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实用[1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精神作文700字,欢迎大家分享。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1
微课名称:
四年级上册“计数问题”
知识点名称:
数线段的个数
学科类型:
小学数学
教学环节类型:
新课讲授
教学活动类型:
讲授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快速准备的数出线段(角)的`个数。
教学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学资源与环境:
电子白板,录屏软件
教学过程:
1、给出一个图,让学生先试着数线段,提出问题:怎样快速又补充不漏的数出来。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
2、从一般到特殊,讲述数线段的技巧。
3、给出问题,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
5分钟
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丰富教学策略,给学生创造一个富有乐趣,有益于学习的微课程。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2
教学目标:
1、通过谈收获,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让学生懂得关爱父母,关心别人。
2、四人小组交流,互相分享回报父母之爱的方式。
3、制作感恩卡,让感恩之心化作行动。
教学重点:
通过分享、交流,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爱父母,回报父母之爱。
教学难点:
让感恩之心化作行动。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感恩卡
教学过程:
拓展延伸环节:
1、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回顾文意,再次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悟出关爱父母很重要)
2、你打算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呢?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吧
(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交流,如何去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如何把爱的思想以行动形式展示出来)
3、回报父母的爱,只是在特别的日子里吗?还可以怎样回报?
(启发学生爱父母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
4 、老师送给大家一个感恩卡。请大家在上面写写你准备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以文字方式记录想法,使感恩之心可以化作永恒的印记,并提醒自己把想法付诸以行动)
5、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感恩卡
让几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恩卡,分享感恩的快乐
6、 总结:同学们,孝顺父母,关爱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黄香暖席,老莱娱亲,今天你们也要用你们的方式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孩子们这个卡可不要丢了,回家后把它放好,让他提醒你懂得感恩,每年有两个日子很重要。希望这节课也给你们带来成长,给你们的父母带去幸福与快乐。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3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68页,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3、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小测验:
1、一个圆的直径是6厘米,这个圆的半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2、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周长是31.4米,这个喷水池的直径是()米,半径是()米。
二、问题引入
1、师:出示图片,小明家门前有一块直径为20米的圆形草坪,每平方米草坪8元。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生:尝试说出一个数学问题。(铺满草坪需要多少元钱?)
3、师:要想求出铺满草坪需要多少元钱,需要先求出圆的面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1)
三、探索新知
(一)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1、我们一起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吧!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分别把圆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64等分,拼得近似长方形。
(2)把圆128等分后,说明分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就越像长方形。
3、在图形的拼凑与转化中,同时观察与思考以下问题。
a、拼凑中,圆在转化成什么图形?
b、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c、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教师一边引导学生一起回到,一边板书以下填空: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半径(r)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r2)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 πr2
5、学生齐读公式
S= πr2
教师强调r2= r × r(表示2个r相乘)
(三)应用公式
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思考:
1、本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
2、要求圆的面积,可以直接利用公式把r=4代入计算。分组合作交流计算,
3、指名学生汇报结果,课件展示解答过程。并小结本题属于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可直接代入计算。
例
1、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m,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
2、要求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应先求出什么?先求圆的面积。
3、要求圆的面积,能直接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吗?不能,应先求出圆的半径。分组合作,完成计算,并汇报计算过程与结果。
4、课件展示解答过程,强调书写格式。并小结本题的关键是先要求出圆的面积,是已知圆的直径,求圆的面积。
(四)知识应用
1、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已知什么,求什么?首先要求出什么?分组合作解决,并汇报结果。
课件展示解答过程,并让学生说出本题属于已知直径求圆的面积。
2、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思考要求花坛的面积,应先求什么?怎么求解呢?分组合作交流完成本题。
3、视情况作适当的提示,展示解答过程。说出本题属于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圆面积公式后,展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引导学生齐答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圆的半径。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题~第4题。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4
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发生在伟人身上的故事,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人文因素很浓。文章主要写伟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口渴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鹰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发现鹰是他的救命恩人时懊悔莫及,顿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学生分析:
文中故事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但文章的故事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可读性也很强,因此,让学生充分地读、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心情变化是本课教学的好方法。
教学目标:
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的动作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心情的描写。
教学设想:
贯穿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情感;通过想—说—读—批—讲—填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成吉思汗和鹰》,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9—18自然段,,找出描写鹰四次撞掉水杯的动作和成吉思汗心晴变化的语句,用符号全画出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你的体会简单的批注在书旁。生:默读课文。师巡视了解。
师:下面看同学们和老师找的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鹰第一次撞翻水杯的经过,重点体会一下鹰的动作“打”,然后想一想,这时成吉思汗心里会怎样想。(课文中说是他宠爱的鹰干的,第一次他会生气吗,由于是宠爱,所以不会)师:成吉思汗此时心里也许会这样想:难道是他不小心。师板书“没有生气”。
师:第二次呢?鹰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读一读,鹰这次又撞掉了水杯,这时成吉思汗有点生气了,为什么,他这时心里会怎样想呢?
