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3-12-29 07:01:39 散文 我要投稿

散文《目送》读后感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散文《目送》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散文《目送》读后感

散文《目送》读后感1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的样子,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谢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己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读《目送》会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散文《目送》读后感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话出自龙应台的知名散文作品集《目送》中的《目送》,这段话用非常朴素的文字,诠释了一个很容易让人理解却容易被人忽视的道理——要珍惜和所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光,尤其是亲人。

  合上书,反省一下自己,我有何尝不是一个这样任性的孩子呢?有时约上一两个好友,私自出游,很晚才回家。进了家门看得出妈妈的担心和责备,心里却毫无懊悔之情。面对妈妈担心的责备,嘴里回答的却是“我已经长大了,我的生活要你管!”然后摔门而去,留下发愣的妈妈独自在原地。

  我想,当我摔门而去时,妈妈是否也在无奈的“目送”着我?是否也在思考“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或许正是她想通了这个,才快快放手吧。

  据龙应台自己所说,在大陆,这本书最受欢迎的篇目是《(不)相信》。

  她在书中说,以前她相信爱国、历史、文明的力量、正义、理想主义者、爱情和海枯石烂的`永恒,可是现在一件件变成了不相信。以前相信的现在有些还是值得相信。以前不相信的性格决定命运、色即是空、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都相信了。

  在这篇文章中透露着迷惘与无奈,是对人生大是大非的深层思考,但却不得解。这段飘逸的文字,志在引起读者共鸣,使读者思考人生当中很多相不相信的事,这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现在的人们,面对眼前的事物,不管是否对错,是否相信,总是找到理由使自己接受。这就使得人内心迷惘,弄不懂眼前的人、事是否值得自己去相信,以致最后彻底麻木了。

  对于我而言,这篇文字告诉我,现实的社会中,总有很多让我们迷惑的人和事,但我们要明白,智者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但他们更懂得,一个人的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一个人怎么运用相信与不相信来判断自己的人生,是既要相信他人正确的判断,也要相信自己正确的直觉,而不是一味地相信别人,或者刚愎自用,只相信自己,否则这样的人生总归是令人迷惘的。

  《目送》这部温情散文著作,用委婉的手法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使我久久不能自已。转头看向窗外,好吧,或许我最该做的,是先不让妈妈担心。

散文《目送》读后感3

  如今的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了更加丰富多变的内涵。

  读完《目送》,忽然想起几天前车站的一件小事。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回想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则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在乎他们的点点滴滴。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散文《目送》读后感】相关文章:

《目送散文集》读后感01-22

散文集《目送》读后感12-07

目送作文600字5篇02-08

目送作文600字四篇04-23

《散文》读后感03-18

散文读后感03-19

散文经典读后感11-16

散文读后感11-03

《散文》读后感11-28

父爱的散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