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

时间:2024-05-10 16:23:06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1

  哲学家培根说;“书是人类的朋友。”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

  我是个书迷。闲暇时,我最爱翻阅的书要属《中国名人故事》了。里面的许多故事,震撼着我那幼小的心灵,引发我的思考。

  其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次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阅读某教授写的文章时,发现了一处错误。他修改好以后,寄给了教授,得到了教授的表扬。由此,我想起了前几夭在数学课上发生的一件事。一天,听老师讲课,有一道题我认为老师讲错了。于是,我对老师提出了疑问。经过验证,结果证明我是对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敢干向权威提出疑问。我们必须在读书的时候认真思考,只有这样,书中的东西才是真正属干白己的。我想,华罗庚先生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善于质疑的.精神,刁使他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数学家。我也将用这种精神时刻鞭策自己,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加完善。(读后感)

  还有一个就是陈毅喝墨汁的故事,讲的是有一次陈毅到亲戚家玩,看书时着了迷,竟把母亲送来的桩把蘸墨汁吃了,弄得母亲哭笑不得。读完后,我感触很深;一个人读书达到了这种废寝忘食的境界,还有什么不能学好呢?再想想自己的学习状态,真的感到很惭愧。以后学习的时候,我一定拿陈毅喝墨汁的故事来提醒自己。我想我也会成为一个别人学习的楷模。

  通过读书,我得到了无比宝贵的财富。上面两个故事对我的启发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2

  竺可桢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三十八年对每天天气和物候的日记记载无一间断。那“学到终生”这永垂不朽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以及衷于事实的理念在世间流传。

  绍兴是一片古老而富含深厚文化的土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爱国诗人陆游临终示儿,到近代鉴湖女侠为报效祖国而英勇就义,竺可桢的学到终生等等,绍兴培育了一批批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数不清的名人像一颗颗夜明珠,撒遍和照亮了中国的大地。读了<绍兴名人故事>,使我感触很深。细细品味绍兴名人故事,如同品味绍兴老洒,这一阵阵洒香飘入鼻孔,沁人心脾......竺可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由此我想到了在生活中,有些人稍有一些感冒,就躺在床上不思学习和工作。更有甚者,有一部分人,不想好好工作,怕吃苦受累,干活挑三拣四,通过各种不法手段总想不劳而获,没有理想和信念,没有目标,碰到一点困难就退却不思进取。想想我们绍兴的名人,想想竺可桢,拖着重病的身体还坚决要求外孙女婿给自己讲课,还坚持每天记日记,我真感到惭愧。

  如果我们都能学习竺可桢的精神,发扬绍兴名人优良传统,特别是我们学生,从小做起,将来学有所用,成为一名优秀的绍兴人,为绍兴的美好明天打好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细细品味这本优秀的书吧!学习一次次的智慧,学会永远的坚强!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3

  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原是贵族出身,后来家境破落。但他喜欢读书,从不浪费能够用来读书的点滴时间。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外办事,就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读,十分专注。这一情形恰巧让大臣杨素看到,杨素问道:

  “你是哪儿的书生?”

  “我叫李密,辽东襄平人。”

  “你读的是什么么书?”

  “《汉书》中的`《项羽本纪》。”

  杨素很亲切地跟李密详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前途无量,便鼓励他:“你这么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杨素回家后,把情况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杨玄感便和李密结交,成了好朋友。

  公元613年,杨玄感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乘机起兵反隋,并请李密为他出谋划策,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兵败身亡。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瓦岗军的首领。

  后来,人们用“牛角挂书”来形容读书非常刻苦努力。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4

  一、凿壁偷光

  汉朝时期,有一位叫做李华的少年,从小就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李华家境贫困,无力支付学费,只好白天劳作,晚上默默地自学。家中连灯油都买不起,李华面临着无法照明的难题。但是,他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借着邻居家透过来的微弱灯光来读书学习。李华勤奋好学,终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官员。

  比喻:在艰苦的条件下设法坚持学习的精神。

  二、悬梁刺股

  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孙明的年轻人,对学问充满了热情,每天早早起床开始读书,直到深夜才停下来。然而,由于长时间的用功读书,孙明经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为了不浪费时间,孙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在屋梁上挂了一根绳子,然后用绳子绑住了自己的头发。这样一打盹,头发就会被扯痛,让他立刻清醒过来。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孙明终于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儒学大师。

