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文

时间:2024-12-29 21:13:26 散文 我要投稿

【必备】散文作文集合6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散文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散文作文集合6篇

散文作文 篇1

  如果我还年轻,我定要背上行囊,带上相机独自走进那云深谷幽的横断山脉走进那人迹罕见的神农架,走进那神秘莫测的西藏。用最高超的技巧,浓缩所有的神奇,向世人展现我眼中的祖国。

  如果,我已行将就木,我定要拄着拐杖,带上信笺,独自走进那流无溢彩的桂林溶洞走进那苍茫辽阔的大草原,走进那清寒素雅的长白山天池。用最美最华丽最生动,最细腻的语言描绘所有的.景象让我在闭上双眼的那一刹那,还能回想起它们的美,但是我毫不犹豫地将纸撕碎,烧成齑粉,因为任何赞美他们的言辞都是那样的苍白、肤浅,甚至丑陋,更因为当我第一次遇见他们,就已明白他们早已印烙在我心中,祖国早已铭刻在我心中。

  如果,我死了,我的尸骸定要埋葬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埋葬在沧桑凝重的塔里木河埋葬在隆峻雄奇的巫峡棺山看漫天黄土迎风怒翔看千年不死的胡杨傲立于骄阳之下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或许有一天,我的棺椁会被打开,但我那早已成了白骨的手却仍紧紧攥那是一抔黄土,生命中最后那一抔黄土就是我在人世间最后的证明,那一抔黄土就是我永不停动的心,里面存在着我对祖国最完整、最完美的记忆。

  如果,我已成了灵魂失去了我存在的记忆但我还是会飘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飘到美不胜收的香格里拉飘到如诗如画的九寨黄龙化作那里的一阵风一杂云一滴雨化作我心中祖国的一部分。

散文作文 篇2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这是多年来,人类在时光匆匆,岁月轮回中所得出的结论。“物是人非。”这是无数经历了沧海桑田般变化的人所发出的感叹。

  许多人说时间冷漠无情,总给人留下太多的遗憾。也有人说,时间是公平的,它从不专门为了谁而做出改变。

  时间一直如此,数万年如一日,不断重复着相同的步伐。它从不会停下脚步,去等待某一个人;也永远不会为了纪念什么而停滞不前。它是最无情的`,却也是最公平的。

  当你静静聆听时,耳边可会响起钟表走过的滴答声;当你闭上眼睛时,脑中可会闪过时间流逝的印记?

  屋子里静悄悄的,只余下挂钟记录时间的声音。春去秋来,年轮一圈圈增长,我们一天天长大,不复过往的天真,渐渐成熟懂事。却在不经意间,有什么随着时间流失了……

  时光在指缝间溜走,没有留下阳光的温暖,也没有湖水的粼粼波光;带来的,是一天天长大的稚儿,是父母眼角的皱纹、头上的白发,还有一颗不再童真的心……

  因为时间不止,所以才应该更加用心对待生活。因为一个人只有用心去对待生活,生活才会善待他。

  这是我在青春懵懂时所得出的结论,但我知道,在生命的任何时刻中,这个结论都会适用。

散文作文 篇3

  由来已久,关于谈论写作的文章,数见不鲜。可见写作之于人生的至关重要。其实,作文真的不是小事,因为透过写作,可以折射一个人的世界观、宇宙观,甚至于价值观……哪怕一个极小的孩子,一篇文章交上来,我们就会对他或她的生命状态有一个很直观的认识。

  而人类之所以冉冉不绝,生生不息,在很大程度上,确实也得益于文字——一切有文字记载的东西,简言之人类文明;得益于文字的濡养与教化,简言之育化。由此说来,作文真的就不算小事啦。因为人类之所以薪火相传,文明之所以不断更新,就在于道之所传。而真正好的文章就是在传播好的道理。难怪许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很重视孩子这方面的学习,因为他们深信“文以载道”。

  而所谓的“文以载道”,自然包括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那么,围绕写作的学习,也就不能超越这方面的认知。

  首先,让我们作出一个明智的选择,那就是,选择经典的好文章来学习。学习人家先进的认识、科学的方法、高明的道理。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而要正确接受真理,就必须先认识真理,做到真正的通达。

  再次,看看人家是怎样把好的道理传播出去的。借助了那些科学的手段和直接的方法——这也就是材料及其使用。我们既要研究作者的思想功力,更要破解作者的艺术功力,也就是写作手法、写作特点。