到了第三次,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红色的字,想一想成吉思汗此时的心情,假如这只鹰会说话的话,它又会对他的主人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补充这个句子。同学们齐读成吉思汗说的话,要把他生气的样子读出来。
师:最后一次,鹰又扑掉了水杯,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成吉思汗此时的心情,在这种情绪下,他的反应是什么呢?(他摘下弯弓,仰天向老鹰射去,只见老鹰在空中一抖,惨叫一声落了下来,血流满地,死在主人的脚下,这就是你的下场。)下面我们一起来填一下这张表格:
附表格:
鹰的动作
成吉思汗的表现
第一次
打掉
没有生气
第二次
撞掉
有点生气
第三次
撞翻
真的生气第四次
扑掉
气急败坏
他在盛怒之下,杀了自己宠爱的鹰。可是当他发现真相时,他的反应什么呢?
他忘记了口渴,回头呆呆地看着躺在岩石下的那只可怜的、死去的鹰。
从这些红色和蓝色的词句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成吉思汗的懊悔,可惜、气自己的感情变化。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给我们展现了成吉思汗当时的情感变化。最后他从这件事中总结出了一个教训,那就是:永远不要再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最后,我再送同学们四句话,那就是冲动是魔鬼;吃一堑,长一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相信这四句话,对你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5
学习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片段)内容的方法;
2、《狼王梦》第三章实践操作(第81页—83页);
3、反向思维,有了标题如何想内容、写文章。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上节课学生总结《狼王梦》81—83页内容为:引熊出洞。
引导讨论这个小标题总结的是否合适?思考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节奏读“引熊出动”,体会表达不同的意思。
“引——熊出洞”
“引熊——出洞”
根据每一段的内容,归纳合并。
标自然段,出示:段意归并法。
2、师生合作归纳每段段意:
进洞危险——群狼徘徊——卡鲁鲁犹豫——(蓝魂儿)跃跃欲试——回望母亲(矛盾心理)——母亲纠结——安全进洞——侧面描写——镜头回放——机智出洞——侧面描写——群狼赞扬——紫岚欣慰——狗熊出洞
归纳:引熊出动,板书标题。
导语:一个个镜头组合在一起,文字表达就是一篇文章;视频表达就是一个动画片。
逆向思维:剧名——编剧——分集名称
标题——分段——提纲
思考:如果是你写文章《引熊出动》列提纲,可能会列什么?可能会不列什么?你是怎样思考的?
我们写文章列提纲应该注意什么?(思考、积累、语感、方法、实践)
第二课时
出示:要点串联式
直接概括式
流程填写式
提示梳理式
六要素俱全式
词语填写式
思考:每一自然段段意是运用哪种方法总结出来的?
