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议论文

时间:2022-02-27 14:05:38 议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的议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的议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的议论文

历史的议论文1

  内容提要:成本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科学与思想的层出不穷,成本会计必将大同步地向前发展。把握与认识成本会计的历史发展过程规律.有利于我们积极主动地去推动成本会计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成本会计的需要。

  关键词:成本会计;过程;发展现

  它既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必须对企业实行有效控制与预测的迫切需要,也是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会计学科本身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混合成本核算到专业成本核算的转变早期的成本核算产生于封建商业经济繁荣时期,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有限,因此,当时的成本核算往往是在产品销售后,同商业对销售成本的核算混合在一起进行,而没有将商业费用与生产费用区别开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激烈的竞争与求生的欲望迫使人们开始关心生产过程中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耗费,并寻求各种控制、预测、计算生产过程劳动耗费的最佳途径与有效方法,以便用尽量少的耗费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这时不仅注意物化劳动的耗费,而且对生产工人的工资、间接费用的分配等问题也格外关心。此后,人们逐步将生产费用从商业成本中划分出来,并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耗费进行单独核算。混合成本核算向专业成本核算的转化,既是人们在实践中的认识不断加深的结果,也是社会生产的发展对成本核算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必然产物。当然,它也体现了成本会计这门学科在自身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的内在规律。

  二、对成本范围与成本要素的确定以及费用帐户的设置,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成本会计核算的初级阶段,对哪些费用应当计入成本,哪些费用不应该计人成本,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人们对成本范围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产品成本不仅包括商业费用与生产费用两部分,且生产费用这部分本身也不够全面,仅仅指生产过程中的物化劳动而已。当然,此时的生产过程较简单,产品也较单一,雇用工人不多,在管理上的要求也较低,因此,能有这样的做法,也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但在混合成本核算逐步向专业成本核算的转化过程中,如何合理地确定成本计算范围,显得越来越必要。到革命后期,机器厂房剧增,管理人员缺一不可,雇用工人成倍上升,为了使生产正常进行,除必要的物质消耗外,还要支付一定数量的报酬给管理人员和雇用工人,这些支出均被纳入成本计算范围之列。只要是为了生产经营而发生的各项价值耗费,都应计入成本,以便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无论是成本要素的确定,还是费用帐户的设置,最初均是按照物品的自然属性来定名的,是什么样的东西,就定什么样的名称,例如:房屋、机器设备、木材、钢铁等等,既是费用要素的名称,也是费用帐户的名称。由于认识水平所限,科学技术还欠发达,生产过程也较简单,因此,人们还不可能从众多的,繁杂的且具有内部联系的事物之中进行科学的抽象归类,而是不厌其烦地按其自然性质定名、归类汇总。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工艺过程也日益复杂,发生的成本费用也愈来愈广泛。这种自然性质的帐簿体系已显得繁琐,零乱不堪,无法满足生产管理上的需要,为了从整体到各类消耗费用上去把握与了解产品消耗情况,人们不断探索,并开始逐渐将众多、具有内在联系的自然性质帐户及费用要素进行较为科学的抽象分类,使整个帐簿体系不仅能较全面地反映费用成本的发生情况,且既有总括说明,又有明细说明,以满足社会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它还有待于不断充实,完善。

  三、以成本核算为中心到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转化成本会计发展到今天,已基本上形成以事前、事中、事后成本控制为中心的成本核算体系。然而,在它发展的早期阶段,成本计算则是其中心内容,人们并未意识到如何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消耗进行控制,从而降低成本,而是往往在事后作一些记录、计算而已,其核算之简单,手续之繁琐是可想而知的。这种简单事后记录,计算成本的作法,虽然也能够把握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多少人力,物力,但却无法参与经营决策。对于产品耗费情况还未能进行对比分析,更谈不上对下期产品耗费进行预先控制,即使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做法,如:

  先人为地制定“计划”(主要是凭经验推算) 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控制”,但由于缺乏定期检查及分析工作,使得这样的一些做法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巳,实难付诸实践。这当然是由生产发展水平、人们的认识能力及管理上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也是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必然。工业革命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而且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及生活方式,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化程度提高、竞争愈演愈烈,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及生产管理上的客观需要,人们不仅要知道某种产品的所耗是多少,而且对所耗之过程也倍加关心。于是事先制定计划,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同时定期将实际耗费同定额耗费相比较,及时揭示差异,发出信号,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控制,使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按照人们的要求,愿望去进行。事中成本控制应社会生产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同时,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成本内容不断充实,成本控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人们不仅对生产过程加大干预,而且逐渐意识到对生产行为之前进行预测、决策的必要性。尤其是选址、投资建厂、新产品设计、改造等等,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高低。若不细心、周密地加以预防,往往会出现“先天性不足”。系统工程、价值工程、可行性研究等管理理论的出现,以及在会计中的运用,使得人们对事前成本控制由可能变为现实。

  四、由单纯的微观成本核算过渡到微观同宏观相结合的成本控制阶段十九世纪爆发的工业大革命,使得成本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得以同其他管理学科并驾齐驱。但成本会计主要着眼于对某一产品、某一工艺过程的劳动耗费作适时的,必要的计算与控制。至于

  原材料的采购,产成品的入库、出售,在产品的计价,库存材料的限额预算,各道工序之间的密切配合,以及资源配置等等问题,尚未被提到日程上来,至于这些方面同成本高低的关系也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从全局、整体出发,将诸方面因素有机地协调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此时的成本核算,还处于微观成本核算阶段。然而,几次大工业革命的结果,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整个社会生产日益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相对独立的单个企业层出不穷,竞争愈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各个企业均千方百计地寻找降低成本的各种有效途径,不仅从企业各个部门,不同环节、不同渠道材料来源等方面是否有机协调配合在一起人手,而且也注意到同行业其他部门,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市场供需情况及技术交流等问题,以便通过这些信息,对本企业生产作适时的、必要的调整和安排,从而生产更多的价廉物美、适销对路的产品,使企业永葆活力。

  五、成本会计方法,往往是在重视管理科学对成本会计学科的渗透过程中而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纵观成本会计发展的历史过程,不难发现,成本会计的方法同其他边缘科学、科学管理方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这么说,若无各种管理科学在成本会计之中的运用,就不可能有如此系统、先进的成本核算体系。早在1911年,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发表了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开创了企业管理上的一个新纪元;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近代成本会计的发展。他的管理学说,在成本会计之中的应用,导致了“标准成本会计”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学科迅速发展,相继出现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系统控制方法。“系统原理”的应用,使“经营预算和计划控制方法”得以产生与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的产生与运用,带来了“变动成本计算法”和“经营决策法”;“行为科学”使“责任会计”得以确立;“技术经济学”又使“价值工程”广泛运用,如此等等,足以说明:离开了管理科学的渗透,就不可能有成本会计今天如此丰富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更进一步的发展,管理科学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必将带来更多、更丰富的成本会计方法的产生与运用。

