽刺、启迪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

  语文实践活动:

  1.必选:将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一听。

《成语故事》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成语故事三则-教案教学设计棒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包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投影片

  拟订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学到了许多成语,谁能说 说你所知道的成语。

  指名说

  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几则成语故事。

  板书:成语故事三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哪三则成语,你能大体说说它的.故事吗?

  (2)边读边画出文中的生字,力求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指名说

  三、检查自学:

  1、查生字:默写本课的生字,评议。

  2、理解:俸禄

  结合插图理解:张口结舌

  ⒊说一说通过预习理解的新词。

  四、学习《自相矛盾》

  1、师揭示题目,提问:“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呢?

  2、自由轻声读课文

  3、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先后说了两句话,指名说一说,及时板书:

  戳不穿

  能戳穿

  ⒋同学们,通过老师的板书你发现什么吗?

  (他说的两句话前后相抵触)

  ⒌师小结:这就叫自相矛盾。

  ⒍练习朗读楚国人说的话。

  ⒎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周围的其他人有没有犯过自相矛盾这样的错误。

  7、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五、小结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成语故事三则,成语故事三则-教案教学设计棒,希望对你有帮助!

《成语故事》教案12

  教学目标:

  1、识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大致了解其中某些成语所包含的故事,能从中获得一点启发。

  3、有主动学习、积累成语的兴趣。教学重点:识字、积累成语。

  教学难点:

  自主识字、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成语的故事,收集一些常用成语。

  教师:课件或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学(讲故事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看看那位小听众明白故事里讲的是谁,在做什么。

  2.学生交流听到的故事,引出《精卫填海》。

  3.这个有趣的故事就在今天我带来的这本书里(多媒体出示《有故事的成语》),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这本书里一共有8个成语娃娃,今天,我将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认识这8个成语娃娃。

  二、引探(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小朋友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生字,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多读几遍,争取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小朋友们读得多认真呀!相信你们都已经将文中的生字都找出来了吧!对照一下,若没有找完全的请同桌帮帮你。(出示生字)

  3、都找到了吗?真不错,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既然找到了,那就赶快再去熟悉一下他们吧!争取将它们的名字叫得又响又准。

  4、谁愿意来将他认识的小伙伴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识他们的?

  (如我很早在幼儿园认识的老朋友——“父”;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朋友,如味精的“精”;还有加一加,如土+真=填、大+亏=夸、禺+心=愚、月+旦=胆等方法。

  (孩子们的方法都很好,会用我们学过的记字方法,真了不起!)

  5、跟着老师一起来拼读这些生字娃娃吧!你觉得这些生字娃娃在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6、记住小老师的提醒了吗?那好咱们现在就与生字娃娃来一番游戏,第一个游戏是开火车,看看哪列火车开得又快又准!请第一列火车做准备——开始!(出示生字卡片)

  不错,开得很快!第二列——开始!也很棒,不但快,而且准!火车开得这么棒,证明孩子们都认识这些字,那我们一起读的时候就会更棒哟!一起来读一读吧!

  7、第二个游戏叫做找朋友!你能给这些生字娃娃找一个好朋友吗?

  孩子们多能干呀,给生字娃娃找了这么多的好朋友!他们感谢你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一读吧!

  三、引练(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过渡:刚才我们和生字娃娃玩了很长时间,他们也累了,让他们休息一会儿。现在让我们读读课文,好吗?

  (1)、同桌读,互相纠正读音。

  (2)、请小老师教读。

  (3)、男女生対读。

  (4)、师生配合多种形式读。

  (5)、生试背课文。

  2.如果老师只说成语里的一个字,你能把这个成语大声地说给我们听吗?

