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的散文

时间:2022-03-17 13:24:42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乡情的散文

乡情的散文1

  时间和距离,可以洗涤生命里许多的东西。再多的悲喜,始终会远去,再深的爱恨,也敌不过距离…但世上有一种情却是离得越远越浓,隔得愈久愈烈,那便是游子对故乡的一份眷念之情。父亲浓郁的家乡情结,是我们家里的一道风景。

乡情的散文

  携一缕乡愁,风尘仆仆奔走于一条通往家乡的小路,父亲几乎用上了一生的时间,但他或许觉得还不够…从旧时光里需摆渡一段水路,再步行一条蜿蜒的泥沙小道;到新时代通了路,只走一条长长径直的柏油小路;从骑上单车,到坐进汽车;从单枪匹马,到出双入对,转眼儿孙满堂…小路的这头是望眼欲穿,小路的那头是翘首以盼。

  特别的情缘于特别的因,人生总是在一则则因缘里演绎。解放前,父亲的大家庭在村子里以酿酒为生,生活殷实。谁料天有不测风云!祖父的早逝,让父亲那片天倾刻塌陷!那年父亲6岁。祖母悲伤过度,忧郁成疾。失去了父爱,失去了庇护,幼小的父亲从此诚惶诚恐,丧父的阴影一直笼罩着父亲的童年。辛酸的童年与亲情的呼唤交织在一起,萌芽了一段朦胧的乡情。

  俗话说:血浓于水。血脉是亘古无与伦比的一种亲情。父亲是幸运的,祖父去世后,身边的至亲都对他关怀备至:祖奶奶坚持不分家,让父亲孤儿寡母的生活不致窘迫,这爱使他倍感温暖;二祖叔和三祖叔视父亲为己出,对父亲照顾有加,让他读书,这恩令他感怀至今;异地求学时祖姑母和祖姑父对父亲体贴入微,弥补了父亲过早失去的父爱和不足的母爱,这情让他终身难忘。厚重的家乡情结在一点一滴的亲情中堆砌起来。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依。世间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逆境总是特别的历练人。童年的这个变故让父亲迅速成长起来,小小的年纪无所不能:在自家酒铺里碾酒饼,烧火酿酒,卖酒扫地,帮养三鸟,赴海里抓小蟹促小虾捡钱螺…童年的这段经历,培养了父亲刻苦耐劳的品格,受益了他整个人生;童年的这段生活,让父亲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充满特别的感情。

  读书彻底改变了父亲的'命运。解放后,十八岁的父亲不负众望,经过民主选举当选为乡里公办小学第一任校长,为职业生涯的开篇写下一笔浓墨重彩。往后,顺着命运的牵引,父亲越走越远,走向多姿多彩的幸福人生。这也许是上苍对他不幸的童年的一份补偿,也许是他不服命运的安排努力拼搏的结果,也许是至亲的力量成就了他的今天。

  人间自有真情在,宜将寸心报春晖。生命从故土开始,喝的是家乡的水,吃的是家乡的粮,沐浴的是亲人的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路走来,家乡的风吹草动,亲人的温饱冷暖,都牵动着父亲的心,每每倾其所有,竭尽所能,那是情之所至。我们家跟家乡亲戚的来往之密切,是远亲近邻亲朋好友人尽皆知的秘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农村的影响,都率先在我们家体现。这何尝不是一种乡情横溢!

  心中有念,无限眷恋。小时候寒暑假父亲经常送我们到乡下小住一段,体验农村生活,借此释放他心中对家乡的那份念想,同时也让乡情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村口宫前那颗大榕树古老祥和的样子;夕阳下家家户户炊烟缭绕的景致;一群鸭子摇曳入水惊扰一池清幽的画面…。都是我脑海中一幕幕迷人的家乡风情,这里就是父亲魂牵梦绕的地方。

  尘世间有太多的情缘,让人难于割舍。那条回家的长长的小路,还有小路两旁一望无际的稻田,寄托着父亲无尽的思乡情怀,也熏陶了几代人的家乡情愫。父亲的家乡情结,如同宫前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榕树,繁茂苍郁,写满美丽的沧桑,深沉绵长……

乡情的散文2

  谁都有故乡情结,我也不例外。

  但我的故乡情结从何而来,我并不知晓。

  无意听着蒋小涵的《龙的歌》,思绪不由回到十余年前。

  那时家徒四壁,父亲置身山西多年。母亲独身扛家,盼我们快快长大。

  多年坎坷之后,生活改善。如今迁居城市,生活小康。

  但我总是不能静心享受。

  生来钟爱回忆,易思及往昔。对往事难舍难断。看见大雁飞,心中便泛离别。

  对于那时心中所想,我从不能说清,因着太多。这也许便是我并不知晓我的故乡情结从何而来的原因。或者说,我的故乡情结产生于故乡的每一件事。一朵野花,一株小草。

  迁居之后,并未抛离故乡。前几年,一年两次,寒暑假,回故乡。近年,不曾归之。渐渐长大,身不由己。

  然而故乡发生的事,我是知道的。

  来自于父亲每每回家回来所说。

  父亲说时,悲喜交替。红事高兴,白事低沉。也并不如此绝对。

  绝对,却在我心中。

  与儿时玩伴的“华山论剑”尚历历在目,“江湖仇恨”却早已云散烟消。曾经的他们现已为人夫为人父,想必不再是从前共我摔泥巴的土孩子。只是他们的志向如此不济,劳作耕田,终老家乡。大人们都会这样说。

  我却做不到像他们那样目光不屑。我始终认为那样的看法太功利。每一种人生都有它的精彩。种田务农,不是辉煌的职业,如何不算是伟大的职业?民以食为天。对他们,我只能,亦是心甘情愿地投以敬意。他们将是我一生的同窗,友谊不会时过境迁,纵然他日天涯海角,无从相见。

  会让我沉思许久的,是父亲口中吐出的一个个黑暗的字:死。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我们总会用这句话安慰失去亲人的人。但当一切向时间投降,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离开我们时,我们如何能冷静下来,用同样的话语安慰自己。

  故乡的坟多起来了,在我不在的日子里。

  始终是人非物是,不变乃生死离别。这一切,桑田沧海。

  因着他们的离去,我会突然在深夜醒来,抱膝而坐。窗外朦胧月光映入惺忪睡眼。沉寂的夜,一切生物游弋梦乡,只是他们,我的父老,今生将不再醒来。

  他们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有人说,父母不在的`时候,故乡人就是父母。

  是啊,家乡的父老,在我童年的道路上留下过多少欢歌笑语。这些,我终难忘怀。生者健康度晚年,去者安心离人世。除此,我还能说什么?一张张纯朴慈祥的面容,生是那时的喜,死是此生的痛。

  还有那些不同世俗追名逐利的篱笆啊,我不能不说它。

  风吹日晒,不闻怨言。不曾忘记守护的一方净土里坚持着的是祖祖辈辈种植在破败季节里的希冀。

  它们也是淳朴的,它们是父老们孝顺的孩子吧?

  客居千里之外,数载未闻尺素。故乡已暗淡于心扉不已。

  抬首天际,大雁何时再次寄来父老们的消息?

  奔忙不觉,时候已近严冬,天空也鲜现飞鸟。

  但偶尔会有蹒跚而过的片片白云,我想,它们应该是从故乡来的吧。不信你闻闻,一种让人舒爽并伴有解脱感的气息已经肆虐开来了。

乡情的散文3

  那天,我累了——远离烟雾弥漫的厮杀,解下刀枪剑戟的戎装,走在返乡的路上。留住路边的流水,洗净脸上的尘埃,坐在河边的'石头上,唱一段久违的“望乡”,不远处炊烟袅袅,闻到了葱林的花香。

  那天,我困了——撕下一朵白云,铺在山村间的草地上,面向天空绘制七彩梦想。一片片树叶落在草尖,遮住了小黄花的视线。叶子的露珠流进眼睛里,蛐蛐的歌声催游梦乡。清风习习,大地飘绕,家乡的床铺竟然如此舒畅。

  那天,我烦了——一阵阵无名火纵然升起,蹦起的青筋犹如藤筐。一颗兴奋的心屈服了忧伤,家乡的老槐树叶芝枯黄。老土屋被冲到了土墙,村里的道路积水成荒。仿佛看到亲人期待的眼神,一副重担压在我的身上。归心似箭,赶包行装,船儿呀,能否打起精神,快点起航。

  那天,我回了——一三间青瓦房整修一新,村路平整再没泥泞;失修的小学又在歌唱,一双双黝黑的手紧握不放。围桌举杯而席,今天不会喝醉;亲朋紧邻相聚,嘱咐话儿多多。坐在炕沿上,您仔细端详,脸上被亲人抚摸成画廊。望着皎月惊喜,看着流行感伤;但愿此景不散,此情永长。

乡情的散文4

  小时候,家乡是每个孩子的摇篮;长大后,家乡是我们这些浪迹天涯人的根,它是我们童年的乐园,这里有我成长的影子,有我玩耍的痕迹。

  每次回老家,走到村后的大桥上,就会感觉浓浓的亲情扑面而来。毫不夸张地说,树木、大地、小溪感觉都是亲的。

  乡村和城市的最大区别是人情比较浓,无论有无血缘关系,也无论是否同姓同族,相互之间都亲如一家人。尽管发生在身边的是一件件平平凡凡的小事,但深深感动着我,影像般在脑中一次次出现。

  人常说穷家难舍,我家住城市也十几年了,可我每次回老家,头天晚上一定睡不好觉,提起回家总是很兴奋。老公说我,你怎么一回家就高兴得像小孩过新年似的!也许我这个人念旧,不仅想爹妈,感到村里每个人都会想念。他们待我也像自己的孩子,每次相见,她们总拉着我的手,问寒问暖,家里和睦不和睦?孩子学习还好吧?工作累不累?就像自家的老人那么亲。这次匆匆告别繁华吵闹的城市,回到故乡的怀抱,伺候病榻上的母亲,又一次体验了乡村质朴的`情感。