历史的议论文2

  近几年以来,高考历史主要侧重于考察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过去那种押题、猜宝式的做法已属迂腐,题海战术更是让学生屡屡吃尽苦头。因此,教师无论怎样讲授或者复习,都必须精讲多练,突出知识重点,从培养学生能力、夯实双基为根本出发点,否则对学生将贻害无穷。

  如何抓好高中历史学习呢?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所得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夯实基础,抓好基础知识的掌握

  我们都知道,要想盖好一座漂亮坚实的大楼,必须有一个坚实的楼基。同样,我们的学习,也必须牢牢掌握基础知识,离开基础知识,一切免谈。有个学生曾问我,在复习之前能不能先讲整个历史的大知识结构,然后再复习基础知识?我随即回答,我做不到你们也学不到,你们只有对历史上的每一时期、每一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每一条基本线索完整掌握了,先形成小的局部的知识结构(即某一阶段或某一时期的知识结构),你才能理解历史,而大历史结构则水到渠成。因此,在我们的第一轮复习中,要全面复习,所有重要的概念、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等内容都应该学习掌握,其中要特别重视阶段特征的掌握。对基础知识要记忆牢固、理解准确。在全面复习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方法,看书一定要细、要全,又要注意前引后联,注重从宏观上把握知识,要读透、读懂;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要记牢、记死,对照考纲写出相关的内容;做适当的练习,注重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及时反思、纵横联系,适时拓展思路。切忌急功近利、心存浮躁,否则将一无所获。

  二、端正态度,从心理上克服背书的恐怖感

  学文科的学生都知道,到了高三需要背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什么政治、地理、历史,甚至还有语文等等,而且今天背了,明天就忘,老师一提问什么也想起来。学生都非常苦恼,进而导致一些学生认为背书无用,不愿意背书,而这恰恰正是文科复习的大忌,基础知识不背你能掌握吗?其实我看这里面和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关,也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素质有关。在每次文理分科时,我都对文科学生说,你们既然报了文科,就是背书的“命”,必须准备好死记硬背,打好这场艰苦的战役,要日日背、月月背、年年背,直至背会为止。当然,作为文科老师必须科学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树立文科学习的正确观念和态度,同时教给学生正确的记忆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背基础知识是学好文科知识的基本方法。比如,我经常训练学生对所要背的知识要学会提取“关键词”,通过对关键词的局部掌握以达到整体知识的掌握。例如:新课标必修一专题四第二课《历史伟大的转折》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让学生提炼出“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经济路线”等四个关键词,就很容易掌握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三、循序渐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今天我们都在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那可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注意运用一切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技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前面我所说的背书,那不是傻背,不是从头到尾不假思索一字不落而背,那样我们付出的代价也就太大了,弄不好什么也记不住。这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先理解,即梳理要点,分层次分解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同时,老师要注重解题思路、方法、答题的规范要求等方面的讲解,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还要充分利用教辅资料上的“拓展阐释”、“特别提醒”、“例题剖析”等诸如此类的内容,来提高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分析解答历史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我的观点是:学生能理解的,自己去理解掌握,我只讲书上需要补充的,或者学生反馈不懂的问题,借此来帮助学生形成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者,可让学生建立一个纠错本。每次历史考试结束后,不少学生往往在不该出错的地方屡屡出错,针对这种情况,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纠正错误的笔记本,在每次老师讲评完试卷后,让学生在纠错本上列出自己所犯的“错误”,最好简要列出错误的原因,以便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对这个纠错本,老师应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认真、细致、准确的良好习惯,这将大大有益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四、加强训练,强化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古语云:“温故而知新。”老师要时不时地选择一些练习,来帮助学生检查自己已学知识的遗忘程度,同时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要特别注意非选择题答卷的规范化训练,提高答题技巧,做到:

  一是“条理化”,指所需要回答的每一个问题,在书面表达时都要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

  二是“要点化”,指回答问题时注意简洁、突出要点。在平时训练时,要注意归纳概括、锤炼语句,一般要注意语言简明、史论结合。

  三是“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①、②……分隔,使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四是“整洁化”,指卷面美观、整齐洁净。卷面书写要工整,仔细认真,标点齐全,不涂抹、不画箭头、不加小注,勿将答案内容写入密封线内;

  至于怎么选题,各位同行都有自己的方式,我就不说了。

  总之,只要方法得当,师生配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定能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复习效率,取得优异成绩。

历史的议论文3

  一、徐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概况

  1.两汉文化。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前206年4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经过四年多楚汉战争,于前202年10月刘邦在定陶行皇帝礼,初都洛阳,后迁长安。此时,强大的汉王朝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遥相响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两汉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对中国、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两汉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2.儒佛道文化。汉代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在儒道释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发展。由于得益于独具优势的人文地理和传播条件,徐州地域与儒道释三家文化源流有着特殊的不解之缘。立足传统文化源头,研究儒道释思想形成、传播和发展与徐州的关系,揭示徐州地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对于区域文化史乃至传统文化研究均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两汉时期徐地历代楚王、彭城王和下邳王及有关守相,大都能够承传发扬儒家学术,形成徐地蔚为大观的封国儒学文化,在学术人才、流派和水准上,都与齐鲁儒学区域逐渐融为一体。这种繁盛局面持续400年之久,占了中古史的1/5时段。道家创始人是老子,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楚文化是孕育其道家思想的重要背景,并对道家具有主干的影响。然而,老子又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精华,其中主要有周文化、包括了徐沛之地的宋文化乃至整个东方的东夷文化。大约在西汉后期,佛教流传到大月氏向西域的安息大夏康居,并且随着丝绸之路的沟通,开始传向于阗龟兹等国。至两汉之际,佛僧入华传教译经,佛教逐渐在中原地区传播,并且沿着国内主要交通线向东部扩散,一直深入到徐州地域。3.山水文化。徐州城四面山阜环绕,山文化积淀亦十分丰厚。徐州位于江苏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黄淮冲积平原。徐州四周为海拔100-250米的山丘环绕,自然围合城市空间,构成一个祥和安定且景色宜人的生活环境;同时徐州水体丰沛,其地古有汴、泗水交流,后有黄河故道与京杭运河穿越,今天新建的云龙湖与整治后的黄河故道,更如明珠玉带,为古城增色。山水环抱的徐州区域格局,正是中国古代人们追求城市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体现与实践结晶,更加暗合了极具特色的“风水”营建思想。云龙湖十八景:桃霞烟柳、杏花春雨、荷风渔歌、苏公塔影、石壁留踪、临湖尝鲜、儿童稚趣、寒波飞鸿、长堤雪月、别有洞天、果树盆艺、水上世界、万人游波、湖滨垂钓、沙岛渡闲、云湖泛舟、湖光灯影、索道滑道。4.战争文化。自古以来,发生在徐州的战争,仅有记载的就多达400余次。兵家为何必争徐州?这是因为,徐州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徐州,史称“北国锁钥”,“南国重镇”,在南方军事家眼里,占领了徐州,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北方大门之锁的一把钥匙;而在北方军事家眼里,夺下了徐州,就等于占领了向南方进军的桥头堡。徐州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鲁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它像一位巨人,立于一个制高点上,虎视眈眈,可督苏鲁豫皖四省。由此向东西南北挺进,都如高山流水势不可挡。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国东部的“腰眼”,是中国南北的“咽喉”,均属要害位置,适宜两军决战。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曾这样评价徐州的战略地位:“南不得此,无以图冀东,北不得此,无以窥江东。是胜负转战之地。”数千年来频繁的战事,在徐州积淀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资源。这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具有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只要认真开发利用,一定会为徐州的经济建设和子孙后代带来无量福祉。徐州是中国最早的九州之一,距今己经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建城史,比本省的苏州、南京都要早,而且历来为军事和交通重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徐州被定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创造这些文化的先人足以自豪,我们这些站在前人肩膀、前世文明平台上的现代人,应倍加珍惜这些历经千百年岁月淘洗磨砺而延续下来的文化遗存,传承光大徐州的文脉。文化竞争力位居全国地市级城市前列的徐州,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徐州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极具地方特色的徐州梆子、江苏柳琴戏、徐州琴书、徐州香包、邳州年画、丰县糖人贡、邳州跑竹马等8个项目先后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文化扩展项目名录。此外,还有沛县武术、邳州纸塑狮子头、沛县泥模、睢宁落子舞等省级文化遗产。不论是源远流长的邳州大墩子文化,还是新沂的花厅文化以及光辉灿烂的两汉文化,还有血脉一样构成徐州历史文化长河的,都有其独到的个性和非同寻常的价值。

