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

时间:2021-11-22 19:44:09 高考作文 我要投稿

【推荐】高考作文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作文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高考作文5篇

高考作文 篇1

  人生路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我们要随时调好恰当焦距,以最好角度游目骋怀,行走大地。

  禅宗有句话“眼肉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一个人眼界开阔与否决定了他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态度。而眼界开阔又由你看事物的距离决定。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许多事烦恼,这只是因为你对生活还有太多执着,痴迷。“用力看,就是盲。”当你站到一定高度时,眼前那一切就如“蜗角名利”般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你还会不开心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习也有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谁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你太拘泥于课篇时,反而不能真切体会,死抓某个词理解时,又如何能看清文章脉络,走向、把握深义?经历这个苦苦跋涉阶段,你的思路会走向开阔;这时需要你跳出思维桎梏,用博大眼界统领全书,宏观把握。你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乱石堆里小孩一心读书,因为他们怀这对都市繁华的向往;城市里的'小孩却想回归心灵的湖畔,找寻生命本初的质朴、清贫。对于自己拥有的东西,物质的,亲情的;天天沉浸其中,就像蜜罐里的糖,感受不到拥有的美好,珍贵;却自认为生活太忙,无趣。只有跳出来,才会明白生活中美好。

  清醒总附丽于距离,美感也就出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启示我们不仅要跳出苦难,乐观地面对一切,更要超脱美好,感恩地面对你拥有的一切。春争迷人,走近它却害羞消失;海水蔚蓝,亲抚一泉,它只是纯净无色。

  李叔同一代才俊,本可锦衣玉食,却散尽家财,剃发归佛门。很多人不理解他,只有他自己知道:人生百味,各有自己味道。看破红尘,“五色而目迷”,他有了高出一般眼界,终成一代宗师。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走在自己生命路上,有时很难看清自己是否走了弯路。不妨跳出来,调准焦距,才能照出最好生活。

高考作文 篇2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

  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

  文一、心系中心,不畏边缘

  无论是抽象还是具体,总有中心边缘之分。中心与边缘这对关系是辩证存在的,在边缘的映衬下,中心显得更加“高大上”,拥有着更多的便利、机会和认同。因此,中心成了大多数人的向往和追逐的目标,在边缘的人们努力奔向着中心。重要的是,不必在乎自己在边缘的处境,心中要坚信会进入中心。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有的人一出生就含着金勺子,便成为中心;而绝大多数人只能从边缘眺望中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中心。你可以现在在边缘,但绝不能抱怨,如果你想成为中心,就一定要心系中心,渴望到中心,甚至成为中心。“重要的不是你是谁,重要的你想成为谁。”心系中心,哪怕身在边缘。唯有此,在边缘的我们会从眺望中心,变为迈入中心。

  “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契诃夫这样感叹道。诚然,追求更好的生活、更高的目标是人之天性,从边缘想挤进中心也是无可厚非的。罗本岛锌皮房中的.曼德拉可谓地处政治的边缘,但他却心系缓解种族矛盾的中心,27年不忘初衷,用自己伟大的心灵为南非民主建设架起桥梁。27年的牢狱生

  活,在边缘的小角落,但不仅没有削弱曼德拉目标,反而使他更加坚信自己的信念,身在监狱,心却一直紧随南非政坛。可见,无论身在多偏僻的边缘,心系中心是秘诀。

  “没有了希望,一个人就不能维持他的信仰,保守他的精神,或保全他的内心纯洁。”巴尔扎克如是思考。是的,心系中心,是保持在边缘却亦能拥有持续追逐中心的希望。正如北宋范仲淹在四次被贬谪后,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亦能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高尚节操。虽距皇帝千里之遥,却心系皇帝,永远在心中贴近中心。

  心系中心,就不畏身处边缘,无论迈入中心的机会多么渺茫,但那毕竟是心中的希望。那是潘多拉魔盒中人类最后的法宝,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助你迈入那曾经眺望无数次的中心。