  按理说,机关办公室的工作,每天就是动手敲敲键盘,动动脑子的活,看似劳动量不大,但一天工作下来很累,到家就想倒在沙发上。现在一天到晚,围着不能自理的母亲转悠,做饭、喂饭、擦屎刮尿,再加上为母亲洗洗涮涮、打针吃药的护理,真忙得眼花。尽管每天都这样忙忙碌碌,但没感觉多劳累,反而比上班轻松,大概是在家心情比较放松,内心没有压力的缘故。

  母亲瘫痪多年,长年躺在床上,难免心中孤独、寂寞,导致老人心情常常烦躁不安。平时都是爸爸一人服侍,弟弟一早一晚过去帮帮忙。无论什么事,只要爸吱一声,他们不嫌脏不嫌累,邻居都伸手帮忙。

  知道妈妈长期一个人在家,左邻右舍的大娘婶子常来我家和妈妈唠两句,开几句玩笑,逗得我妈很开心。还有后街的四奶奶,她比妈长两辈,也隔三差五过来看看我妈。邻居们知道我爸一个大男人不容易,做饭可能少了花样,几乎半截村子,谁家吃个另样的,改善个生活,总不忘给我爸妈送一份,比如,包个包子、饺子、炸个丸子、烙个葱油饼、槐花饼,看起来虽不是什么高级营养品,但让我非常非常地感动,这里面包含着大家的爱心,体现着乡邻情,这情意无论花多少钱都是买不到的,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

  邻居二叔常帮我爸干体力活,爸有哮喘病,一冷一累就喘,冬天帮我爸提水、提煤球;春夏帮助剪修院中的树枝。我家在乡村,离集市有六七里远,对老年人来说,赶趟集买东西也不是件易事,更何况妈妈躺在床上,家里根本就离不开人。叔每次赶集,都问问我爸需不需要捎带东西。有时直接用电车载着我爸匆匆去趟集市,到了集上需要啥赶快买,来回一小时,再把我爸送到家门口。考虑到我爸肺气肿,动动就喘,叔细心,总是把比较重的东西,帮助拎到屋里,有时坐下来吸支烟,喝口茶水,有时放下东西就走人。爸买的水果拾给他几个,叔就生气地说爸,你再这样客气,我以后就不拉你去赶集了……你看,这么好的邻居哪里找呀!“远亲不如近邻”在我家演绎得淋淋尽致。

  大伙处处照顾我爸。春节后,家门前修了条路,爸的门前多修了一米多宽,一直延伸到家里的大门口。当时,负责操心修路的加兵说,二老爷年纪大了,用轮椅推个病人出出进进不容易,他家门前修宽一点,问大家有没有意见?大家一致支持,赞成加兵考虑得对,爸爸要加钱,大家都不让,我们被大家的爱心所感动。你们可能不知道,我们农村修路很难,政府不拨款,又没贵人赞助,都是大伙自个掏腰包集资修的。

  说来我很愧疚,在外这么多年,攒点积蓄都买房了,如今还还着贷款,手里拮据,也无力帮村民一把。想想一个农民歌手朱之文,出钱连续为村民修了两条路,并捐款盖了一座小学,为村民谋了福利。有能力帮助别人,也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修路的最后一天,每家出一个劳动力撒石子,弟弟外出不在家,我扛着铁锹干了一下午。由于平时没出过力,干起来还真不轻松,但我不偷懒很卖力地干。结果呢,他们处处照顾我,这个说,你少干点别累坏了;那个说,你歇会,不用那么卖力;领导也说,一家一个人,你凑个数就行了,你不用那么实干,意思意思就行。知道我多年在外,他们都高看我一等,处处替我着想,我感动得眼里含着泪。其实这些普通的村民,更让人敬佩,他们整天脸朝黄土背朝天,不分天气好坏,泥里水里田间劳作,他们的厚道纯朴更值得我们尊重。

  爸爸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周围几位老人孩子出去打工,家没电话,爸爸的手机就成了他们亲人的联络点。有时老人想和孩子联系,爸爸就把电话直接拨出去,尽管长途,爸爸一点也不吝惜话费。

  再说说爸爸的菜园子,我家东院有几间旧房子没住人,爸把当院开垦成菜地,于是就有了爸爸的菜园子。起初我不理解爸爸,说爸种那么多菜干吗?照顾我妈您就够累了,您又不是没工资,买点吃算了,别掏苦力了。您多加劳累,又喘得上气不接下气,多遭罪?

  爸说,孩子你不懂,这里面有很多乐趣。不仅能锻炼了身体,还能多少回报邻居,心里很舒坦。农忙季节,谁有时间整天赶集上店,再说像葱、蒜、香菜都是调味品,吃不了多少,就是尝个鲜,你买一大把回来,等不到吃完就坏了。

  爸爸还说,看到菜苗从种植到盼它破土而出,露出自己的小脑袋,然后浇水、施肥、管理、到丰收,很有成就感。我现在看着菜一天天长大,就像自己的孩子在身边慢慢长大一样,虽然累点但心里很充实,感觉良好。

  爸爸虽然教师出身,但也是为人朴实的老人。爸爸告诉我,种菜也是一种乐趣。一到夏天,茄子、豆角、辣椒、西红柿,每样都种上两垄,还种了大量的葱、香菜、韭菜,然后浇水、施肥、管理。见了邻居,爸最常说的一句话,你们吃菜就过来摘啊,没打药的,纯绿色食品,我自己吃不完就坏了。邻居们理解爸爸的心情,也有成人之美,就随意去摘把菜,吃个鲜,以满足老人家的感恩之心。后来我渐渐理解了爸爸,爸爸的菜园子原来蕴含着大家浓浓的亲情,包含着爸爸的感恩之意。

  我们农村人吃饭,多年来也没改变习惯。春秋天还是蹲街扎堆吃饭,端着碗,拿着馍,吃着说着。谁家炸个丸子,包个肉包,一准端出半馍框,让大家一饱口福。不管谁家出了红事白事,大伙也是一起上,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谁家有难,邻居都热心支援。就说说王大爷吧,春节后突然中风,家中也不富裕,不知谁挑个头,你家三百,我家五百,一天凑齐两万多,派代表送去,住院护士给量个体温,送个药片都要钱,在家容易出门难,不够大家再给凑,保证没谁催你要钱,啥时候有啥时给,交代王大爷儿子安心住院治疗。王家儿子说,正愁钱呢,昨天就催着缴费,真解燃眉之急。

  我们从这些普通小事上,不难看出农民的实在善良。农民有这种胸怀很了不起,不怕你不还,不像有些城市人,喝起酒来称兄道弟,一说借钱,头摇的像拨浪鼓似的,有一万个理由不借给你,并且说得滚瓜溜圆。

  农村虽然大的环境不如城市完美,至今没有健身活动场所,老年人没有娱乐园地,但我每次探亲,浓浓的乡情都包围着我,感染着我。

  家乡就是自己的灵魂栖地,无论在外漂泊多久,无论距家多远,魂永远扎根在乡村。这里不仅有生养我们的爹娘,还有胜似亲人一样的乡邻。

乡情的散文5

  故乡,一个温暖的字眼,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故乡的点滴故事,时不时的这些故事画面像微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播放。

  一次和朋友闲聊谈起了家乡冬天烤火用的火桶,也许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吧,呵呵,这可是我们家乡的发明。我们处在湘西山区,冬天寒冷,由于山区林木繁多,所以烧制木炭方便,家家都喜欢用木炭取火 ,很温暖,所以木制火桶也就发明了。一个长方形的大木头箱子,里面很深,有一层木栅栏隔开,下面可以放火盆,里面是燃烧的木炭,人坐在火桶里边很舒服,盖着一床棉被挡风,暖气都被围在火桶里边了。一家人围坐在火桶的方形条边上,脚放在火桶里取暖,然后嗑瓜子,看电视,聊天,打扑克,真是很开心,那温馨的场面这一辈子也忘不了。人少就干脆窝在火桶里边睡觉,对了,还可以把红薯和土豆、花生、板栗埋进木炭的热灰里边煨熟,吃起来那个香呦,比山珍海味还香甜。

  我二姐最喜欢窝在火桶里打瞌睡了,每次睡觉之前都要躺在里面睡个舒服,全身烤得暖呵呵的才肯上床去睡觉,要是谁把她吵醒了,还得挨骂呢,嘻嘻。老爸很疼我,为了方便我写作业,做了一块活动木板正好架在火桶上,这样我就可以搬个小板凳坐在火桶里边写作业了,一点都不冷。可是有时候我也偷懒的,我把书皮套在小说的外面,偷偷看小说,有一次看得正入迷呢,被老爸发现了,气得他把书扔到外面的院子里去了,当时吓得我还以为会挨揍呢,兴亏有老妈当挡箭牌。我们家的火桶是暗红色的,老爸买来油漆把火桶仔仔细细的刷了几遍,漆的油光发亮。那油漆的光亮一直在梦中萦绕,温暖的火光一直照亮着我的心。

  过年去大山里的姨妈家里过年,以前没有汽车的时候要走两个小时崎岖的山路才能到达姨妈家。走累了,就在路边的石头上坐下来休息一下,看看路边的风景,一片原生态的森林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头,时而有野兔和山鸡从草丛里窜过,肥肥的,可爱极了。野兔胆子挺大,还敢停留在离人不远的地方回头好奇的张望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口渴了,不用自带矿泉水,这山间就有一股清冽的山泉水能解渴,井边有好心人放着的木瓢,用来勺水喝。夏天,清凉甘甜的井水喝到肚里,凉爽极了,整个人都精神百倍,疲倦一扫而空。不时有山里人背着土特产从大山里出来,他们是到外面的镇子上去赶集,卖了钱就换些生活必需品。他们走惯了山路,不曾觉得累,也不用休息,脚步如飞,赶着回家干农活呢。也有那牧童牵着牛儿来放养,牛儿怡然自得的吃着草,十来岁的牧童就在一旁玩耍嬉戏。歇息够了,我们继续前行,终于看到村口的那颗大松树了,每次经过这棵松树,妈妈都叫我作三个揖,她说这松树公公会保佑我长命百岁的。