  二、当前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

  (一)保护历史文化的原因

  徐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第一,具有传承连续性。不仅贯穿整个徐州文明史的始终,而且许多类型的文化资源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和创新。这说明徐州历史文化极具活力,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持续性贡献。这种文化基因在历代徐州人身上传承滋长,会体现为徐州人执著、活跃的品性。第二,具有地域不平衡性。这种时空分布的不均衡,真实地反映出徐州历史文化的流动性和地域特色,而思想文化大家的频繁出现以及行政区划的独立,增强了区域内文化的交融,成为凝聚市民意识的文化基础。这对今天仍有启示意义。第三,具有兼容性。这种兼容性文化氛围,养成了徐州人民敢于接受新事物的文化基因。近现代以来,徐州人每每能引领风气、敢为人先,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也是我们继续改革开放、建设美好徐州的精神动力。第四,具有较强的辐射性。辐射性展示了徐州历史文化遗产强大的生命力,也突出了徐州对祖国大家庭的贡献,有利于培养徐州人民的自豪感。1.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复制性。我们见到的,都是发展中的城市,那些过去的记忆,很多都已经被一点点的抹去,或者正在消失,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记忆。仅就这一点来说,保护的必要性不容置疑。徐州历史文化反映了徐州的重要特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对市民进行历史教育,实地观察体验了解,让民众亲身感受一下文化遗址的重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文化遗产对徐州有多么重要。文化遗产可以加徐州市民对徐州城市的自豪感,也可以以史为鉴加强市民的紧迫感。2.“文化遗存”正面临被湮没的境遇。历史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每个城市的历史,都融入了那个城市代代相传的精神,这是一个城市不竭的力量之源和继往开来的精神财富。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苍白的,是没有精神支撑,也是没有前途的。如果没有文字的记载,每一块现存的砖瓦就是记忆的线索。即使有文字的记载,或者有幸代代相传的口头流传,现存的一砖一瓦,就是佐证。3.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不够高。有一项报告显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在中国公众的心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地位远远不及环境保护,认同比例为17.1%:57.6%。这样的比例让人惊醒,文化遗产保护要深入人心,已经刻不容缓了。

  (二)当前徐州历史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徐州市高度重视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取得了一些成效:市、县、区各级政府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规体系初步形成;相关的保护和利用机制初步建立;建立健全了各级管理机构和组织;构建了相关的经费保障机制;有些地方和单位摸索出了一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保护和利用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徐州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像徐州狮子山、小龟山汉代楚王墓的发掘保护以及徐州博物馆新馆、汉画像石馆的建设等都体现了较高的水平。但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面对徐州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也犯了许多的错误,人为的造成大规模的开发性的破坏,从而割断了徐州文脉,埋没了民族文化。诸如在徐州户部山古民居、文亭街徐州道台衙门、云龙山汉代采石场、徐州城下城遗址等等文化遗存的保护方面,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破坏损失。尤其是在最近徐州护城石堤的保护和利用上,集中暴露了负有直接责任的一些政府等工作部门所存在的漠然麻木、无知软弱、瘫诱扯皮、不作为、乱作为乃至纵容破坏、无视法律等等极不正常的问题。1.脱离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的指导,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较完善的有关法律、规章的保障。在20年的城市建设中,徐州盲目地进行城区改造,许多项目并没有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章的保障作用,导致徐州局部山水环境遭到破坏;新的城市干道与广场体系大大弱化了原有的古城格局;古城内的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除了南门外户部山一带还有保存价值较高的民居街区外,其余城区传统风貌已基本不在;大量仿古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城真实的历史风貌;相当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荡然无存,历史街区也在迅速消失。2.建设现代化城市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关系如何处理仍不明确。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是世界上一切历史文化名城普遍面临的问题。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只有加强保护,才能更好地延续名城特色。离开保护谈发展,必将牺牲历史文化名城。而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应该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之关系,将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作为规划的一部分,以期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价值,反过来也促进了文物本身的保护。近年来,徐州现代化城市建设以及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导致了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尖锐化。不仅使大量文物资源受到损害,更多的是传统的环境空间迅速地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徐州正从一个历史悠久、城市特色鲜明的古城变成一个缺乏地区特色、千城一面的城市,城市魅力正在消失。户部山是徐州深厚历史文化的见证,文物古迹丰富,有戏马台、台头寺、文昌祠、三义庙、东坡祠等,尤其是山上的明清古民居,更是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所在。然而遗憾的是,户部山仅留存了几幢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其他房屋全部拆光,称之为历史街区稍微有些勉强。3.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缺乏深入、明确的内涵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除了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外,还包括人文环境、风俗习惯、艺术、城市景观等。在徐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包括曲艺文化、民间工艺文化、饮食文化、徐州传统庙会等一系列涉及徐州传统文化、地方风俗以及传统商业等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内容都有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具体的规划实施过程中,却缺乏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成效甚微。近年来,徐州市政府部门很重视保护历史文物,并筹措了大量的修缮资金,然而仍存在着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对大多数具有极大历史价的两汉文化、名胜古迹,仍然缺乏有效利用,管理体制也不是很规范。此外,现有基础接待设施容量不足,与城市道路交通体系衔接不够完善,缺少充足的交通集散与停车场等设施用地,对文物保护区未来的保护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三、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的措施及建议