  文二、花开边缘,不曾凄凉

  中心之处,不乏香车宝马,川流不息,更有繁花似锦,碧树银台。只怕庸人忙忙碌碌,迷失在了中心地带的拥塞,似锦的人生最后还是沦为平庸。

  边缘之隅,兴许大雪弥漫,星空暗淡,平添彻骨寒意,无限悲凉。只要人心永不沉沦,去探寻那边缘地域的魅力,平凡的生活终究也会流光溢彩。

  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位失掉王位的国王。”的确,我们从生活的夹缝中获益良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在找寻属于自己王位的过程。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像梁衡所说:“正常生活中人人可以为王,只是我们不必在意这王国的大小。”无论你身处何方,若是你心笃定,永不沉沦,纵然只是村夫之乐、平民之趣,也可以变成沉甸甸的王冠,在边缘的帷幕前熠熠生辉,闪耀着如中心地带般的光芒。

  其实,大多时候,最明亮的中心地带总是最迷惘,最繁华的庙堂之高却总是最凄凉;最冷清的边缘之处不见得没有花开遍野,最寂寥的江湖之远不一定缺失铁血燕然。六朝之后,初唐的社会靡艳娇奢,多少白衣飘飘的诗人,渴望着一赋动帝王,招封至京城。于是,他们于洛阳,吟咏自己安享富贵的闲情逸致;于长安,描写帝王城居的宏丽繁盛来讴歌太平。纵然是身居旖丽的中心,可那满纸的六朝遗风,通篇的靡靡之音,是换不来认可的。

  当那份繁华,无缘得触,当他们被迫远离京城,当赴任偏远之地漫游道中。他们才真正的发现,江湖之远的忧患之作,比那庙堂之高的盛世繁华,更有价值。于是,才会有抽离繁华之外的惊警,流芳万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亦同,古有忧国忧民的诗人,恣意纵横,一字千钧;今有“走到人生边上”的低调作家,陶陶然专心治学。

高考作文 篇3

  开拓视野,行万里路

  近日,一封辞职信引来网友的热议,河南省实验中学任职11年的心理老师向他的领导递上了一封仅有十个字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被网友评为最具有情怀的辞职信。对于想开阔视野的人来说,只有两个办法可以帮助他们达到目的,正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开阔视野,读书起航。“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书是有多么的重要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封建时代人们读书的目标。现代读书时增长知识和见识,丰富阅历和人生。书可以让人修身养性,培养一个人高尚的品德与气质。爱读书的人有一种知性美,想让人去靠近,这就是书的魅力。书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行万里路须从读书开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着实陈述自己读书艰辛,但正因如此,才是他有了后来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经历。可见,读书开阔视野,读书能让理想起航。

  行万里路,再拓视野。行万里路,人们不光可以饱览沿路的风光,更重要的是这一路人们可以学到的知识。这也是教师辞职的原因吧。井底之蛙只能看见头顶上一片天,无法观察到世界的`大美。这样不是很悲哀吗?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懂,就像中国留美的双博士后某某女士,只会学习和考试,别的事情一概不会,近日因精神分裂,流浪街头,被美国遣返。不关注世间的事,那么他应该是无知的吧。因此,“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世界那么大,能将它全部欣赏,不光是开阔的视野,还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增长全新认识问题的见识……

  读书行路,成功之道。李嘉诚的司机给他开了三十年的车,到退休时,李嘉诚觉得他这个人很踏实,做事很认真,于是给了他一张二百万的支票,可是司机却笑着拒绝了,说: 一千万我还是拿得出来的。“李嘉诚很惊讶,说你一个月才3000元工资,怎么做到有这么多的钱呢?司机说:“您说的地皮好,我也会买上一块,您说哪个股票好,我也会买上一点,现在也有了很多钱。”可见,跟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能能人在一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读书,可以开拓你的视野;行万里路,能帮助你开阔视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边的视野很广阔。不要做那只可怜的井底之蛙,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寻找帮助你成功的途径吧!

