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语故事

时间:2024-05-16 11:54:14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儿童成语故事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儿童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成语故事

儿童成语故事1

  【成语典故】

  有一个人种水稻。他把秧苗插了下去,今天看看,秧苗没长高,明天看看,秧苗还是没长高。这个人着急起来,他想:“让我把秧苗拔高一点儿吧。”主意打定,他就动起手来。

  秧苗多得数不清,拔一遍得花多少工夫呀,累得他腰也直不起来了。他回到家里,喘着气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累死我了。今天我总算帮秧苗长高一点儿了。”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去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

  “揠苗助长”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有人为了急于要把一件事情办好,可是采用了违背事理的方法,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可以说他是“揠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解释

  ①[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宋国有个忧虑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禾苗的人。宋,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一带;闵,同“悯”,担心,忧虑;揠,拔

  ②[芒芒然归]一说茫茫然。很疲劳地回到家里。芒芒然,疲劳的样子;归:回家

  ③[其人]他家里的人。

  ④[病矣]累极了。

  ⑤[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赶快跑去看禾苗。趋,急行,跑;之,代词,它,代禾苗。

  ⑥[苗则槁(gǎo)矣]禾苗却枯死了。则,却;槁,枯槁,枯死。

  ⑦[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不想帮助它生长的人是很少的,寡,少。

  ⑧[以为无益而舍之者]认为帮助禾苗生长没有好处而抛开禾苗(不管)的人。想,没想好处;舍,抛开不管。

  ⑨[不耘苗者也]那些不苗者也]那些不去锄草的人。耘,锄草。

  ⑩[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不但没有益处,反倒害了禾苗。非徒,不但,不只;之,代词,它,代禾苗。

儿童成语故事2

  (一)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二)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三)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四)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五)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六)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七)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八)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九)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十)杜渐防微

  汉和帝刘肇即位后,窦太后掌权,她的哥哥窦宪被封为武阳侯,权力越来越大。丁鸿直言不讳地对刘肇说大将军武阳侯窦宪仪仗太后的势力,包揽朝政,这是朝廷的隐患要及时清除。汉和帝采纳了丁鸿的意见,罢免了窦宪等人的官职。

  (十一)大公无私

  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平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十二)完壁归赵

  战国时代,秦昭王欺骗赵国说,愿用15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赵惠文王不敢拒绝,但又怕上秦国的当,这是赵国大臣蔺相如自愿请命带保玉到秦国完成换城任务。临行时他对赵王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完壁归赵”。

  随后蔺相如到秦国献了璧,但见秦王没有换城之意,就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把和氏璧从秦王手里要回,派人送往赵国,并入宫指责秦王不讲信义,秦王知璧已经回赵,便无可奈何,只好送蔺相如回国。

  (十三)滥竽充数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十四)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十五)揠苗助长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儿童成语故事3

  抛砖引玉

  唐朝时有一个叫赵嘏(gǔ)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曾因为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得到一个“赵倚楼”的称号。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叫常建的人,他的诗写的也很好,但是他总认为自己没有赵嘏写的.好。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可是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嘏既然来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一定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

  后来赵嘏真的来到了灵岩寺,在他看见墙上的那半首诗后,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常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后来人们说,常建的这个办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观点或文章介绍给大家,目的是为了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一个表示自谦的说法。

儿童成语故事4

  【成语】:专心致志

  【拼音】:zhuān xīn zhì zhì

  【解释】: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成语故事】

  古代,有一个名叫秋的下围棋的人,棋艺精湛。有两个学生跟他学下棋。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听从教师的`指导。另一个学生认为学下棋很容易,人虽坐在那里,心却飞走了,所以秋讲的知识他点也没有听进去。结果虽然这两个学生在一起学习,又是同一个名师传授,一个成了棋艺高超的名手,另一个却没有学到什么本事。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力。《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儿童成语故事5

  【成语】: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拼音】: fù cháo zhī xià ,yān yǒu wán luǎn

