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作文

时间:2022-12-02 15:24: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华】读后感的作文锦集7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华】读后感的作文锦集7篇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去年暑假,老家的姐姐来到南京游玩,并给我带了一本小说书———《天蓝色的彼岸》。我一拿到这本书,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触动灵魂的书。我花了一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不禁思绪万千,故事中的情节不时在我脑海中萦绕。

  本书主人公小男孩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天堂,他正准备去蓝色的彼岸,但他还挂念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姐姐、老师和同学们,于是,便和一个叫阿瑟的`幽灵回到了人间,来向他的亲人和朋友们告别,并向他们表示了歉意和爱。

  全书围绕“关爱生命”这个主题,用生动清晰的文字来教会人们该如何学会关爱、珍惜生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当我们拥有生命时,毫不珍惜,反而常常抱怨自己活着很痛苦,但是你再想想,如果你失去了生命,那些原来自己认为是最美好的东西现在也会消失,你觉得死了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走着瞧!我这次可算是恨上你了!我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是哈里在出车祸前对他姐姐所说的,然而现在他真的死去了。等他来到天堂时才后悔了,他不该生姐姐的气,他现在是多么希望在他没说出那句话以前为姐姐做更多的事。然而,这一切已经不可能成为现实,现在无论他再怎么后悔,也无法挽回事实。

  死亡,是我们所有人最终的归宿,但我希望在这归宿之前,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多做一些好事,多帮助别人,不要再等自己死后再来后悔,因为那时已经没有用了。

  “在你睡觉前,决不能生气或敌视任何人,特别是不要敌视你所爱的人,因为你有可能今天晚上一躺下,明天早上就再也起不来了。”这是这本书中所蕴含的道理,我很喜欢这一句话,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不要以后再来后悔。

  希望大家能看看这本书,十分好看,如没有,可以向本人借阅哦!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共产党人的12个幸福观》一书以散文随笔的形式、以案例剖析的深邃眼光和洞察力,就党员干部就如何深刻理解幸福、理性感受幸福、合理追求幸福、理智享受幸福展开了讨论,讲述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科学谋划幸福、实现美好人生。看完此书,我对幸福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感受。现从一个普通党员的视角来分析,谈谈我对党员的幸福观的几点理解:

  一、党员的幸福观要坚持个人幸福与家庭幸福、社会整体幸福的和谐统一

  个人、家庭所追求、所得到的幸福,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幸福有益的。当然,从人的属性来分析,必然存在着“经济人”的特性,都有存在着追求个人利益的现实需求,这些都无可厚非,也是合理的,但作为一名党员,同时也应该看到党员的信仰,党员的责任与义务,党员的使命和担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偏差,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幸福观也不见得合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的界定利益观和幸福观。党员只有将自身的利益定位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将自身的幸福定位于社会幸福和集体幸福,才能对得住党员的信仰。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的普通共产党员郭明义,既没有傲人的财富,也没有过人的权力。但他拥有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幸福的财富,53本献血证、140张汇款单、200封感谢信。面对别人的不理解,郭明义说:“有人觉得存款多、房子大是财富。可我觉得物质财富,只供个人享受,不算真正的幸福;如果用来帮助困难群众,大家分享,就会带给更多人幸福。”朴实的话语表达了郭明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朴素的“幸福观”,那就是心系群众、将人民群众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

  二、党员的幸福观要切实贯彻于精神世界的认同,不断瓦解幸福物质化的侵害,树立起廉洁自律的价值观念

  追求幸福,就是追求希望追求未来。党员干部要追求幸福,就要确立科学的人生目的、生活目标和工作目标。把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建立在为人民掌好权上:把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建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上把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建立在忘我的工作中:把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建立在服务群众中:把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建立在清廉自守中。认真落实廉洁从政的要求,做到自警、自省、自律,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杨善洲同志权位不可谓不高,拥有的财富不可谓不多,可他始终把人生价值追求放在首位,始终把创造奉献作为幸福源泉,始终坚持朴素的生活本色。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担任云南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两袖清风,勤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他继续实践“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山义务植树造林,无偿担任大亮山林场场长,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而如今层出不穷的腐败案件,令人触目惊心!(读后感 )官场腐败裂变的速度超乎公众的想象。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些领导干部如此疯狂,变本加厉,肆无忌惮,滥用权力,大肆腐敗,買官卖官,追官逐利,封建迷信,“风水理政”,拜金主义,拉山头搞宗派,利用自己的职务和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归根到底都是由于信仰的不坚定和丧失。