高考作文 篇4

  著名的改革家梁启超先生说:“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审美的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世界级文豪高尔基也指出: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而作为知识、经验和情感十分丰富的阅卷老师,爱美之心更为迫切,审美情趣更为强烈。他们在阅卷过程中,都以发现作文中的美作为自己的最大乐趣,一旦发现,便会为之心动,为之高兴,为之赞赏,甚至拍案叫绝,击节称好,从而产生情感的偏爱,这样的'作文,何愁不得高分。俗话说: “投桃报李”你给我美感我给你分数。正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山光悅鸟性,谭影空人心”的那种境界。

  那么什么样的作文能使阅卷老师产生“心亦摇焉”的美感享受呢!从历年高考作文试卷中,总结出一个结论:能够调动阅卷老师审美情趣,使他们忘掉自我心理的情绪。为你文章的美感所左右的主要有“七美”——文字美、文情美、文意美、文才美、文构美、文采美、文技美。为什么把文字美放在第一位呢?并不是说文字写得漂亮就代表一切,但阅卷者首先接触的是卷面,如果没有清晰的文字,满篇“狂草”,满纸“蝌蚪”,文风不正,给阅卷老师带来阅读障碍,因字伤意,因字生厌,你的文章内容再好,文技再高,恐怕也不能为阅卷老师所接受。

  说到这里,有些同学会问“我的字写得不好,这怎么办”,不用怕只要一笔一画写就行了。不漂亮但清楚就好,非常不漂亮但非常清楚就好。用清洁的卷面,吸引阅卷老师眼球,使之“心亦摇焉”,产生情感倾斜。潜化为增分亮点。

高考作文 篇5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系统复习,达到会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整篇作文:

  (1)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2)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材料充实;(3)语言规范、准确、连贯、得体;(4)结构完整,条理清楚;(5)符合文体要求;(6)字体端正,卷面整洁。

  (二)单项能力:

  (1)记叙能清楚完整,详略得当;描写能具体生动;说明能把握特征,语言简明;议论能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论证合理。(2)观察准确,联想恰当,想象合理。

  (三)应用文的写作符合格式及行文习惯(应掌握的应用文种类:书信、启事、通知、新闻、电报稿、广播稿、申请书、说明书)。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怎样提炼好议论文的观点?

  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若提不出正确深刻的观点,就构不成一篇议论文。而观点不明确,则是同学们议论文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怎样才能提炼出正确而深刻的观点呢?当然,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知识水平。但在同样理论水平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从具体材料中提炼观点的方法,善于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分析所写的事物,则会有助于正确观点的提炼。这里,介绍几种提炼观点的方法。

  第一,从现象中抓本质。面对一些具体材料,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来。比如有一篇《从“一条街”做起》的短文,所根据的材料是这样一个事实:最近,珠市口至广安门这条大街,日见清洁整齐起来,这是宣武区环卫局的同志们为改变全区清洁卫生面貌,首先抓好一条街做出的初步成绩。这则材料,人们会当作一般的一件好事来看待,甚至也可能根本引不起注意。而该文作者却从中看到了一种可贵的精神:“这一条街的‘一’里面包含着千百件艰苦细致的工作。34座公厕的墙壁、门窗一一进行了油漆、粉刷;430个垃圾桶都是一一除锈喷漆,排放整齐的……他们始终如一地埋头苦干着,这种精神是可贵的!”进而,文章又从中总结、概括出所要阐述的观点:“当然,他们也是不满足于“一”的……他们认真地从“一”做起。“一”比“0”来说是无限大的倍数,是发展成百、千、万……的实际起点。如果我们每个单位、每个人都是这样不说空话,兢兢业业,扎扎实实,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四化的步伐肯定会大大加快”。这样从本质上来看问题,提出来的观点就比较深刻了。

  第二,深入开拓,以小见大。从一人、一事、一物生发开去,从一滴水中可以见太阳。有些材料,看来似乎很平常,但其含义却有普遍性、典型性。所以,我们应当掌握从一点到全面,由个别到一般,由常见的现象中发掘其深刻意义的方法。例如邓拓杂文 《事事关心》,文章开头先引用了明朝东林党人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然后,作者对这副对联加以阐释:“上联的意思是讲书院的环境便于人们专心读书”,“下联的意思是讲在书院中读书的人都要关心政治”,“把上下联贯串起来,它的意思更加明显,就是说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接着,对这副对联加以评论,既指出东林党人历史的局限性:“他们当然还是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为维护封建制度而进行政治斗争,”又肯定其进步性:“他们比起那一班读死书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总算进步了。”通过以上解释和评论,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读书而空谈政治的人,只是空头政治家,决不是真正的政治家。……同样,不问政治而死读书的人,那是无用的书呆子,决不是真正有学问的学者。”因此,“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这个大道理,是从一副对联引申出来的。全文说“小”显“大”,说“大”不离“小”,这就是善于以小见大的范例。