  1.政府应高度重视文物事业的发展。坚持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领导责任制,明确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了文物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徐州古城的历史和文化特点,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的价值和地位,利用历史遗存和革命遗迹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公民爱护历史文化名城和保护人文与自然资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名城、保护名城”的共识。徐州市政府出台《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名市建设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明确了文物保护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物单位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在选址、立项等方面给予优惠,指标优先安排,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有关税费给予减免。近几年,徐州市通过划拨土地,增加投入,减免有关税费等措施,先后投入近5亿元用于文物基础设施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为文物保护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文物部门应注重文化遗产的发掘和抢救。重点加强汉代墓葬的抢救保护工作,先后发掘了狮子山楚王陵及陪葬俑坑,羊鬼山汉墓陪葬兵马俑坑,土山三号、四号汉墓,睢宁刘楼汉墓,驮篮山汉墓陪葬俑坑等重要遗存,增加了徐州汉代王陵墓葬的内涵;发掘了火山西汉刘和墓、翠屏山汉刘治墓、碧螺山汉墓、凤凰山汉墓、奎山西汉墓群等一批重要的汉代中型墓葬。在旧城改造中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配合旧城建设抢救一批反映明清时期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的古民居、古街巷,抢救保护10余处古院落,保存房屋500余间,面积7000多平方米。3.应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民营博物馆建设。在先后建立中国圣旨博物馆、钱币博物馆、铜镜博物馆和张伯英艺术馆等私人博物馆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博单位在市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加强,徐州博物馆2002年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单位”。淮海战役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徐州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馆、狮子山楚王陵和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以,徐州更要保护好这些著名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徐州城市的象征,也是徐州荣誉的标志。4.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物交流、陈列、展览活动。加大徐州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宣传力度,积极与国外友好城市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对于分别在奥地利、法国、澳大利亚等国成功举办了“中国徐州文物珍品展”、“中国徐州汉代文物珍品展”、“中法史前文明珍品展”等,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在突出楚汉文化特色的同时,注重发挥徐州历史上名人辈出优势,积极开发彭祖、刘邦、苏轼、张竹坡、李可染、马可等历史人物的文化遗存和传奇故事,修复古迹,建造场馆,做好名人文章,进一步提高文化名城的文化品位;充分发挥徐州地处战略要地、战争遗址较多的优势,综合开发楚汉相争、三国交兵、淮海战役等战争遗址遗迹,组织开展重大战争史料研究,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战争文化。5.文化遗产要整体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徐州文化遗产反映了徐州的重要特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对市民进行历史教育,明确文化遗产对徐州的重要性,让全市市民行动起来,以身作则,来保护自己居住城市的文化遗产。在《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应尽快编制具体的详细规划和相关规划,处理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保护古城风貌的关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文物、森林、山石资源保护法规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规。根据徐州具体特点,制定并颁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法规,包括《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徐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规定》、文物保护、园林风景保护法实施细则等。研究制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相关政策。6.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建档工作,对现有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进行清理整顿。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建立档案。积极主动开展地下文物查勘工作。对现有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要进行清理整顿,不断改善环境卫生,改造或拆除影响环境的占地乱建物,严格限制影响城市风貌的新建项目,依法限期治理对现有污染严重且对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有严重影响的工矿企业。7.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沿革、文物资源、范围界限、环境状况等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形成完整的资料。同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组织,配备必要的人力、技术力量,加强对文物的发掘、考证、定性、评审、申报和维修养护等保管工作,加强对继承和发扬名城传统风貌和文化特色的研究。建议成立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对保护规划的实施进行协调与监督,在计划和财政预算中单独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经费。除此外,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初步建立历史名城保护的资金保障机制。8.城市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环境卫生、风景名胜等专业规划,要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相协调。近几年来,徐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当前,根据市政府关于徐州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作的总体安排,在总体规划调整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了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调整工作。相信在徐州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把徐州建设成有传统特色与时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的议论文4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区 北京 四合院 历史风貌

  [论文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已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焦点和难点,在“十五”期间,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应当认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紧迫性,确立保护原则,利用市场机制,探索新的保护方法,同时对现存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调查,以便为夸后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为后人留下资料

  1面对“第四次浪潮”的挑战

  半个世纪以来,北京的历史风貌保护工作走过曲折而艰辛的历程,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受到过四次大的冲击。虽然在50多年前北京的和平解放使这座古都完整地保留下来,但由于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缺乏文物保护的观念,没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识,北京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一度遭到较大的破坏大跃进期间,为大炼钢铁形成冲击金属文物的浪潮,许多珍贵文物消失在冶炼炉中。文革初期掀起对“封资修”文化的批判,文字的和图案的文物、街景受到巨大冲击,大量碑刻、雕刻、经卷、书画毁于一旦,许多重要的文物建筑受到极不合理的使用,形成以破坏文化标志物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浪潮”。在此期间被当作封建帝都标志的城墙被最后拆除,北京的历史风貌受到很大破坏。“文革”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出现了以破坏文物建筑本身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王府大院内见缝插针式的建设和各处对文物建筑的拆改,破坏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从9o年代初期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城市的开发方式发生变革,由对单座文物建筑的拆改破坏演变成对成片街区的剃头式改造,许多文物建筑被拆除,一些很有保留价值的街区化为乌有,“第三次浪潮”演变成为“第四次浪潮”,即破坏历史文化区域的浪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受到严重挑战。

  在北京的历史风貌经历一次次破坏的同时,人们为保护文物和历史风貌的努力也在加强从1957年北京确定了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之后,作为对文革的反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许多重要的古迹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越来越多的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尤其是在80年代,保护历史区域的观念开始流行,1982年北京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90年北京公布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并在20xx年完成了保护区的详细控规。人们不再满足于文物的点状保护,而要实现历史文化区域的面状保护,历史风貌保护的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尽管如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任务却仍然十分艰巨,“第四次浪潮”正袭面而来,严峻的挑战并未结束。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紧迫性

  实际上“第四次浪潮”造成的挑战不仅表现在北京,在全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许多地方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都在消亡之中,它是一个时期的现象,是当前历史风貌保护问题的争论焦点,是我们这个时代所不能回避的紧迫问题。

  北京是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街区保存最多、其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一座城市,它的重要性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北京作为首都对于全国也有着示范、引导的作用,它应当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面成为全国的表率。北京虽然完成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并升始制定相关的法规,但像北京这样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仅仅保护现有的25片街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多的街厩和更多的建筑得到保护,需要在那些无法保留的街区中留下必要的标志性建筑.以便尽可能保持和延续古都的历史风貌。

  目前北京在历史街区保护方面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房屋的自然老化在不断侵蚀着古都的风貌,由于缺乏必要的维修与更新机制和超负荷使用,使许多百年老屋濒临危境。另一方面,在北京城市发展战略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仍未提到应有的位置。在90年代初开始的旧城危旧房改造中,在没有对危旧房与历史风貌作出明确界定和认真调查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形成大面积剃光头式的旧城改造局面尽管这次大规模改造由于成本过高.在1997年以后减缓下来,但大片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已被拆除,众多文物遭到破坏,北京的古都风貌受到严重影响。