案例:《李时珍》(三年级)段落:
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采药,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这天,他们来到湖北西部山区,因为贪赶路,错过了客店,眼看太阳渐渐下山,师徒两人焦急起来,突然他们发现前面的树丛中,隐隐约约露出房屋的轮廓,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座破庙。他们轻轻推开门,见里面到处是灰尘,神像上也蒙上了蜘蛛网。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读书思考:
1、紫岚感觉到了蓝魂儿这一瞥的分量。那束眼光极其复杂,既有对生命的留恋,又有对冒险的向往;既有怨恨,又有感恩;似乎在肯求紫岚同意它跳进树洞去,又似乎在乞求紫岚能出面阻止它去送死……
蓝魂儿眼光中的.“怨恨”,表达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运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出来。
(埋怨、仇恨)
2、这是一个让蓝魂儿出头露脸的好机会,却是一个九死一生的冒险行为。紫岚沉吟着,不知如何表态才好。
紫岚为什么要“沉吟”?它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运用独白的方式写出来。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6
教学内容:缩句概念、缩句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缩句的概念、注意事项。
2、掌握缩句的要求和常用的缩句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缩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与您一同探讨缩句的方法。
很多同学对缩句感到头痛。什么是缩句?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就像把一课大树的枝枝叶叶都去掉,最后留下树干那样。
二、缩句时,要注意:
l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l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
l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完整的句子。
l三、小学里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缩写方法:
1、抓住主干来缩简。
凡是用来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都尽量去掉,包括: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时间、地点的词。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就可迅速地缩写句子。
例1:可爱的小姑娘在操场上踢毽子。
这句话就是讲“谁”----小姑娘,“干什么”----踢毽子。
缩写:“小姑娘踢毽子。”
例2: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
这句话是讲“什么”----铁球,“怎么样”----落下来。
缩写:“铁球落下来。”
2、借助“的、地、得”
这是最简单的方法:把“的.、地”前面的词语删除,去除“得”后面的词语。
例1:美丽的蝴蝶飞走了。
这个例句只要去掉“美丽的”。缩句后为:“蝴蝶飞走了”
例2: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此句在去掉“都忍不住惊讶地”。缩句后为:“人们呼喊起来。”
如:小明着急得蹦起来。
句中“跳起来”是对“高兴”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要删去。缩写为:小明着急。
3、去掉表示数量词、时间词语。
例:傍晚,罗丹塑了一座女像。
罗丹塑了女像。
例:傍晚,罗丹塑了一座女像。“傍晚” “一座”要去掉,缩句后为:“罗丹塑了女像。”
4、留住句子中的“着、了、过”
因为“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没有独立性,所以是不能删的。如:他勇敢地跨过这条小沟。因为“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所以是一定不能删的。所以缩写为:他跨过小沟。
5、去掉“在…(中、里、上、下…)”表示特定的条件和环境的词组。
如:我们在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中,取得了成绩。
可以缩写为:我们取得了成绩。
6、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
(1)我在屋里没有找到那个装书的包。
应该缩成:我没有找到包。
(2)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
应缩写成:我不相信鬼话。 。
7、疑问句中表达疑问的词语要保留。
如“你们班的王宁为什么迟到呢?”缩为“王宁为什么迟到呢?”如果没有疑问词就改变了句子的结构。
四、缩句的规律
要缩句,莫烦恼,两个句型要记牢,的地得,可省掉,形容词语都不要,去时间,去地点,数量词语别出现,中心词,连一连,着了过啊不能忘
五、缩句练习例举:
下面我们就尝试着用你学到的“缩句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吧(等待)
1、漂亮的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花园里洋溢着笑声。
2、任性、冷酷的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冬季。
巨人度过了冬季。
3、草地上还有鹿和兔子跑过的痕迹。
草地上还有痕迹。
4、小井的周围有许多小树。
周围有小树。
六、结束语:您怎么样,都做对了吗?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再见!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7