  三、要坚持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和谐统一

  既有富足的物质生活,又有充实愉悦的精神幸福。丰富的物质生活为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奠定基础,充实的精神生活为进一步创造物质财务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古人云“君子不贵无欲,而贵欲何:君子不贵无求,而贵求何。”这里不仅仅指人们的“精神利益”而且包括了人们的“物质利益”。个人利益和个人追求是客观的,但必须合规、合法、合度。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正确处理好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关系,努力实现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和谐统一。

  身家530亿美元的美国富豪比尔·盖茨和手握460亿美元的“股神”巴菲特,曾联手发起“一半身家给你”的慈善宣言。这两个地球上最富有的人,一个承诺把大多数财富用于自己和妻子梅琳达创办的慈善基金会;一个承诺捐出99%的个人财富,忙活大半辈子,只为自己留1%。不仅如此,他们还一个个给福布斯榜单上的人打了电话,劝他们加入自己的行列。据说,战果不菲,美国已有40位资产超过10亿的富翁或家庭承诺捐献过半财产。慈善需要财富。但不意味着,只是那些福布斯排行榜上的顶尖富豪才可以搞慈善。慈善活动可以分大小,但慈善本身不分大小。在美国,只有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而85%的捐款来自民众,这些捐款占了老百姓平均收入的2%。慈善早就成为一种社会习惯。人们从事慈善的动机并不相同。一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进行慈善捐助,是因为关心他人的福祉;另一种被称之为“温暖的光辉”。“温暖的光辉”型捐助者之所以向慈善机构捐款,是因为这样做能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不同的动机,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研究发现,利他主义者是那些即便逃避捐款轻而易举还是甘愿掏腰包的人。不过无论动机如何,慈善遵循着双赢的规律。表面看来,它是一方施与一方接受的零和局面,实际上,却是你获得物质帮助我获得精神丰收的双赢。双赢还导致爱心的感染。

  四、坚持幸福的目标与实现幸福的手段和谐统一

  这方面特别要将劳动和创造作为获得幸福的主要手段和源泉,将劳动作为享受幸福的前提;将享受幸福当作创造的结果。与其说幸福是孜孜以求、费心尽力得到的报偿,不如说幸福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心灵的感悟。共产党人能播种一颗平常心,用幸福眼看世界,那么他就会拥有幸福。常怀敬畏之心做一个谦逊的人;常弃非分之想做一个自律的人;常修为政之德做一个高尚的人;常思索取之害做一个健康的人。我们依然活在这世上,存在是幸福的。即使很困很难,但仍然要按时起床上班,说明我们没有失业,有工作室幸福的,每天都很忙碌,即使要加班加点也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忙碌说明我们是被需要的,被需要是幸福的。即使工作很努力,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很讲究,也不曾得罪任何人,却仍有人不满自己而搬弄是非,诬告陷害,导致仕途有危机,说明自己确有不足之处,同时也更说明自己很有潜力,对他人造成威胁,有价值是幸福的。偶遇大雨,久等不停,于是買伞,没走几步雨却停了,不要以为老天在戏弄我们,其实是在心疼我们,把雨停了让我们好出行,生活偶尔有惊喜是幸福的。没有高官厚禄,多点时间照顾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生活单纯一点,精神轻松一点,生活是幸福的。人生总是喜忧参半,高兴时就大声地笑,悲伤时就尽情地哭,烦恼时就跟朋友倾诉排解,正常的情感发泄,说明我们神智清醒,家人是幸福的。幸福是自己的心境,不是别人的心境。自己的幸福不是与他人比较的幸福,也不是他人评价的幸福,只有自己感受到的才是真正的幸福,把握自己,感受生活。

  幸福永远是一个点,而奋斗和痛苦是一条线,只有走完那一条线才能到那个点。比如爬山,从山脚往山顶的过程其实是个痛苦的过程,因为会累;爬到山顶去看山下风景的时候,就会感觉幸福。当看到远处有更高的山,我们是飞不过去的,一定要再下山再上山,于是又会经历一个痛苦到幸福的过程。人为什么要征服山呢?其实不是征服山,人是在征服自己,只有征服自己了,我们才会产生一种生而为人、生而为赢的自信和骄傲感。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国王,一个有情有意,有血肉的人物,是人生的一个榜样!

