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

时间:2022-08-02 16:24:39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1

  1、倔强的人

  莫斯科里,正在的主持下举行重要会议。到会的有俄国各省、市的代表。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又快又好地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生产。代表之一,—同志在发言。

  —发言时,不时斜着眼看一看。看是否注意听他讲。

  突然,他看到:列宁从一叠公文中抽出几份文件,放在自己前面,就埋头阅读起来。

  —停下来,不讲了。列宁不听他发言使他觉得很难过。

  他停了下来,可列宁突然说:说下去,同志,说下去。你说:‘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我省还存在着许多各种各样的缺点。’那么,你省有哪些缺点?你们遇到了哪些因难?

  彼得罗夫—索罗金吃了一惊。列宁竟一字不差地重复了他的话。他继续发言。

  讲了缺点,说了困难。一面发言,一面又不时看看列宁。

  列宁在听。过了一分钟,两分钟,彼得罗夫—索罗金看见:列宁伸手拿了一张白纸,放在前面,开始在纸上迅速地写什么东西。

  “现在嘛,”彼得罗夫—索罗金明白了,“列宁当然不在听我的发言了。他是那么聚精会神地写东西。”

  发言者又停了下来,造成了间歇。列宁离开了纸,转身对彼得罗夫—索罗金说:“说下去,说下去。你说:‘最使我们不安的问题是整顿交通工作。邻省的同志刁难我们。’那么他们在哪方面刁难你们?是哪些省?”

  这一次彼得罗夫—索罗金完全惊呆了。甚至一时讲不出话来。老是吃惊地看着主席台,看着列宁。

  “说下去。”列宁说。

  彼得罗夫—索罗金继续发言。可他情不自禁地又看了看列宁。看见秘书走到列宁身边,向他低声说了些什么。列宁回答了。秘书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列宁又做回答。

  彼得罗夫—索罗金看得清清楚楚:列宁总不能同时既回答秘书的问题,又听他发言。他又来了一次停顿。

  “说下去,说下去,”列宁向他挥着手,“说下去,你说:‘我们对有一个请求。’那么,是什么请求?”

  彼得罗夫—索罗金“啊”了一声,整个会议厅都几乎听得见。完全正确,他刚才在讲台上讲的正是这几句话。

  彼得罗夫一索罗金结束了自己的发言。他对列宁的惊人才能赞叹不已。

  休息时他在会议厅里走来走去:“真了不起!真了不起!”

  他对这个讲,又对那个讲。

  不过大家不知为什么都以责备的眼光看着彼得罗夫—索罗金。大家都知道列宁的惊人才能,知道他能够同时集中注意力于两、三件事,知道列宁各种各样的事很多,每一分钟他都很珍惜。可是碰上了这么一个彼得罗夫—索罗金,在发言时竟3次打断了列宁的工作。

  同志们对彼得罗夫—索罗金说,他妨碍了列宁的工作。

  彼得罗夫—索罗金很难受。他想立刻跑去向列宁道歉。才走了一步,抬起眼来,看见列宁正在会议厅里走过来。列宁也看见了彼得罗夫—索罗金。他走近来。

  “好样的,讲得好。”列宁对彼得罗夫—索罗金说。

  甚至于对他3次打断他工作也加以夸奖:“我看,你是个倔强的人。”

  彼得罗夫—索罗金不好意思,脸都红了。他觉得,列宁待人非常温和体贴。

  钮扣有一次,列宁发现一个工作人员的上衣口袋上掉了一颗钮扣。列宁看到了,没有出声,走了过去。

  碰巧第二天列宁又遇见了这位同志。一看,他上衣口袋上还是没有钮扣。到第三天也还是没有。只是到了第四天列宁才看到钮扣缝上了。

  “总算缝上了。”列宁很高兴。甚至连情绪都不知道为什么提高了。

  那时是国内粮食特别困难的时候,城市和工人区都缺少粮食。农村有粮食,但是农村里的有钱人——富农把粮食藏起来了。

  为了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往国内各地派出了粮食征集队。那位工作人员,就是列宁想说他掉了钮扣的那一位,也被推举担任一个粮食征集队的队长。

  列宁犹豫不决。

  人们对列宁说:“他是个能干的人。”

  “是个有功之人。”

  “是个勤勉可靠的人。”

  列宁想要提钮扣的事,但没有出声。

  那位工作人员带了粮食征集队出发了。

  过了一段时间,列宁接到报告。报告如此这般地说,那位工作人员不胜任工作,他不能保证弄到粮食。不但如此,富农还把粮食征集队收集的粮食给烧了。

  “可是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人们向列宁报告说,“他没有预先提防,漫不经心,没有及时把粮食可靠地保护起来。”

  也有一些人庇护这个粮食征集队的`队长:“列宁同志,这是偶然事故。”

  列宁听着,他自己则在一张纸上画着什么东西。别人颇感兴趣:列宁在那里画什么?往纸上一看,只见纸上画着一颗钮扣。

  2、认真学习的小列宁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列宁十分爱护书。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列宁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中,除了其他原因外,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有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挖到了一个屎克螂的窝,里面有很多圆圆的粪球。有个同学问:“屎克螂为什么要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呢?”大家都答不上来,他把列宁给问住了,他答应第三天把答案告诉大家。他回家后,先是向哥请教,又找来好多书籍查找。

