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代哲理故事

时间:2023-03-05 16:22:04 哲理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1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庄子·蝶梦》中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清人张潮写的《幽梦影》,可称得上是一副供燥热的'现代人服用的清凉散。禅不可说,清言不可译。《幽梦影》中有这么一句妙语,可谓是点出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道理:

  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庄子以故事的形式对此进行了如下阐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选自《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

  其大意就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2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曾经鼓舞了多少代人。白居易少年时就充分显露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十几岁就在家乡成为远近闻名的天才少年。他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连他的老师也不如他,一时间,他的家乡找不出第二个比他学问好的人。白居易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自己居住的`狭小范围内,自己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可是到了大城市,自己的水平可就不敢说了。因此,他决定来都城长安,那里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一定能够学到不少的东西,也一定能够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白居易在长安也没有什么亲戚,靠着自己老师写的一封推荐信,来投奔当时德高望重的顾况。顾况和白居易的老师曾经一同来京城参加科考,有过一段日子的交情。可是当年顾况考取了功名,而白居易的老师却名落孙山,两人当初还有些书信往来,可日子久了就断了联系。白居易拿着老师的推荐信,来到顾况的府邸拜访。书童把白居易带到客厅,敬上茶后就离开了,白居易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顾况,只见客厅里摆设的都是名人字画诗句,知道顾况的学问非常的了不起,于是内心里感到一丝不安。

  而过了大概一个时辰左右,顾况才慢悠悠地踱着四方步出来,白居易一看主人出来了,纳头便拜。顾况一见这个后生不过十五、六岁的样子,心想这小子这么年轻就敢来长安闯荡,真是勇气可嘉啊,当他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时,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就对白居易打趣说道:“年轻人,你知道长安是个什么地方吗?这里可是藏龙卧虎之地呀。白居易,白居易,呵呵,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白居易没有解释什么,而恭敬地递上了自己的诗集。顾况翻看后,态度顿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尤其是当顾况看到诗中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禁不住对这个少年大加赞赏,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华,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来,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的,看来你在长安城住下去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呵呵!”

  于是白居易就在顾况的家里先住了下来,每日读书写字,吟诗作画,还结交了不少的青年诗人和当时的文坛巨匠,白居易的名字也渐渐地传开了,没过多久,白居易就成了长安城出了名的大诗人,他的名字传遍长安城的时候,白居易才不过*岁。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3

  1、华佗拜师

  华佗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他技术全面,精通医道,尤于外科,曾发明全身“麻沸散”用于剖腹开背、切除胃肠等大手术,特别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谦虚好学。华佗拜师学艺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一次,华佗给一个年轻人看病,经望、闻、问、切之后,认为患者得了头风病,可是他一时又拿不出来治疗此病的药方,急得束手无策,病人也很失望。

  后来,这位病人找到一位老医生,很快就把病治好了。华佗听后很是惭愧,便打听到老中医的住处,决心去拜师学艺。但华佗当时名噪四方,唯恐老中医不肯收他为徒,于是改名换姓,来到老中医门下,恳求学医。老中医见华佗心诚,就收他为徒。

  从此,华佗起早贪黑,任劳任怨,虚心好学,终于获得了治头风病的绝技。当华佗满师归来时,这位老中医才明白眼前这个徒弟就是名医华佗,他一把拉住华佗的手说:“华佗啊,你已是名扬四海,为何还要到我这里受苦?”华佗把来意告诉了老中医,并说:“山外有山,学无止境。人各有所长,我不懂的地方就应该向您学习。”

  启示:我们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华佗拜师学艺,不耻下问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一点。

  2、人生如玉

  从前有一位智者收了很多学生,其中有个学生向他请教:“老师,你能讲讲我的价

  值吗?”老师拿出一块石头,说:“你先帮我做件事,,我再告诉你人生的价值。你把这块石头拿到集市上卖,可别人无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学生拿着石头到集市上去叫卖,有人愿意出2块钱买这块石头。这个人刚出完价,又来了一些人,大家纷纷说这块石头真光,都开始抬价,一直把石头的价抬到10元钱。学生高兴地回去和老师说:“老师,你这块石头居然能卖10块钱呢!”老师说:“你再把这块石头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学生到了黄金市场,有个老者看了这块石头的成色,说里面一定是块宝贝。大家开始竞争这块石头,抬到了1万块钱的价格。学生有些动心了,兴高采烈地跑回去对老师说:“您这块石头居然能卖到1万块钱,真是想不到啊!”老师笑着说:“你把这块石头拿到珠宝市场上去卖,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掉。”