  当故事情节大转回来时,结局是那么美。为之想流泪,因为发生了那么多不是真的。

  看完后,我在想,如果是我们自己呢?当知道自己人生的结局时,现在又会怎么做?就像男主人公那样,为了正义,遵循了国王一直的教导。他所做的一切。

  现在社会是一个发展的社会,人们因为物质带来的.精神上的不快。就是在矛盾中。但又不行动。就像男主人公反对那场侵略一样。但他没有反对。结果就是。让人心碎。那我们呢?有没有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着当初的初衷。坚决的做出决定。

  会改变自己和他人的一生和命运的、、就像故事中一样!

  哎呀,比较后悔,当时应该是去电影院看的话,我想效果更好。当时就是因为去电影院时听到了一个陌生的声音,说这个电影很一般、、于是就没去看。没想到对于我来说看完后有如此之多的感受。

  所以在人生的路上有很多事情,会不会也是这样的呢?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自从学了最后的姿势这一课我甚是感动,5月12日,汶川四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这时谭老师【谭千秋】正在讲课,突然地震来了,谭老师用急促的声音催促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楼房快塌了。这么短的时间那里可以让大家全部出去呢?还有4个人没逃出去啊!当我读到一半的时候以为谭老师会逃走,应为毕竟谭老师离门口最近嘛,可我继续看下去时惊叹不已,谭老师奋不顾身没有丝毫顾虑,立马把学生拉到课桌下,自己挡在课桌上。我震撼了,他还有孩子和妻子啊!他好歹犹豫一下再挡。可他丝毫没有忧虑,可以看出他多么爱学生啊!

  当求援人员发现谭老师时,他虽然已经没有气息了,但他还是死死的'护住学生,多么让人感动啊。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教师他一生恪尽职守,热爱学生。地震来临,他舍己为人,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最近,我读了一篇叫《六月的菱荡》的文章,是《划过心空的痕迹》里的一篇文章,他是讲述两个在不同的地方生活的孩子,在一次游泳、嬉水中认识,背后还是那么地依依不舍……

  中午,菱荡里水波荡漾,有两个孩子在嬉戏,他们一黑一白,一矮一瘦,他们是打了一场架才认识的,“不打不相识”嘛。黑孩子问白孩子:“你家那不能游泳吗?”白孩子说:“那里有三十层高的大厦……”原来白孩子是城市小孩,黑孩子是乡下小孩,白孩子是来外婆玩的。烈日当头,他们都没有吃午饭,黑孩子叫白孩子回去吃午饭,白孩子死都要再玩多一会儿,黑孩子再问到,白孩子颤抖着说:“你晓得吗?我今天下午就要回城里去了,就在今天下午……”黑孩子明白了,白孩子拖延时间是想再带多些友谊回家。白孩子走时,还跟黑孩子拉勾寒假就会再来,就这样他们分开了……

  这篇文章让我联想到我自己的一篇故事。在20xx年的一天里,我的最要好的.朋友小张(她住在我楼下)要去美国了,这一刹那我感到了寂寞,她这样走了,还不知道几时才能回来,也可能不回来了,临走时,她给了一盆仙人掌给我,说:“小徐,这盆是代表我们之间的友谊,我回来时,我看到它就知道是你了,仙人掌开花了,就代表我回来了,要好好照顾它,我走了。”就这样的一句话,她就走了。20xx年,仙人掌的花开了,小张也该回来了吧,咦?谁按门铃?一看是她小张,我太高兴了,她没有违背承诺,她回来了。

  这篇文章和我的故事一样,朋友和你分开了,可你们的心会像铁链一样连在一起,无论结果如何,你们都会记得对方,不会忘记。白孩子为什么要拖延时间,因为他想得到更美好的友谊。我为什么帮她中仙人掌,我是想保留住这段美好的友谊,无论分开多远,我们也会记得对方。