  第二天,他带来了答案:原来是屎克螂把狼卵产在屎球上,幼虫孵出来后,即把屎球当食物。同学们都满意地笑了。

  3、理发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一天,列宁到理发馆去理发。当时,屋子里已经来了很多人。列宁一进门,便问谁是最末位的一位,意思是按照先后的次序等候。等着理发的人都认识列宁,知道列宁日夜为国家大事操劳,每一分钟都是极其宝贵的。于是急着对他说:“谁是末了一位这不要紧,现在空出位置来,请你先理吧。”列宁回答说:“谢谢诸位同志们。不过这是要不得的,应该按班次和守秩序。我们自己订的法律,应该在一切琐碎的生活里去遵守它。”列宁一面说着,就一面找个椅子坐下来,并从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看起来。等着理发的人们看到列宁态度很坚决,再没有说什么,都以敬佩的眼光看着自己的革命领袖。

  在规定、制度、公约面前,人们是一律平等的。比如理发要按先后次序,这对谁都应该一样——不管是普通群众还是革命领袖。人们所以向列宁投来敬佩的眼光,就在于以普通顾客的身份出现,并且在人们衷心地要求他可以不讲秩序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在一切琐碎的生活里”讲秩序。

  4、列宁做家务活的故事

  革命导师列宁工作十分紧张、繁忙,但只要回到家中,他总是主动争取多干些家务活。

  有一次,列宁正在工作室写一篇讲话稿,突然听到岳母在厨房里轻轻地对他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说:“面包吃完了,喝茶都没有面包,该买了。”克鲁普斯卡娅说:“我马上就去买吧!”列宁听到后,立即穿上外衣,从工作室来到厨房门口说:“要买面包吗?这应该我去。”他还埋怨克鲁普斯卡娅不让他参加家务劳动,说由他负责买面包是早就安排定了的。列宁到附近面包铺把面包买回来,然后回房里继续写作。

  5、严格要求自己的列宁

  列宁总是注意保持作业本的干净整齐。有一次,他不小心将一个 大墨点滴在作业本上。

  虽然这一页已快写满了,可他不愿让业业清洁整齐的作业本上留 下这个墨点儿。他将那页纸扯下,补上一页的,抄写了才罢休。

  列宁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老师给他打的分数,往往不是 5,而是5+。

  每次作文,老师都在一两个星期前把题目告诉大家。列宁马上开 始准备:先找有关材料,,考虑好了,写个提纲;然打草稿。

  他把稿件折成两半,在左半边起草稿,右边先空着。草稿起好右 半边做补充、修改,者写一些必要的说明. 不几天右边的一半也 快写满了。

  等到交卷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认真细致地修改过几遍,自然又 充实又有条理。老师看了当然会满意,所以给他打的分常常是5+。

名人故事2

东坡以爱婢换马

  苏东坡贬官海南岛时,临行前夕,一位运使官朋友陈强到苏府慰问,看见东坡婢女春娘美如天仙,色心大动。因此向东坡提出以白马换春娘,为此赋诗曰:

  不惜霜毛雨雪蹄,等闲哦咐赎蛾眉。

  虽无金勒期明月,却有佳人捧玉扈。

  苏东坡也认为此去路途遥远,山高水险,蛮烟瘴气,一时怜香惜玉,不忍春娘同去吃苦,也就答应了陈强的要求。于是和诗一首曰:

  春娘此去太匆匆,不教蹄声在恨中。

  只为山行多险阻,敢将红粉换追风。

  春娘知道她以身换马的`事,非常悲伤,乃口占一诗,表达了自己的哀怨心情。诗曰:

  为人莫作妇人身,百般苦乐由他人。

  今日始知人贱畜,此生苟活怨谁嗔?

  吟罢,竟以头撞墙而死。苏东坡见此情景,悔恨不已,但已为时太晚了。

名人故事3

  一、生平简介

  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年)苏格兰发明家。1736年1月19日生于苏格兰格林诺克。童年时代的瓦特曾在文法学校念过书,然而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瓦特在父亲做工的工厂里学到许多机械制造知识,以后他到伦敦的一家钟表店当学徒。 1763年瓦特到格拉斯大学工作,修理教学仪器。在大学里他经惩教授讨论理论和技术问题。1781年瓦特制造了从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蒸汽机。1785年,他也因蒸汽机改进的重大贡献,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1819年8月25日瓦特在靠近伯明翰的希斯菲德逝世。

  二、科学成就

  1763年,瓦特修理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台纽可门泵,得以仔细研究了结构和工作原理,找到了热量损失消耗大量燃料的症结所在,他终于想出了加一个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汽缸外装上绝热套子,使它一直保持高温,新的蒸汽机的效率大大提高。瓦特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1781年他又制造了从汽缸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作蒸汽机,并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瓦特还设计了离心节速器,利用反馈原理控制蒸汽机的转速。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蒸汽机迅速被各工业部门采用,为产业革命铺平了道路。蒸汽机车加快了19世纪的运输速度蒸汽机→蒸汽轮机→发电机,蒸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力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趣闻轶事