  学生拿着石头到了珠宝市场,刚一叫卖,就有人出到10万块价格。一眨眼的功夫,石头的价格已经升到了30万块钱。学生忍住了极大的诱惑回去了,对老师说:“想不到您还有这样一块宝贝呀!我的任务完成了,您该告诉我这块石头的价值了吧。”老师对学生说:“这块石头真的是无价之宝,它里面有名贵的玉,但你不识货,它顶多值10块钱。”

  启示: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块玉,我们要以珠宝商看玉石一样去审视自己,有的人打磨了自己,他就成了玉,打磨得越好,他的价值就越高;有人守着自己的玉一辈子都不打磨,他一辈子就是一块不值钱的石头。这则案例启示我们,去思考人生价值的内涵,即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3、海鸟的坟墓

  在茫茫大西洋中,有一个马里恩的岛屿,人迹罕至,是海鸟栖息生存的天堂世界。可自从1945年英国一支探险队踏上这块处女地之后,不长时间,情况就发生了急转直下的逆变。

  原来,伴随着科考队员的上岛,探险队运输船上藏匿着的几只老鼠也乘机溜上了岛屿。上岛的老鼠如同上了天堂,因为岛上食物丰饶的惊人,又没有天敌,故而老鼠如燎原的野火,疯狂无度地繁殖起来。8年后致使全岛鼠满为患。科考队员复上此岛后,发现情况不妙,于是一纸电报发回大本营,要求总部速送几只壮猫来抑制鼠患。岂料,随后发生的事情再一次令人目瞪口呆:来到岛上的五只壮猫,非但未能抑制住鼠灾,反而使岛上那些长期以来不知恐慌的海鸟一下子就成为了猫们轻易就能捕食到口的美味佳肴。这下,猫们便开始彻底改行了——不愿意再去奋力搏击那些壮硕凶顽的大鼠,而是一味贪婪不止去捕食那些相对平和得多的海鸟。若干年后,“肥吃海喝”的五只“始祖猫”一举繁殖到了2500只的惊人数目。而每天落入猫口的海鸟数量更是达到惊人的60

  万只之多!“海鸟世界”从此沦为了“海鸟的墓场”。

  启示:科考队员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在于没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按常规而论,猫与鸟原本并非冤家对头,猫与鼠才是真正的势不两立;可一但周围环境发生了特殊的变化,事物的特殊性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于是才出现了“猫改行”。

  4、善待“对手”

  日本北海岛出产珍贵的鳗鱼,海边渔村的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其他人无论如何处置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全部都是死的。由于鲜活的鳗鱼的价格要比死鳗鱼贵一倍以上,因此没几年的功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翁。老渔翁临终时把秘决传授给了儿子。

  原来,老渔民保证鳗鱼不死的秘决,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狗鱼。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死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仓的.对手,为了求得生存,便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反而把整仓死气沉沉的鳗鱼给救活了。

  启示:狗鱼与鳗鱼的“死对头”关系,成就了鱼仓中鳗鱼的生存;反之,没有鳗鱼,渔仓中的狗鱼也是死气沉沉。

  5、古今智慧

  有一位退休的老人回到老家,在小城买了一座房住了下来,想在那儿安静些写回忆录。开始的几个星期,一切都好。但是有一天,三个男孩放学后来这里玩,他们把垃圾桶踢来踢去,玩得很是开心。

  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于是出来和他们进行谈判。他说:“我很喜欢你们踢桶玩,如果你们每天来玩,我每天给你们每个人一块钱。”三个小青年很高兴,更加卖劲地施展着他们的脚下功夫。过了三天,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使我的收入减少了一半,明天起我只给你们5毛钱。”小青年很是不开心,但还是答应了。每天放学后,继续去进行他们的表演。