  姨妈家的房子是用山上的杉树做的,有上下两层,冬暖夏凉,整个楼房的木板都用桐油漆了一遍,姨父说防潮防虫蛀,隔个几年又重新油漆一遍,再经过风吹日晒,木板呈现出一种古铜色。楼上的阁楼很通风,姨父在哪里养了一群蜜蜂 。说起姨父来还真是挺能干的,他是大队的干部,能读会写,会养蜂,会做米糖和麦芽糖。

  小时候我最爱吃那白白糯糯的米糖了,还有那黄黄的麦芽糖可以拉扯的很长很长,亮晶晶的,嚼起来很有韧劲。姨父家里还种了花生、紫薯、和板栗,那些紫薯很甜很粉。有一次我们去摘板栗,高高的板栗树上结满了开了口的板栗。板栗外面是一层带刺的壳,用棍子一敲,板栗就掉下来了,我没摘过,直接用手去捡板栗,谁知道那壳扎手,哎呦,那个疼,眼泪水都出来了。表姐和表哥都笑话我,他们给我一个特制的夹子,用来夹板栗,这样就不会扎手了。姨妈家的板栗很大一颗,除了留一些自己吃,其余的都拿去集市上卖掉。背着满满一背篓的板栗回家,我们把板栗,花生、红薯扔进火坑里用材灰埋起来,带壳的板栗发出一声声爆响,噼里啪啦的像放鞭炮。姨妈家的火坑和我们家烤火的火桶不一样,直接在地板上挖一个四四方方的坑洞,就行了,烧的是材火,山里的木材多。大家围着火坑吃着香香的板栗,红薯、和花生,有时候还有烤鸡蛋和土豆,别提多开心了。过年的时候,就在厨房的火坑上面挂上自己家里杀的猪肉熏烤腊肉,切成五六斤一块抹上盐,风干后用铁丝穿起来挂在火坑上面用橘皮、茶壳,木屑熏烤十几日,烤得直冒油,烤的黄黄的,香香的土制腊肉就制好了,可以放上几个月也不会坏的。

  过年前的几天,家家户户还要做年糍粑,用自家种的上好糯米放到锅上用大木屉蒸熟,然后放到石臼里用一根大木棒使劲擂,几个年轻力壮的男子汉轮流上阵,是个费力气的活。寒冬腊月,大家打着光膀子轮番上阵,喊着号子,嗨呦!嗨呦!全身直冒热气,那场面真是一副最美的写真照片,男子汉的力量美都展现了出来,可惜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条件,不能用相机记录下来。通常要几个小时,糍粑才能做好,等糍粑做好了,女人们也把饭菜做好了,男人们围着桌子喝酒吃肉,兴高采烈的谈论一年的丰收,女人孩子也高兴的穿上新衣去放鞭炮了。刚出炉的糍粑软软糯糯的,直接可以入口,又香又糯,好吃极了。放硬了以后可以泡在水缸里储存很久,只要经常换水就行了。还要做一个磨盘大的糍粑,中间有一个洞,可以用绳子穿起来挂在墙上,这是庆祝丰收的意思。要吃的时候用刀切一块下来煮熟就行了,糍粑有很多种吃法,可以烧烤、可以油炸、可以放白菜猪油煮着吃、也可以撒上白糖吃,或者是包上霉豆腐和酸菜、萝卜。不管哪种吃法都深受大家喜欢,所以过年做糍粑的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

  表哥结婚的时候,我也去了,他们是按当地的风俗习惯拜堂成亲的。我记得那年下着大雪,婚前几天,表哥带着未过门的新娘子和我一起去集市上买一些生活用品 。路上下起了大雪,林子里一片雪白,那一片片厚如棉絮的白雪让我们都不忍心留下脚印。雪很大,一会儿,松树枝就挂满了雪花,很美,见过雾凇吗,美的触目惊心,虽然没有相机,没能留下最美的照片,但是那一副最美的图画留在了我的脑海里边。我们三个人童心大发,拾起地上的雪搓成雪球打起了雪仗,玩累了就直接往雪地上一躺,仿佛天是被,雪地是柔软的席梦思床,强烈的白光让我眯起了双眼,真惬意啊,正在享受的时候,忽然从树上飘落一层雪花,落在我的脸颊上,脖子上,凉丝丝的,睁眼一瞧,原来是调皮的表哥摇落了松枝上的雪花,要结婚的人了,还这么顽皮,我说我回去告诉姨妈去,表哥笑嘻嘻的说:“好妹妹,你不告状的话,回头到了集市上我帮你买新衣服穿,怎么样阿?”我气鼓鼓的说看在新衣服的面子上就放你一马吧。

  到了集市,果然热闹非凡,我第一次逛这种小镇上的集市,做买卖的,买东西的都是农村人,大家讨价还价,热火朝天。集市不大,就是一条街道两边摆满吃的、穿的、用的,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价格便宜。表哥没有食言,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和一双雨鞋,因为来的路上我的鞋子被雪水打湿了。逛完集市,买了该买的东西,我们回家了,一路上依然嬉笑打骂,闹个不停。

  第二天是结婚的好日子,我和娶亲的.队伍走了很长的山路来到了新娘子的家,这个家看起来和姨妈家差不多,也是木头房子。吃了早饭,长长的队伍出发了,因为要赶在中午之前拜堂成亲,大家都急急忙忙的赶路,怕错过拜堂的好时辰。在鞭炮声中,队伍穿过村口的水井,回到村子。井边栽种了两棵柿子树,这两棵柿子树总是结满又大又甜的柿子,让人眼馋。新郎倌和新娘子牵着一条打着同心结的红绸走到堂屋,向两位老人实行礼拜,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老式婚礼。新郎官和新娘穿的都是老式婚服,新郎官头戴礼帽,新娘子头盖红帕头,新郎官满面春风,新娘子则是娇羞动人。在大家的喝彩声中,主持人开始举行仪式,三叩首,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双方就算礼成。

  我们簇拥着新娘子回到洞房,洞房布置得很喜庆,大红的喜字贴满了墙壁和衣柜,木板墙上和地板上都用新的塑料布蒙了一层,很好看。双人床上整整齐齐的摆满了陪嫁的新被子,有十几床呢,红的,绿的,花的,手工刺绣被面煞是好看,上面绣着龙凤图案,预示百年好合。床的中间洒满了红枣、花生,意思是早生贵子,民间都有这风俗的。铺床的大嫂都是家庭和睦,生过几个孩子的,新娘子坐在床上等待新郎,而新郎这时候出去敬酒去了。等新郎回来的时候,大家还要闹洞房呢。大人闹,小孩子吵着要吃糖,真是把耳朵都要吵聋了,不大的房子挤满了看热闹的人。新婚就是图个热闹,越闹越好,没办法,新娘子还不能生气。俗话说新婚三天无大小,无论是大人小孩都能开新娘子的玩笑。

  婚礼结束,我带着姨妈送的板栗、腊肉和糍粑回家了。記得那时候我背着重重的背蒌爬了两个小时的山路,再坐公共汽车回到家中放下背篓的时候,我累哭了,坐在地上撒泼,老妈望着我任性的样子哭笑不得,直说,你这个傻丫头,将来怎么出嫁哊?童年的故事真的是说也说不完,家乡的点滴记忆早已汇流成梦中的河流,经常流淌在我的梦里,永无止境。

乡情的散文6

  远离故乡,惜别故土,屈指一算,已将三十余载,而家乡的一草一木,田间小路,天蓝云淡,淳朴民风,夜晚满天的繁星,麦场里层层叠叠的麦草垛,深秋收获后路边留下的包谷杆,田埂上的野花,田间地头悠闲吃草的牛羊,路边参天的白杨树和夏季崖边的槐花,果园的果子,却是我永远不能割舍的美好回忆。

  我的老家位于关中西府,属于宝鸡辖区的扶风县召公镇,南北东西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哪里有生我养我的的故土,有西北汉子的淳朴、厚道、善良和浓浓乡音和记忆中的童年往事,有周原遗址的宏伟遗迹和商周文化的遗俗民风,有大唐盛世法门寺晨钟暮鼓的回音缭绕。

  虽远离家乡几十年,却仍然是乡音未改,习俗依旧,因为那是一方水土养育了我,哪里有祖辈的足迹,有我血脉相承的父老乡亲、亲戚朋友、儿时一起玩大的发小,还有村里父母亲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而今却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院落和庄基地,这份浓浓乡情,淳朴的乡音永远不会让我改变。

  离别家乡,是因为父亲在外工作,我们还年少,家中无劳力,无奈之下,父亲按政策解决了户口,我们有了城市户口。临走时,与村里街坊邻居告别,乡亲们依依不舍,双眼饱含热泪,握着母亲的手,千叮嘱万嘱咐送我们到村口,看到乡亲们渐渐远去的身影,当时40多岁母亲哭得最伤心动情,毕竟这是母亲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这里有着母亲逝去的青春时光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有她恋恋不舍的老人和兄弟姐妹,母亲好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适应过来,真是故土难舍呀!

