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故事

时间:2022-11-13 16:23:12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历史名人故事合集15篇

历史名人故事1

  1796年的一天,一个青年开始做导师留的数学题。

历史名人故事合集15篇

  前两道题完成顺利。只剩第三道题:要求只用尺规,画出一个正17边形。

  这位青年绞尽脑汁,但是毫无进展。困难激起了斗志。他终于完成了这道难题。

  导师看到学生的作业惊呆了。他激动地说:“你知道吗?你解开了遗留两千多年的.数学难题!”

  原来,导师因为失误,把这道题目的纸条交给学生。

  每当回忆时,这位青年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将它解出来。”

  这位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历史名人故事2

  这是一个酷热的日子。太阳照耀着法国奥弗苏瓦兹附近的麦田,一群黑乌鸦忽上忽下地在空中游荡,而向日葵则在夏日的高温中盛开着。然而这生动的场景中却在举行一个葬礼。该教区的牧师没有到场。前来哀悼者没有几个,其中仅有一位似乎真情地在为死者悲伤。西奥·凡高,死者的弟弟在送葬的路上哭个不停,因为他与行为怪异的、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上只署名“文森特”的死者有着长期的、情结复杂的关系。他仰慕死者的作品,忍受死者生前的古怪情绪,曾经从经济和生活上资助并照料死者。

  就在几天前,文森特·凡高离家走入了这片他曾多次以色彩浓重和随意的手法幻景般地展现在画布上的麦田,然后用一把向自己的胸膛射出一发子弹。他两天后死在弟弟的怀抱之中,时年37岁。凡高生前一直在贫困、疾病、孤独和不时发作的癫狂精神状态中挣扎。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他曾经出售过自己的一幅画。

  童年——文森特·凡高

  文森特·凡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靠近比利时的小镇格鲁特辛德尔特,他一头红发,脸上长满雀斑,是家里6个孩子中的老大。

  小时候,凡高是名有才华的但与众不同的学生。11岁时,他被送进10英里外的`一所寄宿学校,结果在那里深感孤独。凡高在学校学习语言并开始练习素描,他的画显示出熟练的技巧,以至于多年后美术史家为它们的真伪而起了纷争,一些人不相信这些画会出自一个少年之手。不过凡高却在1868年3月,他15岁生日到来之前离开了该校。凡高开始厌倦学校生活。他后来又把比他小4岁的西奥也带离了学校。

  谋生——文森特·凡高

  幸好凡高的这个大家庭笃信家族的凝聚力,他的伯父森特,一位富有的美术品经销商,帮助他在一家颇具声誉的、名叫古比尔的美术品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凡高开始为许多画家销售他们创作的各种版画。

  同时,凡高在爱情上遭受到首次令他心碎的挫折。他疯狂地爱上了房东19岁的女儿伊格妮·罗伊尔并向她求婚。当她告诉凡高她已秘密与人订婚时他却更加热烈地追求她。而罗伊尔的冷淡使凡高陷入了严重的沮丧之中,他甚至告诉西奥自己对作画的热爱都消失了。他有了新的迷恋——像父亲一样当一名牧师。

  凡高在随后的四年把时间都花费在了研究和宣讲福音的教义上。由于未能进入极具声望的阿姆斯特丹神学会,他转而上了比利时的一所学校,但在3个月后又辍学了。此时的凡高成了一位非职业福音传教士,他开始为一群贫困的矿工服务。他与工人们一起生活——在麦秸上睡觉,以土豆为食,穿破烂的衣服。许多人都视他为精神错乱者。父亲告诉他不要坠入狂热的境地,弟弟也劝他学门手艺,而凡高却以断绝与家人的一切联系达一年之久作为回应(虽然他仍接受弟弟通过父亲悄悄汇给他的生活费用)。