  1.童年时代的瓦特和茶壶的故事一天晚上,瓦特和一个小女孩在家里喝茶。瓦特不停地摆弄茶壶盖,一会儿打开,一会儿盖上,当他把茶壶嘴堵住时,蒸汽顶开了茶盖。在旁的外祖母对瓦特的这种无聊动作极为不满,加以训斥。瓦特并不介意,他一心想着蒸汽的力量,从此萌发制造蒸汽机的念头。

  2.蒸汽机与产业革命罗尔特所著《詹姆斯·瓦特》中,曾写道瓦特蒸汽机巨大的、不知疲倦的威力使生产方法以过去所不能想象的规模走上了机械化道路。”瓦特大事年表1819年在詹姆斯·瓦特的讣告中,对他发明的蒸汽机有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瓦特大事年表1736年1月19日詹姆斯·瓦特诞生于苏格兰的格里诺克。 1755年瓦特离开苏格兰,到伦敦寻求仪器制造匠的培训。他被康西尔的约翰·摩根所接纳。 1757年格拉斯哥大学任命瓦特为其正式数学仪器制造师”并在校园里安排了一个车间。 1763—1765年瓦特在修理纽科门泵时,设计冷凝器解决效率低的问题,罗巴克把瓦特的发明用于商业上。 1774年瓦特将自己设计的蒸汽机投入生产。 1776年博尔登—瓦特蒸汽机在波罗姆菲尔德煤矿首次向公众展示其工作状态。 1782年瓦特的双向式蒸汽机取得专利,同年他发明了一种标准单位马力。 1800年瓦特蒸汽机专利期满。与博尔登合作结束,64岁瓦特退休。 1819年8月25日詹姆斯·瓦特逝世,享年83岁。

名人故事4

  茅以升《立志造桥》

  茅以升是我国建造桥梁的专家. 他小时候, 家住在南京. 离他家不远有条河, 叫秦淮河. 每年端午节, 秦淮河上都要举行龙船比赛. 到了这一天, 两岸人山人海. 河面上的龙船都披红挂绿, 船上岸上锣鼓喧天, 热闹的景像实在让人兴奋. 茅以升跟所有的小伙伴一样, 每年端午节还没到, 就盼望着看龙船比赛了. 可是有一年过端午节, 茅以升病倒了. 小伙伴们都去看龙船比赛,茅以升一个人躺在床上, 只盼望小伙伴早点儿回来, 把龙船比赛的情景说给他听. 小伙伴们直到傍晚才回来. 茅以升连忙坐起来, 说;"快给我讲讲, 今天的场面有多热闹 ? "小伙伴们低着头, 老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秦淮河出事了! "" 出了什么事? " 茅以升吃了一惊. " 看热闹的人太多, 把河上的那座桥压塌了, 好多人掉进了河里 ! "听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茅以升非常难过. 他仿佛看到许多人纷纷落水,男的女的老的`小的, 景像凄惨极了. 病好了, 他一个人跑到秦淮河边, 默默地看着断桥发呆. 他想; 我长大一定要做一个造桥的人, 造的大桥结结实实, 永远不会倒塌 ! 从此以后, 茅以升特别留心各式各样的桥, 平的, 拱的, 木板的, 石头的. 出门的时候, 不管碰上什么样的桥, 他都要上下打量, 仔细观察, 回到家里就把看到的桥画下来. 看书看报的时候, 遇到有关桥的资料, 他都细心收集起来. 天长日久,他积累了很多造桥的知识. 他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 经过长期的努力,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成为一个建造桥梁的专家.

名人故事5

  自幼酷爱书法,古代书家各种书体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样。但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练得更为刻苦。

  一个夏天的晚上,郑板桥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

  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扣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

  闻言,郑板桥突然醒悟,他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学节。各人有各人的体,互不相同,如此才会有大千世界众生相,写字不也应该这样吗?各人有各人字体,如此古往今来才会有突破和革新,不然陈陈相因,千人一面,也就谈不上任何意义了。想到这里,他明白了自己学字写字的问题了,我为什么老学古人的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体呢?

  从此,郑板桥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自己那独特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具有特殊风格的著名书画家。

名人故事6

  她是一位与世纪同龄的文化老人,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生活至今的最后一位元老,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家、文学翻译家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她崇高的品质,赢得了全国人民的高度赞誉,被称颂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良知”,是“中国当代文坛的老祖母”。

  在美国发现冰心书法作品

  1996年8月,我到美国考察,在著名美籍华人赵浩生先生家中的墙壁上,发现了冰心用毛笔书写的长诗《因为我们还年轻》,共74行,她在这首诗里写道:

  国耻纪念比节日还多,

  这就是我年轻时候的中国!

  ……”

  “昨天,有一位年轻人来看我,

  把他的新诗念给我听。

  第一首诗的题目是:

  《因为我们还年轻》。

  这题目引起了我的诗情──

  我看着他热情的年轻的脸,

  我轻轻地跟着他念:

  “因为我们还年轻。”

  ……

  我年轻时候就没有年轻过!