读后感的作文 篇6

  看完这篇文章不禁感慨万千,心情也复杂起来,既有淡淡的哀伤却也有释然。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面对和自己相似的东西时,总会无端生出许多莫名的情绪来,不知是同情还是自怜?也许自怜更多一些吧。思绪一下飘回到很多年前,似乎是从有记忆开始。那时的我也总是冷冷的,不肯多说一句话,所有心事都藏在心底,任谁都无法窥探。总是独来独往。凡事喜欢争第一,永远不服输。只要是喜欢的东西都必须得到,并且不允许任何人碰。如果得不到就毁了也绝不会让给别人。性格极其内向却也极其霸道。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好变态阿,简直不可理喻。如今的我早已没了当年的模样,甚至半点踪迹都没有了,根本是完全极端的两个人!要不是偶然看到这篇文章,早都忘了自己曾经那样过。对于那个枯燥乏味的童少年时代总是没有多少记忆的。唯一念念不忘的就是奶奶的呵护,是她给了我这世界上第一份无私的爱,甚至是溺爱,也许这也是造成我霸道性格的主要原因吧。因为有她,我才可以肆无忌惮,从不考虑别人感受,当然也根本没想过要替别人着想;也因为有她,即使没有玩伴我也从不感到孤独,我根本不屑和别人讲话,甚至是父母。那时的我总觉得,只要有奶奶我就拥有一切!所以无论她去哪,我都要跟着。为此,我额头曾受过伤,四姐说我命大,不然当时就驾鹤西去了。我听后只是笑。

  直到现在爸妈都会将我的头疼归结到奶奶身上,对此,我并不认同,我的解释是本来就该疼。我从没想过奶奶会离开我,我忘了她会老,会生病,会死亡。所以只是一味索取并没有多少回报,不过奶奶却说我是个孝顺的好孩子。也许是在她晚年里我是陪伴最多的缘故吧。老人都怕孤独不是吗?而我恰巧填补了她的空虚。奶奶算是长寿的,活到89岁。算起来,她71岁时我才出生,那时的她就已年越古稀了,我却一直傻傻的以为她年轻,死亡永远不会找到她,甚至我死了她都不会死。直到她病重,那段时间她生活已不能自理,有时候也会认不清人,甚至连液体都不爱往身体里流了。所有亲人都说怕是挺不过去了,就连医生也说不行了,我却还是固执的认为她不会死。直到有一天下午,我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见自己骑马去大姐家接奶奶,明明很近的路却很曲折,回来的路上还多出一条水流湍急的河,当我正在想怎样过去时,奶奶和马却都不见了,然后就吓醒了。当时只觉得奇怪,有不好的感觉,可是没有和任何人说。那晚,我极其耐心地喂了奶奶一罐八宝粥,清楚的记得当时的对话。第二天凌晨2点多她就不行了,不到5点就去世了。记得当时,无论我怎么摇她、喊她,都不理我,所有人都说她死了,我依然固执的不相信。我说她只是睡着了,我要把她叫醒,一直抓着她的手不肯放,直到妈妈说:“你这样她会走的不安的”。我才不舍的松了手,从奶奶的面容和僵硬的身体,我已经感觉到她是真的死了,只是不愿相信罢了。我很在意妈妈的这句话,我不想让奶奶不安,所以即使再不情愿我都不再碰她一下。那天是我最伤心的一天,也是最不愿经历的一天。过了很久我才和妈妈说起那个奇怪的梦,妈妈说:那是我和奶奶亲,有心灵感应,她是在告诉我她要走了。我想也是吧,奶奶是属马的,那个梦里奶奶和马都不见了。

  用这样的方式告别吗?也许吧,毕竟只有我做了那样一个梦。自从奶奶走后,我的世界开始坍塌,人也变得比以前更冷漠,开始什么都不在乎了,不争也不抢了,没有牵挂、没有后盾,仿佛世界孤独的只剩下自己。从那时起,我就告诉自己只有自己了,再不会有人关心我了。我也曾恨奶奶抛弃我,只是这样的恨并没维持多久。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极端自闭。然而2年后的我却像变了一个人,开始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努力满足他们的每一个要求、每一个心愿,。像是在赎罪。我是怕了,怕失去,特别怕。所以不再喜欢什么了,更不会去争,输赢对我来说没有意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没有目标,只是活着。我答应过奶奶会好好活着的,所以永远不会自杀,只会自然死亡。我对别人的好,有时候很没有原则,我会刻意改变自己去迎合别人。我不知道那是真的喜欢还是我将对奶奶的.爱转移了,我总觉得后者更多些,因为我对陌生人也很好。尤其喜欢年龄大的老人,每次在街上遇到,我都会不由自主的看好久。可能因为我的态度吧,一般中老年人也是喜欢我的。为此,妹妹还送我一称号“中老年妇女的杀手”。唉……奶奶永远都是我生命里最温暖的回忆,她在我心中永远都有着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位置!