  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孙敬的学者,曾经游说秦国未果,家人都不理他。于是,孙敬下定决心自学成才。每当困倦袭来时,他便拿起一根锥子,刺向自己的大腿,让鲜血流淌。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孙敬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三、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很调皮,经常偷偷溜出学堂玩耍。一天,他跑到河边,看见一个老奶奶正在用一根铁棒在石头上来回磨擦,李白很好奇,就问老奶奶在干什么。老奶奶笑着说:“我在磨针呢。”李白又问道:“这么粗的铁棒要磨成针还需要多久?”老奶奶耐心地回答道:“只要有恒心和毅力,铁棒迟早会磨成针。”李白听了感到很惭愧,于是下定决心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四、映雪夜读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孙康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孙康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孙康醒来,推开窗户,发现外面银装素裹,一片雪白。他兴奋地走出去,站在院子里欣赏着雪后的美景,突然灵机一动:雪地的反光会不会适合读书呢?于是,他急忙跑回屋,拿出一本书,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晰可见,比平常要清晰许多!

  孙康从小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家境贫困,常常为买不起灯油而苦恼。有一年冬天,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情况。于是,他白天去挑水、劈柴,晚上就用省下来的钱买了一支油灯。整个冬天,孙康熬夜读书,不畏寒冷,不觉疲倦,常常读到天明。无论北风怎么呼啸,屋里冷得像冰窟,孙康都坚持不懈地学习。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

  五、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平日里就是个书痴,对书籍情有独钟,一旦沉浸其中就难以自拔。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清晨时分,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场面热闹喜庆。然而当迎亲的花轿即将到达家门时,新郎却不见踪影。人们焦急地四处寻找,最终在书房里发现了闻一多。他依然穿着旧袍,手捧一本书,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这也难怪有人说闻一多一旦开卷便入迷,真是读书成瘾。

  六、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独特的读书方法。他拿到一本新书时,不会马上翻开从头到尾地读,而是先对着书籍静静思考一会儿,闭上眼睛沉思。他会尝试猜测书的结构和内容安排,然后再打开书来阅读。如果作者的思路与他猜想的一致,他就会停止阅读。这种猜测阅读的方法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他的思维和想象力,避免沦为书的奴隶。

  七、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侯宝林勤奋好学,使侯宝林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侯宝林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侯宝林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侯宝林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八、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李明看到了一篇关于数论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很有帮助,于是反复阅读了很多遍。这篇论文总共有30多页,李明反复研究了半年时间。由于经常翻阅,书页上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指纹。李明的朋友开玩笑说,你这是在“摸书”啊,简直是把书当饭吃。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5

  晋代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6

  努力是没有尽头的,努力是无止境的,努力是匡衡凿壁借来的光线,努力是童第周凌晨三点起床读书的勤奋。

  一定要努力!瞧,孟子之母为了让她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竟三次搬家:第一次搬到了墓地边,孟母发现孟子总爱学着大人哀丧;于是从墓地边搬到了市场附近,不久孟母又发现孟子学习商贩叫卖;就这样,孟母第三次带着孟子搬家,这一次他们住在了一所学校旁,孟子便学着读书人念书、写字。从那以后,孟子越来越勤奋,长大后孟子成了中国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合上这本书,我不禁心生感慨:就连古代的孟子尚且如此用功,如此努力,而我,身为一个现代人,一个有条件上兴趣班,有条件阅读各种书籍的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多读、多看、多学呢?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这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啊。

  一定要努力!瞧,童第周刚上初中时,期末考试考了平均35分的极差成绩。校长请他退学,老师要他换班,同学们也蔑视他,但他却顶着巨大的.压力,诚恳地请求校长再让他读一个学期。第二学期开始,阳光还没起床,公鸡还没打鸣,可他却醒来了。干嘛?读书呗!他借着厕所边的一盏路灯发出的微弱的光来看书。他非常用心,非常努力,一学期后,他的期末成绩一下子提高了,数学还考了100分。看到这里,我百感交集:一个学期!35分到100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看来,成功贵在坚持,贵在努力。看来,没有什么事情是完不成,做不到的,只要你肯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

  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满脑子都是这本书里的一个个历史人物,特别是司马迁。他身陷监狱,仍孜孜不倦,并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巨著《史记》。这股学习的劲头不也与孟子、童第周相类似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一定要努力!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7

  一、凿壁偷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比喻:在艰苦的条件下设法坚持学习的精神。

  二、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三、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四、映雪夜读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8