  那时,围绕着我的是:

  连天的帝国主义的烽火,

  遍地的封建主义的.妖魔,

  白骨堆成山,血泪淌成河,

  赵浩生说:“1973年,我冲破重重的阻力,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在这次外事活动安排中,我拜访了大作家冰心,她把《因为我们还年轻》这首长诗,用毛笔抄录下来,赠送给我,我特别喜欢这首诗,就把这幅作品郑重地悬挂在我在纽约寓所的正墙上。至今,我还能把这首长诗背诵下来,在很多演讲中,我都饱含着感情朗诵这首诗。”

  这首诗连同这幅书法作品甚为珍贵,在冰心的手迹中,极为罕见。于是,我就为此拍了很多照片,并录了像。1997年3月,在郑晴老师的帮助下,我拜访了冰心的女儿吴青、女婿陈恕,他们非常高兴地说:“真没想到妈妈还有这么长的书法作品,更没想到这幅作品在美国。很感谢你把这幅书法的照片送给我们。你拍的那盘录像带能否给我们复制一盘?”我说:“可以!”于是我们就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交谈了两个半小时。吴青和陈恕在交谈中所表现出来的真诚、坦率、谦虚、亲切和敢于直言的历史、社会责任感,给我留下了极为难忘的印象。

  最后,我终于说出了我们想拜访一下冰心老人的强烈愿望。吴青说:“现在见妈妈实在很麻烦,妈妈的身体状况不是太好,一天一个样。她老了,妈妈确实老了,毕竟是,97岁的人啦。天气好的时候,病情稳定的时候,还可以去看一眼。像今天的天气就不行,天刮大风,对妈妈的身体就有很大的影响。妈妈常常在睡眠之中,偶尔有朋友去看望她,妈妈都在睡觉。睡觉的时候要想照个相也照不成,真让大家失望。现在见一次妈妈的确很不容易,只能临时决定。即使定好了哪一天,到了那一天,能不能见,还是说不准,变化的因素很多。前一段,中央电视台要拍一个节目,要给妈妈拍片子,最后都没有拍成。很多想见妈妈的朋友,都没有如愿以偿。”当听说郑晴也有这个愿望时,陈恕说:“郑晴的腿伤着了不好走,就不要让她来回奔跑了。”我说:“离开郑州的时候,郑老师一直叮嘱我们,若有一线希望,就争取见,她一定要来。不管是什么情况。现在从郑州到北京,每天有好几个航班。要来,也挺快的。”陈恕说:“那就试试看吧!下个星期一,时间太仓促了一些,干脆就定在星期四的下午。如果那天可以,就看妈妈一眼,但是时间不要太长。我看妈妈这几天的情况还挺好的,星期四估计问题不大,就让你们见一见吧。”听到这里,我真是高兴极了,立即往郑州挂了个长途电话,把这个令人高兴的好消息告诉给郑晴,并约好了在北京相见的时间。我们终于在3月6日下午4点,在北京医院304房间如愿以偿地拜望了97岁的冰心老人。

  那一天,冰心老人安静地躺在床上。她微笑着看着我们进来,用温暖亲切的眼光给我们打招呼。洁白的被子盖在老人的身上,她那和蔼可亲的笑脸让人顿生亲切之情。我赶快走上前去,把一直捧在手上的沉甸甸的100朵红玫瑰献给冰心老人。老人喜悦地注视着那100朵红玫瑰,轻轻地说:“谢谢。”吴青说:“真是太漂亮了!”我们把花篮小心翼翼地放在床头柜上,整个屋子顿时鲜亮起来。

名人故事7

  魏征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宰相。他直言不讳,曾提出“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思想,加上为人俭朴,病危时还没有像样的房子,所以一直深受人民的称道。而魏征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历史上出名的贤内助。

  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那么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那间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而毫无怨言。

  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他(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

  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唐太宗派出医生去为他治疗。谁知,医生到魏家一看,简直不相信,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医生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挡驾了。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

  魏征于64岁那年去世了。唐太宗听到噩耗后非常伤心。他想,这样一个好臣子理应受到表彰与敬重,于是下令举行盛大的葬礼。这时又是魏夫人出来讲话了。好说:“魏征一生俭朴,葬礼排场太大,与他平生志愿有违。”唐太宗最终拗不过魏夫人,细细想来,她所说的也在情理,于是只得为魏征举行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葬礼。

  葬礼结束以后,魏征夫人裴氏也没有去住皇上给盖的新房子,她依旧与儿子住在原先翻修过的老房子里,过着清贫、淡泊而宁静的生活。

名人故事8

  暑假里,我阅读一本书——《绍兴名人故事》,这里面的各个故事都精彩纷呈。故事里不仅有学问,有智慧,还有着许多力量!“翻开它,就走进了先贤们的心灵世界;阅读它,就与先贤们对话……”这句话真不假。的确,当我打开这本书阅读时,我看到了大禹因公忘私的精神;看到了文种的聪明才智;看到了王充的的谦虚好学;也看到了曹娥的孝顺之心……但最让我为之一震的是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的故事。

  西施是诸暨浣纱村人,姓施、名夷光、亦称西子。她天生丽质,秀媚出众,越败于吴后,越国将西施献给吴国。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个传奇故事:

  自从越国特使带来了范蠡大夫的密信,说越国伐吴准备就绪,希望西施提供一张吴国山川地形图后,西施就利用吴王对她的.百般宠爱,骗过了老奸巨滑的伍子胥,想到了一个十全十美的妙计。

  有一天晚上,夫差回宫的时候,西施泪眼婆娑地对他说:“大王,这几天贱妾夜夜做梦,梦见去年亡故的老父亲喊冷,我做了几件冥衣,想托人带回,捎给我老父。”吴王一听,满口答应,还夸西施有孝心。

  第二天,吴王在宫中接待特使。正当特使准备退下时,一身素服的西施从屏风后走了出来,她将冥衣装进了一个白色纸盒里,交给了越国特使,经过伍子胥手下的检查,顺利通过了。交给越国特使后,西施又凄凉地喊了声:“老父自己保重啊!”说着从发髻上摘下一朵白花,放于盒上。特使接过,唯唯退下,一切自然得当,就连精明的伍子胥也没发觉。其实,那朵白花正是西施巧折而成的地图。

  范蠡大夫很快就拿到了白花,他望着那份地图,不由感慨叹道:“一介女子,如此智勇,越国有望!”后来吴越交战,越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越国百姓没有忘记西施,后人颂扬她的故事也绵绵不绝。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慨万分,我觉得西施真得很聪明很勇敢。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还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真是智勇双全啊!而且她能合理地利用美色去诱引吴王夫差,使吴王夫差被搞得鬼迷心窍,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务正业,也不管国家大事,最后使吴国走上了“灭亡之路”。

  西施不仅是我国的四大美女之首,更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女性,她为越国的生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们也要学习她那种爱国精神,现在多加努力,刻苦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做祖国的栋梁,为祖国创造辉煌灿烂的明天!

名人故事9

  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里,对于节目里五个可爱的萌娃,观众喜爱有加。师弟刘烨曾形容胡军为“糙老爷们儿”。但是,在节目中胡军与儿子康康的相处过程中,观众们这才发现,这位“硬汉”不仅硬气而且细腻。而对于胡军的老婆卢芳,观众更是羡慕。

  说到胡军与卢芳的认识,竟是因酒生爱。胡军从中戏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他跑了几年龙套,才获得了做男主角的机会。自己做了男主角,自然对跟自己配戏的女主角比较好奇,他私下里打听了一下,原来女主角是比他晚三届的中戏师妹,叫卢芳。

  有一天排练结束后,胡军请卢芳吃饭。喜欢喝酒的胡军忍不住了:“我想喝瓶啤酒,可以吗?”卢芳大大咧咧地说:“喝吧,这有什么呀!”胡军要了一瓶冰镇啤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卢芳对他说:“我陪你喝,怎么样?”胡军愣了一下,拿起杯子准备为她倒酒。卢芳说:“你喝你的,我再单独要一瓶。”

  就这样,两人你一杯我一杯地喝起来。两个小时过去了,胡军去结账时,发现两人一共喝了16瓶啤酒。胡军体会到了什么叫酒逢知己千杯少。饭局结束,卢芳拦了一辆出租车回去了。

  那个时候,卢芳还住在单位的宿舍里,胡军越想越担心,一个醉酒的女孩子,大晚上的,太不安全,他迅速地拦了一辆出租车赶往卢芳的宿舍,敲开门,他发现卢芳正神情自若地坐在沙发上,边织毛衣边看电视。

  此番之后,胡军对卢芳真是刮目相看,淑雅又海量,真是一个“奇女子”。而卢芳对胡军的好感也多了起来,她发现,这位师哥不仅表演厉害,看着是位粗犷的汉子,却有着一颗细腻的心。

  一来二去,两颗心靠得更近。胡军永远记得卢芳第一次在宿舍给他做过桥米线的情景。虽然只是一道简单的'米线,准备工作却如一场晚会般隆重:用瓦罐装上鸡汤,盖上鸡油,放到酒精炉上,桌上已经摆开了8个大盘,里面分别是片得纸一般薄的猪肉、菜心、猪肝……中间的大海碗里一碗白生生的米线。

  这是胡军第一次吃米线,他还没有从视觉的震惊中反应过来,鼻子就嗅到了一种亲切又陌生的酒香。卢芳竟然从床底拖出了一个硕大的玻璃酒罐子,里面泡着半罐色泽明黄的水果。卢芳说这里面是云南特产的山梨,最适合用来泡烈酒,醉了也不上头。

  两人就着一罐过桥米线,每人喝下了半斤多山梨酒。1999年年初,胡军和卢芳去意大利参加电影节,路过罗马广场的时候,胡军忽然跑去买了一束玫瑰,单膝跪地,像骑士一样在众目睽睽之下向卢芳求婚。广场上的老外用最热烈的掌声喝彩,而卢芳赶紧答应下来,用她的话说:“当时就觉得太丢人了,就想着赶紧答应下来,让他起来。”

  结婚后,如果碰到问题,他们约定了一个最直接的解决办法:有了矛盾要吵,过错方也不必勉强地来说道歉,自己下厨房做上几个菜,摆上一瓶酒,叫对方一起吃饭,心照不宣地将那些说起来有些惭愧的道歉话用酒代替。可偏偏在这样的对酌中,道歉的话越发说得情深义重。酒杯一端,两个人的话匣子都能很快打开,聊得无边无际。到了最后,都完全偏离主题,犹如他们第一次喝酒吃饭,重新回到初恋的感觉。