  这些年我是变的太多太多了,喜怒全写脸上,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对人友善,不争不抢,不冷漠不霸道,在意别人说的话,为了别人无条件改变自己,努力做到大家满意。也再没有特别的喜好,对所有事物始终提不起兴趣。虽然现在的我有亲人有朋友,我也把所有心里话都和别人讲,不再隐藏。但这种孤独感却从未消失过,我再也没有过那种安心的感觉。或许是我从心底不再相信任何人了吧,又或者我还没走出来。不过我确实笑了,而且没心没肺,所有的忧伤都是来的快去的也快。看到别人因我开心我会特有成就感,所以一直想办法让别人开心。也许我是在找某种精神寄托吧。只是永远找不到。有时候,我会觉得很累很累,总是梦想着有一天睡去就不再醒了。但也只是奢望。我好想找到生命的真谛,想知道怎样活才是对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想有个人生的目标,想自己也能发自内心的喜欢些什么,可是对于感情,我好像不止慢半拍,而是很多很多。确切的说,我并不知道该如何与人相处,也不知道该如何爱别人。甚至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爱,也许一切都只是我的执念吧。现在的我既不迷茫也不悲伤,只是不知道对不对。但不管对错,我都会一直走下去!不想再这样了,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没有个性,没有底线,委曲求全。不想叽叽喳喳的讲个不停了,像个小丑一样。虽然别人也许会笑,但别人开不开心又与我何干呢?除了父母,我谁的都不欠!所以没有义务了!如果某天我再沉默了,我想那是我真的成熟了。如果某天有人伤心我没去安慰,我想那是我真的懂了。但我永远会对对我好的人好的,因为那都是我该珍惜的!

  从今天起,不急不躁、平平静静地走完余生!

读后感的作文 篇7

  近来我偶然间翻看到一篇科普文章,名曰:《没有不能造的桥》,读之心下感慨,不仅懂得了一些设计、建造桥的内容和方法,更懂得了一些道理。

  这篇文章出自茅以升先生笔下。我知道茅先生是建筑家,因此初读之时以为这必定是一篇严谨工整、有条不紊的说明文,但却没想到这篇文章文笔竟能如此之巧妙。

  文章中,茅以升先生先写了“路”与“桥”的紧密联系,强调了它们应共同为路上运输而合作。紧接着,他语锋一转,又告诉我们“路”、“桥”也要迁就“船”并共同为水上运输合作。其次,他又提出了“又桥恍同无桥”的建桥标准。另外,茅先生说明了桥的“台”和“墩”在桥的结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他指出桥墩数量与桥孔跨度、“路”和“桥”的位置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桥的安全问题。

  毫无疑问,这是一篇说明文,但茅以升先生在文中的一切语言听来都如此令人心旷神怡而舒心自然。这种语言仿佛是散文中的语言一般:词语极富表现力,语句错落有致、波澜起伏、整齐和谐而又富于变化、朴素自然、清新明快。

  另外,在我看来,茅以升先生写桥之时,也有意无意地写了不少人世间的道理。

  他写道:“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就要桥。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路,同时哪里也就可能有桥。”人生中总会有坎坷,但不能畏缩不前,毕竟坎坷不会自己塌陷,终究要靠我们自己走过去。

  也有文字说:“一座桥就像一条板凳,板凳两条腿之间的架空距离就叫做跨度;几条板凳头尾相连,就构成一座长桥。板凳虽多,它的强度只是决定于一个板凳的长度。”一个人、一个群体乃至于一个国家的强弱,也决定于人的各个能力、群体的各个人和国家的各个群体的强弱。

  无论如何理解,这篇文章总是值得我们用心体会、感悟的。

【读后感的作文】相关文章:

读后感作文08-16

读后感的作文11-04

读后感作文11-05

长城读后感作文08-31

《快乐作文》读后感01-21

作文大全读后感12-20

初中作文读后感12-21

小学作文读后感11-04

读后感的优秀作文11-02

哈姆雷特的读后感作文11-03