  晟近北京市提出要在5年内完成“危旧房改造”的目标,同时降低了拆迁补偿标准,如果一切顺利.5年后,除“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外,其他古老的街区、院落,以及那些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都将不复存在,一些有保留价值的文物、四合院和街区可能会在我们尚未认识它的时候就被匆匆拆除,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北京历史风貌的保护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保护工作艰巨而紧迫,北京能留下多少历史风貌,关键就看今后的5年。

  3确立历史街区保护和改造的基本原则

  要在今后5年中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使尽可能多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不但需要转变过去点状保护的观念,树立区域保护的意识,而且要确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历史街区整体保护的原则:像北京这样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坚持街区整体保护的原则,将街区整体保护与个体文物保护相结合。因为只有个体保护,没有整体保护,就留不下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有风貌。整体保护包括保留城市的基本轮廓、格局和街道、胡同系统。

  第二,坚持历史风貌保护优先的原则。在北京旧城范围内,开发建设应以不破坏原有的历史风貌、文物古迹为前提。城市的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以及城市道路改造、商业中心建设等各项详细规划都要体现这一原则.应将其做为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加以确定:

  第三,坚持文物原地保护的原则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本身具有历史文化的价值,它还是原有城市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文化体系的标志物。离开了原有的空间.它的文化价值将大大降低因此不论是新建建筑还是道路.在规划设计上都应尽可能绕开文物,个别实在绕不开的.只可在原地做短距离的整体移动,不可做长距离的搬迁。

  第四,确立保留历史标志物的原则。对于旧城区的改造,应摈弃简单的“剃光头”式的改造办法,在不得不拆除的旧街区内,应规定老建筑的最低保留数量,保证在原地留下少量标志性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包括文物保护单位,还应包括保存较好的非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和其他标志性物体,如四台院、会馆、衙署、小庙、碑刻、水井等,以保持历史文化景观的地域延续性

  第五,实行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的原则。在旧城区内,不论是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历史文化保护区,都是北京城市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他们的保护应与使用相结合,尽可能加以开发利用,通过利用实现保护。

  4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新机制

  目前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争论和冲突最大的,是旧城改造中实行的剃头式改造,用舍弃历史风貌的代价换取市民住房的解困,从而陷入解困必拆房的窘境。然而,市民住房解困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之间并非是绝对排斥的关系,能否找到既解决市民住房问题又能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办法,是当前北京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从北京过去数百年来城市发展演变的历程可以看出,大量的住宅建筑在数百年问维持不衰,甚至能为我们今人服务,主要不是靠官府资金的支持,而是由于有大量民问资金的投入,有一套自我更新的机制。解放后形成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房屋所有制形式和低房租政策,使得大量四台院失去了自我维持和更新的机制,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今天要想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四合院,就应该利用市场机制,利用灵活的政策,吸引

  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包括外省市乃至海外的资金,投向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维护中来,使历史街区走上有机更新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从而摆脱解困必拆房的怪圈。

  目前,将四台院投人市场的条件已渐趋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扑始对传统建筑产生兴趣,看作是理想的生活、工作环境,欲将其作为未来可以保值增值的财富。为此,可有步骤地进行公有四合院的改制试验,将房管部门改为房地产公司,将四台院投入市场,在不改变其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出售,同时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人们投资于四台院的修缮和保护。为配台四台院的改制,可设立一个政府出资为主的历史文化区整治基金,例如在”十五“期间每年可投人2亿元,5年共投入10亿元,专门用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居民的外迁和历史建筑的修缮。然后将修缮好的或实现原住户迁出的房屋出售或拍卖,以收回成本。对于私房应积极帮助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帮助一些占房户搬迁,逐步提高房租,准许自由买卖,使房屋所有者有能力对房屋进行维护和修缮。政府刚应将重点放在街区内市政设施的更新改造上,为改善生活环境创造条件为保证在房屋买卖中历史风貌得到有教保护,需要制定一套详细的法规,对房屋买卖和使用过程中的文物与历史风貌保护做出严格规定。

  5对城历史街区进行全面的调查

  随着北京旧城改造速度日益加快,大量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在没有来得及做全面记录的情况下已转瞬间化为平地,这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十分不利。城市建设中出现的许多与历史风貌保护有关的.争执,都与历史街区的家底不清有关何况,对于北京这样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也应该有一套精确的档案记录,以便于后人的研究为此应尽快展开对历史街区的全面的调查,以便摸清家底,留下资料。

  历史街区的调查不同于以往的文物调查,它的调查范围应包括每一座房屋.涉及每一座房屋的建筑历史、建筑形制、建筑布局、原有的内部装饰、使用状况、居住者状况、相关的历史事件、口述史料民间传说等,同时也包括胡同、街道的立面景观特征,通过文字记录、照片、录像和图纸等形式记录下历史街区和建筑的洋细资料,进行全面的调查,还可以发现一批新的文物和有保留价值的历史街区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历史风貌保护提供依据,并弥补以往文物调查的不足调查可以分区、分阶段地进行,首先调查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外的街区,尤其是那些马上就要拆除的街区。调查经费在初期可完全由政府承担今后则应要求开发单位在进行改造项目的设计之前,先要对该街区进行详细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供调查报告,这应成为旧城改造工程的必备程序。

  开展全面调查还可以为旧城内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确定提供依据。1990年,北京市公布丁25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20xx年又制定了25片保护区的保护规划,使这些街区的保护得到规划上的保障。但目前的规划也存在着隐患,它是被当作终极的保护范围提出的,它预示着那些未能列入保护范围的历史文化街区可能被名正言顺地拆毁。要使更多的街区得到保护,就要有过硬的保护依据就需要有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这也是历史街区调查应予完成的任务。

  目前正值北京历史街区保护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财力增强,人们保护意识提高,剃头式改造的做法必将被抛弃: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在文化街区的保护方面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并面对严峻的挑战。在夸后的5年间,应尽快形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共识,力争探索出一条适台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新路子,真正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历史的议论文5

  中华上下五千多年,在前人不断思考创新下,涌现出无数的中华文化。

  20年代,30年代的学生脑中满是革命。文化不断被摧残。但也少不了捍卫中华文化的人,我们应该对这些人心存感激。

  但不知从何开始,人们口中的“天哪”变成了“ohmygod”或“我的上帝”令人头皮发麻,难道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这样被人们淡忘了吗?