  【解释】: 覆:翻。翻倒鸟窝,破碎鸟蛋。比喻毁灭性的打击降临于众时,无一可以幸免。

  【成语故事】: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又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覆巢无完卵”、“巢覆卵破”等。汉朝陆贾的《新语辅政》中有这样的论述:“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卵破之患。”《三国志魏书孔融传》中有如下的记载:

  汉献帝时,曹操独揽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次,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孙权,孔融(孔子后代)反对,劝曹操停止出兵。曹操不听,孔融便在背地里发了几句牢骚。御史大夫郄虑平时与孔融不睦,得知这个情况后,便加油添酷地向曹操报告,并挑拨道:“孔融一向就瞧不起您。”“祢衡对您无理谩骂,完全是孔融指使的。”曹操一听,大怒,当即下令将孔融全家抓起来一并处死。

  孔融被捕时,家中里里外外的人一个个害怕得不行,但是他的'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却在那儿玩琢钉的游戏,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家人以为孩子不懂事,大祸临头还不知道,便偷偷地叫他们赶快逃跑。孔融也对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恳求说:“我希望只加罪于我本人,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两个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说:“爸爸,你不要恳求了,他们不会放过我们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恳求有什么用?”结果,两个孩子从容不迫地和父亲一起被抓去处死。

  后人即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成语用,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亦不能保全。

儿童成语故事6

  【成语】:一发千钧

  【拼音】:yī fà qiān jūn

  【解释】:发:头发;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危险得好像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成语故事】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象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儿童成语故事7

  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

  【成语】: 有志者,事竟成

  【拼音】: yǒu zhì zhě,shì jìng chéng

  【解释】: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原作“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原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春秋时,有一年冬天,晋国有个梗阳人到官府告状,梗阳大夫魏戊无法判决,便把案子上报给了相国魏献子。这时,诉讼的一方把一些歌女和乐器送给魏献子,魏献子打算收下来。魏戊对阎没和女宽说:“主人以不受h赂闻名于诸侯,如果收下梗阳人的女乐,就没有比这再大的.贿赂了,您二位一定要劝谏”。阎没和女宽答应了。

  退朝以后,阎没和女宽等候在庭院里。开饭的时候,魏献子让他们吃饭。等到摆上饭菜,这俩人却连连叹气。饭罢,魏献子请他们坐下,说:“我听我伯父说过:‘吃饭的时候忘记忧愁’,您二位在摆上饭菜的时候三次叹气,这是为什么?”阎没和女宽异口同声地说:“有人把酒赐给我们两个小人,昨天没有吃晚饭,刚见到饭菜时,恐怕不够吃,所以叹气。菜上了一半,我们就责备自己说:‘难道将军(魏献子兼中军元帅)让我们吃饭,饭菜会不够吗?’因此再次叹气。等到饭菜上齐了,愿意把小人的肚子作为君子的内心,刚刚满足就行了。”魏献子听了,觉得阎没和女宽是用这些话来劝自己不要受h,就辞谢了梗阳人的贿赂。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句成语,是从“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演化来的。常用来指拿卑劣的想法去推测正派人的心思。小人:指道德品质不好的人;度:推测;君子:旧指品行高尚的人。

儿童成语故事8

  《假道伐虢》

  美妙的乐曲声从王宫深处传来,婉转悠长,然而这绝妙的音乐却让大夫宫之奇打了个冷颤。

  疾步向内宫走去,宫之奇的步伐早已丢失了礼仪,却浑然不觉,仿佛天要塌下来似的。

  “先生来了,”虞公把玩着美玉笑着说,“晋公真够意思,不只送来了美玉宝马,还送来了美人,先生可随意带几件回府。”

  宫之奇冷冷一笑,对虞公说:“晋公哪有那么好的心,虢国,使我们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我们虞国也不会存在了,双方的.关系就像是谚语中说的:车厢与车身相互依靠,嘴唇缺了牙齿便会感到寒冷。

  虞公抱着美人笑着说:”先生多虑了,晋国是大国,虢国是小国,自古以来,只有听说依附于大国而攻打小国,有哪里听说过与小国结盟而得罪大国呢?而且,我与晋国国君是同宗,他又怎么忍心伤害我呢?先生回去吧。“