  而作者所运用的材料,一定是经过严格的取舍和深刻的加工的,这是一个很精细的过程。而那最初的`素材一定是源于生活的,绝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而大凡高明的作者,一定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索,善于发现,善于探究的人。

  他或她一定有一双鹰隼一样的眼睛,时刻在人生的至高之处,留意寻找自己的猎物,他甚至不会放过一个精彩的瞬间。这既有书本的、还有生活的,总之无论有形的无形的,他都要努力捕捉。然后提炼成自己的营养,并把它加工成可供同样寻求的人歆享的精神食粮——一份真正的营养大餐。

  而无论作者艺术功力有多么隐秘,思想有多么深藏,手段一定是为目的服务的,亦即艺术性 服务服从于思想性。作者的观点、思想一定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统帅,一切手段皆为目的服务。他就是要借助材料和形式来传播自己的思想、理念、观点。

  说这些,是否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呢?!也是也不是,因为真正的功夫在书外。透过有字的信息,读出字外的信息,比解读文本本身更重要。因为真正的启示,总是无声的!真正的祝福,总是隐藏的!正像天国的奥秘一样,一切都是不经意的,在最漫不经心之处,总有圣灵的种子,等待我们采集、收获、播洒……

  例如,我们新近学习的《程门立雪》,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课文紧紧抓住“立雪”,来突出“程门”令人景仰,凸显学子“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精神,在这里环境与景物的描写,完全为内容服务,突出主体与主题。而对人物进行简单概要的介绍,又做到了重点突出,剪裁得当。粗细结合、浓淡相宜。而简笔勾勒之处,也令人物形象更突出、更高大,见证道的力量!因为“大道至简、大象无形”!

  而看似寻常的《打针》,事件虽小,在作者的笔下,也开出智慧的花朵:战胜内心的恐惧,就是战胜自我。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在没有尝试之前,令人不可知的惶恐,一旦打破戒律,窥破真谛,也就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篇文章,透过凡人小事,让我们学习成长,懂得成长的奥秘尽在于,不放弃每个成长的瞬间,这既是成长的要求,也是成长的奥秘。

  而作者的剪裁功力也是很独到的,让最胆小的人先出场,做铺垫,接着自己亲身体验,这样就更真实可感,更令人信任,更有说服力。

  以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为明线,以心理活动变化为暗线,让两条线索交织,合二为一,做到叙事清楚,描写细腻,也值得初学写作的人借鉴。

  好的文章,无论篇幅长短,一定中心突出,材料充实。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总之,在最初的学习阶段,一定有这样一个宏观的认识,然后才能各个击破。因为写作就是一个科学的堡垒,我们只有把关键处各个击破,才能占据要津,从而统揽全局,所向披靡。

散文作文 篇4

  云影重楼,月隐寒幽,窗处飘来雨声点点,淅淅沥沥的雨声,透过低垂的帘幕,在这寂静的夜,显得尤为清晰。夜空,人寂,有风起,《等到烟火清凉》的清韵在耳边缭绕、回荡,如丝缕、如点滴,轻轻地绕在心间、打在心上。我怔怔地看着手中染墨的笔,却禁不住思绪万千。

  轻而短的和弦,时断时停,伴随着忽高忽低、由远及近的“水漫声”,有规律地响起,带着几分清越,几分悠长,如一位认识了千年的老友,踏着时空,缓缓而来。呵~这究竟是怎样一种声音呢 ,浸透了岁月的沧桑,却又恍如听了千年万年,陌生而熟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孟翁的低吟么。烟波江上,玥影横斜,芦苇深处,寒光凝露。水滴声声,轻叩心上,是露珠经不住黑夜的重滑入水面的声音吧,似寒鸦点水却更像孟公的太息。

  月上中天,时空转换,皎洁的月,高悬在即墨的夜空,月色如水,倾洒而下,为这个遗世的海边小县披上素裹的银装。“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那一夜,即墨海边,烟花极尽璀璨,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夜不闭户的街道上,或成群、或结对,猜灯谜、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熙攘声中,演绎了一场与世无争的传奇。而在那灯火阑珊处,四人并肩,静静地看着远方的万家灯火,默默祷告。那一夜,看着他们在许下永远的诺言,于是,不自觉的便笑了,月光散落一瞬的幸福,真实、恒久,幸福到没有谁会去想,明年这个时候,还有没有齐聚的机会。