  一个星期后,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汇款,对不起,每天只能给两毛了。”

  “两毛钱?”一个小青年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了区区的两毛钱而浪费宝贵的时间为你进行表演呢,不干了。”

  如此以后,老人又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启示: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老人回到老家想安静地写些回忆录,结果被放学后顽皮玩耍的孩子打破了安静的生活。退休老人根据退休工资及福利只涨不跌及年轻人的逆反心理,采取欲擒故纵,拐弯抹角的方式,巧妙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见,办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老人对三个年轻人的玩耍吵闹没有开门见山地批评,而是抓住了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方式,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4

  北宋学者丁谓拿着诗文去拜访王禹偁。

  王禹偁很欣赏他,认为其文采与才子孙何不相上下,可与韩愈、柳宗元相提并论,赋诗一首:“五百年来文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自此,丁谓便以孙何为对手。

  同年参加科举,孙何高中状元,丁谓名列第四,忿忿不已。

  宋太宗知道了此事,不无幽默地对丁谓说:“甲乙丙丁,你既姓丁,该得第四,无须抱怨!”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5

  我站在山脚下,看着山顶,问当地人:“从山脚到山顶,需要多长时间?”

  当地人说:“少说也得两个小时吧。”我说:“怎么可能呢?山不高。”

  当地人说:“那是你看到的,而不是你走到的。”

  果然,从山脚登上山顶,我花了两个多小时。

  我们用眼看到的,只是树立的目标,只有用脚走到的,才是实现的目标。眼里看到的目标是直的',而脚下走到的目标往往是弯的,其间的坎坷、挫折和障碍,不是我们能用眼看到的。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6

  合州这个地方有一座山神庙,庙中的山神是个不好侍候的鬼神,当地人每年按时供奉山神,丝毫不敢怠慢,山神稍有不如意,便一定有灾祸降临到人们头上。特别是,每次祭祀山神用的祭品,都必须是牛、羊、猪三牲俱全。尽管这里耕牛十分珍贵、紧缺,但人们被庙里的山神吓怕了,也只好忍痛杀牛贡献,年年如此,苦不堪言,不知何日才有个尽头。

  话说蜀地有个和尚,法名善晓。这善晓和尚早年本是个做官的`,只因看不惯官场黑暗,不愿合流,感到做官不遂心,于是出家做了和尚,弃官换了个自由。这一日,善晓和尚云游到了合州,听说了山神为害四方、给合州老百姓带来苦难的事,他心中甚是不平。

  善晓和尚拿了板斧,怒气冲冲直奔山神庙。他一脚踏进山神庙,便怒不可遏地用板斧指着山神塑像骂道:“祭天祭地,都不用三牲这么厚的供品,你这样的鬼神算个什么东西!怎么竟敢狂妄地超过天地的尊严呢?况且牛是耕地少不了的,是百姓过日子的依靠,你滥施淫威,逼人们把牛羊杀了,献给你享用,也太过份了!今天,我要替他们来出出这口恶气!”说罢,善晓和尚举起斧头,使劲向塑像砸去。他一阵左砍右砸,直到把塑像砸得粉碎,这才停住。他看着昔日作威作福的山神,此刻不过是散瘫在地上的一堆废物,不由得痛快地“哈哈”大笑起来。

  善晓和尚怒打山神的事,一下子传开了,合州上下一片惊恐不安。人们全都为善晓捏着一把汗,也十分担心山神会来报复。有人窃窃私语:“这下完了,山神绝不会善罢甘休的!”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不见有任何灾难降临,善晓和尚也一直安然无恙。老百姓这才如释重负,再也不用杀牛宰羊去供奉山神了,他们都对善晓和尚充满了感激之情。

  可见,在勇敢者面前,鬼神也只能以失败告终。因此,我们首先是不能被所谓的鬼神在精神上压倒,其次是要有敢于抗争的精神,这样,恶势力就不可能为非作歹。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7

  果然,宋真宗很不高兴地问他为什么迟迟才来,鲁宗道就实话实说:“老家来了一位朋友,而我家里没有喝酒的杯子,没有办法招待,所以就去酒馆。我不知道皇帝召见我,所以来迟了,耽误皇帝时间实在有罪。”宋真宗听完,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很欣赏他的诚实,后来还提拔鲁宗道做了大官。