柔美的花瓣,丝丝吐露的花蕊,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你眼前的这些牡丹花都是用皱纹纸手工制作成的,是不是可以称为妙手生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牡丹花。
一、材料与工具:
材料:黄色皱纹纸、红色皱纹纸、绿纸条、绿色亮光纸、细铁丝
工具:剪刀、尖嘴钳、固体胶、双面胶、叶片模板
二、制作过程:
1、做花蕊。取5×5厘米黄色皱纹纸一张,横纹方向折叠两次,用剪刀把两边三分之一处剪成细丝状。
2、做花朵取15×15厘米红色皱纹纸六张,纹路对齐,以1厘米宽度,像折纸扇那样一正一反折叠整齐。然后将两端剪成圆弧。把花蕊放在花瓣中间上面,用细铁丝的一端把花蕊与花瓣扎紧,然后把花瓣从里向外一层一层逐一翻起。边翻边整理,使花瓣曲折自然,错落有致。
3、做花萼剪一张5×5厘米正方形绿色亮光纸一张,对折两次,再三等分折,用铅笔画好轮廓线,剪去阴影部分(如图1-1),展开即成花萼,涂上胶水,花枝铁丝穿过花萼中心,并与花朵底部粘合。
4、做叶片先把亮光纸对折几次,然后用叶片模板剪出6对叶片,剪6根15厘米长的铁丝。因铁丝粘贴比较困难,可以先在一张叶片中间粘上双面胶,用双面胶把铁丝粘住,另一张涂上胶水,相对粘牢,做成一片叶子,同样方法做成6片叶子。然后取一片叶子,用绿纸条涂上胶水绕裹叶梗,然后可以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按逆时针方向转动铁丝,从上到下缠绕下来,在距叶片底部4厘米的位置,同时把另外两片叶子放进,继续缠绕下来,在末端涂上胶水,固定住,组成一组叶子。另外三片叶子也组成一组叶子。
(叶片模板)
5、组装叶子。从花萼处开始,用绿纸条涂上胶水绕裹花梗。按照上面叶片缠绕方法缠绕。在绕到6厘米处,先把一组叶片放入,继续绕裹,再绕至10厘米处把另一组叶子放入,继续绕完即可。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8
根据xx教通[20xx]9号文件精神,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结合上级教育部门有关精神和我校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素养和微课比赛的顺利进行,特制订如下方案:
一、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技术培训人员:
成员: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增强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
2、学习优芽微课的制作步骤、常用工具,掌握开发与设计微课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三、具体措施
1、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学校微课制作培训,让教师掌握微课的制作方法。
2、分组进行微课准备,每一组选取一名技术骨干,指导参赛老师
完成参赛作品。
3、培训完毕,在校内选取优秀微课进行展示评比,教师在xxxx县微课大赛网上上传自己的微课作品。
四、微课征集时间安排
征集时间:20xx年3月1日—20xx年7月31日
评审时间:20xx年8月1日—20xx年8月31日
五、微课设计要求
选题要简明,内容须科学正确、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用规范的技术和语言,要达成目标教学且形式新颖、精彩有趣;
微课视频要有片头片尾,显示标题、作者、单位等主要信息;主要教学内容和环节有字幕提示或说明;
微课视频格式为:MP4,MPEG,WMV等,时长一般为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六、培训安排
培训时间:4月中旬。
培训对象:xxxx小学全体教师。
培训内容:1。微课的`概念及微课的制作方法
2、微课的评审标准
3、优芽的使用方法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9
教学内容及背景: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第四课时《旋转与角》中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本课从旋转活动角(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本课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
设计思路:
《认识平角和周角》是《旋转与角》中的重点内容,我紧紧抓住旋转这个主要活动,通过视频展示角的旋转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视频教学中我将直观的课件和精炼的讲解恰当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在主讲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掌握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3.通过转一转、量一量、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教学方法:
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跟随主讲老师动手操作,开动脑筋,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锐角、直角、和钝角,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两种特殊的角。
二、复习过渡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活动角的旋转过程(将角的一边固定,另一边进行旋转),带领学生旋转自制的活动角,进一步熟识锐角、直角和钝角。
三、探索新知
1.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的特征
将角的`一边固定,另一边继续旋转,当旋转到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时形成平角。
平角的特征: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并且两边在同一直线上。
(2)画平角
方法:首先画一个顶点,然后向左右两边各引出一条射线(两条射线必须是在同一条直线上),然后用弧线标出一条边旋转的方向。
(3)测量平角的度数
质疑:你们能测量出平角的度数吗?