  第三,类比推理,触类旁通。有一篇《着眼于无名之辈》的短文,在赞扬了《青春》杂志发表关于“着眼于无名之辈,就是着眼于明天,着眼于未来。”接着又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论点说:“着眼于无名之辈”,是真正有见识、有魄力的表现。鲁迅茅盾这些大师,工作那么忙,在无名之辈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啊!继而,又类推到其他行业说;“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看到少数名人,我们的作品只是在几个名人中打圈子,我们的事业就不会兴旺发达。文学如此,科学如此,体育如此,其他战线也如此。”这样由此及彼,类比推理,就把在一切现实工作中要“着眼于无名之辈”这一观点由浅入深地提出来了。

  第四,开拓思路,推陈出新。有些材料不一定新鲜,但如果能别出心裁,从另一角度深入开拓,也能提出新的见解,新的观点。例如“同情弱者”这句话,在旧社会是一句赞语,延续了多少年。但有一篇题为《“同情弱者”析》的短文,则结合现实,从另一角度,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推陈出新,提出了新的观点。文章说:“同情弱者”,在剥削阶级掌权的旧社会,多数是正义的,对人民是有益的。如今,劳动人民当了国家主人,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批评是人民内部互相帮助的一种形式,因而不宜于一味奉行“同情弱者”的哲学。如果无原则的站在被批评者一方,反对批评者,这是不正常的。它不利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正常开展。

  第五,通过事理,引申一步。例如1990年高考作文,是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自拟题目展开议论。材料是: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过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对这样一个材料,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展开议论。一般考生议论的主题是要正视困难,他们将刺比作困难、挫折,从而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地面对挫折,”“要成功,必须先流汗”,“敢于拼搏,做生活的强者”等等。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些都是一般人的思路共集之处。但能不能在此基础上,引申一步,提出更新更深的观点呢?有一个同学就经过引申,提出了“人生抉择在于取舍得当”的观点。文章说:

  世界是美的,恰如玫瑰花,但同时也有扎手的玫瑰刺,这就要看你如何取舍。人生的抉择在于取舍得当。

  人的一生短暂又漫长,如何有价值地度过人生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我们会面临许多选择,比如升学就业,比如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间的冲突……

  据一本报告文学记载,有一位伐木工被大树压住双腿,拔出来是不可能了,又无他人帮助,于是他自己锯断双腿,尔后存活下来。生命是可贵的,如果这位伐木工没有正确的选择,他可能逃不过灭顶之灾……

  被玫瑰刺伤的人也会喜欢玫瑰吗?这需要怎样的气魄。巴金的《随想录》为我们作了很好的例证。在动荡的年代,巴金也是一位受害者,但他却以惊人的胆识坦白自己的心胸,让人们看到了他的高风亮节。用他的话说,取的是良心,舍的是面子。正因为如此,这位文艺界的前辈就更赢得了人们的尊敬。由此可见,人生的正确选择在于取舍得当。

  这位考生由“母亲陷入了沉思”,引申开去,确定了“人生的正确选择在于取舍得当”这样的观点,就比前边提到的一些观点更新颖,更深刻,因而更容易给人以启迪。

  (二)议论怎样避免“空”、“浅”。

  议论文,顾名思义是要议事论理,以理服人的,所谓“主在析理,理尽后已”。但是,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往往是“论点+实例+结论”完事。既不会对论点作分析,也不善于对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作议论。使人读后的印象是既“空”且“浅”,如隔靴搔痒,不解决问题。

  怎样才能避免议论文的“空”和“浅”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掌握写议论文的基本要领;二是要学会进行分析。