  寇准19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但当时的宋太宗偏偏有个习惯,在选用官员时,喜欢先问问年龄,如果年纪太轻,便以经验不足为由而不予重用。有人偷偷告诉寇准,虚报一下年龄,以便将来好做官。寇准却不肯,坦陈了自己的.年龄。因为寇准实话实说没有弄虚作假,最后也得到重用,并成为一代名臣。

  东汉时的刘昆做过江陵县令。有一年民房起火,火势凶猛难以扑灭。这位县令急得扑通跪下,祈求老天爷让大火熄灭吧。说来也巧,突然天降大雨火就灭了,于是人人称奇。后来刘昆调任弘农太守,本来那个地方闹虎患,结果他一来,那些老虎背着小虎全跑掉了。

  有一次,汉武帝就问刘昆,你做县令时,有呼风唤雨的法力吗?你做太守时,老虎为什么都吓跑了,你有什么神奇的本领吗?换作别人可能要吹嘘一下,借以抬高自己。可刘昆却实话实说:“回皇上,那只是碰巧罢了。”大臣们哈哈大笑,皇帝却没有笑,认为刘昆是忠厚之人,并叫史官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

  第五伦是东汉名臣,为人质朴胸襟磊落。有一次,一位同事问他,你有私心吗?第五伦说:“以前有人送我一匹马,我没有接受,但每次选拔人才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个人,虽然最终没有选他。我的侄子生病了,晚上我会起来好多次去探望,但回到床上我能很快入睡,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生病了,我即使一次也不去察看,夜里也肯定会因为挂念而睡不着的,所以我也是有私心的。”如此实话实说,古今也是少有的。

  做人难,说实话更难,但若说了实话,心里就会轻松无比,无任何负累。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8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中国古代哲理小故事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子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不争名利,关注自身;保持沉静,不受影响;愿意施与,不求目的;当断就断,顺势而为;自身发光,善于影响;认清优势,善于应用;时不赋我,静待时机。我等俗人,只能先参考水的品德修行自身,要达到自然的`境界似乎还很远。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9

  寺外竖的旗杆上,挂了一面长幡,风吹幡动,引起两个和尚对缘起究竟的'争辩:

  “看!风在飘动!”

  ”不对,这不是风飘动,是幡在飘动!”

  “是风动!没有风,幡不会飘;幡因风而显,主因是风,是风动!”

  “不不!是幡动!没有旗幡动,又怎么知道有风?风因幡而显,旗幡是主,应是幡动!”

  慧能大师见两者争论不休,当机立斩,一声断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两个和尚一听到慧能大师的话,立刻恍然大悟。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10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四川当地也是很有名的少年才子,成年之后,陈子昂准备进京去闯一闯。陈子昂的家境还不错,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因此,到了京城他就买了一所宅子。可是家里却没有什么读书人的亲戚,到了京城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

  陈子昂已经到京城多时了,他一没经验,二没亲戚朋友,想拜见哪位有名的学人都师出无名,人家也不会愿意见他。陈子昂很是郁闷,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这天,他正在大街上闲逛。看见有一群人围在一起,他不知道人家在做什么,于是怀着好奇心走了过去,挤到人群中才发现,原来是个卖胡琴的,这人手中的胡琴据懂行的人说,是把少见的好胡琴。人们都纷纷观赏,卖胡琴的要价一百万钱,围观的人嘴里不住的赞叹:“好胡琴,好胡琴。”还有几个想买的人过来传看,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拿在手中,仔细把玩,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可是一听到要价一百万钱,又觉得价钱太高了,舍不得;或者囊中羞涩又爱琴如命的,看着那么一把绝世好琴,自己又买不起,不禁暗自伤心,不住的