方法一:用量角器测量。(结论:平角=180°)方法二: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拼。结论:(平角=180°=2直角)
2.认识周角,建立周角的概念。
(1)认识周角的特征。
将角的一边固定,另一边继续旋转,当旋转到两条边完全重合时形成周角。
周角的特征: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两条边完全重合在一起。
(2)画周角
方法:首先画一个顶点,然后向一边引出一条射线,为了表示出两边是完全重合的,
我们用弧线标出一边旋转的方向。
(3)测量周角的度数
质疑:我们用什么方法去测量周角的度数呢?方法一:用4个三角板的直角拼。(结论:周角=360°=4直角)
方法二:用两个量角器拼。(结论:周角=360°=2平角)四、联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钟面上6时整的时候分针和时针在同一条直线上,形成的角是平角。
钟面上12时整的时候分针和时针完全重合,形成的角是周角。
五、知识小结
1.通过旋转活动使学生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并测量出平角=180°=2直角,周角=360°=4直角。
2.归纳学过的角一共有五种,从小到大依次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紧紧抓住旋转这个主要活动,通过视频展示角的旋转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配合精炼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和主讲老师一起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我认为自己这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围绕本课重难点开展了多样的课堂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2.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10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的达成:
懂得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能力目标的达成:
在老师的重点讲解下,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习作水平。
情感目标的达成:
通过微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自主性。
教学背景:
这堂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着五年的写作功底,积累了一定的词语,但是,文章的创新意识不强,千篇一律,没什么特色。怎样通过外貌的描写就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外貌描写要注意什么?如何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是有难度的。希望通过这短短的视频,紧紧抓住外貌描写的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人物描写需要掌握的几个要点:有顺序、抓特点、用修辞、积词语。
学会观察人物的特点。
教学策略:
由于是采用“一对一”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简单,重点突出,简单易懂,教学的有效性高。老师总结描写方法,直接传授习作技巧,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了解含义。
什么是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喜好。(微点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明确本次微课目的。)
二、掌握方法。
方法一:描写有一定的顺序。
片段对比,思考喜欢哪个片段描写?为什么?
出示两个片段:
(1)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长得很好看,衣着朴素。“我叫小丽,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2)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中等个儿,梳着两根羊角辫,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对明亮的眼睛。穿着一身洗的褪了色的学生装,裤子的膝盖处还缀着两个像眼睛一样的补丁。“我叫小丽,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二个片段里对人物的外表进行了透彻地分析,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让读者一下子就记住小丽。
总结:人物片段描写首先要注意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微点评:从片段中寻找差异,迅速掌握观察的顺序。片段简单易懂,适合微课方式的学习内容。)
方法二:抓住人物特点。
1、游戏:“猜猜他是谁?
出示三个片段,让学生猜一猜描写的是谁?
(1)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系一条花布手巾,提一柄九齿钉耙。
(2)他有三头六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
(3)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没错,就是猪八戒、哪吒、孙悟空。因为这三段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这点是最重要的,就像画漫画一样,要能够让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谁,那是因为作者仅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夸张化,写作文也是一样的。
总结:外貌描写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微点评:选取学生熟悉的人物,更便于学习人物描写的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2、练习巩固:诊断毛病。
出示片段:走到镜子前面看一看:浓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红红的小嘴巴能说会道,这就构成了一个这样的我。
分析:外貌描写模式化,没有突出特征
修改:我呀,小头长脸像母亲,浓眉大眼像父亲。不够白净的脸上有许多褐色的雀斑。由于读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我成了近视眼,这不,最近我的鼻梁上又多了一副眼镜。别看我不漂亮,我可从来没为我的容貌烦恼过。
总结:抓住外貌特征具体描写,文章不仅形象生动,读者对主人公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微点评:在前面简单而有针对性的学习后,学习分析片段并进行适当的补充,让文段更具体。有了之前的铺垫,学习者会有更多的想法。)
3、片段赏析(一):
(1)金豆才七岁,头发披散着,垂到脖子边,见人就羞得把头低下去,或者跑开了又悄悄地望着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觉时猛然叫一声来吓唬你。
(2)她大概叫琅琅,一头柔软的卷发,凸额头、塌鼻梁,穿一件红底白点小罩衣,总是不声不响,像个静默的小哲学家似的。