  假期我认真阅读了《影响中国的名人童年故事》这本书,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后,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了解这些名人的家庭背景、还有怎么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最后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我很早以前就听说了老子,但我并不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人称老聃,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生的著作是5000余字的《老子》。这本书分《道经》、《德经》,合称《道德经》,在我国民间,老子被称为太上老君道德真君,关于他还有很多神话传说。

  老子的童年也是比较坎坷的。春秋末期,楚国苦县有一个李员外,名叫李乾,在洛阳附件当过几个月的小乡官,因为感到当差不自在,便带妻子李氏弃官归里。夫妻二人乐善好施,很得乡民爱戴,后来李氏怀孕了,可李乾却因为走远亲,酒醉夜归而迷失无踪。李氏肚子里的孩子到了十个月还未生产,李氏十分忧虑,盼望着早点生下来。到了十一个月,还是不生。一天早晨,李氏感到阵阵腹痛,邻家妇女请来一位接生婆金大娘,后来终于生下来了,李氏却因为失血过多不幸去世。后来小时候的老子被送给了村里的一个姓老的夫妻,由于孩子长着一双大而好看的`耳朵,就给他起名叫李耳。因为养父姓老,加上他生来就有白胡,后人也称他为“老子”。

  少年李耳聪明好学。有一次,他坐车去姨家走亲戚,在车上放了几捆竹简,让马顺路走,结果看的入了迷,最后还是马把他拉回了加,他就有了“牛疯子”的绰号。李耳还是一个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正是由于他的好学勤奋,努力刻苦,才有了这样的一个能被后人传颂的一个伟人。

  而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没有品尝到生活的贫苦坎坷,却没有好好珍惜时光,把该学习的时间浪费在了其他地方。真是觉得惭愧啊,我一定要向他学习!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9

  这个学期里,我看了许多好书,受益匪浅的要数是《中国名人故事》了。这些故事从千千万万个名人志士中走来,带着生活给予的启示。故事中的名人教我们要立志奋进;故事中的名人教我们要勤学善思;故事中的名人教我们要勇敢自信……故事中的名人教我们更要诚实守信。

  因为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一贯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根本。信守诺言的宋庆龄,为了朋友的一句话,宁可放弃与家人一起作客的机会,她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守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敬仰;零点还书又告诉我们:一个人,不管他的地位有多高,都要讲诚信;李嘉诚因为母亲的一句话,成为了香港首富,那就是:诚实的人,都说真话,诚实的商人,都要货真价实。他告诉我们:“诚”是一个企业家最大的'财富,也是一个企业生存并发展的根本……无数的名人用行动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个诚信的好榜样。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精神。“人无信而不立”,崇尚诚信的文明源源流长。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所以有晏殊答题为一“诚”字,曾子杀猪为一“信”字;商鞅变法因“立木为信”而行。有了“诚信”二字,百年的老店得以顾客盈门。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诚信的故事一路走来,“狼来了”的故事耳熟能详,“雄日养花”成为诚实的典范,身边的诚信更是比比皆是。诚信已成为时代最响亮的口号。

  现在我深深懂得,做人最最重要的就是讲诚信,有了诚信,雄日才能被皇帝所宠爱;有了诚信,李嘉诚才会成为香港首富;有了诚信,领导人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诚信是一种风格,一种人品,诚信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伟大;正是诚信让人们成还有一个就是陈毅喝墨汁的故事,讲的是有一次陈毅到亲戚家玩,看书时着了迷,竟把母亲送来的桩把蘸墨汁吃了,弄得母亲哭笑不得。读完后,我感触很深;一个人读书达到了这种废寝忘食的境界,还有什么不能学好呢?再想想自己的学习状态,真的感到很惭愧。以后学习的时候,我一定拿陈毅喝墨汁的故事来提醒自己。我想我也会成为一个别人学习的楷模。

  通过读书,我得到了无比宝贵的财富。上面两个故事对我的启发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10

  鲁迅曾经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这句话告诉我们,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今天,我在《中国名人故事》里认识一位勤奋的画家——徐悲鸿,了解了关于他勤奋的故事。徐悲鸿是一个美术天才,在法国留学时,一个外国学生嘲笑中国人又蠢又笨,就是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外国人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所以徐悲鸿更加勤奋地学画画,他一有空就到巴黎博物馆临摹世界名画,常常只带一块面包、一壶水,一画就是一整天。大画家达仰都被他的坚毅品质感动了,邀请他到家里画画,并亲自指导他。徐悲鸿用勤奋的态度,坚持的品质,高超的.画技,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让外国人刮目相看。