  写议论文的基本要领是:从大处着意,从小处落笔。所谓“大处着意”,是说议论文讲的道理要“大”。所谓“大”,一是指对读者要有较大的教育意义;二是指这样的教育意义适用的范围要大,给人的启发要大。比如有篇题为《现代笑话一则》的文章,写的是读过一则古代笑话:一个富翁要工匠给他盖一栋楼房,竣工后,富翁前往看房,楼上楼下走了一圈儿,对工匠说:“我只要二楼,你给我把底层拆了吧!”当时,不禁为这个富翁的愚蠢无知而暗暗失笑。觉得这样的愚蠢该是天下无双了,孰知不久前却听到一件类似的真人真事。某高等学府分配住房,教授学者住一层五层,年逾花甲的知识分子天天要爬几层楼,一些比较身强力壮的党政干部却住二、三层。群众提出意见,学院有位领导干部却说:“谁叫一栋楼房的二、三层只有那么几间?你们知识分子可以设计全是二、三层的楼房嘛!”这与那个富翁的口吻何等相似!算得上一则现代笑话了。针对此事,作者议论道:古代富翁的无知来自贪财,当今这位领导干部当然不会不懂没有一层建不了二、三层;没有四、五层,二、三层也就不会显得那么好。但是为什么提出那么可笑的要求来呢?原因并不难找:为了私利,把群众利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都置于脑后,使他变得“无知”而已。文中说的“为了私利,把群众利益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置于脑后,使他变得无知”,它的意义和适用范围不都是很“大”吗?

  但是“大”并不等于“空”,不等于“虚”。如果在议论中只讲什么抽象笼统的“大道理”,这些道理即使正确,也不可能有多大的说服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处着意”的同时,要注意从“小处落笔”。所谓“小”,一是指作为议论依据的材料要“小”,要具体。具体得让读者看得到,摸得着,能为读者所心领神会。二是指写作时开的“口子”要“小”。例如上边所举的例子,文章所开的“口子”只是某高等学府中分房的一桩小事,但说明的却是那样一个“大”道理。

  善于分析,也是写议论文避免“空”“浅”的重要方法。有时候我们落笔的“小处”,并不一定能顺理成章地表现“着意”的“大处”,二者放在一起会显得牵强附会。也就是说,你所写的‘小事”,并不能恰切地说明你要议论的“大”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对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作必要的分析和阐说。

  有些同学不会分析,摆出论点后,加上几个事实论据,就完事了。即使说出一些道理来,也是抽象空洞,不能以充分的道理使人有所感。这往往是由于没有找到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的缘故。因此,要想把道理说透,不仅要把论点、论据摆出来,而且要阐述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阐述清楚了,道理自然就讲透了。由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因此反映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议论文,其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其不同的关系,作不同的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从本质上进行分析。

  从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本质联系上加以分析,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孤立地看问题,就事论事的毛病;懂得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克服认识表面、肤浅的毛病,从而把观点议论得更深、更透些。

  进行本质分析,其关键是要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点。据此,我们可以在写作中从任何单一事物出发,展开联想,想一想它与周围的哪些事物是有联系的,是怎样联系的。事物的这种“有机”联系,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只要我们多思善想,就不难发现。所谓“发自一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有许多材料作文和单因素的作文题,实际上就是事物的“一端”,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审出它的“另一端”来。已经提供的“这一端”可能是个历史故事、寓言故事,议论时就要想象出与之相联系的“另一端”即对现实生活有什么借鉴意义。如果题目的“这一端”是某种生活现象,要找出的“另一端”则应是本质的、普遍性的东西。如果题目提供的“这一端”是纷繁的生活现象,是多种事物,那么就要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点,发掘其本质的东西,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将这些“内在的联系”“本质的东西”揭示出来,文章就有了一定的深度。例如,学过《阿Q正传》之后,不少同学总觉得阿Q不过是个玩物,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而一位同学所写《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对阿Q的认识》,则对阿Q从本质上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阿Q固然有令人可笑的一面,但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典型人物,在他身上并不仅仅是“可笑”而已。阿Q是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农民,当他听说革命要造“举人老爷”等这些人的反时,他也“神往”起来,但结果却是假洋鬼子等人不准他造反,终于被挂着革命党牌子的“长衫人物”送上了刑场,是多么可悲!然而,就从阿Q的悲剧命运里,又看到了他“不争”的一面,他对革命极不理解,认为革命便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他分不清敌友,他有他的独特性格——精神胜利法,当他受到假洋鬼子等人的欺凌时,他不懂反抗,只有“儿子打老子”之类话语自我满足。由此可见,鲁迅塑造阿Q这个典型,决不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茶余饭后的笑料,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对于当时的革命者总结革命历史教训,探索革命成功之道,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篇作文能从本质上去看问题,避免了表面化,当然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2)从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永远停在一个水平上。没有变化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用这一观点,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诸如下面的种种问题: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处于落后境况时,为什么不能悲观?取得好成绩时,又为什么不能自满?当我国的改革开放遇到暂时困难时,为什么不能失去信心?对社会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对自身思想德行上的`不良行为,为什么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从而在论述此类问题上能够深入一步,以理服人。有篇《不可忽视“第一次”》的作文,所议的事是一个重点中学的学生,由于参加偷自行车团伙,被公安局拘留了。文章在分析这一现象时说:从一个重点中学的学生,到偷车团伙的成员,这中间有着一段相当长的距离,但其发展的起点却是那第一次偷盗。如果当初他父亲稍有一点理智,及时抓住这错误的苗头,在是非面前表明自己的态度,给孩子以深刻的教育,那这位学生就不大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那么远。不幸的是,这位家长发现了子女的错误不仅不予制止,反而给予奖励,这无异于把子女推向邪路,自己充当了教唆犯的角色。