(3)女儿长得像她娘,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总结:抓住特点的外貌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以上三个片段我们发现金豆是个怕羞但天真、活泼的小女孩;琅琅则是个非常文静的小孩子;而片段三的小女孩应该非常聪明。
4、片段赏析(二)
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一天,她的老伴儿病倒了,她脸上珠网般的皱纹更深了,两道眉毛拧成的疙瘩锁到一块儿了。
她望着老伴儿的遗像,嘴唇微微抖动着,刀刻般的'皱纹里,流淌着串串泪珠。
总结:人物的外貌描写不仅能体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仔细欣赏一下三个片段。你能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吗?(微点评:选取了表现人物性格明显的片段,让学生知道外貌描写不仅是外貌的描述,更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之前的片段不同的是,体现出更深的层次。)
方法三:妙用修辞手法
片段对比,突出运用修辞的优势
运用前: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你带的孩子又脏又瘦,人家带的孩子又白又胖。
运用后: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怎么你带的就跟才从垃圾堆拣出来的似的,人家带的就像才剥壳的鸡蛋心子,又白又光鲜。
总结: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微点评:让学习者知道,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能使人物更形象。教学目的明确,片段的选取有针对性。)
方法四:积累词语
出示描写人物各部分特点的成语,有描写脸部、头发、身材等,为学生提供参考。(微点评:不仅能给学习者提供适当的资源,也让他们能积累一定的学习素材。)
三、归纳提炼
希望你拥有一双发现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有一支神笔去描绘生活,都有一颗盲人似的心灵去感悟生活,这样我们的文章就会多姿多彩形象生动。(微点评:用鼓励的话语结束本次微课学习,希望学习者能以积极的、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习作当中,掌握描写人物的基本技巧。)
教学总结: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11
【微课内容分析】
本节微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2子目“选官制”的内容。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建树,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对此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这是确定科举选官制为本节微课讲授内容的主要依据。
【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和表面,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使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其次,学生的一些学习能力还不完全具备,在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判断、评价等方面尚有欠缺。这些都是学生目前学习中的难点,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逐一解决,使能力获得提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世卿世禄制,察举与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历史概念。
学生通过对中国选官制的演变历程的.学习,锻炼梳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创立的特点和积极意义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微视频课学习,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学习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是根据时代的需要而制定和不断调整的。
古代的制度为我们今天也提供了历史借鉴。
【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与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科举选官制的创立。科举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结束,历经1300多年。这节微课我们就从背景、创立、演变、特点和影响五个方面来学习科举选官制。
设计意图:以解读课题导入,既点了睛又交代了任务,同时还希望能起到激趣、凝神的作用。
二、微课讲授:关于科举选官制的五方面的讲授,依次是背景、创立、演变、特点和影响。其中,背景和影响两部分有所侧重,创立、演变和特点这三方面稍略。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出发点,五方面内容的设置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注重设问的技巧与作用,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希望能对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三、微课结语:“一言概之,科举选官制的创立统一了价值,延续了文化;促进了教育,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推动了发展!同学们,今天的微课——关于科举选官制我们就学到这里,再见!”
设计意图:既结束了本课,又呼应了导入,既学到了知识,又略有回味。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1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审美特征。
2、初步尝试为奇石命名。
3、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璧石的审美特征。
难点:对赏石文化的理解。
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举例来讲解知识,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答案。最终,我们可以教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
展示上海世博会上安徽馆前的迎客松灵璧石。
提问:
1、你认识它吗?
2、你知道天然形成的奇石也可以作为艺术品进行欣赏吗?
通过提问引入“奇石”概念。
二、探讨新知:
(1)初识赏石文化
奇石的概念:国人喜爱的观赏石,也被称为“巧石”、“雅石”、“石玩”等,是指那些自然形成、不需要人工雕琢的石头。这些石头造型奇特,色彩艳丽,纹理美丽,质地坚韧,具有非常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包括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它们都是观赏石中的佼佼者(如下图所示)。
(2)提问:你知道清朝皇帝曾经为哪种奇石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吗?