  我的心里十分敬佩徐悲鸿,因为我也在学画画,已经学了三年了,徐悲鸿就是我的偶像。虽然我和他相比简直弱小得不值一提,但是这三年来我可是每一天都在进步。记得刚学画画时,因为很新奇,所以我的兴趣很高。可是,慢慢的,我觉得画画越来越难,每次一画就是一上午,特别是涂颜色的时候既要小心翼翼地涂,以免颜色涂到轮廓外面,又要一气呵成,不能分心。整个一上午都是在涂颜色,我的手涂得又脏又酸,我开始感到厌烦了。老师说:“要学好一样本领是非常难的,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新奇而简单,但是越往后就越要坚持和努力,只有努力到最后的人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妈妈也教育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后来,每次练画的三个小时,我都认真对待,从不喊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的着色水平越来越棒。

  现在,徐悲鸿的故事更让我明白了,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我已经由儿童画晋级到了水墨画,虽然暂时还画得不是很好看,但是我也会像徐悲鸿一样,勤奋学习,慢慢进步。因为我知道:勤奋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勤奋的人也一定能成为强者!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11

  这个寒假我读了《读中国名人故事》这本书后,脑海里不断浮现着那些名人的身影。读了《邓小平的故事》一文,我终于明白:名人的成功是与平时刻苦努力,勤奋好学分不开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中邓小平爷爷学习非常勤奋刻苦,从不懈怠。每次作业正确率都很高,从未有过错误。而我呢?经常粗心马虎,作业草草了事,错误百出。每个字都象蚯蚓一样,弯弯扭扭的,连我自己都不认识。粗心马虎不光出现在我的作业上,还经常上演在试卷上。记得有一次考试,我带着随随便便的态度,一口气就把试卷做完了,我的心就飞出了课堂,在想象的王国自由翱翔。后来,试卷发下来后,哎,又考砸了。再看看错题,真觉得不应该。瞧,简单的.“大”被我写成了“打”,连“多”都变成了“朵”。那一个个鲜红的“小蝴蝶”,仿佛在嘲笑我:“哼,连这种简单的字都会错,难怪要出动我这么多小兄弟,活该!”顿时我的心里就象压了一块大石头,既难受又羞愧。

  邓小平爷爷不仅学习勤奋,而且生活上很简朴。邓小平上学路途遥远,下雨天妈妈怕他摔倒,弄得满身是泥,给他两枚铜板,让他在熟人店里搭顿饭,但邓小平舍不得花钱,饿着肚子上完了下午的课,回家后把钱原分不动地还给了母亲。读到这儿,我非常惭愧。想想自己,一有钱就往小店里跑,不是买吃的就是买玩具,每次要让自己口袋空空才过瘾。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我今后有零花钱决不乱花,只买一些必要的学习用品,再买一些课外书开阔自己的视野,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们。

  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名人们的许多优良品质,体会到名人的思想精髓,他们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浸透着汗水和泪水。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和平年代,生活富裕,学习环境这么好,更要好好珍惜这大好时光,多学文化科学知识,长大了为国家多作贡献。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12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名叫《中国名人故事》的书。这本书里有几百多个中国名人,我看了深受教育。这本书里的人物是我的榜样,好好学习他们奋斗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很多发明家、思想家、医学家、科学家,像李四光、鲁班、华佗、张仲景。他们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他们都是从小到大认真学习,不怕苦不怕累,所以他们都取得了成功。

  我觉得发明和医学最重要,如果没有发明,就没有今天的'电脑、电视、计算机、纸、电灯、电话等。如果没有医生,人们就会病死的,人们就会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就是因为这些名人的不断努力,我们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他们,那中国会是什么样呢?