  (3)因果分析。

  就是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进行分析。例如有一篇题为《眼睛》的议论文,借题发挥,通过对“眼睛”映现意识、眼睛能够传神等的描绘,说明一个人陶冶心灵较之追求外表更为重要的道理。其行文主要是通过因果分析来揭示这一道理的。文章说,眼睛之所以能传神,是由于“它是大脑在眼眶里的延伸”;眉目之所以美,是由于“胸中正,则眸子皑焉”。通过因果分析,从而得出“为了一双美的眼睛,可以修眉毛,剖眼皮;但更重要的还在于陶冶自己的心灵”这一结论,就十分令人信服。

  (4)条件分析。

  即从事物形成的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有一篇题为《赵爽得奖的联想》的议论文,通过赵爽荣获国际少年书信赛第一名这件事,说明了“哪里都能飞出金凤凰,跃出千里马”这一观点。赵爽就读的学校是一所普通学校,当然条件要比重点学校差一些,赵爽成长的地方是在边疆,在小城镇,比大城市条件当然要差一些。一般人认为,似乎只有大城市、重点学校里才能出人才,而作者通过对赵爽事例的分析,说明成才的一个最根本的条件是个人的努力,“只要努力,哪里都能飞出金凤凰,跃出千里马”。这样通过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令人信服的。

  (5)辩证分析。

  即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地分析。不少同学,由于思想方法的片面性,往往导致写议论文时不能辩证地分析问题。比如为了强调高考前的时间的紧张,强调分秒必争,就把打打球、跑跑步等必要的体育锻炼也认为是学习不刻苦的表现。为了强调培养能力的重要,批判“高分低能”,甚至连“分数”也全盘否定。因此,文章即使提出了正确的观点,也得不到充分的、正确的论证。因此,要想写好议论文,就必须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有篇文章题为《唾面》,议论的中心是,即使在表示正当的感情时,也应当注意精神文明。作者对某些游人在岳飞坟前那四具白铁铸的南宋卖国投降帮派头子跪像前唾浓痰鼻涕这一行为是不赞成的。但是,对此事作者并未作简单的否定,而是进行了辩证分析。首先指出,唾面,是古人表示鄙视、蔑视的侮辱性举动。对几个遗臭万年的坏人表示鄙视蔑视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在一般情况下,唾面并不一定吐口水,更不用吐痰、甩鼻涕、撒尿,只要像小说和戏里那样“哗了一声”也就可以了。而西湖游人的唾面也实在过分,超过了限度,这就不但有碍观瞻,而且也有碍于精神文明了。经过这样的辩证分析,不仅一般读者,即使这些“唾面”游客本身也会口服心服的。

  (三)怎样使文章写出新意?