历史名人故事3

  1、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3、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4、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5、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揭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7、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28、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29、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30、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历史名人故事4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后代,汉末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他为人刚直敢言,后应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相传,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带回一些梨让他们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让他先挑。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拣最小的拿,他回答说: "我年龄最小,应当吃最小的梨。"从此,幼年孔融这种懂礼谦让的`美德,受到人们的称颂。后代教育家们又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启蒙课本《三字经》中,以此教育儿童学会礼貌让人,使这个故事得到广泛流传。 孔融长大后,成了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并步入仕途,做过北海相。虽权重位高,但仍保持着谦虚礼让乐于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时,有一次被敌兵围困城中。正当危急之时,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敌阵,左突右冲,解了重围,前来拜见孔融,说道: "我叫太史慈,刚从辽东回家探亲,闻知敌寇围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顾,特地命我前来相救。"原来,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听说老人孤独无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类,逢年过节,还亲往探望。老人家深为感动,才命儿子太史慈来救。

  孔融为官数十年,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说跟他谦虚礼让平易待人的美德没有关系。

历史名人故事5

妙联救人

  清代的周渔璜,是贵州青岩人,非常有学问,是当时人们公认的才子。

  有一年,在春暖花开时节,周渔璜到十佛寺游玩,晚上就住在寺里。睡下不久,他忽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微弱的说话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有人在反反复复诵读一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来了兴趣,便起身去问寺里的.僧人:“隔壁住的是什么人?”

  僧人答道:“是一位姓黄的书生,前几天来本寺游览时想出了这样一句上联,但却百思不得下联,几天过去了,他废寝忘食,苦思冥想,如今已是生命垂危!”

  周渔璜问:“难道就没有人能帮助他对出下联吗?”

  僧人答道:“这个上联中有四个数字:万、千、百、十,并且这四个数字是10倍递减,要对出下联难度很大,有好多人试过,但是目前还没有人能对得出。”

  从僧人那里回来后,周渔璜想了很久,也没能想出下联。

  第二天,周渔璜带着遗憾的心情乘船离开十佛寺,途中经过一座桥,桥上刻着“八仙桥”三个字,此情此景,让他心中豁然开朗,便吩咐船家快快掉转船头,返回十佛寺。

  寺中的黄书生虽已几日卧床不起,却仍在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念叨着那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站在门外大声而有韵地应对:“一船二浆四人摇过八仙桥。”

  黄书生一听,顿时眼前一亮,精神大振,惊叹道:“妙联!此下联中也有四个数字:一、二、四、八,按二倍递增,妙!真是太妙了!”

  黄书生“心病”消除,身体复元后与周渔璜结伴而行,共游美景!

历史名人故事6

故事一:远交近攻的范睢

  范睢是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李斯评价他时指出:“昭王得范睢,强公室,枉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他从小就学纵横术(相当于现代的外交学),但是家境贫寒,于是投奔魏国中大夫须贾,做他的门客,可以说是英雄末路,一直郁郁不得志。

  有一次,须贾奉魏王之命使齐通好,范雎作为随从一齐出使。当时正值襄王即位,齐国日益强盛之时。由于魏曾参加燕国大将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攻打过齐国,并逼死了齐缗王。魏王害怕齐国的报复,让须贾来缓和两国的紧张空气。谁知须贾是个懦弱无能之辈,在齐王的严厉质问下哑口无言。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范雎挺身而出。严正指出,齐缗王骄暴无厌,五国同仇,岂独魏国?今大王光武盖世,应思重振桓威之余烈,如果斤斤计较齐缗王时的恩恩怨怨,但知责人而不知己过。恐怕又要重蹈齐缗王的覆辙了。一番话后,齐王怒气平消。非常佩服范雎的才能,特赐他十斤黄金和牛酒。范雎向须贾报告了此事,须贾命他退还黄金,只留下牛酒。须贾为人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回国后向国相魏齐诬告范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魏齐大怒,命人将范雎打得折肋掉齿,还把他放在厕所中,任宾客便溺其上。奄奄一息的范雎受尽了侮辱,但他宏图未展不想这样死去。他买通了看守,谎称已经死去,逃出了地狱。藏匿于民间,化名为张禄。不久又逃到了秦国。

  当时的秦国,经过几位秦王的惨淡经营国力雄踞其他国家之上。但是,秦昭王主政时期,一些因素限制了秦国的发展。国内,后党势力很大,君权遭到控制;还有权臣当道。对外,秦国没有一个有效的兼并统一方略,所以常常劳而无功。范睢很明智地看出问题所在,他感觉到机会来了。于是上书秦王:“圣明的君主善于洞察事情的成败,对国家有利的就实行,对国家有害的就舍弃,有疑惑的就稍加试验,即使舜和禹复生也不能改变这种方略。”并且自信的毛遂自荐,愿为秦王效犬马之劳。