  是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所以我要好好工作,珍惜一切,把育人工作作好。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13

  这些为国奉献的人中有许多人儿时并不聪明,但却以勤补拙,在社会中绽放出了自己的光芒。像生物学界中的精英童第周,他儿时天赋并不聪慧,相反,甚至还有些愚笨,中学时期的他排名是班级中的倒数第一。但是童第周勤奋刻苦,起早贪黑并且带着理解性的读书,面对困难不退缩,而是加倍努力,想方设法攻克难关,奋起直追。童第周的努力带来了明显的效果:各科成绩都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原来的几何题,由不及格到了一百分。到了高三,童第周更加勤奋,日日夜夜都沉浸在题目中,由原来的倒数第一鱼跃龙门成了全年级正数第一。接着,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复旦大学,迈出了从事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以后,他为科学研究奉献的巨大一切路人皆知。我们所有人都要学习童第周水滴石穿,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些为国奉献的人中有许多人年幼时家境贫困,炼就了刚毅的意志,为以后从事党的事业铺下了良好的基础。像雷锋,不满七岁便成了孤儿,父母、哥哥、弟弟都死在了民阶、阶级敌人手中,幸好邻居家的六叔奶奶所收留,此等血海深仇铭记于心。不仅如此,灰色的童年里,地主、同村人经常欺侮他,这让他造就了坚毅刚强的性格,长大后,雷锋从事党的工作,把所有青春和生命都投入到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于1962年8月因公殉职,那时他才22 岁。雷锋为社会奉献生命,这值得所有人尊敬。

  还有很多人,他们有的天资聪颖,却依旧勤奋好学,有的家庭富足,仍然辛苦奋斗,有的人高高在上依旧努力回报社会……,所以这些人总能成功。为什么?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梦。梦是什么?是人的一生中不断挑战的极限,是一个人成功的灵魂;是所有人向往的那个境界。没有梦想的人,就似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帆,即使是小风小浪也能将他吹倒,陷入危险之境。而有梦的人,能心性坚毅,不屈不折,在万劫之地而不倒,最后总能追寻到更高的目标,往高处继续攀登。

  幼年时,我不懂梦;成长时,我思考梦;青春时,我要追梦;年老时,我更要续梦,让此生为梦想而策马奔扬!可是,每逢我想到自己很快就要去寻梦,就会出现一种朦胧的感情,总认为梦想离我很是遥远,而且坚不可摧,但当我真正接触到梦想的时候,却发现梦想实在脆弱,一碰就会碎,一动摇就会没。正因为如此,我便向往一颗坚毅、刚强的心,让梦想随我一起飞扬。

  梦想是被束缚的鸟儿,因种种原因不能飞行;梦想是伴我一生的恋人,但总要走到尽头,面临割舍和分离。青春的眷恋、青春的梦、坚毅的心,何时才能走到最后?青春的无奈、青春的恨,梦到底在何方?我追梦、寻梦、思梦,可总要叹一声事事无常。看不透的青春,看不透的梦,青春时谁没有面临梦的彩旗飘扬?

  以青春为船,用梦想造帆;乘青春之船,撑梦想之帆,驶向现实的彼岸。青春是夜,梦想是月,照亮色彩一生,照亮祖国的明天。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14

  赵咨是吴王孙权手下有名的官员,字德度,南阳人。

  在吴蜀夷陵之战时,奉孙权之命出使曹魏。

  赵咨见到魏文帝曹丕。曹丕用轻蔑的口气问赵咨说:“你们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赵咨说:“我们吴王空闲时,阅读各种书籍,研究历史经验,可不像那些书生那样只知抄抄写写,摘记一些词句。”(原文是“吴王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还说:“我们吴王是位仁义智慧、有雄才大略的人,任用鲁肃说明了他的诚厚;活捉魏将于禁而不杀说明了他的仁义;智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说明了他的智慧;盘踞三州虎视四方说明了他的雄才,向陛下求援说明了他很懂得策略。”

  曹丕又问道:“你看,我可以征服你们东吴吗?”赵咨回答说:“大国有进攻的力量,小国也有防御的装备啊!”

  曹丕接着问道:“你们东吴害怕我们魏国吗?”赵咨又答道:“我们有雄兵百万,又有长江、汉水的天险作屏障,有什么可怕的呢!”。

  曹丕心想:这人真是能言善辩、对答如流。于是又问道:“你们东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有几个呀?”

  赵咨说:“特别聪明、很有才能的大约有八九十人。至于像我这样的人,那真要用车子来装,要用斗来量,简直是数不清啊(原文是‘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由这个故事,后来演化成两句成语。一个是“寻章摘句”。 另一个成语是“车载斗量”。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15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 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 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 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 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 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名人故事02-02

名人读书故事07-23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2-04

名人读书的小故事04-25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02-16

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11-03

名人读书故事推荐11-05

名人读书的故事和感受04-28

名人故事读书笔记06-07

有关名人读书故事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