  记忆中的老家,过去由于娱乐活动少了又少,人们整天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复着繁琐而又辛劳的农活,整天忙碌在地里,到年底却只是分得仅有的一点口粮,生活可以说是艰辛而平淡,却总是快乐着一如既往。

  对我来说,儿时最美好的记忆,就是盼着礼拜六早点放学,相好的几个玩伴一起去村头的麦场麦垛里打闹,等着去看露天电影或者跟着母亲去村西头,村西头有一个不知那个年代的石磨,母亲每次都提前把自产的辣椒用火焙干,把辣椒放在石碾子上边,蒙布的毛驴有节奏的转圈,经过一段时间的碾扎,辣椒的香味四处飘香,玩伴们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烤锅盔,撒上盐,抹上碾好的辣子酱,那味道天然醇香,对过去的我们来说,虽然吃的满身冒汗,四肢乱晃,可那就是我们解馋的最好的美味佳肴。

  夏忙秋收,是老家最忙的季节,也是乡亲们最高兴和盼望的日子,忙活了大半年,该是收获,颗粒归仓的美好季节,农家小院,处处一片丰收喜悦的景象,院中房檐下,树叉上满是堆满的包谷和红火的柿子,屋里粮仓里满满的麦子,这也是乡亲们辛苦一年的收成和结果,虽然累了,心里却全是喜悦和激动。

  眼看天气转冷,冬季的脚步慢慢临近,过去似乎下雪的机会很多,一望平川,漫山遍野,白茫茫,雪皑皑,特别寒冷。乡村之间的路似乎也少的可怜,有路,也是羊肠土路。雪地中,人们仅凭借印象踏着别人走过的脚印,赶往各自记忆中的家。这一季节,对乡亲们来说,是相对最悠闲、舒适的日子,家家户户房顶冒起白烟,升起了火,烧起了热乎乎的炕,农田地里的活,天寒地冻,该好好休息,歇歇脚了。

  记得小时候,这个季节,奶奶都要去姑姑家住上十天半个月的,奶奶是小脚,我就成了奶奶的拐杖,过去交通不便,十几里的地方。我和奶奶走走停停,几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姑姑所在的羊吉岭乡。在姑姑家,记忆最深的就是,村里的豆腐坊,姑姑每天早早起来舀一碗黄豆去换豆腐,领着我,去豆腐坊,刚出锅的卤水点豆腐,师傅用勺挖一碗刚出锅未成形的豆腐,就是豆花,回家放上调好的蒜汁,油泼辣子,当时,唇齿间淡淡的苦味,浓浓的老豆腐的余香,感觉那味道真是纯正呀!

  冬季来临,就盼镇上赶集、过会,到了这个时期,附近周边做生意的都提前支起帐篷,占好摊位,搭起锅灶,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就是家乡集市上的羊肉泡馍。过去虽然家里不富裕,可母亲,每逢赶集过会,都要早早起来,烙好锅盔馍,去集市上端一盆热乎乎的羊肉汤,给我们姊妹们改善生活,还得悄悄吃,生怕街坊邻居说三道四,毕竟过去生活条件还是不好,还好父亲在外工作,家里还算可以接济上,那个时候,我感觉姊妹们是最幸福的,母亲是最温馨的,现在不时还想起妈妈的味道。

  母亲干活是一把好手,虽是农闲寒冬,母亲却一点也闲不住,每年冬季,母亲总要点上煤油灯,不是纺线,就是织布、纳鞋底,夜深人静,老屋里总能听到纺车咯吱咯吱和母亲脚踩织布机和梭子穿梭的咯噔咯噔的声音,白布织好,每到赶集时间,几个姨都来了,谁也闲不住,都搭把手,在院子里搭锅染布。

  一年四季,姊妹们的内衣,布鞋、鞋底和炕上的床单都是母亲一手操劳缝好做成的,母亲也不吝啬,临走,还给她的.姊妹们每人都给一些,想起来,多让人心酸呀,可惜,母亲却已经永远离我们而去,只能把这美好的回忆永远埋藏在深深的记忆中,寄托对母亲不能忘记的切切哀思。

  到了腊月,过了腊八,乡村四野,农家小院,处处有了新年的味道。乡村四野,邻家小院,条件较好的开始挂粉条、挂面、杀猪、炸油锅,卯足了劲,来犒劳辛苦一年的家人和自己,准备着招待亲戚朋友的年货。

  终于熬到年三十晚上,年味更足了,贴窗花,贴对联,贴门神,放鞭炮,给灶王爷添供品,到了该团员的时刻,不管一年来兄弟关系好坏,到该吃年夜饭的点上,弟兄们都要各自在自己家做好一盘菜,领着媳妇、子女,哪怕是简单的猪肉冻粉条,一瓶高脖西凤酒,都要去老人那里拜年、团聚、守岁。老人发完压岁钱,兄弟们都盘腿坐上热炕,围着小炕桌,说说家里的家务事,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好年景,好收成,儿孙满堂,其乐融融,一起守岁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村里村外祥和喜庆,街坊邻居相互祝福,拜年问好,预示着新的一年已经来临,人们开始要走亲串友去拜年,路上多了走亲访友的人流,妇女们头上的各色头巾和手中的各种灯笼格外显眼,在白雪之中显得格外喜庆。

  走完亲戚,又该忙活闹十五了,家家户门挂上了大红灯笼,院子照壁也不例外,点上里边装满菜油,放上灯芯,用胡萝卜刻成的各种蜡烛,摆上各种属相造型的馒头,四处通亮,红火喜庆。十五这天,镇上组织,乡亲自发,耍社火,踩高跷,搭台唱大戏,以各种方式洗涮一年的辛劳,辛苦劳作的一年总算结束,临近开春,田间地头,乡间小路上又多了许多忙忙碌碌,日复一日与庄家为伴的乡亲们,辛勤耕作,盼望期待的新一年又开始了。

  记忆中的东西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就像旧挂历偶尔还想去翻翻,去寻找一下逝去岁月的记忆和对经过往事的回忆。而家乡的记忆更是一壶陈年的老酒,醇香可口,总是有品不完的味道。家乡记忆也是一幅永远不能描述完的心灵画卷,因为那里有我血脉相承的根,有生我养我的源,更有浓浓的乡情和记忆中的淡淡乡愁。

乡情的散文7

  当清晨的第一缕光线照进房间,我知道,妈妈已经开始在打扫庭院。因为门外传来的“沙沙”声,已经让我不好意思继续躲在被窝里偷懒。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到门前,果然看见妈妈挥动着手中的扫把,应该用了很久了吧?扫把上得竹叶已经脱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残破的竹杆。但它依然能揽尽地面的上得残叶和灰尘,在妈妈有序的一前一后中,尽显它的责任与坚持。看着妈妈略显驼的背,我突然觉得心里有点发酸:应该属于遗传吧?因为外婆的腰现在已经驼的几乎与腿垂直了,每次看到她那种辛苦的走路姿势,心里都会想:也许妈妈老了以后,也会如此吧!

  “还愣着干嘛?还不赶快洗脸吃饭啊?”在我愣神的当儿,妈妈已经扫完地,站到我身边。我走过去,拥抱了一下她,装乖的说:“是,遵命,妈妈你好勤快哦!”“呵呵,鬼丫头,你以为都像你啊,像只懒猫一样。快去,要吃饭了。”妈妈戳了一下我的笨脑袋,我做着鬼脸跑开了。

  等我匆匆洗漱完毕,妈妈已经把热腾腾的饭菜端上饭桌:香喷喷的小米粥,豆腐炒青菜,还有我最爱吃的.咸馍。一份简单而又丰富的早餐,却让我觉得好幸福,因为饭菜里有妈妈的味道。我吃的特别香,特别香。

  当晨起的孩子背着书包奔跑在乡村的小路上,听,天真烂漫的笑声回荡在乡间,仿若走进了一个纯真的世界。让你感受他们的快乐和无忧,那种与世隔绝的轻松,那种不知愁滋味的洒脱,真想念童年的时光啊!如今,乡土依旧,只是,当年的小女孩已经为人母,远离家乡,常常体会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情。遇见小时候的那些爷爷奶奶们,笑着过去打招呼,他们看着身边的妈妈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风儿啊,如果单独遇见,怕事认不出来了。只记得小时候那么瘦弱,这么大了还是那么瘦。”“呵呵,是啊,她一直都这样。”妈妈笑着应着他们。因为,我一听别人说我瘦弱,就不好意思再讲话了。看着他们已入花甲的年纪,当初觉得老当益壮的感觉荡然无存。到底是年纪大了,斑白的头发,深陷的眼窝,都是不争的事实。才体会到“岁月催人老”“光阴似箭”的意境。

  当孩子们的笑声消失在村口,大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农忙到了,摘花生,掰玉米,割豆子。我和妈妈拉着那辆老旧的架子车向田里走去。好些人已经开始在忙了,真是勤劳的人们啊!经过他们的天地,笑着和每一个人打招呼,大家都离得不远,他们劳动着,调侃着,辛苦着,快乐着。我开始崇拜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他们在辛苦的劳作中,寻找着别样的快乐,在枯燥的生活中,体会着不一样的乡趣。我也开始帮着妈妈掰玉米,捧着硕大的玉米棒,像是在捧着全家的希望,那份量,贼重!今年虽然闹了旱灾,除了水稻,各类作物收成还算不错。辛苦了一季,终于有了收获。穿梭在一人多高的玉米杆之间,尽管汗流浃背,尽管心里直喊累,可是看着妈妈微驼的背,比起妈妈,这点汗算什么?比起那些成天在田里打滚的人们,这点累算什么?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满载的架子车上,玉米棒愈发的金黄。血红的晚霞映在妈妈满是汗水的脸上,绽放处美丽的花。“收工了!”哪个汉子喊出了一嗓子?大家笑着,调侃着,载着满车的收获向村子赶去。我拍了拍身上的泥土,看了看脏兮兮的手,用略显干净的衣袖擦了一把脸体会着这难得的“狼狈”和这温馨祥和的乡趣。

乡情的散文8

  一口水井,积淀的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成就的是一个地方的文明,并用它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变迁。