  远方,有绵长的曲管响起,似呼唤,又似清远的笛,那是,故乡的歌么。悠长的风,把思绪带到河阳的街道,冷月无声,无声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变幻,漠然的眼中,或许也在嘲笑那个可怜的人儿吧。二胡声声,抑扬断续,如泣、亦如诉,街上的枯叶,在风中打了个转,又无力地落在鬼厉的脚上。恍惚间,有更声传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原来,已是更深人静,灯火沉寂的时候了呵。在这烟火清凉的深夜,唯有他还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漂泊着,十年的往事,在心中辗转浮现,碧落青云的刻骨伤痛,远走异乡的孤寂落寞,从草庙村的懵懂少年到现在的魔道悍将,一历历,一幕幕,是如此遥远,又是如此清晰。忽然间,他笑了,如疯子般,笑得放肆,笑得苍凉:“旧时意,沧桑过,还记否,伤心人。白发枯灯走天涯,一朝寂寞换宿醉”苍凉的笑声,传出很远,终又随风消融在夜空中。”呵~拳喁之心,有几人懂,回首斯人,终已无信……

  木鱼轻叩,时空再换,于回环五调的“天干物燥”中歌声转缓。 河阳城头,鬼厉和周一仙并肩而立,这一晚,月明星稀,古老的城墙在如水的月光映照下显得亘古而苍凉, 他们就这般静看着城下的灯火,谁也没有开口打破这份沉默。默然良久,鬼厉忽然道:“前辈你游戏人间,见识非凡,我有一事,困惑于心,请问前辈,你说我们人活一世,所为何来?”周一仙一怔,上上下下打量了鬼厉一番,面上戏谑之色渐隐,沉吟半晌,才缓缓道:“你看眼前是什么?” 鬼厉一呆,继而道:“这是百家里的灯火。” 周一仙点头道:不错,便是灯火了。这一点点灯火,便如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都在这世间活着,或得意,或不如意,但他们终归是要活下去的,芸芸众生中,不知有多少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如你这般去思考自己为何活着的人,万中无一。鬼厉哑然,这种说法他从未想过,但从周一仙空中听到的,似乎大有道理,自己竟不能反驳,不觉间又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周一仙静静地望着鬼厉,也不打扰,只是他目光已然没有了往日的游戏红尘,反而多了一份看透世事沧桑的大智慧。

  一时间,城垣之上,朗月清风,星移斗转,苍穹无限。

  回环八转,歌声在此因为京腔的加入而再度升华,平添的京腔,看似突兀甚至荒诞不经,却跟《千秋月别西楚将》的京调唱法如出一辙,唱出了悠长而苍凉的意境,把歌曲推向了高潮,于极尽升华中,有荆轲的影子掠过。

  渐离筑台唱离歌,寒烟不散千秋索。

  十里相送别荆轲,孤锋饮恨壮士殁。

  君恩难报空余恨,血洒长空染山河。

  荒草残庙谁之过,千载兴亡故事多。

  千秋的月,依旧映照着长河缓缓向东而流,昔日的.人呵,已去了,惟河畔青柳,仍流传美谈千秋。

  回环九转,复又回转舒缓,如自语,如轻诉的歌声,把思绪带到那隐世的碧水寒潭,是无名与残剑舞剑祭飞雪的高义么?若不是,为何又如此相似?

  末句轻吟,如梦似幻,恍若放大的气泡,七色的光彩中清晰地倒映着脑海中闪过的一幕幕,却又忽然间崩碎,凡此种种,皆化为虚影,消于无形。

  去掉外饰,重归于真,看似单一的重复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背后却是那一抹洗尽铅华的烟火清凉。

  窗外,雨声依旧,在眼前的,还是那支染墨的毛笔,只是,墨已半干。想着想着,不觉怅然:原来,一切都是南柯一梦呵。

  于是,在这种奇异的状态中,写下了:

  夜里挑灯,染墨点水却见砚台涟;

  杯中横笛,声消云隐独听新雨寂。

  后记:

  在《等到烟火清凉》之前,只听过许嵩的歌,只有《半城烟沙》、《断桥残雪》、《清明雨上》等寥寥数首,不曾了解过写作背景,也没查过作者资料。与朋友的聊天中,偶然得知这首只有八字歌词的奇异的“神曲”,于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点开播放器,却一发不可收,不觉间便沉醉在一种美妙的感觉中,并写下了《听》。都说人若其文,非如此之境不能写斯文。始终相信,文字,是通往人心灵深处的第二扇窗口。文、曲同理,文如此,曲亦然。为了印证心中想法,于是去查找了歌曲的创作背景。