  秦昭王并非昏庸之辈。只是苦于无才能之士辅佐,看见范睢之书,当然召见。范睢进入宫门故意走只有秦王能进的道路,宦官与之争执,他故意说:“秦国哪有什么大王?只有太后、权臣罢了!”一句话触动秦昭王的痛处。昭王于是引范睢密谈。范睢单刀直入:“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于奸臣之态,居于深宫之中,不离阿保之手,终身迷惑,无与昭奸。”点明秦昭王的处境。接着,献出远交近攻的计策,在秦国兼并战争取得胜利之后,范睢又劝秦王大权独揽,于是废太后、逐权臣,范睢因此顺利做了秦国的丞相,开始施展他的全部谋略。

  对外,为达到兼并六国的目的,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对齐、楚等距秦较远的国家先行交好,稳住他们不干预秦攻打邻近诸国之事。魏、韩两国地处中原,有如天下之枢纽,离秦又近,应首先攻打,以除心腹之患。魏、韩臣服,则北可慑赵、南能伐楚,最后再攻齐。这样由近及远,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扩张,好比蚕食桑叶一样,必能统一天下。昭王39年(前268年),昭王用范睢谋,派兵伐魏,攻占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两年后又攻占邢丘(今河南温县东)。昭王42年(前265年),范睢又为昭王谋划攻打韩国,首先攻占地处韩国咽喉的荥阳,将韩断为三截,致使韩处于危亡之中,不得不听命于秦。经过一系列征战,秦国势越来越强,各国无不震动。

  对内,昭王又按范睢的谋划,实行“固干削枝”的政策,坚决剥夺亲贵手中之大权,于41年(前266年)收回穰侯的相印,令其回封地养老。拜范睢为丞相,封为应侯。接着又把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驱逐到关外,将宣太后安置于深宫,不准再干预朝政。通过这些变革,消除了内部隐患,使权力集中于以秦昭王为首的中央手中,政权更加巩固。

  秦国在慑服魏、韩和整顿内政后,开始把攻击矛头指向赵国。秦昭王47年(前260年),昭王派大将王龁率兵伐赵。赵大将廉颇经验丰富,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深沟高垒,拒不出战(参见长平之战)。王龁围攻4个多月不下,粮草不济,派人向昭王告急。范睢用反间之计,派人潜入赵都邯郸用重金收买了一些大臣,散布廉颇年老怯战、秦国最怕赵奢之子赵括出战的流言。赵王中计,起用毫无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廉颇任主帅。秦昭王又按范睢之计,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连夜秘密赶往长平。不久,白起大败赵括,消灭赵军45万,赵括死于乱军之中。经长平之战,赵国一蹶不起,秦国则更加强大。

  长平之战后,秦军遂围邯郸。白起本拟乘胜灭赵。昭王48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龅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睢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现在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睢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昭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睢结下仇怨。后白起被迫自杀。

  范睢推荐郑安平为将,攻打赵国,结果被赵军所围,率二万人降赵。范睢请罪,秦国的法令,“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秦昭王恐因此事伤害到范睢,于是下令国中“有敢言郑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而且还大大赏赐了范睢。

  作了丞相的`范睢,与以前的落魄相比真是扬眉吐气了。一次,魏国中大夫须贾去秦国求和。范睢悄悄换上破衣服,到客馆去见须贾。须贾见到范睢大吃一惊:“你还活着啊!”他上下打量范睢道:“没料到你一寒如此!”不久须贾到了宰相府,才明白范睢的高贵身份。这就是“一寒如此”典故的由来。后来,范睢大宴各国使臣,惟独给须贾桌前一堆草料,让他强行吞吃。并且警告说:“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人头来!不然的话,我将屠大梁(魏国首都)。”最后范睢仍念须贾尚有赠“绨袍”的故人情义,就宽恕了他,放他回国。魏齐听说后,连夜逃亡,但诸侯国摄于秦国威严,不敢收留,魏齐走投无路,终于拔剑自刎。