名人故事10

  费雪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已经小有名气,一些大学争相聘他去当教授。但是费雪却另有打算,他认为贝耶尔教授是一位非好的老师,在他身边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当时贝耶尔教授接到慕尼黑大学聘请他去那里讲学的通知。费雪便谢绝了一切聘请,跟随老师去了慕尼黑大学,当了一名助教。费雪的亲朋好友知道他的计划之后,都认为“放着教授不当,去当助教,有点不合情理”。那时,慕尼黑正流行伤寒病,亲人们就更反对他去那里了。费雪认为,能从师贝耶尔教授是很难得的,因此他不为亲友的劝阻所打动,决心随老师前往慕尼黑。

  在慕尼黑大学的头三年里,费雪没有教学任务,他有很多时间专心于研究工作。在贝耶尔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苯肼项目的'研究,他首先做的研究项目是合成粪臭素。实验多次失败已经够倒霉的了,再加上粪臭素的臭味就更加烦人。但是费雪一心扑在实验上,尽管他衣服、头发和皮肤上都粘上了粪臭素,散发着恶臭的气味,但他对这一切全不介意,甚至忘记了身上还有什么气味。当费雪成功地合成粪臭素,高兴地跳起来时,才发现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因为实验室里冲天臭气,熏得谁也呆不下去了,大家都逃到外面“避难”去了。

  在德国,很多人都喜欢听音乐会或看歌剧,费雪也是一位爱好者。工作之余,只要音乐厅、歌剧院有演出,他是必到的观众。一天,正好城里有歌剧演出,实验结束后费雪把实验室收拾好,就动身前往歌剧院。他一进歌剧院就发现一些人离他远远地,他没有介意,开始找自己的座位;找到座位,刚一落座,周围的观众就表现出异样:开始时是相互交头接耳,继而好象有人发出了什么命令似的,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掏出手绢捂住鼻子,像躲避瘟疫一样扭转身子,还有人想逃离座位。终于有人受不了,大声叫道:“哪里来的臭气,谁把这个刚从马棚出来的马夫放进剧场来了!”这时费雪才如梦初醒,原来是自己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他忙站起身来,赶快离开了剧场。回到家里,费雪认真洗过澡,又从里到外换了衣服,但是臭味依然存在,就好象是从皮肤里散发出来的一样。费雪有点懊丧,看来歌剧看不成了。但是为了科学研究,这点牺牲算不了什么。

名人故事11

  1953年7月的一天,已是美国第34任总统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在芝加哥的一条邮轮上,设宴款待“二战”时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将领们,并将他们奉为上宾,安排在主席位上,而自己则坚持坐在偏席位上。

  晚宴一开始,大家都兴奋地回忆起作为盟军欧洲战场总指挥、陆军五星上将的艾森豪威尔,是如何发挥他那卓越、高超、罕见的军事指挥才能,带领着他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胜利。每个人的言语中,都充满了溢美褒扬之词。

  艾森豪威尔听了一会儿,然后拿起餐刀,将自己面前的一大块牛排分切成两半。随后,他趁人不注意,端起其中的一块,悄悄地走开了。

  10多分钟后,沉浸在往昔“光辉岁月”里的将领们才发现总统不见了,于是赶紧让服务生去找。最后,服务生竟然在厨房里找到了艾森豪威尔。原来他是去把那半块牛排送还给厨师,理由是“这块我吃不了,不应该浪费”。

  更出人意料的是,之后,他竟然跟厨师学起了厨艺。服务生疑惑地问:“总统先生,您怎么会躲在这个又闷又热的厨房里?”艾森豪威尔笑笑说:“是有点热,但在这里,我至少能学到一些东西,长些本领。我怕回到席位上后,自己的`体重会迅速减轻,脱离地球的吸引力——他们的过度恭维会让我‘飘飘然’。”

  被重新请回宴会现场后,艾森豪威尔从钱夹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旧剪报,称这张旧剪报已经跟随自己20多年了,上面有一个小小的寓言故事,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尽你最大的可能去做,为你自己感到骄傲,但要记住,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不可或缺的。”

名人故事12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1932年,吉鸿昌回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不幸被敌人诱捕,就义前他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分析:“我是中国人”,一声惊天霹雳,一身铮铮铁骨,吓退了多少人,惊醒了多少人。不以国弱而耻辱,不因国破而逃亡,这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维护了个人的尊严。

  话题:“做一个中国人”“中国,我爱你”“骨气”

名人故事13

  五次创业失败之后……

  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埋下了想要创业的种子。大学期间,我在湖南省化学工程研究所做兼职实验员,接触了一些和产品研发相关的东西,觉得挺好玩的。当时就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做一个自己的企业,把这些好玩的东西变成产品,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学工科的人一条好的出路。一毕业,我一腔热血带着技术跑到了江苏泰兴,帮一个企业做地板胶,还真做成了。他们给了我20xx块钱的服务费,虽然钱比较少,但特别开心,毕竟是我挖到的第一桶金。