  3.了解某些成语中的故事。

  1、师:你能通过看老师的动作,猜出它是什么成语吗?比一比谁的反应最快。

  (游戏:师做动作,生说出在课文相应的成语来。)老师适时地对当个成语故事进行点拨。

  愚公移山:愚公和他的家人下定决心要把门前的两座大山搬走,他们那种战胜困难的决心感动了玉帝,最后玉帝派神仙把那两座山移走了。

  精卫填海:大海淹死了精卫,精卫便变成了一只鸟,它立志要把海填平,小精卫那要填平大海的意志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夸父追日:夸父为了追上太阳,没日没夜地跑啊,最后他渴死在半路上,变成了一座大山,他的拐杖变成了一片树林。

  四、引展(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

  2.生观察特点,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导认识字形结构及各部分的比例。如独体字“求”占田字格的部位,上下结构的字“夸”、“守”、“尝”、“梁”;左右结构的字“卧”、“刺”、“胆”、“待”、“填”。

  2.教师范写,讲解要点。

  重点讲解“梁”字,上面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刀”字左右都有一点,下边是“木”字。“卧”字的左边是“臣”字,臣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折。

  3.学生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坐姿,握笔的姿势及方法。提醒学生每个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努力把每一个字写规范、美观。

  4.作业展评,激励表彰。

  五、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词。

  2.把今天所学的成语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有故事的成语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卧薪尝胆悬梁刺股

  背水一战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成语故事》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重、难点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方法与手段师:导读法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入了不少的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学生交流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再来学习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叫作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二、初读指导。

  1、课文中讲了哪三个成语故事呢?请大家一起来读课文。(小黑板出示初读要求)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楚国 戳穿 演奏腮帮 俸禄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语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夸口:说大话。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禄:左边是“示字旁”,同时提醒右下不是“水”。

  四、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4.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练习设计

  1、描红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

  教后修改

  课外作业设计

  1、完成同步练习题。

  2、写出几个你知道的成语故事名称。

《成语故事》教案1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二、初读指导

  1、安排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⑴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⑵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⑶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⑷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⑵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⑶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⑷指名读课文。

  三、指名书写。

  四、安排作业。

  誊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填词。

  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张口(结)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张口结舌”的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3、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查字典: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他人一样的俸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

  4、朗读课文。

  四、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⑵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⑶“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五、安排作业。

  朗读课文,造句:不要……而要……。

  板书设计

  6、成语故事三则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 得俸禄 逃走了

  画龙点睛 点睛 飞走了

《成语故事》教案15

  教学目标:

  学习《卧薪尝胆》,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感受故事揭示的形象,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卧薪尝胆》这则成语故事吧!

  (板书课题:卧薪尝胆)

  3.通过预习,谁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1)学生齐读课题。

  (2)交流、。

  (卧薪尝胆:卧,躺。薪,柴草。指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顺。

  (2)把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3)再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4)同桌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学生带着目标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纠正读音。

  (2)指名读课文。

  4.让学生看故事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讨论: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起因。(战国时期吴王、越王吴国打败越国,越国勾践做了气年俘虏,受尽屈辱)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讨论:

  ①越王勾践回国以后是怎样做的?

  ②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a.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板书:卧薪尝胆)

  b.投影出示文中插图,看一看,想一想,越王这时会对自己怎样说?(学生自由畅谈)

  (3)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讨论:

  勾践卧薪尝胆的结果如何?(一举打败吴国)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将故事按起因、经过、结果、陈述一遍。

  4.指导朗读。

  四、感悟寓言,拓展延伸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讨论:

  (1)读了这则成语故事,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畅谈后教师:这个故事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2)放飞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当吴王看到越王勾践将胜利的旗帜插到吴国的国土上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学生自由畅谈)

  五、课堂

  学生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的收获和方法。

  作业:写小字

【《成语故事》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03-15

成语故事05-15

五年级语文《成语故事》教案04-11

关于成语故事11-04

南辕北辙的成语故事11-06

儿童成语故事经典11-07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11-08

古代成语故事11-09

中华成语故事11-11

马的成语故事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