  在考试中,知识题有标准答案;作文题,虽然也有评分标准,但实际上并没有统一的绝对标准。因此,作文成绩的高低,往往是通过比较,得出好、中、差。至于好的,还可以分出尚好、较好、最好等等。一句话,评作文卷的参考卷是从比较得出来的。因此,作为应试者在作文时应当力争棋高一筹,也就是说要写出点新意来。就好比百米赛跑,只要跑在别人前头一秒、半秒、甚至零点一秒,就可获胜。

  怎样才能写出新意呢?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材料新。

  一篇文章如果所写的材料新颖,使在诸多同类作文(尤其高考阅卷在大热天,阅卷老师疲劳不堪)中,读之会感到为之一振,首先就留下了一个好印象——非同凡响。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1977年北京考生阎阳生那篇作文了。当时轰动了一个阅卷点的200多位老师。之后又广为流传。仔细琢磨一下,那就是因为它有新意——主要是材料新。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是:“再没有比婴儿的啼哭更能提醒你已进入中年了。这是个女孩,皱着眉头哭着。大概她也像门口那个护士一样,不相信这背着书包、满脸胡茬的人就是她的爸爸吧。”一开头就提示了,这是一个中年人考大学前奋战一年的情景。第2段是;“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而我像故意和年龄作对一样,日夜埋头在作十几年前应作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当然啦,鼓励支持,冷嘲热讽,各种反映都有。但最激励我干下去的却是这样一件事。”接下去,写他在工厂亲眼见到一些外国技术员和厂商要来修一台进口的色谱仪器,修好以后,在与外国人的座谈会上,在那些外国人友好的外表下面,在他们彼此会意的眼神里,“我”感到了他们无法掩饰的轻视,好像针扎一样。正因为如此,激起了他一定要学习的决心。记叙了一年来刻苦学习的情景。这份答卷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材料新。

  当然,所谓新只是相对的。在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中,力求把比较新颖的材料选出来用就是了。但我们同学,常犯的一个毛病却是拿到作文题,没的可写,一点思路也没有,哪里还谈得上“选”呢?这里就有一个打开思路的问题。要打开思路,比较有效的办法是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想象,思路一打开,材料就会涌到脑子里来,在诸多材料中加以筛选,当然会相对新一些。

  (2)角度新。

  写文章如同照相。照相时取景的角度,往往决定着一幅摄影作品的成败。同样的主题,同样的背景,同样的事物,如果角度取得不落窠臼,那么,一般的“俗”材料往往也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

  达·芬奇的老师佛罗基奥说过:“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能把握事物的新的特点;从新的角度分析事物,就能获得对事理的新的认识。文章能否写出新意,与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当我国足球队破天荒获得亚洲出线权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描写足球健儿的文章已经很多。如果我们再以此题材来写作文,怎样才能写出新意来呢?有位同学就改换了选材的角度。他在写《破例》一文时,抛开许多文章中所写的什么“奋战过程”、“比赛场面”、“平日苦练”的内容,而是把“镜头”转向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决定足球队能否出线的那场比赛的傍晚,妈妈破例让“我”看电视了,“书呆子”爸爸也破例坐在电视机前流下了泪水,还有邻居的华侨老爷爷等许多人跟平常大不相同的心情。他写的这些材料虽然平凡,但能够“小中见大”地体现出文章的主题——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时代迸发出新的火花。由于这些“琐事”是自身亲历的,生活气息浓,所以容易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在行文中,无论在整体布局方面,还是在确定线索方面,他都服从于“破例”这一新角度的要求,把看电视的过程全部略去,让文章在球赛开始前戛然而止。从而用“一滴水的光芒”反映出了“火红的太阳”。由于此文角度新,所以虽然也是写的大家所熟知的事,却写出了独具一格的新意。

  (3)立意新。

  所谓立意新,就是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见解,新的观点,使人读后受到启发。一篇文章如果有了新的立意,就会使人耳目一新。

【高考作文】相关文章:

生活高考作文12-19

忆高考作文05-23

优秀高考作文02-21

全国高考作文04-29

河南高考作文05-02

高考作文指导11-22

湖北高考作文11-22

优秀高考作文11-08

感动高考作文11-10

关于高考作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