  叹息:“唉,好琴啊!”陈子昂看围观的那些人传看了很久,就是没有人肯买,于是挤到卖胡琴的那人跟前,对他说:“到我家取一千缗钱,这琴我买下了。”卖琴的和围观的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怎么会有人出这么高的价钱,于是卖琴又惊又喜的问:“公子,您是说一千缗钱吗?”陈子昂大方的说:“没错,一千缗钱,快和我去取吧。”卖琴的高兴的裹起琴,翼翼的抱起它,准备和陈子昂回家取钱。围观的人一方面为自己没有得到这把好琴而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又十分惊奇,有几个好事的问陈子昂为什么肯出这么高的价钱。陈子昂回答说:“千金难买这样一把好琴,我善于演奏这种乐器,当然不肯错过了。”围观的人以前都没有听说或者见过陈子昂,还当他真是个拉胡琴的高手,于是大家都说:“公子,我们可否听听您演奏乐曲呢?”陈子昂得意的说:“当然可以,不过这个地方太吵闹了。这样吧,明天中午你们可以到宣阳里陈府也就是我的住处来听我演奏。”说完,大摇大摆的走了。

  围观的人纷纷到处宣扬说长安城新来了一位拉胡琴的高手,明天请大家到他府上听他演奏乐曲。这消息不到一天,就传遍了整个京城。第二天,待到将近中午饭的时间,陈府内外聚集了许多来听琴的人,这里面还有许多文人雅士。大家来到陈府,看陈子昂已经将酒菜准备齐全,胡琴就放在席前。陈子昂招呼客人们不要客气,先请大家吃饭喝酒。客人们本来是来听胡琴的,心里还想着胡琴的事,根本没什么心思吃饭喝酒,就草草吃了些,想尽快听陈子昂拉琴。陈子昂慢条斯理的捧着胡琴对众人说:“我陈子昂本是四川有名的才子,文章有一百多篇,风尘仆仆来到京城,却不被人所知。我手上这胡琴只不过是低贱的乐工所演奏的,我怎么会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呢。”说完,举起琴将它摔在地上,客人们不禁发出阵阵叹息声。陈子昂接着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给客人们看,客人们看过之后,无不赞叹他的文章好,就这样,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11

  南宋时临安(今杭州)城内,有个名叫俞嘉的孩童,天资聪颖,才思敏捷,7岁即会吟诗作对,平日淡吐也不同凡响,故被称为“神童”。

  一日正值清明,郊外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游人多扶老携幼出城“踏春”,俞嘉也到金波门外游玩。游人见“神童”来了,纷纷围住他,笑出偏题难他,俞喜均应对自如。

  正巧,忠臣宗泽与奸相秦桧也各自祭祖后归衙,路过此地,见神童如此机繁,也下轿逗趣。宗爷从地上捡起一根枝枝问俞嘉道:“你可知这是什么树?”俞嘉说:“以木配公,岂不为松?”

  秦桧见状,也从地上拾起一根枯树枝问:“小孩,你说说看,我手里的又是什么树呢?”俞嘉见是人人憎恶的'奸相秦桧,于是冷笑一声说:“这谁不知?你手里是槐树。”秦桧问:“何以见得?”俞嘉回道:“以鬼就木,非槐莫属!” 围观者无不哈哈大笑,拍手称快。

  秦桧既羞又恼,但对孩童又不便发作,只好狼狈而去。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12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庄子不愿为官而要做普通的百姓,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13

  东汉年间,班超帮助哥哥班固一起撰写《汉书》,但他认为一个男子汉的抱负不应只在纸笔上,于是弃文从武,参加了对匈奴的战斗。他坚毅果敢的性格使他在战场上屡建功勋。后来,东汉王朝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御匈奴的侵扰,就派遣班超作为使节出使到西域去。

  班超手持汉朝的节杖,带领着由36人组成的使团出发了。他们首先来到了鄯(shan)善国。班超晋见了鄯善国王,说:“尊敬的国王陛下,我们汉朝的皇帝派我来,是希望联合贵国共同对付匈奴。我们吃过很多匈奴入侵的苦,应该携起手来,同仇敌忾,匈奴才不敢再猖狂肆虐呀!”鄯善国王早就知道汉朝是一个泱泱大国,国力强盛,人口众多,不容小视,现在又见汉朝的使者庄重威仪,颇有大国之风,果然名不虚传,就连连点头称是道:“说得太对了,请您先在鄙国住几天,联合抵抗匈奴之事,容过两天再具体商议吧。”