  范雎的一系列功绩,使他日益得到昭王的宠信,在秦国的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但由于其坎坷的经历和个人性格,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如位极人臣后对须贾和魏齐的报复,体现出他睚眦必报的性格,这与他早年所蒙受的无辜迫害有一定联系。而嫉杀白起,则是纯粹的嫉贤妒能了,这一缺陷,导致了在范雎执政后期秦在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后来,在一位叫蔡泽的纵横家的开导下,范睢激流勇退,晋见秦王,盛赞蔡泽之能,“臣不如也”,荐其代已为相。范雎遂于昭王52年称病逊去相位,不久善死于封地应。

历史名人故事7

  元渊梦槐位三公

  《酉阳杂俎》记载:北魏孝明帝时期,身为广阳王的元渊,统领十万兵力征讨葛荣。一天夜里,他梦见自己穿着衮衣倚立在一棵槐树旁边。第二天醒来后,元渊对此梦大为不解,于是便前往解梦大师杨元稹处讨教,请其为自己解梦。

  杨元稹认真地听完元渊讲述,许久不做声,沉吟良久后才对元渊说道:“公将位至三公。”意思就是说元渊会晋升至三公,元渊甚是高兴,满心欢喜地离开了。元渊刚走,杨元稹又小声对身边人说:“死后得三公耳。”众人不解,问其详,扬元稹便解释说:“衮衣为三公所穿,所以他会位至三公;但因其靠于槐树旁,‘槐’字,‘木’旁‘鬼’,这不是明白无误地在说他只能死后位至三公吗!”后来,元渊生前果真与三公无缘,而是在死后才被追封为司徒,位属三公。

历史名人故事8

  颜畿托梦命还阳

  《明史》记载,颜畿为了治病而服下了大量的药物,最终导致其死亡。家人在为其迎丧之时,只见旒幡缠绕于树上解不开,使得引丧者纷纷绊倒在地,随即一度昏厥,短短片刻却梦到颜畿托梦。颜畿在梦中说:“我的寿命并未尽,还尚未死去,只是服药过多而伤了五脏耳。现在我已复活,无须再下葬了。”

  家人闻此梦言大惊,便将灵柩运回家中放置,当天夜晚,颜畿又托梦于妻子说:“我已经复活,可以立刻开棺。”家人立即开棺,经查,颜畿果然还尚有气在,只是气息甚微。请来医者诊治,再加上颜含等精心服侍,颜畿终于活了过来。

历史名人故事9

  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历史名人故事10

  庾信. 披裘负薪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他曾为一幅《五月披裘画》题写赞词,赞诗云: "披裘当夏,俗非为心,虽逢季子,不拾遗金。 "《五月披裘画》和庾信的赞词表现和赞美的都是一个动人的古代传说故事。 -德育名人小故事

  相传,春秋日时期吴中有一高士,生活极为清贫困苦,五月披裘。人称披裘公。一天,他背着一捆柴和延陵一位名叫季子的人同行。半道上,他们发观道旁有一锭别人遗失的金子,季子便对披裘公说: "你把那锭遗金捡起来吧。"扳裘公一听便发了脾气,他"真目拂手",说道: "为什么你自处高洁,却把别人看得那么卑下呢!我甘于五月披裘而负薪,甘于自食其力,岂是拾人造金之人?!"一番话说得季子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心里却更钦佩披裘公的为人了。 -德育名人小故事

  穷到了夏天也换不起衣服:终日披裘打柴为生,也不去拾取路边造金,这确实表现了一利:高尚的品格和情操。这种人,虽在生活上拮据困苦,一贫如洗,其精神世界却是丰富而充实的。延陵季子以俗人之见劝其拾取遗金,受到严词批驳是在情理之中的。披裘公的美德是劳动者的美德,因而理所当然地要为后人所赞叹景仰和发扬光大。

  同胞兄弟志向径庭

  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军大举南侵之际,文天祥率领军队与元兵苦战于江西一带,终因众寡悬殊,兵败被俘。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后,元朝当局因知他文武全才,深孚人望,便软硬兼施,甩了各种办法,企图用高官厚禄收买他。文天样虽身陷囹固,却坚贞不屈,志不可夺,宁死也不出卖自己的灵魂去做侵略者的鹰犬,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同胞兄弟志向径庭