  在前四张创作专辑收获了一长串的乐坛奖项与听众认可之后,许嵩对待演艺工作依然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不骄不躁为创作留足空间与时间。近两年的时光,除了常规演出之外,他选择了将生活的大部分内容转向旅行,读书,进修,创作摄影随笔集,以及创作制作本张专辑。“不如吃茶去”像一句随性的口头禅,而这份悠游自在,正是他真实的生活状态。他的平和、干净、低调,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个人特质,这样的个性注定与娱乐绝缘。(引自百度)

  作为生活的有心人,或许,正是这份自在悠然的心态,赋予了他灵动的思维和捕捉生命中极致之美的灵感,在歌曲开头的滴水声中,许嵩把这点演绎到了淋漓尽致,这种极致,便如细雨闲庭中,聆听落花轻叩地面的清音。

  歌曲的妙,除了乐曲赋予的意境,便是看似平淡无奇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整首歌反反复复就是这一句,平淡而真实,烟火清凉之时,已是夜深人静,空寂的夜空中,唯有打更人的声音传来,而这份平静中,又赋予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一如佛陀拈花,咋看平平无奇,细细品味,却又禅意无尽。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许嵩所要表达的,或许便是这种返璞归真意境吧。

散文作文 篇5

  做人,千万不要太故作,切忌去迎合,莫要太夸张,一定要沉着,遇事莫慌张。

  衣着华丽,再怎么流行,但不符合自身,都得不到衷心的赞赏。一定要衣装得体,令人欣赏。

  作文,不要过多的注重词藻华丽,一定要有内容,切忌千篇一律,立求标新立意。

  语言华美,是能吸引眼球但不走心,得不到读者的认同,再怎么作、怎么写,都获不到读者的共识。

  人的外衣可以换,但人却改不了。

  词藻犹如人的外衣,人就是文章的核心。这件不好,可以换,直至满意为止,可是人要是不行,再怎么粉饰,终究逃不了观众雪亮的眼睛。

  着衣要讲究得体,作文要求符实。

  可以想象,实质不好,越用漂亮的外衣粉饰,越达不到想象的效果,反而落差更使人唾弃。作文夸夸其谈,不求务实,让人读罢感到虚拟,深感痛惜。

  做人要有内涵,作文要有中心。

  人无内涵不搭衣,文无中心不达意。没有内涵的人出口便让人惋惜了一身的好皮囊,没有中心的文章一读便使人感到浪费了别人的好时光!

  人无信而不立,文无例而不实。

  做人没有诚信,谁敢信任你?作文章没有事例,谁又能认为这具有说服力?所以,做人是要讲究诚信的.,写文章要拿事实的东西来作证。

  穿衣裸露有尺,文章含蓄有度。

  穿衣裸露得有分寸,该露的地方露,该收的地方收,才能给人的印象深刻,让人一见倾心。写文章切忌言语的深浅程度,把握好尺度,不要让人一读就是轻浮的印象,该含蓄的地方一定要含蓄,该清晰之处不要惜笔墨。

  人忌溜须拍马,文怕刻意迎合。

  做人一旦溜须拍马,让人感到此人就是一个马屁精,欺下瞒上的家伙。写文章一旦是为了迎合一些人的口味,那么所写的东西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做人要实在,作文要现实。

  一个不实在的人,试问有谁愿和他(她)交往?恐怕都远避之而唯恐不及吧!做文章脱离了实际,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印象,是不是让人觉得有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难道不让人怀疑这文章的真实性?

  做人其实就是在作文章,二者相通,人做的怎么样,文章就做的怎么样,由人看文章,错不了,由文章识人,也假不了。

散文作文 篇6

  当我教完《春酒》时,恰逢读到《杨梅》一文。竟忍不住拾起《琦君散文精选》,拜读一番,被那剪不断的故土之情,理还乱的亲友之思、童心童趣深深地打动。那放射出的真挚、深沉、执着、热烈的情感,激起我无限的感慨。

  读琦君的散文,犹如与一位老邻居看着相册,看着他那浓浓的乡愁、温情的母爱、忆苦思甜的童年。任凭岁月变迁,不管时过境迁,琦君对故乡的人、事、物的深情记忆、敏锐感受,一一展现在她的笔下。

