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家名人故事

时间:2024-07-01 16:24:50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数学家名人故事

中国数学家名人故事1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中国数学家名人故事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能够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此刻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代替。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所以,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向使用中国筹算法。今日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仅有100年。

中国数学家名人故事2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个大于4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

  它像一个美丽光环,在我们不远前方闪耀着眩目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兴趣,引发了他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数学家。

中国数学家名人故事3

  华罗庚出生在一个摆杂货店的家庭,从小体弱多病,但他凭借自我一股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最终成为一代数学宗师。

  少年时期的华罗庚就异常爱好数学,但数学成绩并不突出。19岁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惊动了当时的数学家熊庆来。从此在熊庆来先生的引导下,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晚年为了国家经济建设,把纯粹数学推广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终身!华爷爷悉心栽培年轻一代,让青年数学家茁壮成儿使他们脱颖而出,工作之余还不忘给青多年朋友写一些科普读物。下头就是华罗庚爷爷以往介绍给同学们的一个趣味的数学游戏:有位教师,想辨别他的3个学生谁更聪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3顶白帽子,2顶黑帽子,让他们看到,然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分别给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顶帽子,最终,叫他们睁开眼,看着别人的帽子,说出自我所戴帽子的颜色。

  3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会,并异口同声地说出自我戴的是白帽子

  聪明的小读者,想想看,他们是怎样明白帽子颜色的呢“为了解决上头的伺题,我们先研究“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因为,黑帽仅有1顶,我戴了,对方立刻会说自我戴的.是白帽。但他踌躇了一会,可见我戴的是白帽。

  这样,“3人2顶黑帽,3顶白帽”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则他们2人就变成“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他们能够立刻回答出来,但他们都踌躇了一会,这就说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经过同样的思考,于是,都推出自我戴的是白帽子。看到那里。同学们可能会拍手称妙吧。之后,华爷爷还将原先的问题复杂化,“n个人,n—1顶黑帽子,若干(不少于n)顶白帽子”的问题怎样解决呢运用同样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并告诫我们: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窃。

中国数学家名人故事4

  高扬芝(1906—1978),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异常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的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的王国。所以,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的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的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自身潜在的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的`《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解放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高扬芝是中国数学会创始时的少数女性前辈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数学家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数学家的名人故事05-21

中国名人故事05-23

中国名人故事02-02

(热)中国名人故事06-06

经典的中国名人读书故事05-10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06-07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2-04

经典名人故事05-19

经典名人故事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