  近日,笔者来到天寿社区支农巷,看到了这口曾经为上百口人所用的老水井,时间变迁,现在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但是人们依然割舍不了对老水井的感情,每天早上天刚刚亮,依就会有很多人到水井边洗东西。

  一只小铁桶、一个大木盆,张奶奶带齐了装备又准时来到了水井边,打起一桶水,张奶奶便直接“咕咚”喝了一大口。“甜呀!还是以前的味道。”张奶奶幸福地对记者说道。

  是的,一百多年了,这口水井的水一直这么甜,在以前,住北门这边的人每天都要来这里打水回家。那时,老水井是北门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每天辘轳的鸣叫和挑水扁担的吱咛声响个不停。“人们聊天、纳凉、吃饭都爱围在这儿,每天都有说不完的新鲜事、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老故事。“现在生活好了,家家户户都用上自来水了,人们开始渐渐忘记水井了,只有我们这些老人还天天离不开‘她’,忘不了‘她’”。张奶奶意味深长地说道。

  其实在古时候,人们就喜欢围绕在水井边居住,有水井的地方,就有土地、有家园。离开自己的土地、离开自己的家园,将无以为生,无比凄苦。故有“背井离乡”之说。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现在城市和农村都用上了自来水,不用再担心天旱水井会干枯了。水井的功能,也慢慢退化了。作为相伴了国人五千多年的水井,正慢慢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对于城市的小朋友来说,水井是陌生的,它所代表的身份,不再是家乡的符号,而是影视剧里面的一个背景罢了!

乡情的散文9

  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次远涉千里,能活着回来,不知是耻辱还是庆幸。人生有多少个十年,恰是我最风华正茂的十年,恰是家庭最需要我的十年,都被我蹉跎了。我当初怎么那么糊涂,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想到这我有种无言见父老乡亲的羞愧,可是这十年的煎熬,不就为了今天可以再回到家庭的怀抱吗?为什么越接近故乡,心脏越如此猛烈地跳动?十年,当我真正再踏上这片熟悉而陌生的土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无法可想。

  进入内蒙地界,我就有种莫名的熟悉和心疼,犹如那年逃出内蒙有一种莫名的前途未卜的恐惧。我没有勇气坐高铁返乡,我需要在火车上做思想斗争。近了,更近了,已经过了赤峰,终于进入了我悲喜交加的宁城区域,我不敢看路边的风景,又只好看路边的风景,事实上我什么风景也看不进去。我实在没有底气想象我的矮小的多病的妻子和我的一对儿子该以怎样异样的愤怒抨击我。十年,我错过了孩子成长的最重要过程,我错过了家庭最需要我的十年,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我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我的妻子是怎样地含辛茹苦我可想而知,或者说我无法而知,因为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其实我没脸回到家庭去,可是除此而外又有哪里可以收留我游荡的灵魂。这些我思考了上千遍上万遍的问题,有时想得我脑袋要爆炸,可是还是忍不住去想。有时我觉得它一定会爆炸的,也许在我回家了的那一刻。所以,在没爆炸前,让我先看看我久违了的故乡吧!

  离家乡越近越胆怯。脚步和心灵都有点颤抖。终于熬到了村头,这还是我原来的故乡吗?我记得村东头有一个干枯的水塘,几棵带死不活的榆树,如今怎么环绕着挺直的白杨,在林间还设置了蒙古包,蒙古包后是锅灶和烤箱,树上还挂着招牌:乡村垂钓园。我的天啊,当时水塘里可只有几只蝌蚪。再看水塘岸上,种植了风景树,榆叶梅正红,连翘正黄,垂柳正绿,颇有水乡的意味。塘边设置了钓位,可免于暴晒之苦。河塘被开发得很大,中间铺设吊桥,可以到对面的办公区和生活区。简直是一条龙服务。再看河水那么澄澈,翡翠一般,不断有鱼儿跃出水面。我有点眼花缭乱。赶紧拽了拽口罩,因为此时正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向我走来,那张脸熟悉又陌生。

  我走上前去搭讪:“请问这里放钓了吗?”

  “还没有,不过已经撒过两次鱼苗。因为在建游泳池,所以时间可能要推后一些。”他一边说一边指给我看。我看到了建设一半的游泳池规模很大,有点城里游泳馆的味道。可是令我疑惑的是我始终不能想起眼前的人是谁,于是继续问道:“这是谁投资建设的?”

  那人未语先笑:“要说这人啊,可真是我们村的恩人。当年知识青年下乡的时候在我们村插过队,在这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知青返城后他不忘这里竟然重返知青路,放弃了家族庞大的企业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年。带领着村民们靠山吃山不断寻求致富道路,确定食用菌生产、野狍养殖、林果种植等产业项目。这不,种了千亩苹果园,“蒙富”苹果销往全国各地,就在前几天,这里还召开了杏花节,一千亩山地的杏花,那叫隆重。在杏花节上,那个知青还成立了影视基地,说是这里鸡冠似的山脉适合拍摄影视,搞多种经营。尤其是十个全覆盖后,这个村子真是大变样。出外打工的人回来都迷路了。”

  那老人说得饶有兴趣,脸上堆满幸福。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跳入脑海:孙奎连。我在外地逃难的时候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他的事迹,还参加了什么人物评选。于是我顺口问道:“那知青是叫孙奎连吗?”

  那人点头:“嗯,如今孙书记可是全国都有名啊!据说去年评上了市级优秀人物。他人好,这些荣誉也是应该得的。主要是他造福一方啊,这村的老百姓真是没少跟他沾光啊!”

  我忽然想到了妻子,忍不住低声问道:“听说这村里有一户姓牛的媳妇带着一对儿子,他老公前十年跑了不知下落,她家日子过得咋样?”

  “呸!提起那个没良心的村里人都骂他,多好的家啊,他说跑就跑了,仗着自己在外地打工有几个臭钱,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了。她媳妇那是一个要强的人啊,前几年四处找他,差点没疯了。还是孙书记和村干部没少帮她们家,还鼓励她种果树,扶助她供孩子读书。那媳妇也是心灵手巧,村里果树数她种得最好,成了村里的种植能手,还去市里做过经验交流呢!如今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哎!那媳妇是好人啊,十年未改嫁,一直等她男人回来。靠种果树和种地维持生活,辛辛苦苦把孩子都供出去了,那两孩子是这村考了最好专业的大学生呢。孩子上大学花费高,村里评了她家低保户,还有别的救济的钱,她就一直撑到现在。”那人说的话里满是敬佩之意。

  我默默听着,不知眼泪在口罩里流了多少,可想而知,十年啊,对她是多么大的摧残。我的.妻子,我的杏儿,当初我们是多么恩爱,因为我一念之差,误入歧途,后悔晚矣!我没有听下去,无颜地离开了。如今我已经不能直接回家,我需要找一个人先去当面和杏儿说情,否则她不会收留我的。我想好了,只要杏儿收留我,我就是她下半辈子的牛马。

  我好不容易求动了姐夫说服杏儿答应见我,我真的要回家了吗?或许残酷的有家难回,也许杏儿只是想找回十年前我离家出走的答案。但是我已经顾不了那么多。

  终于见到了阔别十年的杏儿,她苍老了但人很精神。她还像原来一样,衣服朴素但是打扮得得体。在见到我的那一刻我以为她会哭闹,但她冷静地说:“这些年我一边找你也学了点法律,在你离开的第二年我就办了离婚手续。按理说你我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你是我孩子的父亲,我有必要问问你,为什么十年前我们当初感情是那么好,你那么狠心就离开了我们。如果不是遇到好人遇到国家好的政策,你想没想过我们娘三的日子咋过?你不是个有责任心的父亲。这些年我一直想不通,今天你回来了就给我一个答案吧!”杏儿一直很冷静得惊人,虽然脸上满是泪水。

  我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不求她饶恕我,只感谢她带大我的一对儿子,低沉地说道:“要怪就怪我在外打工被一个有夫之妇勾引,被迫与她相好。那年她老公出狱了,听说了我们的事四处追杀我,还扬言要杀了咱全家,我被逼无奈只好隐姓埋名跑到甘肃打工。一直到去年我听说她老公再次犯罪执行了枪决,我才敢回来找你们。现在说这一切都晚了,是我做事糊涂对不起你和儿子们。我这次回来也是赎罪,如果你还许我回这个家,我愿意给你当牛做马补偿你。如果你不许,我立刻就走永不回来。”

  杏儿一边听一边哭着说:“那女人的丈夫在你走后来过咱家报复,是村支书叫我报警备案,并且村支书派人轮流保护我们,我们才躲过了一劫。你以为你逃避就可以逃避得了吗?这十年,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我们娘仨可咋过?儿子上大学村里奖励了四千元,还帮着借了无息助学贷款。如果没有村里的帮扶,没有党好的政策,别说念大学,恐怕儿子们念书都念不完。你知道我们娘仨过得有多不容易吗?……”

  杏儿说不下去了,我也不断地磕着头:“都是我一时糊涂,我对不起你们娘三。我罪有应得,不得好报……”

  “如今你说这些有什么用,这些年我一直未嫁就是看在你原来对我们还很好的份上,我不相信你一辈子不回来。一日夫妻百日恩,做人要凭良心。虽然我们已经不是夫妻,按理你的死活与我无关,但是儿子们忘不了父亲,希望我们能够过好后半生。我也不能保证对你像原来一样,如果你愿意我们从头开始吧!”杏儿终于给了我明确的答案。

  我索性又磕了两个响头:“这些年我无数次地悔过,都怪我一时鬼迷心窍,图一时的快乐,给你们,给我们的家庭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只要你给我悔改的机会,我愿意补偿你们一切。你就权当是收留了一只流浪猫或流浪狗吧。”

  “那倒不用,现在政策好了,你好好过日子比啥都强。”

  我不断点头,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眼睛……

乡情的散文10

  故乡的美,美的是山,美的是水,更美的是那淳朴的民俗、乡情。为了生计,在外面漂泊累了、久了,当惆怅、失落、无助时,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故乡。想起了故乡,就有了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慰籍,让来自外界的压力得到片刻的释放,让疲惫的心灵得以暂时的休憩,亦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归来了一份童真!