  宫之奇反问道:”难道虢国国君与晋国国君不是同宗么?“

  虞公生气了,怒道:”岂有此理,我将丰厚纯洁的贡品献给了神灵,神灵难道不会庇佑我么?“

  宫之奇对道:”神灵只会庇佑有德行的人,难道晋国不会在灭亡了虞国之后奉上更丰厚的贡品么?“

  虞公彻底不耐烦了,责令宫之奇退下,并派遣内臣告之晋公使者荀息,同意借道。

  晋国的王宫之中甲士充盈,刀剑的寒光给了这中原大国特有的尊严,晋献公在内室中听取大夫荀息安的汇报。

  ”事济已“荀息向晋公祝贺即将到手两个国家。

  当作为胜利者的晋国军队得胜回师,便顺手俘获了虞公,灭亡了虞国,此时的宫之奇,早已不见了踪迹。

儿童成语故事9

  这个成语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进行学**。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时,恰逢程颐正在睡觉,而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对求学的态度尚且如此诚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学**机会。

儿童成语故事10

  【成语】: 江郎才尽

  【拼音】: jiāng láng cái jìn

  【解释】: 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儿童成语故事11

  鹏程万里的故事:

  【成语】: 鹏程万里

  【拼音】: péng chéng wàn lǐ

  【解释】: 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成语故事】: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种鹏鸟,是一种名叫鲲的大鱼变成的。它的.背长达几千里。每年六月,它都要飞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击起三千里的浪花。它乘着旋风,一下子能飞越九万里的高空。一些小鸟很不理解地问它: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天边呢?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句成语鹏程万里,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儿童成语故事12

  【成语释义】指趁着别人有危难的时候去侵害或要挟。

  【成语来源】东汉时期,盖勋和梁鹄是好友,盖勋任郡太守长史,而凉州刺史梁鹄正好管辖盖勋所在的'郡。当时,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梁鹄的属官苏正和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依法将武威太守查办。梁鹄知道此事后焦虑不安,他怕牵扯到高层权贵,连累自己。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此事。

  【近义成语】乘虚而入、落井下石

  【反义成语】舍己为人,雪中送炭

  【成语接龙】乘人之危→危言耸听→听而不闻→闻一知十→十指连心→心口如一→一字千金→金枝玉叶→叶公好龙→龙马精神

  【道理升华】做人应胸怀坦荡,不要趁别人为难之时落井下石。

儿童成语故事13

  公元前154年,即汉景帝刘启即位的第三年,吴王刘濞因不满朝廷逐步削弱诸侯王封地,纠集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6个诸侯王,打着清君侧,诛晁错(因为晁错力主削藩)的旗号,起兵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据东汉班固的《汉书枚乘传》记载,西汉初年著名的辞赋家枚乘,最初在吴王刘濞的宫廷里任郎中(当时的一种官职)。在刘濞一开始图谋反叛时,枚乘就坚决反对,他写了《谏吴王书》来劝阻吴王叛乱。他写道:现在形势非常危急,好像一根细线悬于高空,挂着千钧重的东西,而且下临深潭,细线随时都有断裂的危险。但是,吴王刘濞根本不听他的劝告,执意起兵叛乱。枚乘无奈之下,只好跑到梁孝王那里避险。

  景帝为了求得一时苟安,不顾多年对晁错的宠信,昧着良心,诛杀了晁错。景帝杀了晁错以后,就派袁盎以太常官职出使吴国,告知已杀晁错,并恢复被削封地,要求吴王刘濞退兵。这时刘濞已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和袁盎同去的`宗正先见刘濞,要他拜受诏书。刘濞狂妄地大笑说:我已为东帝,还拜什么诏书?于是不肯见袁盎,却把他留在军中,想让袁盎参加叛军,任命他为将领,袁盎不肯。吴王刘濞就派一名都尉带五百兵把袁盎围守在军中,还想把他杀了。袁盎得到消息后,连夜逃出吴军营地,最后回到长安。这样,吴王刘濞就自己揭穿了所谓清君侧是一个骗局。