  沿着这条路,我又找到宁波一家工厂,帮他们做砂管胶,用技术改良了产品的性能。他们除了给我工资,还付了一些技术费用。钱也不多,但也算一次“微创业”。

  20xx年,我和一个高中同学跑到舟山,正式合伙成立了一家公司,我当时才27岁,担任总经理,心里特别没底,没什么规划,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希望挣一些钱,改善改善生活。这个项目对物流的依赖度特别高,那时候舟山还没有大桥,货物和原料进进出出都需要坐船,一有大风,货都发不出去。现在回想,这个项目从选址、资金到人才储备全都不成熟,和投资人的沟通也不够,倒掉是必然的。不过失败了反而是好事,这个行业门槛比较低,也没有太大爆发性增长的可能,如果没出岔子,我现在可能还困在里面。

  离开舟山的时候,我没攒下什么钱,但是经验和能力长进了不少。可能是天生爱管闲事,性格就适合创业,我没闲着,又带着之前的技术去了宁波,和一家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做压敏胶。从20xx年一直做到了20xx年,除了工资,我还能拿到25%的利润分成,分了可能有二三十万。后来工业城规划变了,这个化工项目就被停掉了。

  我看到广东有很大的压敏胶市场,宁波的项目停掉后就马上去了广州,和别人合伙建化工厂。我把前面赚的钱都投进去了,还借了一些,我们大概筹集了20xx万资金。在广州建一个化工厂其实很难的,中间经历了无数的沟沟坎坎,不过都迈过去了。工厂投产之后,我负责采购、生产和市场,和另外一个大股东共同经营。结果,经营过程中两个人理念冲突非常严重,后来我选择退出。20xx年到20xx年期间所有赚的钱都赔掉了,我两手空空地离开了。

  回顾这次创业,我发觉当时的合作有先天的缺陷:一是合作伙伴彼此并不十分了解;二是经营理念的冲突,而理念冲突带来的问题是致命性的。

  创立碳元科技的时候,我真的是想得很明白了。后面的成功完全依赖于以前的这些失败,每一次创业遇到的问题都在碳元这里得到了印证和规避。

  从谷底到山巅

  今天看碳元,如果不是我,换了别人做不见得能成功,因为它走了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很多技术问题好解决,但是从技术到应用其实很不容易。我付出了很多超出常人的努力。当时白头发一下子多了很多,一度高血压都犯了。

  这个项目起源于20xx年年初的一次聚会。一个为苹果手机做配套的工程师在吃饭的时候提到苹果打算用石墨做手机的散热产品。当时在座的有一二十人,大家听听就过去了,但我对这个信息很敏感,觉得未来手机散热会是一个大市场,所以就带着好奇心尝试去做。

  最初尝试用天然石墨,发现易碎易断,导热能力也不够,后来才转向用石墨烯。我和一位博士就在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干,大冬天的打地铺睡觉,这种“疯狂”的状态持续了将近两个月,用石墨烯把东西做出来了。但性能还是不行!后来又尝试了很久,能想到的方法我们都试过了,和我一起干的两个同学都很灰心,不干了。

  但我就是不死心,自己查阅了很多文献,发现有论文提出可以用聚酰亚胺进行碳化、石墨化做出人工合成的石墨膜。希望一下又被点燃了!我几乎找遍了国内外生产聚酰亚胺的企业,快要绝望的时候,碰巧找到了杜邦公司,结果还真让我在实验室里搞出来了。尽管产品还不成熟,但在太阳下面,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阳光照射传递的热量,那一刻我感觉我要成功了。

  折腾了差不多一年,实验室里的产品算真正做出来了,但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路还长着呢。又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钱快花完的紧要关头,我们解决了实验室产品工业化的问题。

  欣喜若狂的劲儿还没过,开拓市场的难题又摆在面前。一开始你想把产品给苹果用,人家也不会要。当时看到雷军在微博上面讲要做手机,我就跟团队讲看看能不能找到他们的联系方式。这种信息大多数人听了就听了,但我们这一个叫黄佳的小姑娘,回去以后真的在微博上面找到了当时小米的副总裁、设计师周光平,通过私信告诉他,我们有一款石墨产品用来散热非常好。没想到当天晚上周光平就回复了,我跟黄佳第二天一早坐高铁去了北京。他们对我们产品的效果很满意,很快就签了协议。

  小米的成功给我们做了一个免费宣传,市场一下子就打开了。很多手机厂家主动找上门来,我们第一阶段的产能也随之扩大起来。

  “吃着碗里的,做着锅里的,种着田里的”

  我从20xx年开始就想着怎么放手碳元具体业务做创新的事情。我觉得创新是创业者要注意追求的一件事。很多事往往CEO越忙,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越不利。我最清醒的地方就是没有沉浸于今天的事,一直在为未来做布局。

  20xx年,君联资本投资了我们,除了钱之外,还在建团队、管理企业方面给了我很多帮助。当时,他们推荐我上联想之星的CEO特训班,学习中有一句话“吃着碗里的,做着锅里的,种着田里的”对我的影响很大。在联想的同学也给我提醒,“你不要光看着今天的利润,制造业总归会有利润回归的那一天,那个时候你们怎么办”。