  年幼无知的少年时期,总感觉故乡的小山村如此狭小、贫困、落后和闭塞,再加上心地善良的父老乡亲,期盼着孩子早点长大,永远说着一句话:“山里娃只有走出黄土大山,将来才会有出息……。”那时年幼无知、懵懂的少年,恨不得马上长大,走出小山村,看看外面的世界。在无声的期盼中,开始了风里来、雨里去,“十年寒窗”的苦读生涯,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逝,终于有一天离开了我儿时的乐园、朝夕相处的这片热土。而这一走竟然成了永别,在城市钢筋、水泥组成的城堡里,像蜗牛般一样生活居住。从此,远离了故乡绿色的山、甘甜的山泉,再也吸不到新鲜的空气,闻不到故乡的野花香和泥土的芬芳了!

  今天,在拥挤的城市了生活,常年在异地他乡奔忙,写尽了和家人散多聚少的愁绪,只有把奔波的辛酸泪和爱恨情仇,以及所有的委屈,流露在笔端,如醉如痴地刻画,以乐观的心态,粗犷的性格,面对现实生活种的一切不称心如意,咬紧牙关,再次为生计而拼搏……

  常年在异国他乡不停的奔忙,距离故乡是那么的远,却骨子里早以烙下乡下人憨厚、质朴的印记,和地地道道的方言。不论自己怎么尽力的粉饰,随时都会在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再加上故乡的山山水水,都已经在幼年的时候浸透我的每一寸肌肤,和我骨肉相连、血脉相通。是黄土大山教会了我宽容、质朴和善良;是甘甜的山泉,教会了我纯洁、淳朴和无私。因此,我有了山的沉稳,水的厚重。让我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可在尘世纷争、利益纷扰的俗世面前,机会却永远输在不会钻营拍马、谄媚讨好的起跑线上!但故乡的黄土大山,无私地赋予了我沉稳;甘甜的山泉,赋予了我灵动,让我获得了智慧的源泉。是故乡的山山水水,伴我成长,伴我成人。我问心无愧,踏踏实实的走好了人生的每一步!

  暮然回首,秋风萦绕,吹落了一地的繁华,洒满了遍地的忧伤,天地之间在夏去秋来中不停的轮回,尽管春花秋实的气息不停的在激荡,昂然的生机,还是最终走向尘封。面前的一切,不称心如意,只有顺其自然,选择“尽人意,顺天命”的坦然,才深深体会到了“时间万般情,唯有故乡浓”的真正涵义。远走他乡的这段时光,对于故乡的思念愈加浓厚,在异国他乡的每个晨昏、夜晚总会勾起我对故乡无限的眷恋和思念。

  自从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的那一片最纯洁、神圣的沃土,自己犹如随波逐流的浮萍,无依无靠,漫无目地的.漂泊,把所有的委屈和艰辛,统统的一个人饱尝!也是离开了故乡,才懂得了乡情的浓烈,更懂得了美好的珍惜!是故乡那一片神圣的土地,凝聚了我一生中难以解开的情节!最后让迷茫的眼神,终归走向尘封……

  每当想起了故乡,让迷惘的今天,重新看到一丝的曙光。当一丝的曙光重新升起的时候,我看到了生机的希望,我只能在记忆的河中溯流而上,来寻找那份被丢落的梦。春风得意的时候,想到的是故乡,失意落魄的时候,愈加思念故乡……

  今天,在属于中国人的中秋节,万家团聚、喜庆的日子,趁着异国他乡的风轻云淡、寂静的深夜,借着天上共有的一轮圆月落笔,把我少年时代在故乡的余欢,折成一首思念故乡的诗卷,在眉弯下轻轻地舒展、铺平,将青色的记忆,折叠成一笺永不褪色的心念,惹了相思、醉了流年,落下光阴的斑斓。这时,仿佛看到我的故乡,静静地站在相思河的河畔,迎接远方奔波的游子,归来的帆船,枕了一纸相思落梦,落下满地爱的依恋!同时听到:是故乡,轻轻地把我的乳名,尽情的呼唤……

  故乡啊!难分难舍的故乡情!是您,像脐带般连着游子最初的梦,又时刻牵动着游子脆弱的心!今夜梦呓中的故乡,依然显得那么宁静和祥和,仿佛像劳累了一天的母亲,让在异国他乡奔波的游子,感到了慈母般怀抱的温馨!

  20xx年中秋夜落笔于蒙古国。

乡情的散文11

  我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年了,三十年里我总会忆起家乡,在那里留下了我童年许多的回忆,太多的欢笑,那里到处都留下了我童年的足迹。每每想起那些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老屋,熟悉的景物都仿佛是在昨日,故乡的那副山水画镌刻在脑海永远无法忘却,无法抹去,心情有时久久难平。

  以前农村做的都是砖瓦房,一家挨着一家,一排就是十几户人家,每家每户从前门一条长长的走廊一直通到后门,活脱脱就是一个口字。以前没有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四、五个小孩,一家六、七口就挤在那间简陋的屋子里生活,以前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一家人生活得齐乐融融,无忧无虑。

  每天村里最热闹的就属吃饭和晚上乘凉的时候,大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端着饭碗边吃边聊 ,男人们聊着田里的农活、收成;女人们聊的大多是小孩、家务;我们小孩端着碗找自己喜欢的`玩伴,从这家串到那家,谁家有点好吃的也会端出来一起分享,不分彼此。大人们只有这个时候才有点空闲,吃完饭都散了去田里各忙各的农活。

  每年夏天的夜晚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我们吃完晚饭每家每户都把自己家的竹床搬到外面,大人们每人手上一把竹扇,用来乘凉和驱赶蚊子。我们小孩在外面嬉笑打闹,你追我赶,玩累了就躺在竹床上,大人们手里拿着扇子一边扇风一边帮我们驱赶蚊子。我们每天晚上就这样看着星星,数着星星,听着蚊子的嗡嗡声入睡,但不知道为什么每天都睡得特香。

  以前小时候非常羡慕城市的小孩,天天盼望着能早点长大,早点离开那片贫瘠的土地,到大城市安身立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若干年后才发现,我们经过拼命努力得来的却并非自己真正想要的。虽然物质生活比以前丰富和充足,但我们却失去了快乐和天真、纯朴与善良。城市里弥漫着冷漠和麻木的味道,以前令我为之羡慕和向往的城市如今在我眼里不过是一座座冷冰冰的孤城。

  人到中年越来越怀念以前在农村的日子,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卷天外云卷云舒,过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现在回过头看反而觉得以前的生活是一种奢求,上天真是跟我们人类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千回百转,却使我们想转回到原点,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落叶归根吧!

  这么多年过去了,父母早已不在了,但我经常会回老家看看,看看那里的父老乡亲,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每次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父辈越来越少了,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陌生的面孔越来越多,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身在异乡每次听到熟悉的乡音,每次见到老乡都异常亲切,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衷肠,这也许就是乡情。

乡情的散文12

  我是一朵望乡的云,飘飘散散,随风轻舞着身姿,倦鸟盼归巢,月是故乡明,几曲离殇,写不尽这二十余年的乡情。

  我出生在蝶舞飞扬的秋天,中秋节的前一天,自然骨子里有着秋季的忧伤与怅惘。在农村,我是一个受到命运诅咒的孩子,成长的足迹被献上了苦难的厚礼。我的家乡在虹溪,我喜欢我的家乡,喜欢大自然赋予它独特的美,在这片土地上,我可以尽情挥洒孩子气的青春,可以尽情奔跑于马草塘边,不问归期,不盼花期,只愿徜徉在它的怀抱里。却不知从何时起20岁的青春,显得这么多愁善感。

  秋夜的远处,蛐蛐声不绝入耳,不时传来声声车笛,我的心微微颤抖着,躲在被窝里,肆意地敲打着手机键盘。

  我家在北门,是虹溪镇的一条主街道,连接着车站、公路、三中,自然夜深人静也会有车经过。尽管躲在被窝里,可是我还是能听到学校学生读书的声音,以及上下课的铃声,从小在弥勒三中旁生活,我也不由自主地被学生的作息时间而感染,当然,我在三中上的六年学,初中和高中,足以可以让我去感受古老三中的芳华。沧桑的岁月涂抹肆意妄为的青春,在追梦的路上,我们又是否失去了些什么,从小,我和我的伙伴们就爱说,“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那个我们口中的“城门”就在我家下面,弥勒三中旁边,只不过它已年老色衰,荒草丛生。站在城楼处,可以看见整个虹溪的全景,美哉!不过,城楼现已经封锁,很少有人能够上去,记忆中我上去的时候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时旁边的观音寺请法师来超度,我和我奶奶上去过一次。

  小时候,再经常去的地方便是马草塘了。现在的马草塘已今非昔比了,不仅风景秀丽,而且还是全镇人民的健身场所,实在是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无论是童年还是现在,我都对马草塘怀着憧憬,未来,我相信它会变得更好。

  我是一个游子,我潜伏在悲情泛滥的栅栏边,看尽世间繁华,坐看四季,家乡永远是最美的春。家乡,是多少游子无法摆脱的概念,如果给你一个名词解释,你能答出答案吗?看尽繁华碎落,春去秋来。那些与故事有关的事物不约而至。时光怂恿了多少深爱的人放手,曾几何时,我和奶奶曾在马草塘边割猪草,那时的奶奶还能勉强干点农活,而现在的.奶奶却已是一位老年痴呆症患者,在时光深处,我的奶奶却是这个世界陪我走过马草塘最多的人。曾多少次,一个人在无从适从的城市里,我们走过那些陌生,却为了去熟悉那些陌生,我们在灯火阑珊的街角处,一个人,带着浓浓的乡情......