  我看了一篇文章:某公司外方经理在招聘中方工作人员时,首先考虑的是中文的掌握情况。他意味深长的说:“人不能忘本,母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力见证。一个人不能运用,或不能很好的运用自已国家的语言,甚至对其了解很少,我们怎能用这样的人啊?”不可否认,有很多人恨不得染个黄头发,时不时说几句外语,好像这样他们真成了外国一样。

  老师跟我们讲过,法国人很爱自已的母语,虽然大部分法国人都学英语,但他们在法国绝不会用英语跟别人交流,他们认为法语是世界上听的'语言。

  在中国,许多地方的标示语上都是用英文来提示,有许多人在自己的同胞面前,硬是要把自己的汉语说得不流利,在加几句英文进去,文化不应该被排斥,但是,当一种文化即将取代原有之的文化,我们应只有一种行动—————捍卫自已的文化。

  从甲骨文到现代的汉语经过多长的演变?包含了多少人的心血?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尊重它?对!我们没有资格。

  我们要行动起来,捍卫我们的中华语言文化。

历史的议论文6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文化受其影响,也呈现出了多样性的发展,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多少沉淀于历史中的中国文化瑰宝却被人所淡忘,遗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就拿现在学生们的书写来说吧,书法本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蕴含了中国人对美的定义和对它满腔的热爱。可是,你会发现,现在书写较好的孩子绝对已经是稀缺人物,很多孩子的书写连最基本的工整都谈不上。曾经在中国历史上起到重大作用的书法,其继承者正在逐步减少,字体俊美乃至书写工整成为了少数人引以为傲的一项“特长”,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对当代的中国人来说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它的博大精深却成了很多人不去接触它的理由。比如,在学校,对于唐诗宋词或者文言文一类的古典文学,大多数学生都只是象征性的读一读,若是能背下来,那便是极好的了,不能背或是不想背,那也只是因为它太“博大精深”了,这么“有内涵”的东西,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学好的。因此,他们从来不会认真去品味这些古典文学中所蕴含的.文化精华,这中国文化的精髓,现在却无人听它诉说个中欢喜与凄凉。也许,长此以往,我们与古人之间的精神交流就将隔断了吧!

  看到这儿,你们一定会为书法艺术和古典文学的命运而哀叹吧。可是,这都已经算较好的了,要论起来,我们文化的瑰宝现在最落魄的当属戏曲和汉服了。或许你们不赞同我的说法。但事实是,而今有几个青年人喜欢戏曲呢?当大家都在一窝蜂地追逐流行音乐,天天唱着韩国乐曲,或是以能唱英文歌曲为荣的时候,有谁听到了我们古典戏曲的哭泣声?本来,我国的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典戏剧,现在却落得个如此境地,这不也是一种悲哀吗?再如汉服,在这时尚领军的时代,谁还稀罕这老古董一般的玩意?我们常常能从各种媒体上了解到,在日本、韩国这些国家,人们仍把穿传统服装当成是理所当然,甚至是一种荣耀。相比之下,我们这些一穿汉服就会被人指指点点,像怪物一样被人围观,当稀奇事一样成为新闻,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是真的应该要引起我们当代中国人的重视了呢?

  若是这些传统的中国文化瑰宝真的消亡与历史之中,那我们还有何颜面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还有何颜面去面对我们的老祖宗?又该拿什么来拯救那些没有精神支撑的灵魂呢?根都没了,树还怎么长大?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都没有了,那还谈什么文化的发展?连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都不重视,没有了传统精神的支撑,我们中国还谈什么五千年文化,泱泱大国呢?

  古人说:“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中国文化就如同花一般,莫要等到它消亡之时,方才醒悟,只怕真到那个时候,就悔之晚矣。

  因此,让我们整装待发,去重新拾起那些沉淀于历史中的中国文化吧!让我们重新找回我们民族精神的根!

历史的议论文7

  当古埃及的灿烂文明已在沙漠中逐渐干涸,当古巴比伦的辉煌已在战火的尘埃中淹没,当所有痕迹已在历史的车轮中沉没,而古老的东方依然有一条腾飞着的巨龙。

  —

  中国,一个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无数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饱经风霜的国家。在经历了屈辱和腐败之后,选择了“千磨万击还坚劲”,让曾经的屈辱成为过去,让所有的腐败重新焕发生机,让沉睡在太阳下的雄狮苏醒,让那些脚踏这片黄土的人民,能够骄傲的说一声:“我是一个中国人!”

  漫漫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一曲天问彻云间,仰天长啸“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屈原;有着空有赤裸裸的爱国情,却只留得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更有着豪情一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这些伟大人物堆叠而成的刻痕,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深远的文化,更让他们的名字刻于人们的心中,不曾遗忘……

  现在的中国固然辉煌,但没有人会忘记,在__年前,中华儿女们在深重苦难中受尽折磨,生活陷在水深火热之中,从鸦片战争起,华夏儿女们饱受摧残,在暗无天日的`生活中渴求着能够得到所谓的幸福和和平,当人们拿起武器,用双手保卫自己国家,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后,在那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响彻广场时,神州大地上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在冥冥之中,中国引领着千万华夏子孙从崎岖走向平敞大道。

  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而中国的文化,却是有着生命力的文化,它是历史萃取的结晶,是广大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精神的结晶。每一个中国人都像小草一样,就算被风雨凌冽的摧残,就算已奄奄一息,也会带着那片绿色,在风雨过后,骄傲的挺起胸膛,迎接那温暖的阳光!

  今天,中国早已摆脱“东亚病夫”,早已不再任人宰割,早已不再贫穷落后,那沉睡的雄狮早已经苏醒了!

  今天,古埃及的文明已经凝固成阳光下静默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我们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然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的绿色。

  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祖国,历史选择选择了华夏民族,那么,华夏民族必将能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历史的议论文8

  在初中历史学习阶段,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达到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同时下功夫。本文着重谈一下能力培养方面。我认为对初中学生在历史方面应培养以下五种能力:

  第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学习历史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联合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分析正好相反,它是把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分解开来,一一加以考察的思维方法。由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其前因后果,内容层次,影响意义等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挖掘,这就需要分析、综合。如讲到商鞅变法,要引导学生看课本,领会商鞅变法的背景,然后进行分析,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铁器等新生产工具的使用、秦孝公的改革决心、法家思想的成熟都为变法准备了条件。经过有条理的分析,学生易于理解,印象深刻。对历史阶段的概括多用综合法,将封建社会的统一与分裂进行综合:①秦汉时期,是首次大一统的时期;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首次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时期;③隋唐时期,是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第二次大统一;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第二次大分裂和民族进一步融合的时期;⑤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我国版图进一步扩大。经过综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视野更加开阔,理解能力会更强。

  第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是学习历史必备的素质。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如:时代观点、阶级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从当事人的立场看问题,而不能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看问题。如对岳飞的忠君、宋江的接受招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把封建文化的相关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排演历史剧,进入历史的教学情境,了解这些人物的时代、阶级局限性,使学生更懂历史。还有学生绝对的'把某个人物定为好人或坏人,或把某个事件绝对化。如看不到战国在历史转折时期的作用,魏晋时期在文化上的巨大贡献;对秦始皇、曹操、唐明皇缺乏正确的评价等等,这需要我们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前提下,以理服人,让学生有明确的立场、观点。