  文天祥有一个弟弟叫文溪山,当时还在惠州做官,他看着宋室江山大势已去,不思振作,却甘心媚颜事敌。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 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骑马招摇于市。

  文天祥在燕都狱中,听到这个消息,捶胸跌足,放声痛骂,大骂他的弟弟文溪山没有骨气。哭毕,援笔写诗一首:

  去年别我施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骑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横苍烟。

  文天祥还有一个哥哥名叫文天祯,宝祜年间乡举,也曾做过官。后因弟文天祥死节,于是再也不愿为官,隐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却大相径庭,是和他们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开的。

  范缜.卖论取官我不为

  南朝的时候佛教盛行,齐国的竟陵王萧子良和后来梁国的武帝萧衍,都带头宣传佛教,萧子良亲自给僧众送饭送水,萧衍称帝后,也宣布只有佛教才是正道,要求王公百官全都信佛。他们都妄图用佛教迷信来麻醉人民,维持其统治地位。 当时,有个名叫范缜(约450-515)的人,是位有名的无神论思想家。他坚决反对佛教迷信,亲自写了《神灭论》一书,宣传唯物论的道理,把形体比作刀刃,把精神比作刀刃的锋利,以此来说明精神不能离开形体。他还揭露佛教迷信是虚妄不实的,佛教宣扬的"天堂"、"地狱",都是为了愚弄百姓。

  《神灭论》问世后,在思想界引起不小震动,急坏了竟陵王萧子良。于是,他找来了全国最有名的和尚,以及他手下能说会道的宾客,当面和范缜辩论。他们向范缜提出了许多责难,都被范缜不慌不忙地一一反驳回去了。辩论进行了好长时间,那些和尚和宾客们始终没有找出一条象样的理由来证明真有鬼神存在,反倒一个个被范缜驳得哑口无言,前来观看辩论的人越来越佩服范缜,认为范缜讲得是对的。

  公开辩论难不倒范缜,萧子良便派了一个名叫王融的人到范缜家里,企图私下收买他。王融对范缜说: "您坚持神不存在的理论,是和名教相违背的。您的才干如此超人,若是不这样固执,是不愁做到中书郎这样的大官的。"听到企图以高官厚禄收买他,范缜不由得哈哈大笑,说: "如果我卖论取官的话,恐怕早已做了更大的官了,何止区区一个中书郎呢!但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卖论取官我不为!"王融见范缜说得如此决断,只好灰溜溜地告辞而去了。

  后来,萧衍做了皇帝,想继续用高压手段压服范缜,但不论他采用什么手段,范缜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无神论主涨。

历史名人故事11

  安禄山问梦黄幡卓

  安禄山手握朝廷的兵权,屡得战功,深受唐玄宗的赏识。一天夜里,安禄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他看见衣袖长得一直拖到阶下,这令他十分费解。听闻军中有一个名叫黄幡卓的人善于解梦,于是便召来为自己解析吉凶。黄幡卓听了安禄山的梦境后为其解析为:“当垂衣而治。”

  又过了一天,安禄山再次找来黄幡卓为自己解梦,说自己梦见大殿窗框倒立。黄幡卓解译为“革故从新”。

  两次解梦,黄幡卓的言外之意都是说“当另立天下”。于是,安禄山借机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玄宗要严惩黄幡卓,黄幡卓说道:“臣当时身不由己,出于无奈。不过臣心里十分明白,安禄山不会有好结果。臣把梦重新解析一下:衣袖至阶者,出手不得也;窗框倒立者,糊不得也。‘糊’与‘胡’音同,安禄山系胡人,暗示他不可能得到天下也。”唐玄宗听后觉得也十分合情合理,于是便赦免了他的死罪。

历史名人故事12

  你知道周海婴是谁吗?周海婴于20xx年4月初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一九五二年,周海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念无线电专业,他曾做过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

  假如周海婴不是鲁迅的儿子,尽管也曾是个高级干部,但山外山,官外官,在权力圈里又算是老几?况且人去茶凉,在人海里只是一微澜。命运与头戴闪烁光环的鲁迅拉在一起,周海婴才名传四海,身负宣扬鲁迅精神的使命,谦逊温和的他,一生却过得实实在在,低调平稳,逝世后得到了好评。