“发现之旅”——探寻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其审美特征
灵璧石是一种以花岗岩为主要成分的奇石,它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包括地壳运动、地质变化、火山喷发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灵璧石的种类也非常丰富,常见的有太湖石、千层石、树化石等。每种灵璧石都有其独特的色彩、纹理和形态。灵璧石的审美特征也非常重要,在中华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高雅艺术品。赏石不仅仅是观赏石头本身,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在中国古代,赏石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被赞誉为“造化之精”,“天然之韵”。灵璧石的审美特征包括:生命力、意境、情感表现、造型美感等方面,这些美学概念需要我们认真探究和理解。本微课的任务是为学生们介绍赏石文化的基础知识,引导他们进入灵璧石的世界。通过观察、品味和思考,学生们需要自行探究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和审美特征,同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奇石的命名
先举例说明命名的方法,再请学生尝试为奇石命名。
(4)小结:
灵璧石之美:美在自然,美在质朴,美在含蓄。
三、课后拓展:
石头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人们就对石头有着深厚的感情。许多历史名人、文化人都喜欢收藏石头,如米芾敬拜石头一事,还有南唐后主李煜喜爱美玉、美石的传说等等。这些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如今,赏石已经成为了全球的潮流,很多人喜欢收集各种珍贵的石头。除了灵璧石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闻名遐迩的石种。我们可以通过自行探索来了解更多关于赏石的知识。
思考:你对赏石文化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呢?
希望同学们在课外继续探索大自然馈赠我们的奇美,请参考中国灵璧石网。
(通过欲扬先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提供相关网站,作有效引领。)
测试题:
1、奇石又称(ABCD),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
A、观赏石 B、巧石 C、石玩 D、雅石
2、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是灵璧石、(AD)、昆石。
A、太湖石 B、雨花石 C、大化石 D、英石
3、清朝皇帝曾经为(A)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
A、灵璧石 B、太湖石 C、英石 D、昆石
4、灵璧石种类很多,主要有(AC)、五彩灵璧、白灵璧等。
A、磬石 B、吕梁石 C、龙鳞石 D、菊花石
5、灵璧石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形 、(ABCD)等方面。
A、声 B、色 C、质 D、纹。
进阶练习:
1、搜集1—2首描写、 评价 灵璧石的诗词。
2、搜集1—2个历史名人与灵璧石的小故事。
3、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其它观赏性奇石。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13
微课名称:
说明文语言类考题的答题技巧
知识点描述:
说明文语言考核是说明文阅读中的重要考点之一。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教授学生掌握此类题的不同题型和答题方法,
教学类型:
讲授型启发型
适用对象:
九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以一篇说明文和相关题型为例,结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等特点,来归纳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30秒以内)同学们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天说明文语言考查的各种题型和解题方法。
30秒以内
二、讲解(6分钟)一、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问:你知道说明文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吗?
特点:平实、严密、准确二、掌握说明文考查的各种题型和答题方法。
问:根据这一特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将以怎样的'题型出现,我们又该如何做答呢?下面请同学们看示例:
题型1、加点字词有何表达效果?(抓住说明文语文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如答案:“多数”表大部分的意思,说明当时大部分人
例:“换句话说,直到3万年前,多数人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这句中的“多数”有何表达效果?
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但还有少数部分没有,“多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2、加点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题型3、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不能删去。
2、解释加点词意思。
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xxx”,与原句不符合。(不符合实际)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如:“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删去。“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
意思变成了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原句
(实际)不符合。“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分钟
三、课堂演练。
结合范文,课堂演练
四、结尾
总结本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关于说明文语言考查的各种题型和答题方法。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14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缓冲作用、缓冲溶液的概念;
2、知道3种类型缓冲溶液;
3、学会判断构成缓冲溶液的条件;
4、试讲解缓冲原理。
二、学习重点:缓冲溶液及其组成
学习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
三、教法、学法指导:
通过阅读课本再结合学案的导学问题进行知识梳理,小组探究最后完成课内探究部分题目及相关问题。
四、导学过程:
〖激趣导入:
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 ~ 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 ~7.45?
〖出示目标:
投影出示目标,学生齐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问题导学1:(自主学习 独立完成)
1、什么是缓冲作用?
2、什么是缓冲溶液?缓冲溶液有那两部分组成?
3、根据缓冲溶液的组成,常见的缓冲溶液有哪三种类型?
〖深入探究:
1、强酸及其对应的盐(如HCL和NaCL)溶液是否具有缓冲能力?