  第三、培养学生比较分类的能力

  历史知识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浩如烟海。如果不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分类,学生将茫然而摸不上头脑。所谓比较,就是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同或异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分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比较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有比较相同点和比较异同点两种。如国与国之间的横向比较,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等这些事件联系在一起,有包罗万象之感。纵向比较如将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进行比较,可以总结出一些成败得失。比较相同点,如世界史十九世纪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就有几个共同点: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②进行战争的地点都是两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③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④统一的策略都是利用矛盾,争取国际支持。比较异同点的例子更多,如对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的比较;对世界近代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等等。分类在文化史和经济史上用的较多,如将宋元科技分为建筑、印刷、军事、医药等;将经济史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将手工业分为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第四、培养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

  新版的初中历史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大量的图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是一切思维的开端,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一些历史现象、考古文物、战争形势图都需要通过缜密的观察获得。如观察北京人的头像特征,可以获取人类进化的明显印记;观察四羊方尊的造型,可以领略青铜工艺的精美;观察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可以了解连横、合纵的含义;观察赤壁之战形势图,可以想象孙刘联军谈笑间大败曹军的场面等。观察中包含着想象,因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通过图像再现历史,学生的认识更加直观,与书本的亲和力更强了。通过看图讲故事,描述历史情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看《破釜沉舟》图让学生讲项羽是怎样以一当十,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的。读图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情感的提高。

  第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创新思维包括思维的发散性、变通性、求异性、开阔性。引导学生养成爱思考、爱问问题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让学生养成积累资料和记忆历史的习惯,可以让知识融会贯通,厚积薄发,形成创造的契机;让学生形成辩论的活跃氛围,遇到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如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报,排演历史剧,开辩论会等,可以发挥学生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学以致用,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的渗透能力培养,不能只抓眼前的分数,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使学生在博学多才的同时,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而不是百无一用的书呆子。

历史的议论文9

  时间老人似乎不知疲倦,不断地推动着人类这几千年的历史,不曾因为某人、因为某事而停下几许。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他们不止给后来者的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财富,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笔可以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历史的“衍生物”,时时督促和激励着我们。

  由于历史的广泛我不能一一道来,所以我从我所学的专业角度来谈谈自己读史的感悟。我学的市场营销,毕业后主要的工作任务是把公司的东西推销出去。而把东西推销出去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推销出去,使顾客喜欢你相信你,顾客才可能买你的产品。怎样才能让顾客信任你呢?巧言令色、花言巧语,还是乱说骗顾客?都不是。那该怎么做呢?别急,让我们翻开历史,细细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秦朝时,有个叫商鞅的人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都不相信,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由此可见要想让别人信任你,必须要讲诚信,言行必出,做事做人要用上自己百分百的真心和诚心。不能为达成目的————把东西卖出过去,而欺骗顾客。要以顾客为中心,把产品卖给需要它的顾客,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

  历史长河承载着过去的人与事,给我们这些后来者留下了一个个足迹,似余音寥寥,让我们知道他们曾经来过这世界。

  以史为鉴,学做人做事。让我们用心汲取古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认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吧!

历史的议论文10

  在《双百人物》中,记载着一百多名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他们为后代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虽然他们现在好多都已离去,但他们的名字会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永远都不会消失。

  在千万人中,他们也许再平凡不过,在千万年中他们也许微不足道,可是野百合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春天,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他们用双手和芬芳装扮着祖国的春天,他们的点点滴滴感动着世人的`灵魂。

  在这些双百人物中,有的身残,志不残;有的为人民无私地付出,不求一丁点儿的回报;有的人理想智勇拼搏。在这些英雄模范中,令我最佩服的是黄继光,在战场上,黄继光不顾自己的安危,保家卫国。其中有一次,黄继光为了夺一个山头,自己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但他并没有放弃,站起来重新战斗,黄继光倒下了,敌人一步步逼近了,黄继光居然又站了起来,实在不可思议。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因为他们具有优良的品质、可贵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双百人物是时代的坐标,历史的灯塔,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

历史的议论文1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古往今来,如此萧瑟之风,想必定是秋风了吧。不知道荆轲踏上那条不归路时的心情如何,也不知道太子丹当初派人去行刺秦王是否深思熟虑。《六国论》曰:“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当荆轲刺秦王失败的消息传入太子丹耳中时,不知他内心是否有一丝悔恨,抑或是不悔其策略不周,而悔其用人不慎,怪荆轲不力。正如苏洵所说:“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荆轲自知命不久矣,当此时,不知他内心是否后悔跟随多疑的太子丹。我不是他们,我不知道他们心中的感想。但我知道荆轲,当他临行吟下此诗时,他便抱了必死之心。他知太子丹多疑,但不后悔,因为他知道自己此行不为太子丹一人,而为燕国百姓。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荆轲之死,非后者莫属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多次出师伐魏,却“未捷”,最后卒于五丈原。诸葛孔明不愧为千古名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足可看出周瑜之奇伟谋略,却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是叹孔明之智谋无人可及吧。诸葛孔明助刘备开创大业,扶助刘禅支撑极其艰难的局面。他曾向刘备发誓要助禅稳固基业。“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没让阿斗明白孔明的一片老臣心,却让后人铭记诸葛孔明。想那五丈原,那吹灭孔明生命之灯的风,必是秋风吧。他不但吹熄了千古名相的生命之灯,也使三国鼎立之局转为历史。

  滔滔江水之上,不断回响起一种低沉的声音。“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是一代枭雄,奈何英雄与美人,难以两全,当其四面楚歌时,内心仍记挂虞姬。虞姬以剑舞回应英雄以谢其怜爱,而后自刎,英雄一见“泪落如雨”。不愧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虞姬之死,可以说使项羽心痛至极,心痛之余,他决定带人冲出包围……乌江自刎,非人所愿。杜牧曾写诗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也曾写诗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谁又知当时项羽内心之痛呢?虞姬已死,他以当年自己领八千子弟兵起义,如今只身一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为由将自己的生命终结。但他却忘了“胜败乃兵家常事”之理,为一败而求死,实乃兵家之大忌也。逝者已远去,咏者已远去,如今我们只能在乌江之上,把酒临风,一樽酹江月,一樽祭英雄。忆往者,美酒、宝剑、佳人、英雄。

  坐拥江山,美人在怀,无数珍宝,尽揽其庭中。然而安史之乱突起,一夜之间,美景覆灭,贵妃醉酒之燕舞转成历史,随风消去。男人爱女人,本世之常情,而当这个男人以一国之君的.身份过于偏爱此女时,就成了一种错误。因为这种爱,太过于沉重,是一个弱小的女人承受不起的。当面对将士们的逼迫时,他不得不舍美人,一曲《霓裳羽衣》,代表着逝去的美好。而今,落叶萧萧而下,秋风咆哮,她只身着素衣,平静地走向死亡,想到曾有一个人爱自己,死亦足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奢华成往事,此时只有萧瑟秋风,一棵残树,一段白绫……