  这时,从前线回长安来汇报军情的校尉邓公来见景帝。景帝问他:你从前线回来,听说晁错已死,吴楚退兵了吗?邓公说:吴王谋反,已经准备几十年了,为削他的封地而发怒,要求诛晁错,不过是个借口,本意并不在反对晁错一个人。现在杀了晁错,我恐怕天下之士从此闭口,再也不敢说话了。景帝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王国越来越强大,朝廷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夺他们的封地,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地位,这是对万世都有利的打算啊。计划刚刚开始施行,竟全家被杀,这样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我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听了邓公的一番精辟的分析,杀了晁错吴楚仍不退兵的事实后,景帝长叹一口气,说:你说得很对,我也悔恨了。但后悔已经晚了。于是,晁错得以平反。不过,这对晁错来说己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景帝看到用牺牲晁错和恢复被削封地的妥协办法不能使吴楚七国退兵,就只有坚决使用军事手段,来平定叛乱。在周亚夫等路军队的攻击下,吴王刘濞兵败被杀,其他六个叛王有的畏罪自杀,有的被处死。刘濞经过长期准备发动的叛乱,不到三个月就被彻底粉碎了。枚乘的话应验了。后来,人们将枚乘《谏吴王书》中的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缩成一发千钧,又作千钧一发,来比喻形势非常危急或极其危险。

儿童成语故事14

 董狐直笔

  公元621年,晋襄公死后,他的儿子夷皋继位为君,即晋灵公。

  当时,晋灵公只有七岁,便由相国、中军元帅赵盾执掌国政。

  过了十多年,晋灵公长大成人,便亲自掌握国政。晋灵公生性残暴,生活十分荒淫,且又经常滥杀无辜。赵盾见了,十分着急,几次向灵公进谏,灵公当面不说什么,心中却把赵盾恨得要死。

  当时,晋灵公十分宠信大夫屠岸贾。他和屠岸贾商议后,派了一名刺客去行剌赵盾。不料刺客来到赵盾府上,看到赵盾四更起来,坐在屋里等天亮上朝,不由被赵盾忠心为国的精神所感动。他不忍下手,告诉赵盾有人要谋杀他后,就一头撞死在一棵大树上。

  晋灵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假意召赵盾进宫喝酒,想用一只训练好的猎狗咬死赵盾,不料诡计被赵盾的侍卫提弥明识破,当猎狗扑向赵盾的时候,提弥明猛冲上去,一下子就扭断了猎狗的脖子。晋灵公大怒,立刻下令武士们去杀赵盾和提弥明。提弥明非常勇敢,一个人保护着赵盾,一面还手,一面跑。提弥明一连杀了几个武士,但寡不敌众,终于被武士杀死。

  赵盾幸亏武士灵辄相救,才逃出了宫。原来,赵盾五年前曾救过灵辄的命,灵辄才在赵盾危险的时候救了他。赵盾出了宫,正巧他儿子得了消息,率领家丁前来救应。赵盾脱了险,父子俩不敢再回相府,急忙出了西门,想逃到国外去。

  碰巧,他们遇见了打猎回来的.族弟赵穿。赵穿看到他们慌慌张张的样子,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赵盾说完后,赵穿说:

  “你可不能离开晋国,我自有办法请你回去!”

  赵盾不知道赵穿要干什么,心中很矛盾,于是又像点头,又像摇头地说:

  “我暂时在河东等着。不过你得小心,千万别再惹出祸来。”

  赵穿回到城里,用计取得了晋灵公的信任,又以搜罗美女为名,把屠岸贾支到外地去,接着,便在晋灵公到桃园喝酒游乐时,指挥卫士把晋灵公杀了。

  赵穿马上把赵盾接回降城,赵盾便继立晋文公的小儿子里臀为国君,便是晋成公。

  对于赵穿杀晋灵公这件事,晋国的百姓因为怨恨灵公,没有人责怪他。但赵盾觉得灵公总是个国君,谋害国君的名声实在太难听,对于世代忠良的赵家,真是清白的脸上抹了一块黑,成为他的一件大心事。

  一天,他找来太史董狐,让董狐把记载朝廷大事的史简给他看看。董狐把大事记交给赵盾,只见上面写着:

  “秋七月,赵盾在桃园谋害了国君夷皋!”