  浓郁的故土色彩呈现一种朴素的情感。《读书琐忆》中的谷仓、菜油灯、稻田;《春酒》中的春酒、分岁酒;《杨梅》中的茶山杨梅、尝新。这些极具故土色彩的字眼,犹如一股淡淡的轻烟泛着浅浅的愁,展现出一幅幅极具民族特色的家乡风俗图景,并流露出琦君浓浓的乡土之情。她的乡愁是具象化的:捣年糕、迎新掸尘、送灶神、点风水烛、分压岁包、赶社戏、滚龙灯、吃汤圆等故乡的风俗风情,有着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从乡愁中探寻人们精神原乡的高度,同时也给琦君散文添上了一份瑰丽的文化色彩。再如《桂花雨》,文中开头写道:“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结尾又写道:“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琦君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童年,我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她忘不掉,也不能忘。

  忘不了的还有母亲,在散文中,最多出现的一人便是母亲。这是一位充满母心、佛心的贤妻良母。《粽子里的乡愁》中的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心地善良;《春酒》中的温婉低调;《杨梅》中的慈悲平和;《素心斋——髻》质朴、自甘淡泊;《金盒子》、《妈妈的手》吃苦耐劳、体贴他人……她对母亲的`描写不是一篇完成,而是通过许多篇章,一篇一两个重点,将许多重点串联起来,多侧面多角度地写出母亲有着中华传统女性的美德。在她眼中,母亲是世间苦难的象征,更是她力量的源泉。她的性格和生活态度,更多地源于母亲。正是这样一位母亲,才造就了今日的琦君。

  她用“情眼”看故土,看母亲。处处显真情,处处表真爱。她还用“情眼”记忆着童年的世界,这世界有欢乐也有泪水。《春酒》中“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杨梅》中“母亲看我那副猴相,笑骂我:‘这样吃杨梅,给你找个茶山女婿吧!’”《金盒子》中收齐了《封神榜》的香烟片。让我看到一个充满柔和色彩、温馨气氛的童年,一个活泼可爱、富有童心童趣的小琦君。也勾起我童年的种种乐趣:打四角板、推铁环,偷番茄。作为同乡人,也许有许多趣事有相同之处吧。她那美好的童年,也常透着哀愁。如《金盒子》悲切地倾诉对哥哥、弟弟的思念。“哥哥与弟弟,就这样离开了我,留下的这一只金盒子,给与我的惨痛该是多么深?他正为他给与我如许惨痛的回忆,使我可以捧着它尽情一哭,总觉得要比什么都不留好得多吧!”让人看到了心酸的一面。但她没有回避悲痛,而是直面悲痛,用达观的心怀念那真实的童年。

  读琦君的散文,犹如与一位老邻居看着相册,听她讲着那照片中的故事。她平静的叙述,带着口语式的絮话:“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书卷气的诗话:“明亮阳光下的西湖,宜于高歌;而烟雨迷蒙中的西湖,宜于吹笛。”动态化的叙述话:“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浓浓的温州农村方言:“有一次,父亲要出发打仗了。”“在同村的小朋友面前,我是个有肚才的读书人。”还喜用语气助词、俚语、俗语。话语中籍蕴着丰富的瓯越文化、民俗、风情、物产诸方面地域特色,并以此作为物化审美,生态伦理,情感寄托,这是温州家乡留给琦君的文化烙印,我们温州人读来倍感亲切。

  读琦君的散文,犹如与一位老邻居看着相册。照片中我们见不到大场面,也许是一盏菜油灯,也许是一个香烟片,却能感受依恋、甜蜜;我们见不到撕心裂肺的情爱,也许是母亲会心的笑靥,也许是亲人师友的教导,蕴含着的是一份慈爱、怀念;我们见不到华丽的辞藻,也许是平淡之景,也许是暖心话语,流露着思念、亲昵。犹如茅草根,有一股淡淡的泥土的清香和甜味。你或许认为她不深刻、不内涵,但总有一根线在牵引着她的散文,一条不能割舍的线,那便是“爱”。

  白先勇先生曾说过: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

  这便是我与一位老邻居看相册。

【散文作文】相关文章:

推荐散文的作文11-26

散文07-19

经典散文06-12

(精选)经典散文08-13

精选散文作文六篇12-15

【精选】散文作文5篇09-19

精选散文作文三篇10-16

【精选】散文的作文六篇10-01

精选散文的作文八篇08-01

精选散文的作文四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