  古来万事东流水,历史已成为往事。如今的我们,唯有在书中细细品味,静静地独登高楼,望尽天下路,遍览历史沧桑。

历史的议论文12

  一、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虽然历史不能重复,但是历史是可以再现的,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再现历史,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唐诗宋词朗诵会、外出参观、历史小品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20xx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5周年,我们可以举办一个相关的知识竞赛,在学生了解建国65年的风风雨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既掌握了历史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再比如,中国古代史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有许多成语的典故,我们在学习七年级历史的时候,可以上活动课,让学生自己找古代史上出现的成语,把它以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既学习了历史,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和表演的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强化学生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改变那种大包大揽的作风,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参与。而这种参与表现在教学中就是强化学生的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该课内容,初步了解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在上课时利用课堂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再次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同时提出本节课问题,学生边看书、边思考,进而回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衔接性和问题的层次性,既注意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也要注意对基础差的学生的培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能力

  对于一个有经验的历史教师来说,我们要不断的采取好的教学方式,做到有效讲授,有效指导,有效提问,有效调控。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或者是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也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变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为灵活、生动、直观的教学模式;或者也可以利用一些个小故事引出学习主题。比如,初中古代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成语典故,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成语典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第7课《大变革时代》时,可以充分利用立木为信这个成语故事,课前让学生们分好角色,在上课时由学生们表演这个成语故事引出商鞅这个人物,在指导学生看商鞅这个人物在历史上都做了哪些事?同时代的社会变革还有什么?引导学生去探究本节课的内容。当然,也可以在课上教师自己设计一个短剧,比如上课时叫学生把什么东西拿到某地,然后给学生一定的钱,开始可能学生会不相信,可是就有学生敢于尝试,结果教师兑现自己的诺言,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这样也能激发学生探究本课的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历史的议论文13

  小时候,父亲问我:“水里流着的是什么?”刚满10岁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水。”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明白。中国的水中,确实流着中国的历史。古今往来,中国的历史一直与水紧密相连: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李冰修筑都江堰,李春设计修建赵州桥,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水的历史。我们的祖国,也就是在与水的抗争中不断成长的!

  旧社会发洪水,一次就淹了大半个中国。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1938年,蒋介石下令炸毁黄河大堤。一时间,洪水滔滔,人命还不如根草!

  水是流动的,历史是向前的。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行动和汗水换来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10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洪水挑战:兴修水利疏河道、造大坝……今天的中国水利建设日新月异,葛洲坝、小浪底、三峡……中国的经济也像中国的水一样,一日千里,社会主义中国,流入了繁荣的新时代。

  1998年洪水好像想再考验一下中国人民,南方的.长江、洞庭湖,北方的松花江、嫩江,一起“兴风作浪”。面对百年不遇的大洪水。英雄的中华儿女们众志成城,风雨无阻,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产党员、人民解放军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用自己的身体,手挽着手,肩并着肩,筑起一道坚固的人堤。洪水退去了,党和人民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1997年,长江、黄河与香江水融在一起。1999年,澳门的水也重新和祖国的水相融合。我知道祖国的水还缺少了日月潭的浓香味。但我相信,中国的水总有一天会流到一起的。

  中国的历史是中国的水,中国的水是中国的历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我们意气风发地走进新时代,而我们也将载着她走得更远。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水史,中国的水中蕴含着中国的历史。

历史的议论文14

  翻开历史的画卷,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透过那泛黄的纸面,向我们缓缓走来。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倔强;他们如深潭微澜,朗月照花,有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我们的世界,因他们而光彩焕发。

  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代诗仙李白以他独有的气质高吟着那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向我们走来。玄宗亲迎,力士脱鞋,贵妃研墨。在当时这是何等的耀目;功名利禄,唾手可得。歌妓侍从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这又是何等的荣光。然而李白终究是李白,一个小小的长安怎容得下这位“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仙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历史终究将他记住,记住了这个铸就中国文学巅峰的楚狂了。

  2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秋天的黄昏,西风夹杂着蒙蒙细雨在向我们袭来,落在鼻尖,落在脸颊,寒冷彻骨。于是一代诗史杜甫向我们走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位在生命的.尽头仍苦吟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大诗人注定是要被历史所铭记的,直至今天我们仍在品味着他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醒世之言。

  3

  “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于是,曹雪芹来了,如果非要给曹雪芹安一个职位不可,那非“酿酒师”莫属了。悼红轩中苦酿着他那“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人们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他却是个例外,从少时的风柳繁华到如今的“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他依然那么从容。苦心人,天不负,他终于酿成了这芳香甘冽的艺术之酒,最终也铸就这中国古典小学的最高峰,也就有了后世的“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

  ……

  轻轻合上书本,这些偶像,仍然那么清晰地浮现在脑际。他们伴我成长,令我深思,启我智慧,开我心门,让我在“天生我材必有用”中学会了自信,让我在“零落成泥碾作尘”中学会了奉献,让我在“要留清白在人间”中学会了高洁。

历史的议论文15

  人生如茶,不经过沸水的反复冲泡,就无法绽放自己生命的清香;人生若鹰,不经过无数次的跌落,也不会展翅翱翔蓝天;人生似蛹,没有冲破茧壳的痛苦挣扎,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它美丽的翅膀。是啊,这一切,不正是因为有了你---挫折吗?当你越过人生中的这一道道沟沟坎坎之后,蓦然回首,你便会发现,成功就在这一道道沟壑铺就的尽头等着你。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尝其粪便,以取得吴王信任而送其返乡。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的耻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越王重新取得人民的拥戴,终于帮他以血洗血,圆了他和复国之梦。这,不就是因为你吗,是你,让他的心志得到了磨炼,懂得忍辱负重,最终成就了他的千古霸业!

  世界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一生濒临多次崩溃的边缘,度过了悲惨的童年,青年时代又孤独失意,人到中年又失去了作为一个音乐家犹为重要的听觉,备受打击的他,没有屈服于命运,屈服于挫折,坚持自己对音乐的梦想,口衔筷子,利用声音的震动来判断音律而谱就了惊世之作《命运交响曲》。这,不也是因为你吗?是你,让他愈挫愈勇,从磨难中奋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只有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自己的命运才能由自己来把握!

  霍金被人们誉为当今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然而遗憾的是,他却是个从26岁起就与轮椅为伴的人。年轻的时候他便患上了肌肉萎缩症,继而又因肺炎丧失说话的能力,只能靠一种语言合成器来帮助他发音,那么,是什么让他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他曾说:“我一直很幸运,我的病情发展比一般患者慢得多。这恰恰也表明,任何人都不应丧失希望。”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

  挫折,是那玫瑰花枝上的刺;挫折,是那彩虹之前的暴风雨;挫折,是那光明之前的黑暗;挫折,是那成功的垫脚石,因为有了你,人生更丰富,因为有了你,生活更精彩。

【历史的议论文】相关文章:

经典议论文12-21

议论文11-29

人才议论文08-01

诚实议论文08-02

等待议论文08-05

压力议论文08-09

议论文素材08-13

阳光议论文07-06

走过议论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