  于是班超他们就住下了。头几天,鄯善国王待他们还挺热情,可是没过多久,班超便察觉国王对他们越来越冷淡,不但常找借口避开他们不见,就是好不容易见上了,也绝口不提联合抗击匈奴之事了。

  班超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召集使团的人分析说:“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越来越不友好了,我估计是匈奴也派了人来游说他,我们必须去探察一番,搞清事情的真相。”夜里,班超派人潜进王宫,果然发现国王正陪着匈奴的使者喝酒谈笑,看样子很是投机,就马上回来将这个消息报告给班超。接下来的几天,班超又设法从接待他们的人那里打听到,匈奴不但派来了使节,而且还带了100多个全副武装的随从和护卫。他立刻意识到了事态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就马上召集使团研究对策。

  班超对大家说:“匈奴果然已经派来了使者,说动了鄯善国王,现在我们已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等鄯善国王被说服,我们就会成为他和匈奴结盟的牺牲品。到时候,我们自身难保是小事,国家交给的使命也就完不成了。大家说该怎么办?”大家齐声答应:“我们服从您的命令!”班超猛击了一下桌子,果断他说:“不入虎_,焉得虎子!现在我们只有下决心消灭匈奴,才能完成我们的使命!”当夜,班超就带人冲进匈奴所驻的营垒,趁他们没有防备,以少胜多,终于把100多个匈奴人全部消灭了。

  第二天,班超提着匈奴使者的头去见鄯善国王,当面指责他的善变说:“您太不像话了,既答应和我们结盟,又背地里和匈奴接触。现在匈奴使者已全被我们杀死了,您自己看着办吧。”鄯善国王又吃惊又害怕,很快就和汉朝签订了同盟协议。

  班超的举动震动了西域,其他国家也纷纷和汉朝签订同盟,很多小国也表示和汉朝永久友好。班超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使命。

  在危急的情境之下,就应当像班超一样果断,敢于冒必要的危险,才能够获得成功。如果这时还犹犹豫豫畏缩不前,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14

  传说中,有往来于天上人间的木筏,驾驭木筏的人是真正勇敢无畏的人。

  西汉时期,有个隐士叫罗君平。据说,他知道往来于天上和人间的木筏从人间到天上的时间,因此,凡是要到天上去的人,临出发之前都要先到罗君平这里来。

  这一天,木筏出发的时间快要到了,罗君平家聚满了将要乘筏上天的人。这时候,一个驾木筏的人从罗君平家中走了出来。上天的人中有一个赶紧上前,拉住他问道:“上天要经过曲折的河水,而天又是那么高那么大,一路上还有神怪精灵,木筏在行驶中有时还会颠倒过来。你经常驾着木筏漂浮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什么你连手都不抖一下、一点也不害怕呢?”

  驾木筏的人回答说:“我用了多年时间来学习驾驭木筏的.本领,又用了三年时间来亲自驾驭木筏,往来于天上人问。”

  那人又问:“仅仅靠本领和实践,就可以了吗?”

  驾木筏的人说:“当然不是。在每次驾木筏上天的时候,我忧虑的只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少年,而根本就不考虑木筏是否能够返回人问。我驾驭着木筏,一路上波浪翻腾,气候千变万化,反复无常。有时阳光灿烂,云蒸霞蔚,一下子又突然变得暗淡无光,明亮的白天刹时变成黑夜。有时候,木筏和波浪互相撞击,猛然震荡起来像脱缰的野马急驰狂奔,一会儿沉到波谷浪底,一会儿又像格斗一般冲向高高的浪尖,恍恍惚惚的样子,使我感到似乎有无数人在驾驭这木筏。每当这时,我的心情都非常镇定,一点儿也不慌张。如果此刻心里一慌,手脚就会不听使唤了。只要心里不慌乱,怎么也不会跌倒,直至平安地到达目的地。”

  那个问话的人深有感触地说:“我想,你说的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驾驭木筏,其实许多事情也都要这样才行啊!”

  我们从驾驭木筏中可以领悟到:不管干什么事,遇到什么情况,都应该专心致志,毫不动摇,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这样才能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经典古代哲理故事15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