2、在CH3COOH和CH3COONa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 ;NH3.H2O和NH4CL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NaH2PO3 和 Na2HPO3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
〖精讲点拨:(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教师精讲点拨,建构知识) 缓冲溶液类型:弱酸及其对应盐中要注意多元弱酸如H2CO3 和NaHCO3可构成缓冲对,但H2CO3 和Na2CO3是不能构成缓冲对的,也就是说要构成缓冲对其抗碱成分在抗碱的过程中必须转化出抗酸的成分,抗酸的成分在抗酸的过程中也必须转化为抗碱的成分。
〖范例剖析:(学生自主完成)
1、对于缓冲作用的叙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够对抗外来酸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B 能够对抗外来碱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C 能够对抗外来大量的.酸或碱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D能够对抗外来少量的酸、碱或适量的稀释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2、下列化合物中,不可构成缓冲对的一组是()
A.CH3COOH和CH3COONa B.NH3.H2O和NH4CL
C.NaH2PO3 和 Na2HPO3D.HCL和NaCL
〖问题导学2:
1.试说明缓冲原理
〖学习札记:(总结学习过程与收获)
〖板书设计:缓冲溶液
1、缓冲作用。
2、缓冲溶液及其组成。
3.缓冲溶液三种类型。
〖强化练习:
1.基础训练: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缓冲溶液能能够对抗外来少量的酸或碱。
B.强酸或强碱也具有缓冲作用。
C.人体内的各种缓冲对使体液PH保持不变。
D.人体血液中缓冲能力最强的缓冲对是H2CO3 - NaHCO。
32.能力提升:
1、下列化合物中,不可构成缓冲对的一组是()
A.CH3COOH和CH3COONa B.NH3.H2O和NH4CL。
C.NaH2PO3 和 Na2HPO3 D.HCL和Na OH。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15
知识点名称:
四上Unit 3 A Let ' s learn
认识朋友
学科类型与教学对象:
小学英语四年级学生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
6分钟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描述人物外貌和性格特征的形容词;
学生能够用所学单词描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学生能够增强善待朋友、珍惜友谊的意识。
教学资源与环境:PPT及视频播放工具。
教学过程:
Step 1 : Meet my family members
1. Try to read: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拼读新单词
2. Try to say:学生跟老师一起来正音
3. Let ' s read:根据图片学生试着从语篇情境中理解单词的意思
4. Let ' s chant:学生通过chant来操练新单词
Step 2 : Meet my friends
1. Listen and say:Who is he? Who is she?
2. Listen and match: tall and thin; quiet and friendly.
3. Crate a new chant: Yao Ming and Gem.
Step 3:Introduce your friends
1. Introduce my friend:Jack
2. Introduce your friends to us
设计理念与特色:
这节课采用在语篇情境中学习新单词的设计思路,注重训练学生用Phonics语音拼读新单词的技能,突出学单词时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方法运用,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快乐地掌握新授单词。同时注重情感目标的渗透,结合家人性格特征和介绍自己的朋友,让学生了解新学单词的运用,突出目标语的语用功能训练,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呈现方式:讲授与演示结合。
微反思:
He is tall.和He is quiet.tall和quiet两个形容词虽然都可以用来描述人物的特征,可是一个是描述形象的外貌特征,一个是描述抽象的性格特征,在课文中未强调两者的不同,但有必要让学生在语境中感受两者的差异。建议在课后练习设计中,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有关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并学会运用相关描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
微点评:
此微课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指引性强,创设多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高效地感知与领悟目标语的使用,注重学生的背景知识运用,让学生很快地融入到新语言的学习中;此课突出5个目标单词的运用,学生通过认识我的家人、一起唱歌谣、介绍朋友等多环节活动,可以轻松愉快地掌握此课的学习。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相关文章: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10-20
中华节日作文03-31
中华,中华,亲爱的妈妈08-02
蚂蚁的精神作文02-20
蚂蚁精神作文03-19
实用的中华节日作文08-03
(合集)中华节日作文05-06
(热)中华节日作文08-15
描写人物精神的作文06-14
精神作文600字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