  赵盾大吃一惊,说:

  “太史,你弄错了吧!谁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杀的,那时我还逃亡在外,怎么能归罪于我呢?”

  董狐耿直地说:

  “你身为相国,国家大事全由你掌管,你虽说跑了,但没离开本国的地界。要是你不允许凶手这么办,那你回都后为什么不治他的罪呢?显然,这件事是你主谋的!”

  “可以修改吗?”赵盾又问。

  “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这才是真正的历史。董狐头可断,此简决不可改!”董狐回答说。

  赵盾听了,无可奈何,只得作罢。

  捕风捉影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易而举地得到高官厚禄。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福,花了很大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效验。

  谷永向汉成帝上书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为不正的人蒙蔽。现在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宣扬祭祀的方法,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药,寿高得像南山一样。听他们的说话,满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马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像要缚着风、捉着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绝对不说这种话。”

  谷永又举例说:“周代史官苌(cháng)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办法帮助周灵王,让天下诸侯来朝会,可是周王室更加衰败,诸侯反叛的更多;楚怀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灵保佑打退秦国军队,结果仗打败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虏;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药,结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

  最后,他又说道:“从古到今,帝王们凭着尊贵的地位、众多的财物,寻遍天下去求神灵、仙人,经过了多少岁月,却没有丝毫应验。希望您不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事。”

  汉成帝认为谷永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后来,人们便根据史料记载的谷永所述:“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乎如系风捕影,终不可得。”引申出“捕风捉影”的成语。

  顾名思义

  在上古时期,人们的名字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名人有孔甲、盘庚、外丙、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命名,这可能与当时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名字也越来越复杂,甚至代表了一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因而,古人往往对名字的内涵慎重考虑。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汉末王昶为儿子与侄子起名的故事上得到印证。

  王昶,字又舒,山西太原人。他开始时担任主管皇帝衣着的典衣官,后来又担任洛阳的典农官,主要任务是督导百姓开垦荒地。王昶为官期间,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他曾经写了二十多篇《治论》和十几篇《兵书》呈送朝廷,表明自己的治国主张。

  王昶是个十分有修养的人,他提倡谦虚、诚实,反对骄傲、虚伪。他要求儿子学习当时北海人徐伟长不慕虚名、淡然自守的品格,学习乐安等谦逊与内省的长处。为此,他给侄子与儿子起名与字时,都颇费心思。

  王昶给大侄子起名为默,字处静;二侄子名沉,字处道;给大儿子起名为浑,字玄冲;二儿子名深,字道冲。王昶还写文章告诫他们说:“我给你们起的名和字,是想让你们懂得,为人处世要遵循孔子和孟子的教诲,实现老子和庄子的.主张。所以就以‘玄默冲虚’这些圣贤的基本理念做你们的名字。想让你们看到名字,就想到这些做人的道理,不敢违背。古时候,人们盛东西的器物以及几案、手杖上都有铭文或诫言,随时可以看到,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不犯或少犯错误。铭文和诫言尚且如此,更何况自己的名字,能不顾名思义、引为借鉴吗?”

儿童成语故事15

  【成语释义】大器:宝贵的器物,比喻卓越的人才。原指成大事者要经过长期磨练,成名往往较晚。也常用于对怀才不遇者的一种宽慰。

  【成语来源】东汉末年的.崔琰,先后做过袁绍和曹操的门客。崔琰在袁绍那里做门客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经常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别这样做,以免引起民愤。袁绍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经常为曹操出谋划策。在他做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戚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经常为曹操出谋划策。在他做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戚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如崔琰所言,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近义成语】老有所成、奇葩晚放

  【反义成语】年轻有为、少年得志

  【成语接龙】大器晚成→成败得失→失魂落魄→魄散魂飞→飞蛾扑火→火上浇油→油然而生→生龙活虎→虎虎生威→威风凛凛

【儿童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儿童成语故事经典11-07

儿童成语故事(15篇)11-08

经典成语故事03-15

成语故事05-15

成语故事简短01-23

历史成语故事02-01

狼的成语故事11-18

有关成语故事11-20

古代成语故事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