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故事-见异思迁成语故事

时间:2024-07-06 11:24:37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字成语故事-见异思迁成语故事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成语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那么,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字成语故事-见异思迁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字成语故事-见异思迁成语故事

四字成语故事-见异思迁成语故事1

  日行千里成语故事

  【出处】北朝·北齐·魏收《魏书·吐谷浑传》。

  涉归是古代鲜卑族一个部落的首领,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吐谷浑,二儿子若洛。涉归死后,若洛接替了父亲的位置,吐谷浑分到700户牧民。一天,吐谷浑与若洛双方的马群互相斗殴,若洛派人去对吐谷浑说:“父亲已给我们分家,你为什么不走远一点!”吐谷浑对那人说:“马是动物,它们之间斗争,却怨怼到人身上,这未免太不公平了。既然他这么说了,我就决定搬到遥远的地方去,远离这种纷争!”若洛后悔把哥哥撵走,就派大臣去把他追回来。

  吐谷浑对追来的大臣说:“你如果能够把我的马群赶回去,我就跟你回去。”大臣的手下人拼命驱赶着吐谷浑部落的马群,赶了几百步后,群马突然长嘶短鸣,纷纷掉头向西方狂奔。吐谷浑部落再也不肯回头,他们决定继续向西方前进,最终抵达青海草原地带,在那里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

  吐谷浑部落的这次大迁移正值西晋末年。后来,这个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并且逐渐被汉人同化,到了唐代,他的'后代被封为青海王。吐谷浑当年曾经得到几匹波斯种马,他把它们放入青海湖畔,繁殖出一种又高又大的青白色的马,这种马能够“日行千里”,人们非常喜欢它。

四字成语故事-见异思迁成语故事2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华的年轻人,他常常被人说成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有一次,李华决定要去学习书法,可是没过多久,他又突然改变主意,想要学习绘画。不久,他又觉得学习音乐更有意思。李华的父亲见状,便对他说:“你做事要有恒心,不能总是见异思迁,才能有所成就。”李华听后深有感悟,决心要坚定自己的志向,不再轻易改变主意。经过努力,李华最终成为了一位多才多艺的才子,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坚定的意志。

  见异思迁成语故事

  【出处】《国语·齐语》。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贤明君主,被誉为五霸之一。他胸怀宽广,通达事理,从不计较小节,善于识人善任。尽管曾经被箭射伤过,但他仍然任用射箭的人,让他担任宰相之职。

  有一次,相国管仲和桓公一同商讨治理国家之道。“桓公问道:‘相国,齐国人口众多,土地广阔,各行各业繁荣发展,如何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呢?’”

  "我们国家的人口数量相当庞大,如果让他们都聚居在一起,势必会相互影响,甚至可能引发混乱。因此,我们应该对他们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进行分散管理,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的稳定。让他们分散居住不仅能让他们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还有助于他们后代的成长。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长大后便会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不会轻易改变初衷,这对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后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家安定,兵强马壮,呈现出繁荣强盛的局面,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四字成语故事-见异思迁成语故事3

  升堂拜母成语故事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东汉末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自为太师,他独断专政,不听他人意见,飞扬跋扈,他的倒行逆施,引起各路军阀的不满,准备讨伐董卓,孙坚也是其中积极的一个,可是他无法抛下家眷,左右为难,苦无良策。

  孙坚的长子孙策,那时才15岁,他结交了不少江东名士,很有些少年英伟的名声。舒城有个周瑜,年龄与孙策相仿,也是一个才能出众的少年,慕名从舒城来到江东拜访孙策,两人在一起谈论时事经纬,武艺韬略,十分投合,成了好朋友。

  周瑜见到孙坚满脸忧愁,询问原因后对孙策说:“我家有一处宅院闲置,可以让你全家安居,如果伯母愿意的话,非常方便。” 孙策听后回去告诉孙坚和夫人,他们也都表示赞同。于是,孙坚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下,便将搬家的事情交给了孙策处理。

  孙策把母亲、周瑜和孙策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年纪相仿,感情深厚。他们一起搬到了舒城,对孙母吴氏十分尊敬,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一样侍奉。每天一大早,他们都会一起来到堂上跪拜孙母,请安叩拜。吴氏总是喜欢把周瑜扶起来,对他如同自己的儿子一般。他们的关系如同家人般亲密,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和谐。

【四字成语故事-见异思迁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四字成语故事03-11

成语故事05-15

经典成语故事07-02

经典成语故事03-15

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12-28

中华成语故事05-06

《成语故事》教案05-27

南辕北辙的成语故事11-06

马的成语故事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