  一九三六年鲁迅在病重时,在散文《死》的篇末写下遗嘱,其中第五点是对当时七岁的周海婴的训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周海婴没有成为文学家或美术家,却成了个无线电专家。作为文化伟人的儿子,周海婴是荣耀的,紧随一生的又是重负的,他说自己是在好比磁场的“人场”中长大,被“人场”控制着,“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也给我压力。”他被事事与鲁迅联系着,为了维护先人的光环,他不能说错话,做错事,不得越界,谨言慎行,失去自由和自己。

  从鲁迅的遗训,想及诗人陆游的家训。为什么是陆游呢?因为都是爱国和伟大的'文学家。陆游家训,由四十多岁开始写,一直到八十余岁在不断增补,共二十六则。其中陆游的训示有“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与鲁迅对孩子的要求是不同时代的同工异曲,一个叮嘱不做空头文学家美术家,做小事情普通工作谋生好了;一个嘱咐宦途不及务农好,不做官可以躬耕谋食,即使生活紧张也不要做坏事。俱见务实作风和文化人高操守。

  清代名臣曾国藩的家训,分散写在他的数量庞大的家书中,曾有出版社选辑成家训专集。曾国藩的家训在家族教化中颇能起作用。他的小女儿曾纪芬嫁入湖南衡阳发达数百年的巨家望族聂家,所生的第四子聂其杰,曾留学美国,回国后致力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一个在商场中打拼,曾任上海总商会第一任会长的人,又是一个儒者,他重视聂家、曾家的先祖述言,并出版成书推广,还创办《聂氏家言旬刊》(后改为周刊《家声》)等家庭X物,“宗旨是联络家庭之情感,而切磋其道义”,从一九一七年起共办了逾十个年头。成为中国以至外国的仅见文化现象。

  先辈为保家声不坠遗传家训,内里的价值体系有不少精华,从中可见传统士人的家国责任之思与济世情怀。

历史名人故事13

  他,是一位抗日时期的著名将领,严于律己,正直勇敢,带领的部队曾被誉为“铁军”,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

  1931年,他因积极抗日反对蒋介石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实际上是被夺取军权,防止抗日。可他到了美国就接二连三受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很多人歧视中国人,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一天,他往国内寄衣物,而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他顿时怒不可遏,刚要发作,陪同人劝到:“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了就可受到礼遇。”他当场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了一块木板,用毛笔写上“我是中国人”几个大字,并仔细地在下面注上英文,将其挂在胸前。他挺着胸膛,昂首阔步地穿过围观的外国人,显现着中华民族的尊严。

  1934年,他被国民党逮捕,面对“立时枪决”的.命令,他平静地向敌人要来纸和笔,挥笔疾书,写下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揭露了蒋介石的种种罪行,在给夫人的遗嘱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接着,他披上斗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以地作纸,枯枝为笔,写下了一首感天动地、浩然正气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然后他声色俱厉地对执行官喝令:“我为抗日而死,为革命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死后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来!”他坐定后,又喝道:“到前面开枪!共产党要死得光明正大,决不能在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着蒋介石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特务在他面前颤抖着举起枪时,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

  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他有着革命精神,将一生献给革命;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光荣献身。他做的一切,是为了捍卫民族尊严,振兴中华民族。他的伟大事迹与精神震撼着一代代中国人,他的名字,就叫做——吉鸿昌!

历史名人故事14

  姜太公钓鱼经典故事

  一、词语出处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释义 “姜太公”,即西周初的姜尚,又称姜子牙。姜太公用直钩不挂鱼饵垂钓,愿意上钩的鱼,就自己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别人设下的圈套。

  二、词语释义

  吕尚隐居,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打猎时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吕尚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后遂用“太公钓、吕钓、渭钓、子牙垂钩、溪钓、渭滨垂钓、钓周、钓渭、垂钓溪、大钓无钩、直钩钓国、溪直钓、溪未遇”等写隐居、贤才待用,及贤能执政,大业盛隆;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直钩鱼”等表示心甘情愿。