  这次趁着考试回来的时间,出去街角走走,看看年复一日的变化,看看那些坐在街角的老人还有多少尚在人世,看看我们是否长大了。相聚离开,有时候,却是一种爱,在世俗面前,无论何时,我们都有自己所要面对的方向,唯一期盼的是你爱的人有机会等着你回来。

  在虹溪小镇,你会有一种复古沧桑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它年代久远,更是因为它让你想到了人生,想到了久违而不见的人。其实,我们一直都在错的时间和对的时间交叉徘徊,我能做的便是我所深爱的奶奶可以在小镇的庇护下健康长寿,希望小镇可以带给她好运。

  大家总说,爱文字的人总是悲伤,寂寞在作祟,可是,我并不满足于上述解释,或许只是我19岁以前的人生,以后我遇到了一个叫左二狗的人,后面我的人生便慢慢阳光起来。

  浮生情欢,细水长流。或许我只是舍不得在乡愁中出现的那个人罢了。

  末了。虹溪的夜起风了。

乡情的散文13

  又是吃折耳根的季节。

  市场、商场、小贩的菜框里,随处可见她的翩跹身影。虽然身为不起眼的大路野菜,却因为现代人崇尚原生态饮食的理念而成为珍贵的特色菜,身价菲然。尤其是春节期间,价格直线飙升到十多二十元一斤,比猪肉还贵。

  折耳根这个称谓,除了川渝两地,许多外地人都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折耳根书名鱼腥草,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草本科植物。

  在药用方面,它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消肿、止血等功效,能治疗多种疾病,并具有抗病毒,预防癌症的作用。据史书记载,于魏晋时,折耳根被正式以“鱼腥草”之名收入医药典籍。

  因折耳根特有的口感和功效,可作为佐料调味,也可作为功能性食品泡茶饮用。还可作保健膳食煲汤、小炒、熬粥。但最常见的,还是凉拌生吃。人们食用折耳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相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期间,就曾采摘折耳根充饥,可见它走上餐桌的历史之悠久。

  我是吃折耳根长大的。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春来,我的家乡漫山遍野都是折耳根的身影,就连扑到脸上的风,也夹着浓郁的腥香,熏得人食欲空前膨胀。于是,那些刚羞答答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头来呼吸新鲜空气的折耳根,就会成了吃货们的猎物,被无情地从泥土深处拔起,填充了胃壁的褶皱。

  野生折耳根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但旺长期却是正月到三月,受气候环境影响,这期间的折耳根地下根茎粗壮、白嫩、腥味浓郁,吃起来爽脆可口,是佐餐的佳肴。而过了这个季节,折耳根的地下根茎变老变硬,纤维粗糙,食之无味,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餐桌,甚至连折耳根这个名字都会被人淡忘。仿佛折耳根这个叫法是专为食用而生的。

  我的家乡在一座偏远的小山村里。在打工潮还没席卷到山村前,村里人都是守着一亩三分薄田过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栖,虽然清贫,却也自足。到了年底,杀上一头自家圈养的大肥猪,就是对自已辛苦一年的最大犒劳。整个春节期间,人来客往多,新鲜蔬菜少,变着花样的肥肉,往往使习惯了清淡的肠胃不堪重负。这时候,一盘开胃理气的凉拌折耳根,就成了餐桌上的宠儿了。席间,只要腥香四溢的凉拌折耳根一上桌,眨眼就被一扫而光,吃的人还意犹未尽。到了时令蔬菜短缺的二、三月,折耳根更是成了饭碗里的主打菜。白生生的根,脆嫩嫩的叶,裹上红通通的辣椒油,微微卷曲着身子,匍匐在白花花的米饭上,不仅是肠胃的佳肴,更是视觉的珍馐。

  那时候,人们还没有栽种折耳根的意识,吃折耳根都是到山上挖采。大人们有忙不完的活,挖折耳根这个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自然地就落到了小孩身上。

  牵着老黄牛,拎着竹篓,拿把小铁撬,哼着不知名的歌谣,把自己放逐在田边地角,面朝黄土背对蓝天,在草丛或庄稼地里寻觅那一株新绿。枯燥的童年生活,就多了一缕浓郁的馨香。

  通常,折耳朵长在阴凉、潮湿,土质肥沃的土坎下。刚打春时,折耳根还没完全钻出地面,只有一小段紫红色叶尖露了个头。它对生的叶片还未完全张开,如含羞的豆蔻少女,娇嫩得令人不忍心去采摘。但只要是山里人都知道,正是这种折耳根,最是爽脆鲜美,芳香扑鼻,而且它节长、毛少、根茎白嫩肥胖,好打理。而那些完全张开或半张开叶片的折耳根,往往地下根茎已开始老化,口感和腥香都远不及前者了。最不起眼的是那种生在沙石地段的折耳根,通常都是叶肥根细,叶子薄而宽,冒出地面的根比较高,地下的茎瘦短干涩,毛多,吃起来还跟嚼树皮一样没有味道。

  农村孩子生来对草木就有特殊的敏锐度。哪怕在寒风凌冽的初春,哪怕地面上还见不到折耳根的身影,我们也能准确地找到折耳根,并且知道什么地点的折耳根更鲜美肥胖。在那些潮湿的田边地角,半蹲着身子,面朝黄土背朝蓝天,手持平时用来插红薯藤用的铁撬,顺着泥缝里冒出的一星紫红插进去,用力把泥土摇松,搭上另一只提起折耳根的顶部用力一拉,一根又粗又长折耳根就成了囊中之物了。铁撬一般是在田边地角使用,防止毁坏庄稼地。在一些空旷地带,就没那么斯文了,通常都是用锄头挖,一锄下去,就是好几根。每每拎着满满一篓折耳根,心底都会有种莫名的成就感,仿佛是凯旋的将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赶回家向大人们邀功。

  折耳根的腥香味很重,没吃过的人,会受不了它浓浓的腥味,掩鼻作呕。但对于喜爱它的人来说,它却是脆嫩爽口、酸辣稍甜,芳香扑鼻的天然美味。山里人往往嫌炒加工熟后冲淡了腥香味,全凉拌生吃。把折耳摘了须,用清水清洗干净,折成小段,洒入盐巴,拌上红油、酱油、醋、白糖,就是一盘可口开胃的下饭菜。有凉拌折耳根佐饭,往往会食欲大增,一气吃几大碗也不过瘾。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回归大自然”、“药食同源”之风日渐盛行,人们对折耳根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导致价格节节攀升,野生折耳根供不应求。于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解决供需矛盾,原先不起眼的大路野菜逐渐大面积地引进为人工种植。春末时把折耳根的根种上,勤加施肥,管理,折耳根就会知恩图报地缩短生长周期,赶在冬月上市,让吃货们大饱口福的同时,给勤劳的庄稼人带回了可观的收益。

  因小时吃野生折耳根多,又都是在春节期间,所以总会把折耳根与年联系起来。在外地漂泊的那些日子,一到过年,当肠胃不堪重负时,就会想到折耳根。想到家里那张斑驳的木桌上,它妖冶地盛放着,勾引我无处搁浅的乡愁。然而,异乡的土壤里长不出折耳根,回家的路又太漫长,于是,折耳根就长成了心头的一个硬结,在想家的时候硌得我汩汩流血。

  记得02年时,在深圳福田的一家川菜馆门前,蓦然见到折耳根几个字,全身的馋虫一只只复活过来,蛰得我忘了形。一向只吃路边摊的我,顾不得看标价,快步冲进装修奢华的饭店,急不可耐地点了份凉拌折耳根。菜上来时,虽然不是我所想象,但那几根又瘦又老的根茎,却也有几分折耳根的模样。我拿起筷子,咂着嘴,吱溜一声,和着口水一起,前面还没到肚子,后面的碟子却空了……回头想想,这十八块钱,我除了咂到一嘴酱油,还真没品出个折耳根的味儿。

  后来,定居重庆,天天见到折耳根,餐餐吃着折耳根,不再为了那一缕腥香而魂牵梦绕,可算是圆了梦。却不知为何,往往在大快朵颐时,心底无来由地一阵阵抽痛,那折耳根与唇齿的亲吻,也跟着变得寡淡无味了。

  对于这种徒增的烦恼,我认为是重庆与老家的折耳根不一样。

  在重庆吃到的折耳根,都是人工种植的。不知什么原因,超市里出售的折耳根,叶子和茎是分开销售的。最普遍的是茎,很长,根须多,用谷草或者橡筋虬结地扎成一团,怎么看都像是小时候常见的毛草根。而叶呢,不带半截茎,胖胖的叶子张开着,要不了多少就是一大堆,买回一大包,腌过后只剩下一小盘。相对来讲,叶贵一点,清洗后直接放调料生吃,腥味较重,口感较脆;而茎呢,通常偏老,若清洗后直接拌调料生吃,可能牙劲不好的人会比较犯难。所以,通常,在做前会焯下水,使纤维变软,但口感和气味也随之大打折扣。

  刚到婆家那阵,我很少下厨房,对他们总是要将折耳根焯水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对天然美味的糟蹋。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我亲自下厨,凉拌了盘生折耳根。本想借这个机会推广下生吃,不想,席终人散后,却见满满一盘凉拌折耳根居然无人问津,像个被嫌弃的小媳妇。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放足了调料,怎么会这般下场?真是孺子不可教也!赌气地夹了一筷,结果费了老大劲没咬断,原来没焯水的折耳根又硬又绵,难怪没人吃。

  这期间,我又走过了不少地方,也吃过不少折耳根,甚至这两年,在广东的菜市场和超市,都能买到折耳根。而且,生吃凉拌折耳根也成了普遍的做法。但,我的心底,始终浮动着一根不同的折耳根:它身子白胖丰腴、面容娇好甜美,头戴紫红色帽子,婀娜地躺在瓷白的餐盘里,风情无限,令人想入非非……

  折耳根、老家、亲人,像是三股细绳,在我的心底交织着、扭动着、穿行着,令我时时感到锥心地痛。故乡并不遥远,亲人尚有联系,折耳根也可回家挖采。可是,远嫁他乡,于家乡,我终成了过客。每每回家,说着越来越被异化的乡音,面对越来越多的陌生面孔,我的心,总是在欣喜的同时,充满了深深的失落。

  我不能遗忘过去,也无法回到过去,更不能预知将来。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在拥有与失去之间,我就是一叶无帆的扁舟,左右摇摆,无法靠岸。但是我知道,只要父母在,家就在;亲人在,故乡就在。

  折耳根,就是那匍匐在舌根的乡情。它让我时时反刍着,不忘对故乡的依恋,对亲人的牵挂,对贫苦生活的回忆,对幸福当下的珍惜!

