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人物的作文4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的作文4篇,欢迎大家分享。
人物的作文 篇1
我的爸爸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乌黑的头发,还有一双灵巧的手。这双手能发出漂亮的球法。
爸爸发球时是从轻到重,由低到高一般不会打的人也能接到球。他的教法使我进步了很多,但我还要努力再努力,才能超越爸爸。此时我心中感到很高兴。
人物的作文 篇2
我们有一个叫唐小勇的同学,他说话有一些可以相信,有一些不可以相信。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一次,我给他一条样板蛇,他说借我悠悠球一个星期。“可是我没带,下午给你行吗!”唐下勇说。我说:“行,那就一言为定!”就这样到了下午,唐小勇撒谎说:“悠悠球不见了。”我就让他还我样板蛇,他说“也不见了。”我就去把这事告诉了他妈妈,他妈妈说:“君子一言,四马难追!”唐小勇听了妈妈的话就把悠悠球借我玩了一个星期。
还有一次,上体育课时,唐小勇说话说我个不停,老师就一直瞄着他。唐小勇没有看到老师一直瞄着他,老师就快速来到其身旁其也全然不知,还在那里傻笑,老师就狠狠地批评了唐小勇一顿。老师还准备把他拉到办公室的`,唐小勇恳求说:“老师,再给我一次机会好不好呀!”老师说:“好。”唐小勇就回列了。
这就是我的调皮、捣蛋的同学,你们千万不要跟他学习哦!
人物的作文 篇3
今天,读了《曹操》这本书后,我 对曹操这个人又有了新的认识。
以往人们提起曹操,我 就会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白脸奸臣,在这里,人们只是看到了曹操阴险、狡诈的一面,却未看到他治国有方的另一面。‘曹操其实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试看,经过多年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于是曹操积极推广“屯田”方针。屯田方针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就是召集百姓,编成组来开荒种地,屯田农民直属国家管理,可以不服摇役,收获 时只交给国家四至五成的粮食;“军屯”就是边防将士守边种地,收获 的粮食全都上交给国家。由于曹操此举,才使中原农业得以很快的恢复。
此外,曹操的知人善用也是很突出的一个优点,他打破了汉末以来官位世袭的传统,宣布重用那些出身低贱却有专长的人。如曹操手下的张辽、徐晃等虽然出身寒门,但有一技之长,都被提拔成了大将。所以当时自愿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也很多,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曹操的军事才能也是极其突出的。在战争 中他常能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如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袁绍想以十万大军的优势兵力,直捣曹操的政治中心许昌,想一举消灭曹操。当时曹操手下只有两万的`兵力,当他得知袁绍要发动总攻时,便同谋士分析当时的形势,利用袁绍优柔寡断、内部意见不统一的弱点,设计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
对我 特别有启发意义的,是曹操“任人惟贤”这一点,我 们班的班干部人选历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变动,一些组织能力差的同学 仍连续几年担任班干部,而一些有工作 能力的同学 却不能在班上大显身手。为什么我 们就不能借鉴曹操的用人方法 呢?
于是我 向老师 请示,亲自为班上主持了一次班干部选举大会,让同学 们投票选举自己 心目中称职的班干部。经改选后的班委会,不久便使班里的工作 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
通过读《曹操》这本书,不仅使我 全面地了解了曹操这个著名的历史 人物 ,而且使我 增长了许多历史 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对身为中队长的我 来说,还提供了很多管理班级的好办法呢!
人物的作文 篇4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每当听到一句句赞美老师的话语时,我就不由地想起我的语文老师——张老师。张老师有一头乌黑的短发,一双会说话的眼睛,鼻梁上还架着一副眼镜呢!看起来温柔又有学问。
不过你可别被老师的外表迷惑了,她对我们可是很严厉的哟!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们做了一张试卷,而试卷上有一个很简单的题目,全班同学差不多全做对了,只有几个同学因为粗心答错了,我也是其中之一。老师把我们叫到办公室,让我们每人反思五分钟,为什么会做错!办公室里安静极了,老师严肃地瞪着我们,我们都低着头,一声不吭,真希望地上出现一个洞,能让我们躲进去。时间在一秒秒地过去,老师沉默着,我们也沉默着,但我们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老师目光的压力。
老师的目光透着严厉,透着责怪……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后悔自己为什么如此的粗心。
经过这件事后,每次答卷时,我多会想起老师的目光,提醒自己细心再细心。张老师就是这么的严厉,但是她也有和蔼的'一面。有一次我考了全班第一,老师发试卷时,她缓缓地把试卷递到我手中,和蔼可亲地说:“加油,继续保持啊!”说完,她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心里也美滋滋的。如今,我已经上五年级了,但是,我仍旧想念着张老师,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张老师常住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