  三、主要内容

  商朝末年,渭水流域兴起了一个国名叫周的强国,周的祖先姓姬,历史很悠久,据说他们的远祖后稷在尧的时候担任农师,以后世世代代承袭这个职务,管理农业方面的事情。夏朝末年,政府腐败,农业衰弱,周的祖先就西迁到现在的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一代,自己组成了部落。商朝后期,周族遭受西北的狄族的侵扰,周族的首领古公儃父率领族人从岐山北边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上居住,并且在那里建筑城郭宫室,开垦荒地,设置官吏。大概从那时起,周族逐渐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古公儃父的儿子季历在位时,周的势力强大起来。商朝的王感到周的威胁,就杀害了季历。

  季历死后,她的儿子姬昌继位,就是有名的周文王。因为祖先做过农师,周文王也十分重视农业。他待人宽厚,对待老年人很尊敬,对待小孩很爱护,所以来百姓都很拥护他。周文王特别尊重有本领的人,请他们帮助他治理国家。许多有本领的人纷纷来投奔他,因此他手下拥有许多文臣武将。

  殷纣王看到周势力越来越强,十分害怕,就找个理由把周文王找来,囚禁在羗里(今河南省汤阴县西北)。周文王的臣子为了搭救文王,搜罗了美女、好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并买通商朝的大臣,请他在纣王的面前求情。纣王很贪财,又喜欢美女。他的了礼物,听了大臣的话,把文王释放了。

  周文王获得自由以后,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以便寻找机会,推翻商朝,报仇雪耻。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文物全才能够统筹全局的人,帮他筹划灭商大计。因此,他经常留心寻访这样的大贤人。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磻溪边上遇见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去有七八十岁了。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唠叨:“快上钩呀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也没有钓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这老人姓姜名尚,有名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汤阴县)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他不会做买卖,亏了本,所以到渭水边上来钓鱼了其实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

  周文王和姜尚的谈话中,发现姜尚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的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有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舒服的日子。

  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文王的心里。他本来就是为了想要推翻商朝,到处去寻找大贤人,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大贤人吗?文王恳切的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说完就叫手下人赶过车子来邀请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车,回到都城里去。

  姜尚到了文王那里,先被立为国师,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后来升为国相,总管全国政治和军事。周文王的父亲太公季历在位的时候,就向望着姜尚这样的大贤人了,所以人们尊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人们干脆把“太公望”的“望”省略掉,把姜尚叫做姜太公。

  姜太公果然是栋梁之才,他做了周文王的国相,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生产,是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个部族,开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先后打败了大戎、密须得部族,征服了嗜、阁等小国,并且吞并了从属于商朝的崇国,在崇国的地盘上营建了一个丰城,把都城从岐山南边的周原迁到了丰城。到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周的疆土大大扩充,西边收复了周祖的老家,现在陕西、甘肃一带地方,东北进展到现在山西的黎城附近,东边到达现在河南沁阳一带,逼近了殷纣王的都城朝歌,南边把势力扩充到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据说周文王已经控制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为灭商奠定了可靠了基础。

历史名人故事15

  近期我读了《中国历史故事》中《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后,心潮像连绵起伏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故事记叙了清朝道光年间,英国商人把大量鸦片贩卖到中国牟取暴利,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的健康。面对经济受损、人民受害,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并查处与英国商人勾结的贪官。林则徐到了广州后,在当地正直官员的帮助下,查处了与英国烟贩勾结的贪官污吏,并收缴了英国烟贩的鸦片,统一在虎门进行了销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

  回首历史,我们倍感骄傲。虽然罪恶的侵略者在硝烟运动后不久就发动了鸦片战争,但中国人始终没有放弃坚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奋勇抗击侵略者,最后侵略者像被冲进大海的鸦片一样被赶出了中国。

  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中华儿女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实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也一定要以像林则徐这样赤胆忠心的英雄为榜样,好好学习,肩负起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历史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名人故事04-21

历史名人孟尝君的故事12-10

历史名人故事15篇09-27

历史名人爱国故事02-18

历史名人故事(15篇)11-11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2-04

弄巧成拙的故事02-20

挑肥拣瘦的故事02-20

开诚布公的故事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