乡情的散文14

  我的家乡,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美食之情。在东北四季分明的沃土之上,黑土地滋养着一代代子女,秋季肥沃的收获后,却又是漫漫寒冬,颗粒无收。于是,美食的四季在这片土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因地制宜,因时而食,留下了代代人对黑土地的思念。

  自古以来,吃都是不变的话题。先人们凭借着不凡的智慧,就地取材,融合着各地物产,解决着温饱问题。蒸炒烹炸,腌渍风干,各样吃法,用简单的食材烹制出别样的佳肴。当食物被送入口中,与味蕾缓缓碰撞,你侬我侬,将每一样独特的味道传送进入大脑,茶米油盐酱醋茶,阐释出酸甜苦辣咸五味之美。填饱肚子,饭为钢,而在温饱之余的舌尖之情,便成为了烹饪这门艺术的情怀品。

  一.漫漫寒冬舌尖情

  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肥沃的黑土地,丰收季节自然是“秋收万颗子”之景象。然而,在金黄色的喜悦之中,人们猛然间意识到,收获之际也是凋落之际,落叶铺地席,寒风也渐渐而来。冬的歌喉急风骤雨般到来之时,漫漫寒冬夜开始了他的旅程。

  东北的冬天时间很长,往往从十一月份到来年的三月份才算是尽退,几近半年之间,一方土地全无生机。为了熬过漫漫寒冬,东北人开始在秋季储存粮食,根据家中人口存下一袋袋的土豆,晾白菜,晒辣椒,冻秋梨,腌酸菜,用尽各种方式使食材足矣挨过冬季。这其中在冬季最为舌尖所留恋的,便是一缸缸腌渍的酸菜。

  小时候,大约每年十月份中旬,奶奶便会开始腌酸菜。把晾晒好的白菜放入缸中,加入清水,撒好盐,密封,看似简单的过程需要漫长的等待。那时,在院子里便会出现一种奇观,满院子晾晒的白菜,满院子用大石头压好的大缸。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每个大缸前想象酸菜腌渍好的味道。

  大约半个月后,酸菜算是可以新鲜出炉了,天气也渐渐冷了下来。当新鲜的蔬菜再找不到影子的时候,酸菜就成了饭桌上的宝贝。土豆和肉与酸菜一起激发的香味,早在制作中就早早的溢了出来,土豆和肉,香甜而不腻,酸菜则酸却不违和。在冰天雪地的室外,走进暖和的屋子中,再尝上一口热乎乎的酸菜,幸福便从舌尖之上涌入心头。小时候的我挑食,也不怎么不喜欢吃肉,但每次只要是在酸菜里炖好的肉,我都会照单全收。

  入冬两三个月,也就进了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自然少不了酸菜饺子。每年,和家人们在一起享受美食的时光,慢慢扎根在我的记忆中,成为了孩童时最温馨的回忆。当我走出东北,走出这片土地的时候,最留恋的舌尖味道,是这一份沾满浓浓乡情的酸菜。

  妈妈曾说:“在曾经那个物质不发达年代,交通不方便的年代,酸菜就是冬季餐桌上的重头戏。不论是温饱,还是解馋,都满满是酸菜的功劳。”是啊,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在东北的冬季,餐桌上新鲜蔬菜的出现早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秋天时,家家户户大费周章的囤菜景象也突然间所剩无几,而酸菜也被慢慢指责食用过多会影响健康,然而,这依旧没有挡住家乡人对它的喜爱。腌酸菜,似乎已经随着曾经困难的岁月刻印在了家乡人的心中,每一次腌渍,食用,都早已不是因为温饱,而是一种情怀与热爱。

  二.炎炎夏日西瓜情

  漫漫寒冬,冬去春来,故乡的春却是极短的,忽然间就已经转暖,夏天就姗姗来迟了。虽然冬季的天气极尽寒冷,但到了夏天,依旧会酷暑难耐,在炎炎夏日下大汗淋漓。

  家乡盛产西瓜,在没有空调和wifi之际,夏日的酷暑中最幸福的事无非是吃上一口可口的冰镇西瓜。将切好的西瓜放在冰箱冷却一会,这时候的.西瓜是最解暑的美味。小时候的夏日,每次在外面玩耍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痛痛快快地吃上几口大西瓜。傍晚,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边吃着西瓜,边聊着天。我贪嘴,总是要妈妈多切来一些西瓜,飞快地吃完,似乎是怕谁抢去我手中的西瓜一般。而爷爷拿着蒲扇,还不待我吃完,就指着书本中的诗词,一句句教我吟诵。我时而认真地听着爷爷的话,时而又俏皮的做着鬼脸,将诗句乱背一气,将全家人逗得哈哈大笑。那时候,快乐很长,生活很慢,幸福很满。微凉的夏风从身旁吹过,仰头望着落日渐渐染红湛蓝如许的天空,仿佛时间都停止在那些深夏的梦境里,缓缓而来,却又飞逝而去。

  入学后的那些日子,夏夜伏桌学习,一杯甜甜的鲜榨西瓜汁总是会被妈妈准备好,每一个夏季都不会有误,十几年如一日。在书页与课本间,参杂着妈妈一日日的陪伴。高考的备考间,也正是妈妈切好一块块西瓜轻轻的放在桌旁,没有催促,没有责备。正是这一杯杯西瓜汁,在那些盛夏的日子成为了我学习中的解压品。每一口香甜,都伴着妈妈温馨的爱流入我的心头,在心中跳动着,压抑下了烦闷与焦虑。在现在这个空调风四处能及的年代,盛夏的那些夜晚,我仍是喜欢捧着半个冰镇西瓜,用勺子慢慢挖着吃,再配上一杯冰冰凉凉的现榨西瓜汁,回味之间,在舌尖上激荡的滋味在回忆间变为情怀,一瞬间仿佛回到了最初的岁月。

  梦遥千里,不论我的脚步走在何方,故乡那一缕舌尖上的味道在他乡游走,绽放在记忆之中,在岁月中寻觅着那份浓浓故乡情。

乡情的散文15

  村边的老土墙,枯黄的墙皮,家乡的点滴,如随风飘逸的雪花,漫入眼帘,又散落开去。不见了斑驳的黄土路,隐匿了零落的砖瓦房,再次踏上这块熟悉的故土,眼前的一切似乎都变了,变得那么陌生;却又仿佛有某种东西未曾改变,让人觉得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原本忐忑的心里,莫名出现了一丝茫然…

  记忆中的家乡是穷苦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汉江水给了故土深厚的文化沉积,却也为其带去了难以抚平的洪涝灾情。数次决堤的惨痛让这片土地的经济崛起计划屡屡化作泡影,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到他乡养家谋生,父亲就是其中的某个缩影。

  我出生于湖北当阳,但父亲却常常告诉我,我们的根在天门。我知道,他是恋乡的,每年除夕父亲会迫不及待地带着全家人回到那里,随着成千上万的天门人回到那里——那里有他不忘的根。每年跟着父亲回去的时候,家乡总会有些变化,但不变的还是那扎根深处的穷苦。斑驳的黄土路、凌乱的砖瓦房,那是我们乡的标志。天门读书的孩子们是“不穷的”的,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穷中苦读,让天门“状元之乡”的这一美称传扬于外……

  学业,高考,三年时光匆匆而过,我未曾回过这里一次。如今,当我再次踏上这片故土,眼前的景象却仿佛出现在云梦之中。当车轮行驶于平坦的水泥路边,当高楼建筑拔地于我的眼前,当铺陈满堂的是琳琅家电,当自信与幸福的笑容悄然绽现,我忐忑的心开始茫然,这是我的家乡么?汉江边松散的沙堤上广布植被,曾几何时,已被混凌土浇灌得固若金汤;曾几何时,城里城外的主干道不再颠簸,迎来了一批批归乡人投资建厂的疯狂;曾几何时,家乡的矿产农牧有了销路,均由同乡人售往全国各地。不见了遇水则淹的过路桥,不见了破败残次的老土墙,家乡天门,不知何时已经完成了其历史生涯中的一次蜕变。是什么给与了故土破茧重生的`巨大力量?看着父亲的缩影,我蓦地释然了。是的,家乡变了,因为有父辈们亘古不变的桑梓之心,对故土不忘根的付出与报答。变的,是家乡。变的,是未来。但不变的,是我们对未来的憧憬,不变的,是我们永久传承的家乡情,那一颗懂得回报的心…

【乡情的散文】相关文章:

乡情中考作文06-02

乡情初一作文08-16

乡景乡情作文11-21

乡情作文600字四篇06-27

【必备】乡情作文600字三篇04-17

【精华】乡情作文300字8篇02-16

【精选】乡情作文600字合集8篇11-15

乡情作文500字合集五篇11-10

精选浓浓乡情作文300字四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