  回来以后,我身体力行地贯彻了这个理念。如果碳元只搞石墨膜,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普通的公司,但是如果我们有自己的梦想,就要不断地前进。

  当时我们定出来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沿着碳材料进行新的探索,第二个方向是在3C行业寻找新的产量。一个叫为材料找应用,一个是为已有的市场找材料,“双十字”往前发展。20xx年,我创立了常州世竟液态金属有限公司,虽然和碳材料没有直接的关系,但都是在手机这个市场应用。

  其实谁不想干自己做得顺手的事情,谁想去面对未知呢?忙忙碌碌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种很享受的状态,如果突然从那种状态里面退出来是蛮痛苦的,我跟自己做过交战。但是我不退的话,那创新这件事就没有人去做。因为创新绝大多数是归于失败的,而一个企业里面最可能承担失败后果的就是CEO。

  除了业务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长远来看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依靠挖人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对人才的需求。站在行业的制高点上的`碳元要持续发展必须储备大量的优质人才。我们要建设自己的“黄埔军校”。

  我们的培训学院现在已经开了两期班,第一期人员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我相信他们很快会成为碳元基层的管理干部,再做几届我们就不会缺人了,这为碳元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人才基础。

  这些年轻人自己也感受到碳元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在碳元,他们可以接触所有的岗位,也可以和我面对面交流。但在别的地方,两三年或许才能换岗,甚至连总经理都不认识。我们就想做一家真正不一样的公司,不因循守旧,鼓励新人,因为就是这帮年轻人创造着碳元的未来。

  敢于和昨天决裂

  往往CEO的高度决定了企业的高度,如果CEO个人能力不行,很难让那些高人心甘情愿为你所用,这也是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受限的原因。

  我原来还想着,等到上市的时候给朋友们发个信息炫耀一下,现在完全没有这种想法了。今天的我和五年前的我相比是有很多改变的,CEO要一直保持学习的心态。我参加联想之星CEO特训班时,有三个目的:第一,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听课的;第二,我要和同学们交流;第三,我是来否定别人的观点的。我认为只有抱着这样的心态,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现在,我又经君联资本推荐上了湖畔大学,为什么?企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后,我希望能有一个新的团队去碰撞想法,接触更新的东西。

  但学习往往并不愉快,在这个过程中要和自己的昨天决裂,不断否定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明知道自己错了,但却坚持为错误的观点去辩护和买单。

  如果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就很难真正地吸取教训。放下面子去正视错误其实蛮有挑战的,但是我愿意这么做,去接受一个新的观点,认识一个新的自我。要承认CEO偶尔也会犯错,也会没那么英明。

  碳元科技能够不断进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正视危机和错误,把它们转化到好的方向,从而不断完善公司制度,完善自我。

  保持初心:带着饱满的激情面对世界

  回顾这六次创业的历程,其实一点都不华丽,道路都是创伤,到最后是跟自己的人性做碰撞。无论受了多少磨难,遭遇了多少考验,我的初心没有变,我仍然带着饱满的激情面对这个世界,我还是愿意做付出努力,带领大家一起往前走。

名人故事14

  赵子龙,三国时代刘备部下大将军。在进取四川之时,奉命攻打桂阳城,守将赵范战败,献城投降,赵范仰慕赵子龙英勇超群,又是同宗,要求结拜为兄弟。结义当日,赵范备酒席庆贺,酒至半醉,忽然一位美如天仙的少妇,为赵子龙斟酒,赵子龙问她是何人?赵范答道:“她是家嫂樊氏,家兄刚去世不久,又没有儿子,常劝她改嫁,但是至今未有合她心意之人。而且声言,必须如将军这般相貌堂堂,名震四海的人,才愿意下嫁。今天适逢将军,真是天缘巧合,若是将军不嫌弃,家嫂愿意终生奉侍将军。”

  赵子龙听了大声严厉斥责赵范说:“你我既然已经结义为兄弟,你嫂即是我嫂,怎么可以如此**,不仁不义……。”赵范被赵子龙严词义正一番话,说得羞愧无地自容,赵子龙愤愤离席而去,其凛凛正气,备受世人敬佩。

  赵子龙助刘备攻取四川,屡建奇功,建立蜀国后,被封为五虎将之一,英名盖世。

  后人作诗赞赵云:虽非认义哥哥,也仿着关公秉烛。不学多情叔叔,羞杀他曹植占甄。

名人故事15

  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没有见过几面,可是他们却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在西安事变后,他们才见过第一次面,不过他们却是一见如故。当得知张学良准备和蒋J石一起回到南京时,周总理心急如焚,赶忙跑到机场劝阻,不过当他到机场时,飞机已经起飞了。

  在张学良被软禁后,周总理曾想尽办法营救,奈何没有成功。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没有忘记张学良。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不能忘了两位张先生啊,他们都对国家做过贡献。

  张学良曾对人说周总理是他一生中最值得交的一个朋友。

【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名人故事06-17

名人的故事12-15

经典名人故事02-21

名人的故事02-08

刘德华名人故事04-25

李时珍名人故事04-22

中外名人故事09-17

名人伽利略的故事09-11

名人孔子的故事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